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秦始皇陵形制富有特点

秦始皇陵充分表现了2000多年前中国人民巧夺天工的艺术才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宝贵财富。其巨大的规模和丰富的陪葬物居历代帝王陵之首。

它在整体布局上,也与其他国君的陵园相比有着鲜明的特点。

秦兵马俑 1 号坑鞍马俑

秦始皇陵城,整个布局一目了然,可分为4个层次,地下宫城,即地宫为核心部位,其他依次为内城、外城和外城以外,主次分明,集中体现了“事死如事生”的礼制,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结构独特。

秦陵地宫位于内城南半部的封土之下,相当于秦始皇生前的“宫城”。

■ 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的俑坑

《史记》记载“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经探测,地宫之上确实存在一超出正常值数倍的强汞异常区。

其次是内城。内城是秦陵园的重点建设区,内城垣内的地面地下设施最多,尤其是内城的南半部较为密集。地下宫城、寝殿及车马仪仗、仓储等众多的陪葬坑均在内城的南半部。

内城北半部的西区是便殿附属建筑区,东区是后宫人员的陪葬墓区。这种布局清晰地说明:内城南部为重点区,北部为附属区。而南北两部设施的内涵,均属于宫廷的范围。

再次是外城,即内外城垣之间的外郭部分,其西区的地面和地下设施最为密集。东区的南部有一大型陪葬坑,发现了大批石铠甲及少数车马器,而“百戏俑”坑则在其南侧不远处。其南、北两区未发现遗迹和遗物。

这种布局说明外城的西区是重点区,其内涵为象征京城内的厩苑、囿苑及园寺吏舍;其与内城相比,则显然居于附属地位。最后是外城垣之外的地区。其东边除了气势磅礴的秦兵马俑坑外,还有98座小型马厩坑及众多陪葬墓。

西边则有3处修陵人员的墓地、砖瓦窑址和打石场等。北边发现藏有禽兽肢体及鳖甲的仓储坑、陵园督造人员的官署及郦邑建筑遗址。南边靠近骊山则有宽约40米的防洪堤。

秦始皇陵的冢高50多米,周长2000多米,陵墓内有大规模的宫殿楼阁建筑,许多建筑以及墓穴构造都与其他的国君陵墓有着很大的区别。

从秦始皇陵遗迹看,似乎秦始皇要把生前的宫室、山河以及生平一切都带到地下世界去,而要实现这一点,非建造广阔的墓室难以如愿。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

大事毕,已藏,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藏者,无复出者。

■ 秦始皇陵兵马俑2号坑

■ 秦始皇陵博物馆里的兵马俑

这里,既提到中羡门、外羡门,想必肯定有内羡门。这似乎表明地宫中有通往主墓的通道,工匠只能闭在中羡门以外的地方,内羡门以内才是秦始皇棺椁置放之地。

地宫是放置棺椁和随葬器物的地方,史料《汉旧仪》一书中有一段关于秦始皇陵地宫深度的介绍:

公元前210年,丞相李斯向秦始皇报告,称其带了72万人修筑骊山陵墓,已经挖得很深了,好像到了地底一样。秦始皇听后,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止”。

李斯 (约前280—前208),秦朝丞相,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协助秦始皇统一天下。参与制定了秦朝的法律,完善了秦朝的制度。其政治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2000多年前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旁行三百丈”一说让秦陵地宫位置更是扑朔迷离。民间曾传说秦陵地宫在骊山里,骊山和秦陵之间还有一条地下通道,每到阴天下雨的时候,地下通道里就会过“阴兵”,顿时人欢马叫,热闹非凡。

规模宏大的地宫则位于封土堆顶台及其周围以下,主体和墓室均呈矩形。墓室位于地宫的中央。

陵墓的朝向为坐西向东,这是一个奇特的布局。因为中国古代以朝南的位置为尊,历代帝王的陵墓基本上都是坐北朝南的格局,而统一天下的秦始皇的陵墓却是坐西向东。

有人认为,秦始皇生前派遣徐福东渡黄海,寻觅蓬莱、瀛洲诸仙境,并多次亲自出巡,东临碣石,南达会稽,在琅邪、芝罘一带流连忘返,这一切无不昭示其对仙境的迫切向往。

徐福 即徐巿,字君房,秦著名方士。他博学多才,通晓医学、天文、航海等知识,而且同情百姓,乐于助人,故在沿海一带民众中名望颇高。徐福是鬼谷子先生的关门弟子,后来被秦始皇派遣,出海采仙药,一去不返。后来,有徐福在日本的平原、广泽为王之说。

