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醉翁亭建筑群盛景

醉翁亭初建时只有一座亭子,北宋末年,知州唐俗在其旁建同醉亭。在醉翁亭的北面有三间劈山而筑的瓦房,隐在绿树之中,肃穆典雅,这就是“二贤堂”,初建于1095年,这是为纪念欧阳修和王禹偁两位知府而建的。

■醉翁亭内的二贤堂

所谓二贤者,欧阳修和王禹偁是也。欧阳修自不待言,王禹偁,宋初文学家,一生刚直敢言。滁州历史上曾属淮南国,欧、王两人都曾在滁州做过太守,故有此名句。

王禹偁 (954—1001),北宋时期白体诗人、散文家。为北宋时期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文学韩愈、柳宗元,诗崇杜甫、白居易,多是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平易。词仅存一首,反映了作者积极用世的政治抱负,格调清新旷远,著有《小畜集》。

在二贤堂前有一副对联:

驻节淮南关心民癀

留芳江表济世文章

■欧阳修(1007—1072),喜欢以“庐陵欧阳修”自居。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时期卓越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原堂已毁,存留下来的二贤堂为后来重建。堂内有两联,一是:

谪往黄冈执周易焚香默坐岂消遣乎

贬来滁上辟丰山酌酒述文非独乐也

二是:

醒来欲少胸无累

醉后心闲梦亦清

这两副对联既表达了人们对两任太守皆因关心国事而被贬谪滁州的愤愤不平,又表达了他们对两位知府诗文教化、与民同乐精神的敬佩之情。

宋代末年,滁州人为了纪念欧阳修,特在琅琊山坡上修建一亭,亭为六柱六角,名曰“六一亭”。不过,原亭早毁,人们见到的是后来重建的。亭旁有摩崖一块,上刻隶书“六一亭”,系陆鹤题书。

在明代,醉翁亭周围的建筑开始兴盛,当时房屋已建到“数百柱”,布局紧凑,亭台小巧,具有江南园林特色。有古梅亭、九曲流觞、意在亭、方池、宝宋斋、影香亭等。

古梅在醉翁亭院北,相传此梅是欧阳修所手植,世称“欧梅”。不过此梅早已枯死,后来人们看到的是明人补植的。

古梅虽经百年风霜雨雪,仍然枝茁叶茂,清香不绝。这株古梅品种稀有,花期不抢蜡梅之先,也不与春梅争艳,独伴杏花开放,人们称为“古梅”。

1425年,南京太仆寺卿赵次进在古梅前凿石引水,建造方池,池内因有泉眼,池水终年不涸。后来待御邵梅墩为了赏梅,在池中建造一亭,名为“见梅亭”。

■位于意在亭前的九曲流觞

■醉翁亭北侧的古梅亭

1535年,滁州判官张明道为观赏古梅花在古梅北又建了一座“梅瑞堂”,内有张榕瑞等咏梅诗碑刻两块。后来,有位书法家在堂后面的崖壁上题“古梅亭”篆刻一方,梅瑞堂也随之改名为“古梅亭”。

篆刻 比喻精心书写或过分修饰文字及雕刻印章。因印章多用篆文刻成,故称篆刻。篆刻是一门与书法密切结合的传统艺术,迄今为止已有3700多年的历史,历经了十余个朝代。又称玺印、印或印章等。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

后来,人们还在古梅亭旁边建了览余台和怡亭,都是赏梅的好地方,并且由于角度不同,映入眼帘的梅姿也就各异。

1561年,滁州太仆寺少卿毛鹏建造了“皆春亭”。1603年,滁州知州卢洪夏在皆春亭四周凿石引水,仿照东晋书圣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场景建造了“曲水流觞”,供人们戏水饮酒。

王羲之 (303—361),字逸少,号澹斋,人称“王右军”“王会稽”。生于晋代山东琅琊,即今山东省临沂市。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子王献之书法也佳,世人合称为“二王”。代表作品有《兰亭集序》等。其书法的章法、结构、笔法为后世效法,影响深远。

卢洪夏还重修了皆春亭,并将其改名为“意在亭”,取“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之意。亭以四根栋木为柱,亭角飞檐,呈飞腾之状。亭两边对联题为:

