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饮酒赋诗的兰亭集会

■《兰亭集序》碑文

春秋时期,浙江绍兴兰渚山下有一条小溪,当时的越王勾践,为了麻痹吴王夫差相信他不再企图复国,他便屈身在这条小溪旁,开垦滩地,种植兰花。

勾践的兰花种得很不错,兰花一开使得小溪两边花香飘飘,于是人们就叫这条小河为兰溪。后来有人在兰溪边修了一座亭子,并取名叫兰亭。后来兰亭成了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寄居处。

魏晋时,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人们都要到水边嬉游,并且雅致地称为“上巳修禊”。这天,人们聚集在水边举行祭祀仪式,用水洗涤污垢灾晦,以求驱除不祥。这个风俗起自汉代,到了晋朝以后逐渐演变成文人墨客踏青游春、饮酒赋诗的游戏。

修禊 源于古老的巫医传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祭祀民俗,目的是驱除不祥,祈求大自然风调雨顺,不祥、污秽之物事远离百姓保证百姓的安康生活。后来演变成中国古代诗人雅聚的经典范式,其中以发生在东晋会稽山阴的兰亭修禊和清代扬州的虹桥修禊最为著名。

■绍兴兰亭风景

353年,在会稽当太守的王羲之邀请朝廷官员谢安、谢万、孙绰等人及亲友41人,来到兰亭集会。

这天,王羲之一行在兰溪岸边,尽情地享受着惠风和畅的自然风光。一行人乘着雅兴,聚集在兰亭下的兰溪旁,目睹秀水青山,耳闻微澜轻风。他们围坐在弯弯曲曲的兰溪之畔,将盛有酒的觞置于水中,任其顺水漂流,酒杯漂到谁的面前,谁便要饮酒赋诗,作不出诗者罚酒三杯,以此为娱乐。

这样的活动被大家赋予了一个美丽的名字“曲水流觞”。后来,为了纪念“曲水流觞”这一活动而专门在兰亭旁修建了流觞亭。

■兰亭内的石桥

酒杯被放入流水之中,第一个在名士曹华的面前停下了。曹华看着面前的酒杯,哈哈一笑,吟道:

愿与达人游,解结遨濠梁。

狂吟任所适,浪流无何乡。

曹华吟完后,顺手将酒杯向前一推,酒杯向不远处的名士曹茂之漂去。曹茂之看到酒杯向自己漂来,抬头看看朋友,抖抖衣袖吟道:

时来谁不怀,寄散山林间。

尚想方外宾,迢迢有余闲。

曹茂之吟完之后,笑着向周围人问道:“可过否?”

“可过,可过。”在一片称赞声中,曹茂之将酒杯向水流中央推去。酒杯在水流的推动下,晃晃悠悠漂动着,来到了华茂与恒伟两位名士之间。华茂轻轻抖动手中的短剑,将酒杯引到自己面前,对着恒伟歉意地说道:“恒兄,小弟先来了。”随即吟道:

林荣其郁,浪激其隈。

泛泛轻觞,载欣载怀。

说完之后,华茂收回短剑,酒杯顺着水流漂到恒伟面前,华茂看向恒伟,说:“恒兄,酒尚温。”

恒伟哈哈大笑,开口道:“华兄,恐怕要让你失望了,听我的!”吟道:

主人虽无怀,应物贵有尚。

宣尼遨沂津,萧然心神王。

数子各言志,曾生发清唱。

今我欣斯游,愠情亦暂畅。

恒伟与华茂两人不远处,坐着另外一位才子,名叫孙绰。孙绰不甘落后,对两人说道:“且将觞交与小弟。”

■兰亭美景

酒杯在流水中被恒伟轻轻一拨,漂到孙绰面前。孙绰不等酒杯临近,看着王献之,口中吟道:

流风拂枉渚,停云荫九皋。

莺语吟修竹,游鳞戏澜涛。

携笔落云藻,微言剖纤毫。

时珍岂不甘,忘味在闻韶。

王献之 (344—386),字子敬,小字官奴。曾官至吴兴太守,中书令,世称“王大令”。同其父并称“二王”,羲之称“大王”,献之称“小王”。书法众体皆精,尤以行草著名,敢于创新,不为其父所囿,为魏晋以来的今楷、今草做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小圣”。

■兰亭古镇里的映月桥

转瞬之间,酒杯划过孙绰面前,向王献之而去。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此时年仅10岁,他看着忽忽悠悠漂过来的酒杯,心里变得慌乱起来,绞尽脑汁也无法作出诗词来。王献之在众人的笑声中抬头看着父亲,他发现父亲脸上也带着微笑。

王献之红着脸在众人的笑声中,被满满地罚酒三大杯。喝完之后,游戏重新开始。由王献之重新开局,酒杯再一次进入流水之中,缓缓向下游流去。

王家子弟纷纷献诗助兴,引得众人一阵羡慕,赞叹“琅琊王家”真是人才辈出。

酒杯漂出王家子弟范围,来到名士魏滂面前。魏滂看着酒杯刚刚漂过的地方,伸手将身边的酒杯端起,满饮一杯后抬头仰天吟道:

三春陶和气,万物齐一欢。

明后欣时丰,驾言映清澜。

亹亹德音畅,萧萧遗世难。

望岩愧脱屣,临川谢揭竿。

酒杯尚未离开,魏滂身边的郗昙也满饮一杯,开口吟道:

