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曾侯乙墓神奇的编钟

在曾侯乙墓中最为辉煌,堪称“国之瑰宝”的,要数庞大的乐器组合编钟了。曾侯乙编钟是中国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大的一套乐器编钟。

■ 曾侯乙编钟

钟是一种打击乐器,用于祭祀或宴饮时。最初的钟是由商代的铜铙演变而来,按其形制和悬挂方式又有甬钟、钮钟、镈钟等不同称呼。频率不同的钟依大小次序成组悬挂在钟架上,形成合律合奏的音阶,称之为编钟。

■ 曾侯乙编钟局部

音的高低和钟的大小直接相关。商代的钟为3件一套或5件一套,西周中晚期有8件一套的,东周时增至9件一套或13件一套。春秋战国时期编钟风靡一时,和其他乐器如琴、笙、鼓、编磬等,成为王室显贵的陪葬重器。

古代弦乐器,又称瑶琴、玉琴。最初是5根弦,后加至7根弦。古琴的制作历史悠久,许多名琴都有可供考证的文字记载,而且具有美妙的琴名与神奇的传说。琴,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概括与代表着古老神秘的东方思想。古琴,目睹了中华民族的兴衰,反映了华夏传人的安详寂静、洒脱自在的思想内涵。

曾侯乙编钟数量多、规模大,按大小和音高为序编成8组,悬挂在3层满饰彩绘花纹的铜木结构的钟架上。编钟的形体和重量是上层最小,中层次之,下层最大。最小的一件重2400克;最大的一件重203.6千克。它们的总重量在2500千克以上,重量和体积在编钟中是罕见的。

编钟的钟架为铜木结构,呈曲尺形,由6个佩剑的青铜武士和几根圆柱承托着。横梁木质,绘饰以漆,横梁两端有雕饰龙纹的青铜套。

中下层横梁各有3个佩剑铜人,以头、手托顶梁架,中部还有铜柱加固。铜人着长袍,腰束带,神情肃穆,是青铜人像中难得的佳作。以铜人作为钟座,使编钟更显华贵。

最上层3组19件为钮钟,形体较小,有方形钮,有篆体铭文,但铭文呈圆柱形,枚为柱状,字较少,只标注音名。

中下两层钟是编钟的主体部分,分为3组,这3组钟形制各异,第一套称为“琥钟”,由11枚长乳甬钟组成;第二套称为“赢司钟”,由12件短乳甬钟组成;第三套称为“揭钟”,由23件长乳甬钟组成。甬钟有长柄,钟体遍饰浮雕式蟠虺纹,细密精致。

浮雕 是雕塑与绘画相互结合的产物,采用压缩的方法来对对象进行处理,展现三维空间,并且可以一面或者是两面进行观看。浮雕一般是附着在另一个平面上,所占空间小,所以经常用来装饰环境。浮雕的主要材料有石头、木头、象牙和金属等。

钟上有金错铭文,除“曾侯乙作持用终”外,都是关于音乐方面的。在鼓中部和左面标出了不同音高,如宫、羽、宫曾等22个名称;另一面铸有律名、调式和高音名称以及曾国与楚、周、齐、晋的律名和音阶名称的对应关系。

气势磅礴、雄伟壮观的65件曾侯乙编钟里有一件与众不同、自成一体,它叫镈钟。这件镈钟悬挂在巨大的曲尺形钟架最下层中间最显眼的位置。

■ 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

■ 湖北省博物馆里的曾侯乙编钟

镈钟形体硕大,钮呈双龙蛇形,龙体蜷曲,回首后顾,蛇位于龙首之上,盘绕相对,姿势跃然浮现。器表也做蟠虺装饰,枚扁平。

镈钟形制独特,花纹繁缛,制作精美,是青铜器中的精品。镈钟中部镌刻有31字的铭文,其意思是说,公元前433年,楚惠王熊章从西阳回来,专门为曾侯乙做了这件镈钟,作为礼品送到西阳,让曾侯永世用享。

铭文 又称金文、钟鼎文,指铸刻在青铜器物上的文字。与甲骨文同样为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是华夏文明的瑰宝。本指古人在青铜礼器上加铸铭文以记铸造该器的缘由、所纪念或祭祀的人物等,后来就泛指在各类器物上特意留下的记录该器物制作的时间、地点、工匠姓名、作坊名称等的文字。

经研究发现,铭文的内容与其他钮钟、甬钟的铭文内容完全不同,没有一字是涉及乐律方面的。说明镈钟与曾侯乙编钟无关,原本就不是一套的,可能是下葬时临时加进去的,它把下层最大的一件编钟挤掉了,将其悬挂在最显眼的位置,表示对楚国的尊重。

楚国给曾国送如此厚重的礼品,说明曾楚两国的友好关系非同一般。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是七雄中的强国,在楚怀王以前,楚国是相当强大的,所以苏秦说:“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支十年。”

如此强大的楚国为什么会给小小的曾侯送那么厚重的礼品呢?

