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黄河流域新石器时期陶器

黄河流域最著名的原始文化,包括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龙山文化和大地湾文化等,成为从新石器时期至文明时期一个完整的体系。

■裴李岗文化双耳壶

河北省武安磁山和河南省新郑县裴李岗发现了新石器时期早期遗存,有较原始的新石器时期陶器。根据遗存的文化特征,分别命名为磁山文化和裴李岗文化。

同时代或同一类型的文化遗存,在河北、河南、陕西、甘肃和山东等省也有发现,说明新石器时期早期居民在黄河流域分布十分广泛。

■裴李岗文化陶器

据测定,这些遗址的年代约为公元前6000至公元前5000年,是中国黄河流域已发现的新石器时期遗址中年代较早的文化遗存。这类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有以下特征:陶泥未经细致挑洗,陶片断面还发现有泥片贴敷的层理结构;胎质粗糙,皆手制;胎壁厚薄不均,火候较低,一般在700摄氏度至900摄氏度,易破碎;陶色多呈红色或橙红色;陶器表面以素面为多,并有少量绳纹、竹篾纹、指甲纹与划纹等。

这时的陶器器类少,性质比较单一,常见的陶器中,以砂质的深腹罐、泥制的小口壶、圆底或三足钵和碗类器较多,并有一些鼎、瓮、盘、豆、盂等。各地发现的陶器中,除有早晚之分外,陶器的形制与花纹装饰还有地区差别。

磁山文化的陶器,以敞口、深腹罐、小口、双耳罐,敞口、圆底钵或三足钵为主,并有一些平底盘、椭圆形盂、三足鼎、杯和靴形支架等。器表多饰绳纹与篾纹,并有划纹,偶尔也有简单的彩陶。

裴李岗文化的陶器也以直口或敛口深腹罐,小口、双耳壶,敞口、圆底钵、三足钵和碗为主,部分双耳壶的底部有加圈足或三锥状足的,并有一些三足鼎和瓢形器。器表纹饰以篾纹或划纹较多,很少见绳纹。

陕西省西乡李家村,滑县老官台、元君庙,宝鸡北首岭和甘肃省秦安大地湾等地新石器时期早期遗址发现的陶器,虽然也有深腹罐、圆底钵、三足钵和碗等器类,但小口壶比较少见。

陶罐的底部除为平底外,多有三矮足,或口沿作锯齿状,另外小口瓮、杯和盂等器表纹饰以划纹与绳纹居多,并有锥刺纹。由于这些遗址的陶器形制与器表纹饰也不尽相同,所以有人分别称作“老官台文化”“大地湾一期文化”。山东省滕县北辛村遗址发现的陶器时代也比较早。

后李文化因发现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后李文化遗址而得名,其分布范围主要在泰沂山系北侧的山前地带,距今8500年至7500年,前后延续约1000多年。

后李文化发现的陶器以红褐陶为主,红、灰褐、黑褐、青灰褐陶次之。制作工艺为泥条盘筑,器表多素面,器型以圆底器为主,仅发现少量平底器和圈足器。器类主要有釜、罐、壶、盂、盆、钵、碗、形器、杯、盘、器盖和支脚等。纹饰有附加堆纹、指甲纹、压印纹和乳钉纹。

圆底器 中国早期陶器底部的主要造型,指陶器底部为圆形而向外凸出者。这种形式的陶器底部,在中国新石器时期中期已普遍出现,如红陶盆、钵、罐等器皿中较多。圆底沿袭的时间较长,到战国时期仍有使用。

又称钵盂,是佛家用语,指僧侣的覆钟状饮食器皿。也是指早期人类的食器。僧人所用的钵,有瓦钵、铁钵、木钵等。一钵之量刚够一僧食用,僧人只被允许携带三衣一钵,此钵则为向人乞食之用。

