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秦兵马俑气势磅礴

在秦始皇陵墓的周围,环绕着那些气势磅礴、数量极多的陶俑。它们形态各异,连同它们的战马、战车和武器,成为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同时也保留了极高的历史价值。

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

3座兵马俑坑坐西向东,呈“品”字形排列,坑内有陶俑、陶马8000多件,还有5万多件青铜兵器。坑内的陶塑艺术作品是仿制的秦宿卫军。在地下坑道中的所有卫士都是面向东方放置的。

■ 秦兵马俑1号坑展厅

1号坑最大,长廊和11条过洞组成了整个坑,井然有序地排列成环形方阵。与真人马大小相同、排成方阵的6000多个武士俑和拖战车的陶马被放置在坑中。

坑东端有3列横排武士俑,手执弓弩类远射兵器,似为前锋部队,其后是6000个铠甲俑组成的主体部队,手执矛、戈、戟等长兵器,同35乘驷马战车在11个过洞里排列成38路纵队。

■ 跪射俑

南北两翼的后卫部队,有武士俑500余件,战车6乘,驾车马24匹,还有青铜剑、吴钩、矛、箭、弩机、铜戟等实战用的青铜兵器和铁器。

吴钩 春秋时期流行的一种弯刀,它以青铜铸成,是冷兵器里的典范,充满传奇色彩,后又被历代文人写入诗篇,成为驰骋疆场,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在众多文学作品中,吴国的利器已经超越刀剑本身,上升成为一种骁勇善战、刚毅顽强的精神符号。

1号俑坑东端有210个与人等高的陶武士俑,面部神态、服式、发型各不相同,个个栩栩如生,形态逼真,排成3列横队,每列70人。

其中,除3个领队身着铠甲外,其余均穿短褂,腿扎裹腿,线履系带,免盔束发,挽弓挎箭,手执弩机,似待命出发的前锋部队。

这支队伍阵容齐整,装备完备,威风凛凛,气壮山河,是秦始皇当年浩荡大军的艺术再现,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在1号坑的东北约20米的地方是2号坑,它是另一个壮观的兵阵。有陶俑、陶马1300余件、战车89辆,是一个由步兵、骑兵、战车等3个兵种混合编组的阵容,也是秦俑坑的精华所在,整个军阵就是秦国军队编组的缩影。

2号坑呈曲尺形方阵,坑内建筑与1号坑相同,但布阵更为复杂,兵种更为齐全,是3个坑中最为壮观的军阵。是一坐西朝东,由骑兵、步兵、弩兵和战车混合编组的大型军阵。

2号坑东、西两端各有4个斜坡门道,北边有两个斜坡门道,俑坑坐西面东,正门在东边。

2号坑大致可分为弩兵俑方阵、驷马战车方阵、车步骑兵俑混合长方阵和骑兵俑方阵4个相对独立的单元。其中,将军俑、鞍马俑、跪姿射俑为首次发现。

第一单元位于俑坑东端,四周长廊有立式弩兵俑60个,阵心由八路面东的160个蹲跪式弩兵俑组成。弩兵采取阵中张阵的编列,立、跪起伏轮番射击,以弥补弩张缓慢的缺陷。

■ 战车与随车甲俑群

第二个单元位于俑坑的右侧,由64乘战车组成方阵。每列8乘,共有8列。车前驾有真马大小的陶马4匹。每车后一字排列兵俑3个,中为驭手拉马辔,另两个分别立于车左和车右,手持长柄兵器。

第三单元位于中部,由19辆战车、264个步兵俑和8个骑士俑组成长方形阵,共分3列。每匹马前立骑士俑一个,一手牵马缰,一手作拉弓状。每乘车后除3名车士外,还配有8个至36个步兵俑。

■ 兵马俑2号坑的陶鞍马俑

第四单元位于军阵左侧,108个骑士俑和180匹陶鞍马俑排成11列横队,组成长方形骑兵阵。其中,第一、三列为战车6辆。每匹马前,立胡服骑士俑一个,右手牵马,左手拉弓。

俑坑内的108件骑兵俑是中国首次发现的数量众多的古代骑兵的形象资料。

秦俑表现的是古代军事题材,但它既没有选择两方交战、将士厮杀的战争场面,也没有选择将士修整屯兵防守的场面,而是捕捉了将士披甲,直兵列阵地,严阵以待的临阵场面。

从佣坑的布局和阵法看,2号坑阵式复杂,兵种齐全,是对阵的中坚力量。这种编组方法在兵书上叫作“大阵包小阵,大营包小营,偶落勾连,折曲相对” 。

《孙膑兵法》说 “在骑与战者,分为三,一在于右,一在于左,易则多其车,险则多其骑,反则广其弩”,三者有机结合,才能百战不殆。2号坑是这位古代军事家的理论图解。

■ 秦兵马俑3号坑

孙膑 军事家孙武的后代,曾与庞涓为同窗师从鬼谷子学习兵法。后庞涓为魏惠王将军,因嫉贤妒能,骗孙膑到魏使用奸计,孙膑被处以髌刑。后孙膑被齐国使者偷偷救回齐国,引荐于齐威王任为军师。马陵之战,身居辎车,计杀庞涓,打败魏军。著作有《孙膑兵法》。

