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湖南唯一旧石器人类
——石门人

湖南“石门人”,即在我国湖南省石门县皂市镇凤堡岭西山角的燕尔洞洞穴发现的人类股骨化石,这也是湖南境内首次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属晚期智人,距今2万年,晚更新世的晚期。

■旧石器时代化石

■新石器时代古人生活场景

石门人是我国湖南省唯一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点,填补了我国湖南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的空白。石门县位于我国湖南省西北部。据《舆地纪胜》卷27澧洲石门县载:

吴时武陵充县松梁山,有石洞开,广数十丈,其高似弩仰射不至,名曰天门。

孙休以为佳祥,置天门郡于此……县西二十五里。岩石壁立如门,县以此名。

《舆地纪胜》 我国南宋中期的一部地理总志,王象之编纂,共有200卷,主要是节录当时数以百计的各地的方志、图经编纂而成,对各种方志、图经中的山川、景物、碑刻、诗咏,一概收录,而略于沿革,以符合“纪胜”的要求,该书内容丰富,编次有法,对史料注重考核。该书以“纪胜”为宗旨,专注于人文内容,在地理总志的编纂体例上有诸多创新。

相传在很久以前,石门县这里是车走不通、人行不便的死岗,岗下有一大汀,水深莫测,浊浪滚滚,水害连年,成为无人涉足的天堑。

■古人类生活场景

多少年,多少代,人们盼望这里能打通屏嶂成为坦途,变水害为水利。有一年,当地有一位老石匠,带领几名乡亲到石门岗上劈山开路,想打开东西部的交通,把岗下泛滥的汀水堵起来。他们每天爬上高岗,下到汀边,不停地挥锤舞镐,劈山填土。

石匠 可以采集石料,更可以将石料加工成产品。石匠是历史传承时间最长最久的职业,从古石器时代的简单打磨石头到现代的石雕工艺和艺术的完美结合,都离不开一代代石匠们的贡献,石匠对中国的数千年历史文化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可是,大家干了一天又一天,干了一月又一月,石门关仍没有劈开。原来,山下的汀里藏着一条鱼精、一只鳖怪,它们施展妖术,使石门关白天劈开一块,晚上又长出来一块。

一天,老石匠劈山归来时,发觉丢了一根錾子,他沿着弯弯的山路回去寻找。錾子找到了,他坐在山脚下喘口气,忽然听到一阵窃窃私语,一个鳖声鳖气地说:“劈吧,有我俩在这儿休想劈开。”

另一个尖哑的声音:“你别吹牛,一旦这些人用烟火烧石门关,我们就玩完了。”

石匠听后,一口气跑回村里,连夜找来乡亲们,决定火烧石门关。第二天一早,石匠领着乡亲们,扛着柴火,拿着旧衣服破袄褂上了石门岗,在山口点起了通天大火,火借风势,越燃越旺,只见山冈下的汀里,浓烟滚滚,汀水沸腾,鱼精和鳖怪被烧得嗷嗷直叫,逃跑了。

火熄烟灭、汀水变清,一泓碧波在山脚下荡漾。石匠和乡亲们欢呼雀跃,劲头倍增,立即投入了劈山开路的战斗。

冬去春来,石门岗被拦腰劈开,一条大路被开辟了出来。这里的人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他们在石门燕尔洞一带生息繁衍,被称为“石门人”。

石门县燕尔洞位于湖南省石门县原阳泉乡凤堡岭西山角的渫水北岸,在县城西北,现属皂市镇。

渫水 指渫水河,位于我国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是澧水第二大支流。因上中游地处高山峡谷,河床多系岩石,漏石分沙,水流清澈,长波浃渫,故名渫水。

燕尔洞又称牙齿洞,并不是很大、很深的洞穴,它几乎只相当于一个洞的洞口,再往里就被堵住了,大小不过10平方米左右。洞前中央被一块断裂的大石头占住,可能是从上方垮下来的,上方岩壁二三十米高就到了山顶。地面是一些碎石,里面有鹅卵石,石质石灰岩、砂岩、板岩和硅质岩,和洞穴所在的石灰岩不是同一种岩石。