后李文化遗址发现的新石器时期陶窑被誉为“中华第一窑”。该窑炉不仅证明淄博地区是中国较早开始烧制陶器的地区之一,而且证明淄博地区烧制陶器的历史至今已有 8000 多年。

该窑炉结构简单、形体较小,顶部结构已毁,仅存窑膛及炉底,但四壁烧痕明显,为使用烧结所致,说明该窑炉建造具原始性。

■裴李岗文化陶瓶

■仰韶文化彩陶碗

黄河中下游和附近地区的几处新石器时期早期遗址发现的陶器,制作工艺虽然还比较粗糙,但工艺水平已相当进步,因而它不应是中国最早的陶器。

仰韶文化因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发现而得名,其遗址在河南、陕西、山西、河北南部和甘肃东部一带都有发现。

史书记载的炎帝、黄帝等著名部族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都可以从仰韶文化的研究中去探索。仰韶文化分布广泛,并且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影响深远,是中国黄河流域华夏文化的主要代表。

炎帝 华夏始祖之一,与黄帝并称为中华始祖,中国远古时期部落首领。又称“赤帝”“烈山氏”,距今6000年至5500年生于姜水之岸,就是今宝鸡市境内。炎帝制耒耜,种五谷立市廛,首辟市场。他治麻为布让民着衣裳;又作五弦琴,以乐百姓;还制作陶器,改善生活,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他与黄帝结盟并逐渐形成了华夏族。因此形成了炎黄子孙。

黄帝 与炎帝并称为中华始祖,为中华人文初祖,中国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本姓公孙,长居姬水,因改姓姬,居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出生建都于有熊,故亦称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他以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载入史册。黄帝居五帝之首。

仰韶文化遗址的陶器,一般是美观的。发展到了铜器时代的辛店遗址的陶器,纹饰较为复杂,纹饰间还点缀着犬羊的图案,有的还涂有人形纹。

仰韶文化制陶业发达,较好地掌握了选用陶土、造型、装饰等工序。陶器种类有钵、盆、碗、细颈壶、小口尖底瓶、罐与粗陶瓮等。

其彩陶器造型优美,表面用红彩或黑彩画出绚丽多彩的几何形图案和动物形花纹,其中,人面形纹、鱼纹、鹿纹、蛙纹与鸟纹等形象生动逼真。

不少的仰韶文化彩陶器为艺术珍品,如水鸟啄鱼纹船形壶、人面鱼纹彩陶盆、鱼蛙纹彩陶盆、鹳衔鱼纹彩陶缸等。陶塑艺术品也很精彩,有附饰在陶器上的各种动物塑像,如隼形饰、羊头器钮、鸟形盖把、人面头像、壁虎与鹰等,皆栩栩如生。

仰韶文化陶器是承袭各地新石器时期早期的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和老官台文化陶器发展而来,但器类和数量明显增多,其特征是:胎质比较纯净、细腻,陶泥经过淘洗,表面磨制光滑,虽以手制为主,但已出现慢轮修正迹象。

火候一般较高,陶色以红色居多,并有一些棕陶、橙黄陶、灰陶和少量白陶。器表以素面与磨光较多,并有一些划纹、弦纹、附加堆纹、拍印的绳纹与蓝纹等装饰。部分细泥质陶器表面有陶衣,并有用黑、白、红等颜色彩绘图案花纹的彩陶器。

■仰韶文化宽带纹彩陶钵

■仰韶文化红陶尖底瓶

仰韶文化常见的陶器有几大类。

首先是炊器:有大口或口微敛的深圆腹、平底砂质罐,小口、深圆腹、圆底、三足砂质罐形鼎,大口、浅腹或折腹圆底、三足盆形鼎,小口、扁圆形腹或扁折腹、圆底、三足釜,敞口、深圆腹、平底、镂空甑和带有火门的平底、盆形陶灶。