《史记·楚世家》记载了楚昭王奔随这个故事: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和他的兄弟夫概率兵攻打楚国,五战获胜,最后攻破了楚国的都城郢,即现在的江陵。

当时,吴国手握军事大权的统帅伍子胥也参与了这次伐楚战争,占领楚国后,伍子胥和伯嚭大夫为了报杀父之仇,于是命士兵将楚平王的坟墓掘开,拖尸于棺外,用皮鞭抽打其尸体,然后暴尸于荒野。

大夫 古代官名。西周以及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后世遂以大夫为一般任官职之称。秦汉以后,中央要职有御史大夫,备顾问者有谏大夫、中大夫、光禄大夫等。至唐宋尚有御史大夫及谏议大夫之官,明清时废。又隋唐以后以大夫为高级官阶之称号。

■ 曾侯乙墓编钟局部特写

■ 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

破城之时,楚昭王慌忙从郢都逃到云梦泽,被吴军射伤。楚昭王又急忙逃到郧国,郧国国君的弟弟认为楚昭王不仁不义,要杀他。于是,楚昭王来不及喘息,再次逃到随国,这就是古代历史上有名的“楚昭王奔随”。

云梦泽 因“云梦”而得名,但两者并非指同一概念。春秋时,梦在楚方言中为“湖泽”之意,与漭相通,由于长江泥沙沉积,云梦泽分为南北两部分,长江以北成为沼泽地带,长江以南还保持着浩瀚的水面,称之为洞庭湖,洞庭湖也古称云梦。

吴王阖闾听说楚昭王逃到随国,立即率众兵赶往随国。这时候随侯,即曾侯紧闭城门,调遣兵力,加强防卫。

吴王阖闾赶至城下对随侯说:“周天子的子孙,分封在江汉流域的,都被楚国灭掉了,你国迟早也会被楚国灭掉,还是早点把他交出来,让我杀掉他。”

吴王阖闾要率兵亲自进城寻找,随侯坚决不肯,并说:“随与楚国世代友好,你不要再说了。楚昭王不在随国,他已经逃走了。”

吴王没办法,只好带兵离开随国回楚都郢去了。就这样随侯保护了楚昭王,楚昭王因此而感激随侯。

恰在这时,楚国的援军赶到了,将吴军打得大败,吴王阖闾的弟弟夫概见大势已去,自己带兵回到吴国自立为王了。

吴王阖闾得知这一消息后,慌忙带兵离开了楚国的郢都回到吴国。楚昭王因此得以保全了性命,回国复位。

镈钟铭文上的楚惠王熊章正是楚昭王的儿子。为了报答曾侯乙的救父之恩,楚惠王才将如此精美的镈钟送给了他。

江汉诸国尽灭于楚,唯曾独存,也可能就是因为曾、楚两国世代友好的原因。

与曾侯乙编钟相伴的有一套编磬,是古编磬中的杰出代表。青铜镏金的磬架,呈单面双层结构。

是一种石制的打击乐器,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乐器,它造型古朴,制作精美,形状大多呈上弧下直的不等边三角形。磬乐器历史非常悠久,它在远古时期的母系社会,曾经被称为“石”和“鸣球”。石磬是以坚硬的大理石或玉石制成,其次是青石和玉石。石磬上作倨句形,下作微弧形。石磬大小厚薄各异,石质越坚硬,声音就越铿锵洪亮。

编磬的主架为青铜金错磬架,是由一对圆雕集龙首、鹤颈、鸟身、鳖足为一体的怪兽铜立柱,咬合着两根铜杆作为横梁,兽顶插附的立柱从腰、顶两处与横梁榫接。横梁杆底等距有焊铸铜环,用于挂磬钩,磬架施线条流畅的错金云纹。

■ 曾侯乙墓中出土的独特编钟

据研究,全架编磬原有41块,每磬发一音,为十二个半音音列,音域跨3个八度,音色清脆明亮而独具特色。

磬块上也有与钟铭相通的墨书和刻文,内容是编号、标音及乐律理论。

其精美的磬架、众多的磬块、明确的编悬状态、完备的配件,还有配套的装磬之匣和磬槌,均为世上罕见。

曾侯乙编磬的规模最大,制作工艺是最高超的,音乐性能是最好和最完善的,磬音铿锵、清越、明亮、穿透力强;音量虽不如钟大,但不易被钟声所掩。

曾侯乙编磬展示了3个八度的音乐风貌,丰富的半音显示了旋宕转调的功能。更令人惊叹的是其中的最高音竟与钢琴的最上一键相同。

它与编钟合奏,真谓金石齐鸣,悦耳动听,充分反映了古代设计制造定音乐器方面的辉煌成就,也加深了人们对古代宫廷乐队音域范围和演奏水平的认识。

据研究、推想,曾侯乙编钟演奏时应由3名乐工,执丁字形木槌,分别敲击中层3组编钟奏出乐曲的主旋律,另有两名乐工,执大木棒撞击下层的低音甬钟,作为和声。

阅读链接

曾侯乙编钟现藏于武汉市的湖北省博物馆内。虽然在地下埋藏了2400多年,但编钟的音质还是很好。编钟的出土令世界震惊。

曾侯乙编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优秀结晶,它的出土填补了中国在考古学、音乐史和冶炼史上的许多空白,在国内外学术界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此后,随州也因此而被称为“古乐之乡”。 kmJvxFobu+q+v0MpBF+ng7vGri0F20CpnH6sd5cmTPPxG47wuk+RLJI81cP8Rg1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