可惜徐福一去杳无音讯,秦始皇亲临仙境的愿望终成泡影。生前得不到长生之药,死后也要面朝东方,以求神仙引渡而达于天国,大概这就是暮年秦始皇的最大愿望。基于此,秦始皇陵也就只能坐西向东了。

也有人认为,秦国地处西部,为了彰显自己征服东方六国的决心,秦王嬴政初建东向的陵墓。吞六国之后,为了使自己死后仍能注视着东方六国,始皇帝矢志不改陵墓的设计建造初衷。

还有人认为,秦始皇陵坐西向东,与秦汉之际的礼仪风俗有关。

根据有关文献记载,当时从皇帝、诸侯到上将军,乃至普通士大夫家庭,主人之位皆坐西向东。秦始皇天下独尊,为了保持尊位,陵墓的朝向便也坐西向东。

在封土堆下,墓室周围存在着一圈很厚的细夯土墙,即所谓的宫墙。经验证,宫墙东西长约168米,南北141米,南墙宽16米,北墙宽22米。

据传说,当年在修建宫墙的施工中,为了检测用泥土夯实的宫墙是否坚硬,施工人员会站在远处用弓箭射墙,若箭能插进墙体,修好的宫墙必须推倒重建。

■ 秦始皇陵兵马俑步兵列阵

宫墙都是用多层细土夯实而成,每层大约有五六厘米厚,相当精致和坚固。

宫墙顶面甚至高出了当时秦代的地面很多,向下直至封土下33米,整个墙的高度30米,非常壮观。

在土墙内侧,又发现有一道石质宫墙。根据探测,发现墓室内没有进水,整个墓室也没有坍塌。关中地区历史上曾遭受过八级以上的大地震,而秦始皇陵墓室却完好无损,这与宫墙的坚固程度密切相关。

秦兵马俑 1 号坑的卒俑

这种宫墙是前所未有的发现,这种崭新的墓葬形式可以称为“秦陵式”。

除了宫墙,在秦陵周围地下存在规模巨大的阻排水渠。长约千米的阻排水渠其实是堵墙,底部由厚达17米的防水性强的清膏泥夯成,上部由84米宽的黄土夯成,规模之大让人难以想象。

阻排水渠设计相当巧妙。秦始皇陵园地势东南高西北低,落差达85米,而阻排水渠正好挡住了地下水由高向低渗透,有效保护了墓室不遭水浸。

《史记》中记载的“穿三泉”中,“三”其实是个概数,其实应该是指在施工中遇到了水淹,所以才修建了阻排水渠。充分显示了2000多年前秦人的聪明才智。

秦始皇陵地宫中不仅有水银,而且藏量非常巨大,地宫的深度达30米,足足穿过了3层地下水,地宫的高度为15米。据此推测,这些地下水银可能多达几十吨甚至上百吨。

水银在战国末期已被人们发现和使用。历代帝王墓中陪葬奇珍异宝不计其数,为防后人盗掘才放入大量水银。

秦陵地宫中的水银不仅有象征意义,还有防腐作用。秦始皇陵的水银部分来自于距旬阳县城约150千米,与湖北接壤处的一座水银山。

阅读链接

水银山沿公馆河延伸。地质工作者曾在公馆河发现了古代采矿留下的700余处古矿洞,而在青桐沟、砂硐沟及竹筒河也发现了数以百计的采掘遗迹,这些古矿洞有的深数百米,有的只有几十米深,大洞套小洞,小洞与支洞相连。

从古矿洞里发掘的这些文物显示,秦时旬阳就已经是一个重要的采汞重镇,运输水银可以沿古道经镇安,过柞水到达关中。旬阳是目前学术界认为的中国古代三个水银产地中,距秦陵最近的一处。

旬阳有关人士认为,考虑到旬阳水银山及公馆河汞矿遗址发现的秦汉时期铁钁遗物,这里可能是秦陵地宫水银的开采之地。秦陵水银来自旬阳还是一种推测,需要进一步证实,但从种种因素分析,秦陵部分水银来自旬阳的可能性很大。 lkejSTjLinOEBdVLkIhzGqeacolk/sSy5o+DLOfVNKNQoQyPVnLn1E+Mbblcc7E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