其次是饮食器:有泥质大口、圆底或平底钵,大口、鼓腹或斜壁平底碗,大口、浅盘高柄豆,大口或直口、深腹陶盂与直敞口陶杯。

另外还有盛储器:有大口、深腹或浅腹、略鼓或折腹、平底盆,大口或敛口、深腹、平底罐,小口、深圆腹、平底瓮,小口、深腹或加双耳尖底瓶和大口或小口微敛、深腹、平底或尖底缸等。

部分陶钵、陶盆和陶罐的上部饰有彩绘,另有带握手的陶器盖、筒形细腰陶器座、白陶器与硬陶器。

仰韶文化的陶器又可区分为半坡类型、西王村类型、后岗与大司空类型和秦王寨与大河村类型等,各类型的代表性陶器也各有特色。

半坡类型发现于西安半坡遗址,遗址有早、晚期的区别。代表性陶器有大口、圆底陶钵,大口、圆底陶盆,折腹陶盆,细长颈陶壶,小口、深腹尖底瓶、陶罐和陶瓮等。器表装饰有绳纹、线纹、弦纹与锥刺纹,分菱形、三角形、麦粒形。

线纹 是古代陶器纹饰。是用缠绕细线的拍子拍印陶坯表面造成的纹饰,表现为线纹的规律性排列,排列方向或横或竖或斜。仰韶文化的平唇直口凹腰尖底陶器上多见线纹。

半坡类型的彩陶中多用黑彩绘制的带条纹、三角纹、波折纹、网纹、人面纹、鱼纹、鹿纹与蛙纹等。也有在陶器的内壁进行彩绘,但在仰韶文化类型的彩陶中少见。

在半坡等地的彩陶钵口沿黑宽带纹上,还发现有50多种刻画符号,可能具有原始文字的性质。

人面鱼纹彩陶盆多作为儿童瓮棺的棺盖来使用,是一种特制的葬具。陶盆泥质,红陶烧成,盆内壁画人面纹和鱼纹各两个,相间排列,题材新颖,形象生动,反映了半坡类型彩陶常以鱼纹装饰陶器的特点。

彩陶是在陶器表面以红黑赭白等色作画后烧成,彩画永不掉落。此盆由细泥红陶制成,敞口卷唇,盆内壁用黑彩绘出两组对称的人面鱼纹。

人面概括成圆形,额的左半部涂成黑色,右半部为黑色半弧形,可能是当时的文面习俗。眼睛细而平直,鼻梁挺直,神态安详,嘴旁分置两个变形鱼纹,鱼头与人嘴外廓重合,加上两耳旁相对的两条小鱼,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鱼合体,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

人头顶的尖状角形物,可能是发髻,加上鱼鳍形的装饰,显得威武华丽。

■仰韶文化人面纹彩陶瓶

■仰韶文化游鱼纹彩陶瓶

盆上的人与鱼题材,可能与古代半坡人的图腾崇拜和经济生活有关。这种鱼纹装饰正是他们生活的写照,也象征着人们期盼富足生活的美好愿望。

人面由人鱼合体而成,人头装束奇特,像是进行某种宗教活动的化妆形象,具有巫师的身份特征。而稍作变形的鱼纹很可能代表了“鱼神”的形象,因此这类图画一般被认为是象征着巫师请鱼神附体,表达出人们以鱼为图腾的崇拜主题。

古代半坡人在许多陶盆上都画有鱼纹和网纹图案,这应与当时的图腾崇拜和经济生活有关,半坡人在河谷阶地营建聚落,过着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定居生活,兼营采集和渔猎,这种鱼纹装饰是他们生活的写照。此时期的纹饰多以鱼纹、水波纹为主,兽纹、植物纹较为少见。

图腾 是原始人群体的亲属、祖先、保护神的标志和象征,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文化现象。运用图腾解释神话、古典记载及民俗民风,往往可获得精神力量图腾就是原始人迷信某种动物或自然物同氏族有血缘关系,因而用来做本氏族的徽号或标志。

