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扬名天下的丛台文化

丛台也成了文人墨客在邯郸游历的必经之地。历代名人学士来到丛台,游览怀古,留下了大量诗词笔墨,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曾登楼远眺,成为古往今来的佳话。李白在丛台更是留下了“歌酣易水动,鼓震丛台倾”的名句。

■武灵丛台的美景

宋代诗人贺铸的《丛台歌》也非常有名,他写道:

人生物数不相待,

摧颓故址秋风前。

武灵旧垅今安在,

秃树无阴困樵采。

玉箫金镜未销沉,

几见耕夫到城卖。

君不见丛台全盛时,

绮罗成市游春晖。

在清代,丛台也引起了乾隆皇帝的兴趣。在1750年秋天,他登上丛台,亲笔写下七律《登丛台》:

传闻好事说丛台,

胜日登临霁景开。

丰岁人民多喜色,

高楼赋咏谢雄才。

还有一首七古《邯郸行》:

初过邯郸城,

因作邯郸行,

邯郸古来佳丽地,

征歌选舞掐银筝。

七古 古诗的一种每篇句数不拘,每句七字。七古的典型风格是端正浑厚、庄重典雅,在明代文人吴讷编写的《文章辨体序说》中说:“七言古诗贵乎句语浑雄,格调苍古。”

这两首诗,前者歌颂赵武灵王的文治武功,描绘了丛台的巍峨景象。后者表现邯郸的民俗风物,述说邯郸出美女、多丝蚕、善习武的特点。

丛台在后来漫长的岁月中,经历了无数次天灾人祸的破坏,存留下来的是后来重建的。其中1750年建行宫于台上。

■武灵丛台的拱门

■武灵丛台建筑

存留下来的丛台高26米,南、北皆有门。从南门拾级而上,东墙有“滏流东渐,紫气西来”八个大字。从北门沿着用砖和条石铺成的踏道,步步登高,跨过门槛儿,是迎门而立的碑刻,正面刻有清代乾隆皇帝的一首律诗《登丛台》,背面是他的七古《邯郸行》。

丛台的第一层是个院落。院内坐北朝南的亭屋叫“武灵馆”,西屋为“如意轩”,院中间有“回澜亭”,院内台壁上嵌有进士王韵泉和举人李少安分别画的“梅”“兰”石碣。

丛台的二层坐北朝南的圆拱门门楣上,写有“武灵丛台”四个字。进圆拱门,是明嘉靖十三年始建亭于台上的据胜亭。

登上丛台极目远眺,西边的巍巍太行山层峦起伏,西南赵国都城遗址的赵王城蜿蜒的城墙隐约可见,西北便是赵国的铸箭炉、梳妆楼和插箭岭的遗址。俯视台下,碧水清波,荷花飘香,垂柳倒影。

台西有湖,湖中有六角亭,名为“望诸榭”。相传很早以前湖中有个小土丘,丘上有个小庙,是早年间修建的乐毅庙。

乐毅是燕国“黄金台招贤”选中的大将。燕与齐两国有旧仇,此时齐又与秦争胜,诸侯都骇于齐愍王的骄暴,皆愿与燕联盟伐齐。于是燕昭王起兵,拜乐毅为上将军,赵惠文王也以相国印授乐毅。

乐毅于是并统赵﹑楚﹑韩﹑魏﹑燕五国之兵伐齐,在伐齐时,他一气攻下齐国70余座城池,几乎亡齐,后来燕国封乐毅为昌国君。

燕昭王的继任者燕惠王为太子时与乐毅即有矛盾,继位后疑忌乐毅,燕惠王中了齐国田单的反间计,召乐毅回燕都,阴谋杀害他。乐毅识破燕惠王的图谋,直回赵国,被赵王封为“望诸君”。

后来齐国名将田单与骑劫战,大破骑劫于即墨城下,追亡逐北,直迫于燕境,将被占领的齐城全部收复。燕惠王责备乐毅避亡到赵国,乐毅回致的《报遗燕惠王书》载于《史记》,成为历史名篇。

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政治家、军事家的功绩,专门为他在丛台湖旁边修建了“望诸榭”。

阅读链接

丛台因为乾隆皇帝的题诗而声名大噪。乾隆皇帝是清代第六位君主,他喜好旅游,不少名山大川、人文胜地都留下他的足迹。乾隆向慕风雅,喜书法,善诗文,每到一地,必亲笔书写,据说他一生所作诗文达1 300余篇、40 000余首。

1961年,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来到丛台,看到乾隆的题诗,不觉诗兴大发,提笔应和乾隆诗,写下七律:“邯郸市内赵丛台,秋日登临曙色开。照黛妆楼遗废迹,射骑胡服思雄才。”如今,丛台公园门口悬挂的门匾,就是根据郭沫若的题字拼合而成的。 LmaZGtXm2xTuytkbyVOlblKUZKdZBXQos1izlV/SICFnch0NsxemtmU3JiB/43n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