2号坑西边是3号坑,与2号兵马俑坑东西相对,呈“凹”字形。3号坑经推断是用来统率2号坑的军幕。门前有一乘战车,68个卫士俑以及武器都保存在坑内。

这样一种阵容,可判断1号坑为右军,2号坑为左军,充分表现了2000多年前中国人民的军事和艺术才能。

3号俑坑号的陶俑大部分没有头,陶马马头也同样残缺不全,甚至有的残破陶片坑内也不见踪影。由此不难看出,3号俑坑曾遭受过严重的人为破坏。

春秋战国之前的战争,指挥将领往往要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所以他们常常要位于卒伍之前;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战争规模的增大,作战方式的变化,指挥者的位置开始移至中军。

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布局合理,结构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东西向的承重墙,兵马俑排列在墙间空当的过洞中。

秦皇陵兵马俑多用陶冶结合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做出初胎,再覆盖一层细泥进行加工刻画加彩,有的先烧后接,有的先接再烧。

兵马俑的车兵、步兵、骑兵列成各种阵势,整体风格浑厚、健美、洗练,但每一个兵士的脸型、发型、体态、胖瘦、表情、眉毛、眼睛和年龄、神韵均有差异;陶马有的双耳竖立,有的张嘴嘶鸣,有的闭嘴静立,人和马都富有感染人的艺术魅力。

统一六国之后,秦国实行全国征兵制,兵源来自全国各地,这恐怕是他们在脸型、表情、年龄上各有差别的主要原因。

秦俑大部分手执青铜兵器,有弓、弩、箭镞、铍、矛、戈、殳、剑、弯刀和钺。

青铜兵器因经过防锈处理,埋在地下2000多年,仍然光亮锋利如新,它们是当时的实战武器。

工匠们用写实的艺术手法把陶俑表现得十分逼真,在这个庞大的秦俑群体中包容着许多截然不同的个体,使整个群体更显得活跃、富有生气。

纵观这千百个将士俑,其雕塑艺术成就完全达到了一种艺术美的高度。无论是千百个形神兼备的官兵形象,还是那一匹匹跃跃欲试的战马塑造,都不是机械的模仿,而是着力显现它们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

秦俑的设计者为了再现2000多年前的秦军“奋击百万”气吞山河的磅礴气势,不仅仅在于追求单个陶俑的形体高大,而且是精心设计了一个由8000余件形体高大的俑群构成的规模庞大的军阵体系。

■ 陶坐俑

右侧为一个巨大的方阵,左前方为一个大型疏阵,左后方则是指挥部。那数千名手执兵器的武士,数百匹曳车的战马,一列列、一行行,构成规模宏伟、气势磅礴的阵容。

■ 神采奕奕的兵马俑

将士们有的头绾发髻,身穿战袍,足蹬短靴,手持弓弩,似为冲锋陷阵的锐士;有的免盔束发,身穿战袍,外披铠甲,手持弓弩,背负铜镞,似为机智善射的弓箭手;有的头戴软帽,穿袍着甲,足磴方口浅履,手持长铍,似为短兵相接的甲士。

还有身穿胡服的骑士,外着铠甲,头戴软帽,足磴短靴,一手牵马一手提弓;有头戴长冠的驭手,两臂前伸,双手握缰,技术熟练;有头戴长冠穿战袍的下级指挥官,着长甲,手执吴钩;有头戴鹖冠,身着彩色鱼鳞甲,双手扶剑,气度非凡的将军。

鹖冠 古代官名,即插有鹖毛的武士冠。因为鹖性好斗,至死不却,武士冠插鹖毛,以示英勇。鹖冠具体形状,大抵与河南洛阳金村的战国狩猎纹铜镜上骑士之冠相同。西汉砖、石刻上,也见有具体描绘。

这栩栩如生的千百个官兵形象,尤其在神态、个性的刻画方面,显得逼真、自然而富有生气。

一般战士俑也是各有表情:有的嘴唇努起胡角反卷,内心似聚结着怒气;有的立眉圆眼,眉间的肌肉拧成疙瘩,似有超人的大勇;有的浓眉大眼,阔口厚唇,性格憨厚纯朴;有的舒眉秀眼,头微低垂,性格文雅;有的侧目凝神,机警敏锐;有的昂首静思,有的低首若有所思,两者虽然都刻画一个“思”字,由于表现手法不同,前者给人的印象是气宇轩昂略带傲气,后者则是沉静文雅。

其中,骑兵在服饰装束及高度等方面都是严格模拟古代骑兵的战时形象,与步兵、车兵俑显然不同。

他们头戴圆形小帽,帽子两侧带扣系在颌下,身着紧袖、交领右衽双襟掩于胸前的上衣,下穿紧口连裆长裤,足蹬短靴,身披短而小的铠甲,肩上无披膊,手上无护手甲。衣服具有短小轻巧的特色,铠甲显得简单而灵活。骑兵俑特殊的装束也与骑兵的战术特点密切相关。