仰韶文化流行一种瓮棺葬的习俗,把夭折的儿童置于陶瓮中,以瓮为棺,以盆为盖,埋在房屋附近。有的陶盆上画有人面,人面两侧各有一条小鱼附于人的耳部。

根据《山海经》中某些地方曾有巫师“珥两蛇”的说法,可能人面鱼纹表现的是巫师“珥两鱼”,寓意为巫师请鱼附体,进入冥界为夭折的儿童招魂。

此外,在先秦典籍《诗经》《周易》中鱼有隐喻“男女相合”之义,以此推之,这人面鱼纹也应有祈求生殖繁衍、族丁兴旺的含义。但不管蕴含何种奥秘,作为中国原始社会先民的艺术杰作,它已然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另外,在西安半坡仰韶文化的遗址中,还有一种陶质的口哨,人们把它称为陶埙。陶埙的形状不尽相同,有的像橄榄形,中间形状较粗且圆,两头呈细尖形。陶埙两面各有一个孔洞贯穿,吹气之后便可发出声音,应该是最原始的吹奏乐器。

陶埙的产生,最初并不是单纯为了欣赏其音响效果,更重要的功能还是用于当时的畜牧业或狩猎业,用来召唤或引诱动物。后来,随着人们对不同音响效果的认识和区分,陶埙才从单音阶发展为多音阶,逐步演变成为早期的乐器。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发现于河南陕县庙底沟,代表性陶器有敞口、曲腹、平底碗,敞口、曲腹、平底盆,大口、圆底钵,双唇、小口、尖深腹底瓶,陶器座,小口、圆底罐,罐形鼎,小口、扁折腹釜,盆形、三足陶灶等。器表装饰有线纹、绳纹、划纹、篮纹、弦纹与彩陶。

原为炊器,已经延续了两千多年,又成为最常见和最神秘的礼器。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

庙底沟彩陶主要是黑色彩陶和涂有白衣的彩陶,而红色彩陶则很少。彩陶纹饰中有带条纹、圆点纹、勾叶纹、弧线三角纹、曲线纹等,并有少量动物形象的鸟纹与蛙纹。

■仰韶文化白衣彩陶钵

■仰韶文化彩绘陶壸

仰韶文化西王村类型因发现于山西芮城西王村而得名,代表性陶器有大口、宽沿盆,小口、带流罐,小口、长颈、双耳、尖底瓶,敞口、斜壁、平底碗,小口、深腹瓮等。器表装饰以绳纹最多,并有少量篮纹、线纹、划纹、弦纹、方格纹与镂空。

西王村彩陶多红彩与白彩,绘出比较简单的条带纹、圆点纹、斜线纹与波折纹。

大司空类型发现在河南省安阳大司空村,代表性陶器有曲腹与折腹盆,大口、斜壁、平底碗,小口、卷沿、深腹、圆鼓、平底罐和带锯齿纹盆等。器表装饰有划纹、篮纹、线纹、绳纹、方格纹、锥刺纹与附加堆纹。

大司空类型彩陶多用红色,绘制的纹饰有条带纹、弧纹三角纹、叶纹、螺旋纹、半环纹、“S”形纹、沟型纹、网纹、圆圈纹。

秦王寨类型发现于河南省荥阳秦王寨,代表性陶器有罐形和盆形折腹鼎,大口、圆底与平底钵,敛口、深腹罐,部分罐的腹部饰一周或两周附加堆文,小口、短颈、圆肩、鼓腹、平底瓮,小口、尖底瓶等。器表装饰有划纹、弦纹与附加堆纹。

秦王寨类型彩陶多用红彩和黑彩,彩绘纹饰有带条纹、网纹、X形纹、“S”形纹、竖道纹,并有一些白衣彩陶,这是河南中部地区仰韶文化中较晚的遗存。

彩绘 在中国自古有之,被称为丹青。其常用于中国传统建筑上绘制的装饰画。中国建筑彩绘的运用和发明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它自隋唐期间开始大范围运用,到了清朝进入鼎盛时期,清朝的建筑物大部分都覆盖了精美复杂的彩绘。

