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因胡服骑射而建丛台

战国时期赵国赵武灵王即位时,赵国正处在国势衰落时期,就连中山国那样的小国也经常来侵扰。而在和一些大国的战争中,赵国常吃败仗,眼看着就要被别国兼并,赵武灵王心里非常着急。

■武灵丛台远景

由于赵国地处北边,经常与林胡、楼烦、东胡等北方游牧民族接触。有一次,赵武灵王发现胡人在军事服饰方面有一些特别的长处。

楼烦 古代北方部族名,精于骑射是北狄的一支,在春秋之际建国。战国时期,列国间战争频仍,兼并之势愈演愈烈,楼烦国以其兵将强悍,善于骑射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并对相邻的赵国构成极大威胁。至公元前127年,汉将卫青赶走楼烦王,在此置朔方郡。从此楼烦人消失在茫茫的草原中。

他们都身穿短衣、长裤,作战时骑在马上,动作十分灵活。开弓射箭,运用自如,往来奔跑,迅速敏捷。

而赵国军队虽然武器精良,但是多为步兵和兵车混合编制,加上官兵都身穿长袍,甲胄笨重,骑马很不方便。因此,在交战中常常处于不利地位。

■赵武灵王的军事改革——胡服骑射

有一天,赵武灵王对谋士楼缓说:“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来如飞鸟,去如绝弦,是快速反应部队,带着这样的部队驰骋疆场哪有不取胜的道理。我觉得咱们穿的服装,干活儿打仗,都不太方便,不如胡人短衣窄袖、脚穿皮靴子那样行动方便灵活。我打算仿照胡人的风俗,把服装改一改,你看怎么样?”

谋士楼烦听后很赞成赵武灵王的话。为了富国强兵,赵武灵王提出“着胡服,习骑射”的主张,决心取胡人之长补中原之短。

可是由于胡服骑射不但是一个军事改革措施,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移风易俗的改革,是一次对传统观念的更新,在施行之初阻力很大,除了百姓接受有困难外,朝廷内的抵触情绪也很大。

公子成等人以“易古之道,逆人之心”为由,拒绝接受变法。

赵武灵王驳斥他们说:“德才皆备的人做事都是根据实际情况而采取对策的,怎样有利于国家的昌盛就怎样去做。只要对富国强兵有利,何必拘泥于古人的旧法。”

赵武灵王抱着以胡制胡,将西北少数民族纳入赵国版图的决心,冲破守旧势力的阻拦,毅然发布了“胡服骑射”的政令。

赵武灵王号令全国“着胡服,习骑射”,并带头穿着胡服去会见群臣。胡服在赵国军队中装备齐全后,赵武灵王就开始训练将士,让他们学着胡人的样子,骑马射箭,转战疆场,并结合围猎活动进行实战演习。

■武灵丛台前的丛台湖

公子成等人见赵武灵王动了真格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儿,就在下面散布谣言说:“赵武灵王平素就看着我们不顺眼,这是故意做出来羞辱我们。”

赵武灵王听到后,召集满朝文武大臣,当着他们的面用箭将门楼上的枕木射穿,并严厉地说:“有谁胆敢再说阻挠变法的话,我的箭就穿过他的胸膛!”

门楼 城门上的楼或者府邸门上的楼。是富贵的象征,所谓“门第等次”即为此意,故名门豪宅的门楼建筑特别考究。门楼顶部有挑檐式建筑,门楣上有双面砖雕,一般刻有“紫气东来”“竹苞松茂”的匾额。有些豪门大宅在大门左右各放一对石狮子或一对石鼓,有驱祟保安之意。

公子成等人面面相觑,从此再也不敢妄发议论了。在赵武灵王的亲自带领下,国民的生产能力和军事能力大大提高,在与北方民族及中原诸侯的抗争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为了检阅军队,赵武灵王建造了丛台。在胡服骑射、勤练兵马的情况下,终于使赵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后来打败了经常侵扰赵国的中山国,向北方开辟了上千里的疆域。

检阅军队的丛台,也成了赵武灵王观赏歌舞之地。据历史记载,丛台上有天桥、雪洞、妆阁、花苑诸景,规模宏大,结构奇特,装缀美妙,名扬列国。

“丛台”名称的来历,是因为当时许多台子连接垒列而成。在历史经典《汉书》中记载:“连聚非一,故名丛台。”古人曾用“天桥接汉若长虹,雪洞迷离如银海”的诗句,描绘丛台的壮观。

《汉书》 又称《前汉书》,由中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该书主要记述了上起公元前206年的西汉,下至公元23年新朝的王莽地皇年间,共230年的史事。