右衽 衽,在汉字中本义为“衣襟”。将衣服的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带,将右襟掩覆于内,称右衽。反之称左衽。右衽是中国古代汉族服装始终保留的特点,因此右衽成为汉族的象征符号。与之相反,中国古代某些少数民族的服装,前襟向左掩,异于中原一带的右衽。因此左衽用以指受外族的统治。

每匹战车的陶马,两耳竖立,双目圆睁,张嘴嘶鸣,跃跃欲试。一件件骑士俑,右手牵马,左手提弓,机警地立于马前,一旦令下,就将驰骋疆场。

■ 1号坑的卒俑

除了兵马俑,秦皇陵还有两辆铜车马也令人叹为观止。

秦始皇陵铜车马是一种带有篷盖的豪华车,工艺之复杂,做工之精巧,技艺之卓越,都无不令人惊叹。秦陵铜车车型接近正方形,车上罩着一块类似于龟盖状的篷盖。大篷盖不仅将车体全部罩了起来,甚至连车前边的“御室”也遮盖起来,形成封闭式的车体。以便车主与驭手传递命令。

■ 秦始皇陵的陶鞍马俑

其中,2号铜车属于轿、车组合类型,车主既可以坐乘,也可以卧息。如果躺在这样宽敞、舒适、豪华的车体内,完全可以享受到一种软卧车的舒服感。即使远行千里也可以消除长途颠簸的疲劳。

轿 一种靠人或畜扛、载而行,供人乘坐的交通工具,曾在东西方各国广泛流行。就其结构而言,轿子是安装在两根杠上可移动的床、座椅、坐兜或睡椅,有篷或无篷。轿子最早是由车演化而来。轿子在中国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据史书记载,轿子的原始雏形产生于夏朝初期。因其所处时代、地区、形制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如肩舆、兜子、眠轿、暖轿等。

2号车车内设备更富有特色,在车体底部发现一块方形大铜板,其大小几乎与车体底尺寸相当,铜板表面彩绘着各种鲜艳的几何形图案花纹,下面四角和中部有8个铜支钉支撑。

彩绘 在中国自古有之,被称为丹青。其常用于中国传统建筑上绘制的装饰画。中国建筑彩绘的运用和发明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它自隋唐期间开始大范围运用,到了清朝进入鼎盛时期,清朝的建筑物大部分都覆盖了精美复杂的彩绘。

这块彩绘大铜板无疑就是古车上的“文茵”,类似于一种软垫制品。如果车中铺设双重文茵,一定更加平稳而舒适。

同时,2号铜车马总共由3462个铸件组成,其中有铜铸件、金铸件、银铸件。总重量达1241千克,其中金铸件3000多克,银铸件4000多克。

由此推测,1号铜车马铸件的数量也不会相差太远,那么两乘车加起来不少于5000多个零部件。尤其令人拍案叫绝的是,这5000多个零部件无论是大至两平方米以上的篷盖、伞盖及车舆、铜马、铜俑等,还是不足0.2平方米的小攸勒管都是一次铸造成型。

就拿篷盖与伞盖的铸造来说,它不仅面积大,而且薄厚不一,再加上篷盖、伞盖,都有一定的弧度。这样难度大的篷盖、伞盖能一次性浇铸成功,在2000多年前的秦代几乎让人难以置信。

■ 兵马俑博物馆的青铜战车

8匹铜马、两个御官俑的铸造显得逼真、自然,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无论是整体造型,还是神态、性格、气质的刻画都可以与秦俑坑那雕塑最好的将军俑相媲美。

铜马、铜俑铸造如此精准,形神兼备实为罕见。比如铜马的笼头,它是由82节小金管和78节小银管连接起来,一节金管与一节银管以子母卯形式相连接,其精细和灵活程度令人叹为观止。

令人感到惊奇的是那马脖子下悬挂的璎珞,这些璎珞全是采用一根根细如发丝的铜丝制作的,而且铜丝表面无锻打痕迹,粗细均匀,表明很可能是用拔丝法制成的。

尤其是以铜丝组成的链环,是由铜丝两端对接焊成,对接面合缝严密。如此纤细的铜丝到底是用什么方法制作?采取什么样的工艺焊接?

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不可低估,而兵马俑更是全世界的一个奇迹,它让外国人赞叹,让中国人骄傲!

阅读链接

1974年,陕西省临潼区杨村村民们为了抗旱,在村南柿树林旁打井,挖到5米多深的地方时,竟然发现了一个陶制的人头雕塑像。

正好一位干部来检查打井进度,见到这个情景,他急忙把这消息报告给县文化馆。经过文物部门几年的勘查和发现,气势非凡的秦始皇陵兵马俑终于展示在世人面前。

兵马俑的发现被誉为“20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秦俑的写实手法作为中国雕塑史上的承前启后艺术为世界瞩目。现已在一、二、三号坑建起了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对外开放。 6AgLRCddZ4XPW23wc5vRvktz9d5Upz123nzl+I+BOI5GC9N9WJRSKrhHnjWeXDZ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