大河村类型发现于河南省郑州市大河村,是延续时间较长的以仰韶文化为主的遗址。从大河村仰韶文化遗址的层次叠压和陶器特征来看,有早晚之分,并是前后一脉相承的发展关系。

大河村类型代表性陶器有砂质与泥质深腹、圆腹或折腹平底罐,罐形鼎与盆形鼎,小口、扁腹、三足釜,大口、深腹甑,大口或敛口钵,浅盘、高柄豆,小口、鼓腹瓮,短颈、深腹壶与双联壶,大口、侈沿、深腹盆与折腹盆,大口、深腹、平底缸,大口、深腹、尖底罐,小口、深腹、尖底瓶,筒形器座与陶器盖等。

大河村类型器表纹饰有弦纹、划纹、附加堆纹与绳纹,并有较多数量的彩陶,彩陶多饰在泥质陶罐、陶钵与陶盆的上部,有黑、红、白等彩绘。彩绘纹样有条带纹、弧形三角纹、叶纹、螺旋纹、半环纹、太阳纹、“S”形纹、X形纹、钩形纹、网纹、锯齿纹、圆圈纹与波浪纹等多种。

从鼎、罐、盆、钵与小口尖底瓶的形制和鼎足的发展变化以及彩陶纹饰的演变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大河村陶器整个的发展演变过程。大河村类型的晚期为秦王寨类型。

猫头鹰由于外貌奇特,叫声凄厉,所以常常给人以恐怖的感觉,甚至招致一些人的厌恶,有一些迷信传说还认为猫头鹰是不吉利的象征。

■仰韶文化出土的鹰形陶鼎

■仰韶文化原始人制陶场景复原图

但是,从远古时期一直到商代,人们非但没有认为猫头鹰是恶鸟,反而还以猫头鹰为崇拜对象,由于它们凶猛且善于飞翔、凶猛的搏杀和夜间的活跃能力,从而成为人们图腾崇拜的对象。

在陕西省华县太平庄发现的仰韶文化时期陶鹰尊,被誉为“氏族的守护神”。陶鹰樽为盛酒器,高35.8厘米,距今约5000年。

器物造型浑然一体,如一只蓄势待发的鹰。两只圆圆的大眼炯炯有神,尖尖的嘴巴向下弯成钩形,显得非常犀利,翎羽矗立,身体丰满结实,肌肉隆起,透着一股威猛劲。

无论从正面观看还是从侧面观看,都给人一种健美的感觉。鹰的两腿空心,尾巴下垂落地,自然地形成“三足鼎立”,既加大了容量,又使其具有稳定性。新石器时期以鸟类造型的陶器现在仅见此一件,是原始制陶工艺的杰作。

同猫头鹰头部那种细致、传神的刻画相比,其足部的雕塑则显得有些粗略,这是因为那时的房屋都很低矮,更没有桌、椅、凳等日常家具,不论屋内屋外,人们在坐着的时候,都是坐在地上,也就是席地而坐。

他们使用的陶器,也只能是放置在地上。那些器物都处于人们的视线之下,器物的下部是人们视线看不到的,对这看不到的地方,自然就不必下力气去施加花纹或精心塑造了。

关中、晋南、豫西和豫北地区的仰韶文化陶器之间虽然有着许多共性,但各自的地方特征也很明显,并有着各自的演变历史。

马家窑文化在甘肃临洮马家窑村古文化遗址发现,是一种受关中地区仰韶文化影响发展起来的新石器时期文化,它的陶器形制特征近似仰韶文化。

马家窑文化的陶器,以砂质河泥质红陶为主。但泥质陶的胎质细腻,器表多经磨光,并多系手制,彩陶最为发达。彩绘多用黑彩在泥质红陶或橙黄陶的颈部与上腹部,绘制出颜色鲜艳、线条流畅的图案花纹装饰。