温风起东谷,和气振柔条。

端坐兴远想,薄言游近郊。

■兰亭内的王羲之顕彰碑

■绍兴兰亭风光

此时,一位温文儒雅的男子手指两个犯规的同伴儿,嬉笑道:“汝二人,犯规。罚汝等今日不可饮酒。”在众人大笑中,酒杯流到此人面前。郗昙看向此人,说道:“谢安石可是有绝句。请讲便罢,何必打趣我等二人。”

谢安石就是东晋宰相谢安。谢安听到郗昙的话后开口吟道:

相与欣佳节,率尔同褰裳。

薄云罗阳景,微风翼轻航。

醇醑陶丹府,兀若游羲唐。

万殊混一理,安复觉彭殇。

谢安 (320—385),字安石,生于陈郡阳夏,即今河南太康。东晋政治家、军事家,官至宰相。他成功挫败桓温篡位,并且作为东晋一方的总指挥,面对前秦的侵略,在淝水之战中以八万兵力打败了号称百万的前秦军队,致使前秦一蹶不振,为东晋赢得几十年的安静和平。

接着,谢万、谢绎、徐丰之、虞说、庾友、庾蕴、袁峤之等名士也纷纷吟了诗。最后,大家把目光同时聚集在王羲之的身上,纷纷说道:“逸少,今日诗赋尚缺一序,不如由你来作,如何?”

王羲之端起身边酒杯,满饮三杯,而后站起身来,他在溪水旁边感受着河面上微风的吹拂,感觉到心中一阵激动,于是铺好纸张,提笔疾书,作了一序。

代谢鳞次,忽焉以周。欣此暮春,和气载柔。咏彼舞雩,异世同流。乃携齐契,散怀一丘。悠悠大象运,轮转无停际。陶化非吾因,去来非吾制。宗统竟安在,即顺理自泰。有心未能悟,适足缠利害。未若任所遇,逍遥良辰会。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仰望碧天际,俯盘绿水滨。寥朗无厓观,寓目理自陈。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猗与二三子,莫匪齐所托。造真探玄根,涉世若过客。前识非所期,虚室是我宅,远想千载外。何必谢曩昔,相与无相与。形骸自脱落,鉴明去尘垢。止则鄙吝生,体之固未易。三觞解天刑,方寸无停主,矜伐将自平。虽无丝与竹,玄泉有清声。虽无啸与歌,咏言有余馨。取乐在一朝,寄之齐千龄。合散固其常,修短定无始。造新不暂停,一往不再起。于今为神奇,信宿同尘滓。谁能无此慨,散之在推理。言立同不朽,河清非所俟。

■兰亭内的御碑亭

■绍兴兰亭里的墨华亭

后来,王羲之将即兴之作加以整理修饰、润色,完整地记述了聚会的盛况。也就是被后来唐代书法家褚遂良评为“天下第一行书”的王羲之书法代表作《兰亭集序》。

行书 汉字字体的一种。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以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

《兰亭集序》记述了他与当朝众多达官显贵、文人墨客雅集兰亭、上巳修禊的壮观景象,抒发了他对人之生死、修短随化的感叹。

崇山峻岭之下,茂林修竹之边,乘带酒意,挥毫泼墨,为众人诗赋草成序文,文章清新优美,书法遒健飘逸,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

宋代书法大家米芾称其为“中国行书第一帖”。王羲之被尊为书圣,兰亭也因此成为书法圣地。可以说,兰亭之所以这么有名,也是跟《兰亭集序》分不开的。

王羲之被人们誉为“书圣”。他7岁开始学习书法,每天坐在池子边练字,送走黄昏,迎来黎明,不知用完了多少墨水,写烂了多少笔头。每天练完字他就兰亭旁的池水中洗笔,天长日久竟将一池水都洗成了墨色,这就是后来传说中的墨池。

王羲之爱鹅,因此,他在兰亭池边建了一座三角形的碑亭,碑亭旁立石碑一块,刻有“鹅池”两字。提起这块石碑,还有一个传说呢!

■绍兴兰亭“鹅池”碑

有一天,王羲之正在写“鹅池”两字。刚写完“鹅”字时,忽然有大臣拿着圣旨来到。王羲之只好停下来出去接旨。

在一旁看到父亲写字的王献之,看见父亲只写了一个“鹅”字,就顺手提笔一挥,接着写了一个“池”字。两个字是如此相似,如此和谐,一碑两字,父子合璧,成了千古佳话。

阅读链接

关于《兰亭集序》的下落还有另外一个说法。

在乾陵一带的民间传闻中,有《兰亭集序》早已经陪葬武则天一说。

因为据史书记载,《兰亭集序》在唐太宗遗诏里说是要枕在他脑袋下边。也就是说,这件宝贝应该在昭陵,也就是唐太宗的陵墓里。可是,五代耀州刺史温韬把昭陵盗了,但在他写的出土宝物清单上,却并没有《兰亭集序》。从而人们推测《兰亭集序》藏在乾陵,也就是武则天的陵墓里面。 kuiNWkKN34KiP9BCCO4RKqho+NgsZ4fFPnK47LVcRslmaaROG22qkNPUho5KANA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