至唐代,在丛台发生了一个极为感人的故事,那就是流传千古的“梅开二度”。

相传,山东济南府历城知县梅魁,在任10年,为官清正,“只吃民间一杯水,不要百姓半文钱”。

知县 古代官名。秦汉时期县令为一县的主官。唐代佐官代理县令为知县事。宋代常派遣朝官为县的长官,管理一县行政,称“知县事”,简称“知县”,如果当地驻有戍兵,并兼兵马都监或监押,兼管军事。元代县的主官改称县尹,明清时期以知县为一县的正式长官,正七品,俗称“七品芝麻官”。

在他被晋升为吏部都给事以后,对奸相卢杞不仅不趋炎附势,而且敢于正面冲突,因而被奸相卢杞陷害,斩首于西郊。卢杞还假借圣意,捉拿梅魁全家。

梅魁的儿子梅良玉和他母亲只好弃家而逃,开始颠沛流离的生活。在朝为官的陈东初与梅魁结交甚密,终日寻梅魁之子不见。

■邯郸武灵丛台顶上的据胜亭

■武灵丛台顶建筑

陈东初有一个女儿,名为陈杏元。她种植了一棵梅花树,时当花期,正喷香吐艳。忽一日,无缘无故,那梅花树的枝子蔫了,花儿落了。

何故无风无雨花自残?陈杏元大惑不解。也在这一日,陈杏元的父亲差人送来一位书童。

这书童聪明伶俐,才貌超人,后来得知,他原是被奸臣残害的忠良知县梅魁之后,名叫梅良玉。原来,梅花自败是应在了他的身上。

这不禁使陈杏元内心里萌生了一种难以名状的感情。梅、陈两家是至交,两人从此以兄妹相称。

后来,陈东初索性将杏元许配给良玉。这一消息后被奸相卢杞得知。此时,正值北邦沙陀国南侵,大唐难以抵挡,便决定由美人去和亲。

和亲 又可称“和蕃”,是指皇帝将自己或宗室的女儿以和亲公主的身份嫁给藩属国或地位较低的番邦,以示两国友好,是政治婚姻。古代和亲政策始于汉高祖刘邦,和亲从此以后发展成为对外政策,和亲之举不绝于书。中国著名的和亲公主文成公主出嫁吐蕃,成功缔造了当时唐代与吐蕃的友好关系。

卢杞为拆散陈梅的姻缘,他上奏唐皇,封杏元为御妹,外嫁沙陀王,以解边关之患。

邯郸当时是边陲要塞,凡去北邦的人,都要登临丛台,与亲人告别。尚未完婚的陈杏元与梅良玉,也含泪来到丛台之上,杏元要梅兄每年清明时,面北背南哭她一声,并交给良玉一支金钗说:“见钗如见杏元。”良玉则表示今生不再娶。

陈杏元泪别梅良玉,凄凄惨惨地走出国境,在路经一处悬崖时,杏元闭眼纵身跳下,她神话般地被一位老妇人救走并收为义女。

真是无巧不成书,梅良玉自丛台与陈杏元离别后,改名穆荣,来到老妇人家做了账房先生。亲人相遇,分外爱慕。

转眼间,大比之年来临,良玉金榜题名。他上奏唐皇,参倒奸相卢杞,为父申了冤。唐皇赐婚,让他与义妹陈杏元喜结良缘。

■武灵丛台顶上的据胜亭建筑

■邯郸武陵丛台据圣亭门楣刻字

就在他俩完婚之日,杏元家那棵老梅树又二度重开,而且艳丽无比,满院飘香。人们为了纪念此事,还写了一首诗:

簇簇梅花数丈高,

天赐尔露天下曹。

狂风难抵神威力,

二度梅花万古少。

在后来的明代,人们在梅良玉和陈杏元分别的地方建造了“据胜亭”,其意是在防御上据此者胜。据胜亭圆拱门的门楣上有“夫妻南北兄妹沾襟”八个大字,在丛台下还有汉白玉雕像,讲的就是“梅开二度”的故事。

阅读链接

丛台“梅开二度”的故事在中国民间流传很广,在清代初年被编为章回小说《二度梅全传》。

这两个青年人的爱情故事交叉描绘,彼此辉映,构成了曲折复杂、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使整个作品变化多端,波澜起伏,不时陷入绝境,旋即绝处逢生,扣人心弦,感人肺腑,是一部可读性很强的小说。

后来京剧、豫剧、川剧、汉剧、湘剧等剧种都有这个剧目,尤其是“丛台别”一场戏,是剧中的重头戏。 EG3ntJhwWSQ78gsNvAvR8ibOs0VTn5VZg262n8FO9ukvLpBeLDySiEG/fGA+wJk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