同时,在砂质红陶器表还有施用划纹、三角纹、绳纹和附加堆纹,表明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已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马家窑文化蛇形纹彩陶铃

■马家窑文化人形彩陶瓶

马家窑文化具有代表性的陶器是彩陶,有小口圆腹瓮或称彩陶罐、双耳彩陶罐和彩陶钵,其炊器为大口、深腹、平底砂质罐;食器如敞口微敛、浅腹、平底盆,敞口、喇叭形座豆,大口、平底碗和敞口、浅腹、平底钵;盛储器有小口、短颈、圆腹或双耳、平底瓮,小口、长颈、圆腹、平底壶,小口、长颈、深腹陶瓶等,另有陶杯与陶盂,其中多数陶瓮器表饰有彩绘图案。

根据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纹样,还可以区分为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马家窑类型彩陶制作精细,黑色彩绘较多。彩陶纹样有条带纹、圆点纹、弧纹、波纹、方格纹、垂幛纹、线纹、人面纹、蛙纹与舞蹈纹等。

半山类型彩陶也以黑彩为主,但兼有少量红彩,构图复杂,纹样有螺旋纹、菱形纹、圆圈纹、葫芦形纹、三角纹、编织纹、连弧纹、网纹与锯齿纹等。

马厂类型彩陶纹样较粗糙,有在红色陶衣上面施用红黑二色绘制的彩陶。纹饰有人形纹、目形纹、云雷纹、三角纹与蛙纹等。

马家窑文化以彩陶器为代表,它的器型丰富多姿,图案极富于变化和绚丽多彩,是世界彩陶发展史上无与伦比的奇观,是人类远古先民创造的最灿烂的文化,是新石器时代彩陶艺术发展的顶峰。它不仅是工业文明、农业文明的源头,同时它也孕育了中国文化艺术。

马家窑文化的陶器大多以泥条盘筑法成型,陶质呈橙黄色,器表打磨得非常细腻。许多马家窑文化遗存中,还发现有窑场和陶窑、颜料以及研磨颜料的石板、调色陶碟等。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早期以纯黑彩绘花纹为主;中期使用纯黑彩和黑、红二彩相间绘制花纹;晚期多以黑、红二彩并用绘制花纹。

马家窑文化的制陶工艺已开始使用慢轮修坯。并利用转轮绘制同心圆纹、弦纹和平行线等纹饰,表现出了娴熟的绘画技巧。

彩陶的大量生产,说明这一时期制陶的社会分工早已专业化,出现了专门的制陶工匠。彩陶工艺发达是马家窑文化显著的特点,在中国发现的所有彩陶文化中,马家窑文化彩陶比例是最高的,而且它的内彩也特别发达,图案的时代特点十分鲜明。

彩陶是中国文化的根、绘画的源,马家窑文化创造了中国画最早的形式。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绘制中以毛笔作为绘画工具、以线条作为造型手段、以黑色为主要基调,奠定了中国画发展的历史基础与以线描为特征的基本形式。

马家窑蛙纹彩陶也向人们揭示了蛙纹出现、变化,最终发展成雏形龙图案的过程,而整个过程与先民避免和战胜水患的愿望有着直接的联系。马家窑文化彩陶画可以证明,中华龙的形成起源于蛙纹。

还有一件彩陶盆,最上层有10个亮圆,代表了古时候天上有10个太阳,中间有9个,代表被后羿射掉了9个。最中间1个,代表了还剩1个太阳,每个太阳的中间都有一只鸟头,代表了太阳鸟也就是金乌,证明了后羿射日的传说确实很早就有了。

■马家窑文化彩陶鼓

■齐家文化蚕纹双联陶罐

齐家文化是以甘肃省为中心地区的新石器末期文化,大约产生于4130年前,其名称来自于其主要遗址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广河县排字坪乡园子坪的齐家坪遗址。另外在甘肃、青海地区的黄河及其支流沿岸阶地上共有齐家文化遗址350多处。