酒洌泉香招客饮

山光水色入樽来

■醉翁亭西侧的宝宋斋

1622年,明代南太仆寺少卿冯若愚在醉翁亭西侧建造宝宋斋,也称“碑亭”。屋内立有苏轼手书《醉翁亭记》碑刻两块四面。斋东侧外檐下嵌有明冯若愚的《宝宋斋记》和明代《重修醉翁亭记》碑。

太仆寺 古代官名,始置于春秋时期。秦汉时期沿袭,为九卿之一。掌皇帝的舆马和马政。王莽一度更名为“太御”,南北朝时期不常置。北齐始称“太仆寺卿”,历代沿置不革,清代废止。太仆寺最高长官为太仆寺卿,属官有太仆寺少卿两人、太仆寺丞四人、太仆寺员外郎、太仆寺主事、太仆寺主簿等。

《醉翁亭记》初刻于1041年,因其字小刻浅难以久传,又于1091年由欧阳修门生、北宋大诗人苏东坡改书大字重刻。

文章与书法相得益彰,后人称为“欧文苏字,珠联璧合”,视为宋代留下的稀世珍品,与琅琊寺中吴道子所画的《观自在菩萨》石雕像,同为难得的古代文化瑰宝。

吴道子 (约680—759),唐代画家画史界尊称其为吴生,又名道玄初为民间画工,年轻时即有画名。以擅长绘画被召入宫廷,历任供奉、内教博士。曾随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擅长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鸟兽、草木、楼阁等,尤精于佛道人物擅长壁画创作。

明代崇祯年间,也就是1628年至1644年,滁人为了纪念明代南太仆寺少卿冯若愚及其子冯元飚修建“宝宋斋”保护了“欧文苏字”碑一事,特地为其建造了冯公祠。冯公祠为三间瓦平房,后损毁。人们见到的是后来在原址上重新修建的。

1685年,滁州知州王赐魁因坐在见梅亭中能看见亭北古梅的倒影,又能闻到梅花的香味,所以把此亭改名为“影香亭”。取宋代诗人林逋的《山园小梅》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句意。

影香亭从池外入亭内有小桥相连,小桥用条石铺架,人们可倚栏观池中古梅倒影,闻亭外古梅芳香。影香亭两边对联题为:

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

在清代,人们在醉翁亭院西侧建有“醒园”一处,平房七间,毁于战火。后来,人们在其废墟上建亭一座,竖立4块复制宝宋斋书苏轼手书的《醉翁亭记》碑刻。

■醉翁亭内的影香亭

■醒园西侧的解酲阁

醒园西北角还一座有宫殿式建筑“解酲阁”。出醒园南门,有一亭,名为“洗心亭”。其四角坐地,一面背山,三面有门,门额为弧券形。亭内四方形,上顶半球形穹窿。

登上古梅亭内的览余台,可以瞭望六亭,即意在亭、影香亭、古梅亭、怡亭、碑亭、洗心亭以及两边“醒园”景色。俯瞰醉翁亭全景,小巧玲珑,曲折幽深,九院七亭,亭中有亭,亭水同映,松柏常青。

阅读链接

醉翁亭位于安徽省滁州西南琅琊山麓,琅琊山古称“摩陀岭”,相传西晋时琅琊王司马佩率兵伐吴驻跸于此,故后人改名为“琅琊山”。

琅琊山不甚高,但清幽秀美,四季皆景。山中沟壑幽深,林木葱郁,花草遍野,鸟鸣不绝,琅琊榆亭亭如盖。

山中还有唐代所建琅琊寺、宋代所建醉翁亭和丰乐亭等古建筑群,以及唐宋时期以来摩崖碑刻几百处,其中唐代吴道子绘《观自在菩萨》石雕像和宋代苏东坡书《醉翁亭记》《丰乐亭记》碑刻,历代书法名家书写的《醉翁亭记》。碑刻与山中古道、古亭、古建筑相得益彰。 2lurQKvO91TwstVwHPf82erRuvlVnBtfPTF0RRJnP7Vo728MTIKchk75OPnxREI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