■旧石器时代生存的动物

1号洞在北侧偏下部位,2号洞在南侧偏上部位,两洞都处在凤堡岭西面的陡壁上,洞穴坐东朝西,洞高出渫水河河面。

在洞穴中还采集出土了猕猴、豪猪、竹鼠、虎、豹、獾、中国犀、华南巨貘、东方剑齿象等数十种动物化石。从发现的石器、骨器等工具以及并存的动物骨骼化石和某些动物骨骼化石上有火烧痕迹等推断,该洞是人类活动的场所。

在化石堆积层中,还发现远古人类使用过的打制石器,有砍砸器、刮削器、石核、石锤等石制品50余件,以及烧骨和经人类加工的骨器。

特别重要的是,在该处还发现了一段人类的左股骨化石、下颌骨1件,以及完整的牙齿3颗。这为研究湖南古人类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料,被命名为“石门人”。

■旧石器时代生活场景

“石门人”人类化石系一件股骨中部残段,呈黄色,中等石化程度,股骨具有清晰的纵向沟纹特征,股骨嵴粗壮,内外唇明显,内唇褶曲痕深,外唇相对浅平,从股骨的特征看,与现代人接近,属智人。

石门人遗址的文化遗物,主要有石制品和骨制品,石制品多保留有自然砾石面,岩性为砂岩和石英岩,石器为细小石器,全部为刮削器,主要以黑色燧石作为原料,石器制作方法均采用锤击法,以单面打击为主,少了第二步加工,骨制品有骨锥和骨器柄端。

■旧石器时代石门人打造的石器

陶器比较原始,器坯系用泥片粘贴而成,胎厚而不匀。大部分陶器的胎泥中夹有炭屑,一般呈红褐色或灰褐色。器类不多,主要是深腹罐与钵,普遍装饰粗乱的绳纹。胎泥所夹的炭屑中明显有稻谷与稻壳的痕迹,是我国最早的人工栽培稻谷。

绳纹 是古代陶器的装饰纹样之一。一种比较原始的纹饰,有粗绳纹和细绳纹两种。绳纹是用草、藤之类绳子,在坯体上拍印而成的,有纵、横、斜并有分段、错乱、交叉、平行等多种形式。是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陶器最常见的纹饰。

燕尔洞遗址发展脉络是最清晰、最完整的一个古人类洞穴遗址。燕尔洞洞穴是在左侧凹岸的石灰岩陡壁上发育的三层溶洞,燕尔洞洞穴遗址由两个洞穴组成,编号分别为1、2号洞。

1号洞穴有文化层堆积的洞厅,洞厅里黑暗无光,中央有一巨大的洞顶崩塌角砾,角砾的底部有丰富的动物化石胶结堆积。

在洞厅东侧延伸方向有哺乳动物化石和人类文化堆积,地层共有7层,在第三层发现了人类的文化遗物。洞穴堆积层次分明,动物化石丰富。

2号洞穴在1号洞穴的左侧,略高于1号洞穴。洞口呈弧形,洞内堆积较厚,地层共计有5层,在第三层存在有哺乳动物化石和打制石器、骨器。

根据燕尔洞1号洞穴和2号洞穴堆积的地层分析与比较,1号洞穴应为晚更新世,距今10万年至2万年;2号洞穴略晚,已进入晚期“智人”阶段,距今5万年至1万年。

燕尔洞的动物种类组合,反映了燕尔洞一带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以山地森林为主,间有河谷草地的自然景观,由此可知,燕儿洞的旧石器人类生活在一个气候温暖、林木葱郁、水源充足的山间河谷,这是一个良好的人类栖息地。

石门人的生存时代可以从共生的动物化石群得到说明,可能为晚更新世的晚期。燕尔洞洞穴遗址发掘面积虽小,却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古人类文化信息。

阅读链接

1982年,在两处燕尔洞洞穴发现了古人类股骨化石,这是湖南境内首次发现的古人类化石。

后又在燕尔洞穴中采集动物化石多件,经考察,认定是一处有希望找到人类化石的重要洞穴遗址。

关于洞里的牙齿有各种各样的传说,附近慕名而来者偶尔进洞捡牙齿,端一碗水在水里磨,据说喝下去可以治病,但谁也没证实过是不是真的能治病。 8wmyUyb0N5iJ/XgQYgQr9nizV9fIuDbIUVdeQCY2FyapCHjCfpVY64D/7E/sOr7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