齐家文化的手工业生产比马家窑文化有很大发展。制陶技术仍以泥条盘筑法手制为主,部分陶器经慢轮修整,有一些陶罐的口、颈尚留有清楚的轮旋痕迹。说明制陶工匠已掌握了氧化焰和还原焰的烧窑技术,陶系主要是泥质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一些器物的表面施以白色陶衣。

齐家文化的大量陶器是素面的,有些罐类和三足器拍印篮纹和绳纹,也有少量彩陶,绘以菱形、网格、三角、水波和蝶形花纹,线条简化而流畅。

绳纹 古代陶器装饰纹样之一。比较原始,有粗绳纹和细绳纹两种。绳纹是在陶拍上缠上草、藤之类绳子,在坯体上拍印而成的,有纵、横,斜并有分段、错乱,交叉,平行等多种形式。是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陶器最常见的纹饰。

陶器的造型以平底器为主,三足器和圈足器较少。典型器物有双耳罐、盘、鬲、盆、镂孔圈足豆等,其中以双大耳罐和高领双耳罐最富有特色。

饪食器和礼器。流行于商代至战国时期。商代鬲的造型仿新石器时代陶鬲制成,器身较高,两直耳立于口沿上,侈口,圆腹腹下部做成中空的袋状,以便烹煮时扩大受火面积,腹底有3个锥形短足,花纹简单。商中期后,鬲身开始装饰精美的花纹。商晚期至西周时,器身也由竖高向横宽发展;还有方鬲,下部有门可以开合。

齐家文化的陶工还善于用黏土捏制各种人头造型和动物塑像,人头长颈圆颊,双眼仰望;动物有马、羊和狗等,形体小巧生动。还有一些陶制瓶和鼓形响铃,铃内装一个小石球,摇时叮当作响,是巧妙的工艺品。

齐家文化陶塑的题材多样,以鸟类雕塑最多,有的形状像水鸟,有着长嘴、长颈和短尾。有的形状像鸽子,体态丰满浑圆。有的做展翅欲飞状,身上的锥刺纹表示羽毛。有的为三足鸟,这和传说中的太阳鸟或许有关系。

齐家文化有的陶器顶部或内部雕塑着狗的头部,这可能与畜牧业的发展有关。齐家文化的陶器上,也有浮雕和刻画出的蜥蜴,这种神秘的爬行动物,特别受到西北的原始氏族人们的青睐,常作为造型艺术的主题形象。

浮雕 是雕塑与绘画相互结合的产物,采用压缩的方法来对对象进行处理,展现三维空间,并且可以一面或者是两面进行观看。浮雕一般是附着在另一个平面上,所占空间小,所以经常用来装饰环境。浮雕的主要材料有石头、木头、象牙和金属等。

齐家坪出土的浮雕龙形纹红陶罐,在器腹中部,用泥条堆塑成横绕的龙形纹,头小而似蛇首,身上有鳞甲状刻画纹,身子中部有向上弯曲的爪足,展现了西北地区蛇升华为龙的原始形态。

■齐家文化网纹彩陶罐

■仰韶文化出土的鹰形陶鼎

齐家文化在建筑材料上有许多发明创造,甘肃省灵台县桥村出土了一批陶瓦,有板瓦、半筒状瓦等样式,为橙红色陶,瓦上面有时代特点鲜明的篮纹和附加堆纹。

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为新石器时期晚期的铜石并用时代文化遗存,因最早发现于山东省历城区龙山镇城子崖而得名,距今4600年至4000年。

中原地区早期龙山文化的陶器以灰色为主,多为手制,口沿部分一般都经过慢轮修整,部分器物如罐类采用器身、器底分别制成后再接合的“接底法”成型新工艺。灰陶的烧成温度约为840摄氏度。

