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以白陶为特色的商代陶器

进入商代之后,各种器物的制作工艺渐进渐繁,开始设置分制度,将工艺分为6种,即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土工是专于制造陶瓦之器的,在六工之中以土冠首。

■商代陶卣

商代早期以泥质灰陶为主,夹砂灰陶较夏代多,有少量红陶、棕陶和白陶,而黑陶、黑衣陶已很少见。

在河南省安阳小屯发现的商代灰陶男女奴隶俑,高5.5厘米至6.1厘米不等,共3件。盘发戴枷,男像枷手于背后,女像枷手于胸前,非常传神。

■商代陶范

商代早期陶器的品种较夏代已经明显增多,烧成温度和质量也有提高,主要器型有炊器类的鼎、罐、甑、鬲(鬲逐渐代替鼎而成重要炊器),饮器类的觚、爵,食器类的豆、簋、三足盘,盛器类的瓮、盆、大口樽缸等。大口樽、圈足盘、簋是新出现器型。

盛放煮熟的黍、稷、稻、粱等饭食的器具。商周时,簋是重要的礼器,特别是西周时代,它和列鼎制度一样在祭祀和宴飨的时候以偶数组合与以奇数组合的列鼎配合使用。据记载,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出土时,簋所见也是以偶数为多。

这时期陶器纹饰以印痕较深的绳纹为主,占八成以上。另有少量磨光素面,及磨光面上拍印的云雷纹、双钩纹、圆圈纹,附加堆纹的运用已较前大为减少,也开始出现一些动物形象和几何图案。

浙江省绍兴县鉴湖镇坡塘苗山发现的商代印纹陶瓮,口径25厘米,高42厘米,是盛贮用的容器。卷沿,短颈,溜肩,肩部堆贴四鋬系,圆底内凹。颈部饰有弦纹数周,通体拍印席纹,纹样杂而不乱,有一定的条理感,具有江南地域特征。灰白胎,胎壁不均匀,系泥条盘筑法成形,并且烧造温度较低,属印纹硬陶。

商代的一个重要陶器品种是建筑用陶,产生了中国最早的建筑用陶器陶水管。建筑用陶不仅增加了商代陶器的品种,而且从根本上改进了中国建筑面貌,为中国独特建筑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同样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商代早期的建筑用陶水管是为宫殿群排水用的,是一种一端粗、一端细的圆筒形管,一般长约40厘米,直径约14厘米,壁厚约1.2厘米,表面饰有细绳纹。管较细的那端有约15厘米一段的绳纹被抹去,便于与另一管较粗的一端套接。

商代中期,制陶技术进一步得到提高,包括灰陶、白陶、印文硬陶器、原始瓷器。以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最多,占同期陶器总数的90%以上,另有一些夹砂粗红陶、泥质黑皮陶、泥质红陶,白陶的数量占陶器总量的比例仍很小,但较商代早期有所增加。

河南省郑州商城遗址是中国最大的一处商代中期遗址,在其西墙外发现一处烧制陶器的手工作坊遗址,分布面积约达10 000多平方米,其中有十几座残破的烧陶窑炉,显然是窑炉的集中场地。

另外还发现有经过淘洗的陶泥原料,制造陶器的用具和带有方格纹的陶印模。这都说明商代已有专门的陶器手工作坊。

商代中期陶器的口沿以卷沿为主,陶器底部以圆底为多,袋状足次之,圈足器较少。器型主要有:做炊器的鬲、罐、甑,做饮器的爵、觚、杯,做食器用的簋、豆、钵、鼎,做盛器的盆、瓮、大口樽、罐、壶等。

■古代陶瓷作坊

在造型上,商代中期陶器口部折沿基本不见,多为卷沿,底部主要是圆底和袋状足,圈足器增多,平底器大为减少。商代中期陶器的纹饰,绳纹所占比重更大,几乎达98%。

陶器上的纹饰,无论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都强烈地反映着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情趣,都有鲜明的时代风格和特点。商中期在制作精细的簋、豆、盆、罐、壶、瓮的腹部、肩部、圈足上,常有由图案纹饰组成的带条。

