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放鹤亭的迁建历史

■云龙山放鹤亭匾额

在明代,放鹤亭屡坍屡修,存留下来的放鹤亭位于云龙山顶。但是据资料显示,张天骥所建的放鹤亭原是在云龙山脚下。苏轼在《放鹤亭记》中写道: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张天骥故址

这几句话告诉我们张天骥居处遭水患,大水之后,张氏新草堂建成,并建造了亭子,而这个亭子就是放鹤亭了。在张天骥的新草堂建成后,苏轼再去拜访,又有诗写道:

鱼龙随水落,猿鹤喜君还。

旧隐丘墟外,新堂紫翠间。

作者自注:“张故居为大水所坏,新卜此室故居之东。”可见张天骥故居原在村外地势较低处,故而洪水暴涨,才会“水及其半扉,摧而坏之”。

并且文中说道,张天骥故居是在山麓,麓是山脚的意思,也就是说张天骥的草堂原来是在山脚下的,后来迁到了紫翠间。

但是紫翠间也并不是山顶,在苏轼《送蜀人张师厚赴殿试二首》中写道:“云龙山下试春衣,放鹤亭前送落晖。”可见最初张天骥故居所建的放鹤亭并不在山顶上,而是在云龙山下。

清代初期魏裔介《云龙山》诗也明确指出:“云龙山下茅亭址。”关于放鹤亭的具体位置,北宋词人贺铸在《庆湖遗老诗集》卷二的《游云龙张山人居·序》中说得非常明白:

云龙山距彭城郭南三里,郡人张天骥圣途筑亭于西麓。元丰初,郡守眉山苏公屡登,燕于此亭下。畜二鹤,因以放鹤名亭,复为之记。亭下有小屋,曰苏斋,壁间榜眉山所留二诗及画大枯株,亦公醉笔也。亭上一径至山腹,有石如砻治者,公复题三十许字,记戊午仲冬雪后与二三子携惠山泉烹风团此岩下,张即镵之。

这些都表明,张天骥所建的放鹤亭是位于云龙山脚下的。大致是在明代,放鹤亭迁建到山巅。

据明代地方志《徐州志》记载:“唐昭宗时,朱全忠遣子友裕,败徐州节度使时溥军于石佛山前,即此有兴化寺。有井去地七百余尺,或云泉可愈疾,积久堙塞。成化间,太监高瑛淘之泉出,今复堙。”

1487年完成的《重修石佛寺碑》记载:“有井在山顶,弃而不食者累年,发其瓦砾,甘美如初。”

■云龙山上的饮鹤泉

可见,在1487年,还没有“饮鹤泉”这个名称。但是至明代嘉靖年间,放鹤亭已经建在山巅最高处了。1547年,状元李春芳有绝句二首:

归来正及李花时,

为访仙踪去马迟。

更上龙岗最高处,

五运霏霭凤凰池。

放鹤亭前水泠泠,

放鹤亭上云晶晶。

千古水云常自在,

红尘扰扰笑浮生。

从诗中可见,这时放鹤亭和饮鹤泉都已齐备了。所以推测,放鹤亭是在明代移至山顶的。

清代乾隆时期,乾隆皇帝多次驻跸在云龙山下行宫,屡登云龙山,还兴致勃勃地为放鹤亭、饮鹤泉等题字留诗。

也正是因为乾隆皇帝的认可,云龙山顶的放鹤亭更加被世人所接受,放鹤亭的美名也由此传扬开来。

阅读链接

据说徐州苏轼研究会理事李世明先生处保存的《吴友如真迹人物画谱》中,有一幅落款1893年的《放鹤亭图》。

据说在这幅画中放鹤亭是一间多级斗拱的亭子,屹立在峻岭之间。张山人倚在栏杆上,两只鹤已经放出,翱翔远飞,亭边有一童子做欢呼状。画中题款是:“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光绪癸巳小春月上浣写于海上飞影阁,友如。”

吴友如是苏州人,一生在上海作画,他主办的《点石斋画报》闻名遐迩。他曾经被邀赴京为宫廷作画,可能在来往途中路过徐州,踏访过云龙山放鹤亭,这幅画是他依据苏轼和贺铸等诗作意境发挥艺术想象的创作。 e9eEEEhqHa7wV2TcF25Qup7OIzf4eflpGNO7SQdpBHeuxG9rWKLHa1II7af8oZF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