早期龙山文化陶器的杯、敞口盆、折沿盆、敛口罐、尖底瓶等器型还保留、继承了仰韶文化的某些因素,而双耳盆、三耳盆、深腹盆、筒形罐则独具特色。

龙山文化陶器的纹饰以篮纹为主,有些陶器又在篮纹上面饰以数道甚至通身饰以若干道附加堆纹,主要用来加固器身。

晚期龙山文化的陶器以灰陶器为主,红陶已占有一定比例,黑陶器数量有所增加。灰陶和红陶的烧成温度均达1000摄氏度。

仍以手制为主,但轮制技术革新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部分陶器已采用模制成型。主要器型有杯、盘、碗、盆、罐、鼎、甑、器盖、器座及新出现的鬲等。纹饰以绳纹、篮纹为最普遍,还见少量方格纹。

山东龙山文化陶器在制法上有了很大进步,普遍使用轮制技术。因而器型相当规整,器壁厚薄十分均匀,产量和质量都有很大提高。

神后龙山陶场位于山西省垣曲县城东北的同善镇神后村东,龙山陶场遗址东西约50米,南北约150米,有红陶罐、灰砂褐陶罐残片、泥质灰陶片、鼎足、石碑等遗物,根据陶片质地观察结果,推断为龙山时期的文化陶器。传说是舜用过的东西,或舜带领人们制的陶器。

山东龙山文化陶器以黑陶为主,灰陶不多,还有少量红陶、黄陶和白陶。黑陶是陶胎较薄、胎骨紧密、漆黑光亮的黑色陶器。它在龙山文化陶器中制作最为精美。

黑陶在烧制时采用了封窑烟熏的渗碳方法,器表呈现出黑色光泽。黑陶表面磨光,朴素无华,纹饰仅有少数弦纹、划纹或镂孔。黑、薄、光、钮为其四大特点。

弦纹 古代陶器纹饰。纹样是刻画出单一或若干道平行线条,排列在器物的颈、肩、腹、胫等部位。弦纹广泛应用在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在青铜器上呈现为凸起的横线条。弦纹有细弦纹和粗弦纹两种。细弦纹像一条细长的带子平缚于陶器之上;粗弦纹作宽带状,中间呈凹槽状,犹如板瓦,亦称瓦纹。

■齐家文化黑陶

■龙山文化白陶

黑陶有细泥、泥质、夹砂3种。其中有一种细泥薄胎黑陶,表面光亮如漆,薄如蛋壳,称为“蛋壳黑陶”,代表着这一类型陶器的杰出成就,反映了当时高度发达的制陶业的水平,是中国制陶史上的顶峰时期。

“蛋壳黑陶”以素面或磨光的最多,纹饰较少,主要有弦纹、划纹和镂孔等几种。器型较多,主要有碗、盆、罐、瓮、豆、单耳杯、高柄杯、鼎等。

尤其是龙山文化遗址的黑陶艺术品蛋壳黑陶高足杯,杯壁只有0.5毫米厚,重量只有50克左右,是黑陶中的极品。不要说是4000多年前的古人,就是后世的人想要烧制出这样成色的陶器都非常困难。

阅读链接

距今12000年至9000年前发现的陶器数量较少,绝大多数为陶片,陶器中普遍掺杂较大的石英砂粒,使用原始的模制技术和泥片贴塑方法、捏塑成型,工艺原始、器类简单,无刻意的装饰。

根据湖南省道县玉蟾岩、江西省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的发现,中国至迟在公元前12000年就出现了原始陶器,在中国北方,河北省徐水南庄头也发现了公元前9000年至公元前8000年的陶器。

据此,可以看出,中国南方最早的陶器多圆底,中国北方早期的陶器多平底,陶器的制作方法、器表的装饰手法也有明显的差异,说明陶器的起源是多元的。 aJLLCPOswh7cKLriF4LOff8DQynD8qYAxun9OE8Bg4JY89tgr+2O1E16Dg2uMxC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