主要纹饰有:夔纹、饕餮纹、方格纹、人字纹、花瓣纹、云雷纹、旋涡纹、曲折纹、连环纹、乳钉纹、蝌蚪纹、圆圈纹、火焰纹等。

夔纹 中国古代器物上的装饰纹样之一。夔是神话中形似龙的兽名,一说为龙纹、蜗身兽纹,主要形态近似蛇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常施于簋、卣、觚、彝和樽等器皿的足、口的边上和腰部作装饰盛行于商和西周前期。商的夔身短,做单独纹样构成的较多。

其中以饕餮纹组成的带条最多,一般是3组饕餮纹构成一个条带。饕餮纹在陶器上大量拍印,在商代中期最为盛行,到商代后期就很少见到了。

■商代陶罍

陶制雕塑在商代早中期开始盛行,以动物形状为主。在河南的商代遗址中发现有陶龟、陶羊头、陶蛤蟆、陶虎、陶鱼、陶猪、陶人座像和陶鸟等雕塑品,形象生动逼真,其中以陶龟数量最多。

陶蛤蟆不仅姿态生动,而且在背上还印刻有密集的小圆圈纹,以显示蛤蟆背部的特征。

陶塑的陶羊头,双角向前弯曲,眼、鼻、口生动逼真,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出一个绵羊的形象。

郑州商代遗址中的一件陶虎做伏卧状,双眼圆瞪,口张牙露,显示着虎的凶暴形象;另外有一件陶鱼,满身饰形象逼真的鳞纹。

在甘肃省东部发现了陶塑人头,人头型雕塑品,有单独圆雕人像,也有将人头作为器物的装饰。这些人像五官端正,比例恰当,神情生动。这种简练传神的艺术手法,在此后的陶瓷雕塑中得到继承和发展。

■商代陶斝

商代中期的白陶,在中国南北方的不少文化遗址中都有发现,以安阳殷墟数量最多,其烧成温度和质量都有提高。而起源于江南地区和东南沿海一带的印文硬陶器,在制陶手工业的工艺技术不断提高的基础上,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河南省安阳商都遗址发现的白陶几何纹瓿,高20厘米,口径18.5厘米,足径15厘米。口沿外折,溜肩,鼓腹,腹下渐收,近足处外撇,圈足。通体雕刻纹饰,以精细的回纹作地衬托几何纹,主次分明,错落有致,显得格外庄重精美。

河南省郑州发现的一件白陶豆,高13厘米,口径22.5厘米。泥质白陶,上部为盆形,侈口,圆底,下连高圈足。器身遍布精致的云雷纹和圆形连续图案,间或饰以凸弦纹,错落有致,风格高雅。造型端庄凝重,为白陶中之珍品。

商代陶器在烧成工艺上有很大提高,馒头窑是主要的窑型。在江南地区新出现一种比馒头窑更为先进的陶窑,称为龙窑。

在浙江省上虞,江西省吴城均发现了商代龙窑。这种窑一般依山势建在山坡上,窑身呈长条形倾斜砌筑,外观上形似一条龙从下而上,故名龙窑。

龙窑比起横穴窑、竖穴窑、馒头窑有多种优点,因为依山而建并呈倾斜向上的窑炉本身就有自然抽力,所以窑炉火势大,通风力强,升温快。

人们可以根据生产需要和技术条件,增加窑的长度,从而提高窑的装烧量,还容易维持窑内的窑炉气氛,这就使商代的陶器有了很大的发展,并在商代中期开始了中国由陶到瓷的过渡,诞生了中国最早的原始青釉瓷器。

在河南省郑州发现的一件陶樽,即可看作瓷器的前身,表面有印花图案玻璃釉,高28.2厘米。

■商代双耳陶壶

还有郑州二里岗发现的青釉原始瓷樽,为盛酒器,高11.5厘米,口径18.3厘米。

商代后期,实用陶器数量减少,是因为这时期的青铜器、白陶器、印文硬陶器和原始瓷器等胎质坚硬的器皿得到了较多的使用。

因此精美的图案纹饰不但不再施用于陶器上,就是日用陶器的品种也有所减少,而且有些陶器的制作也比过去显得粗糙。

■商代陶罐

■商代陶杯

商代后期仍以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为最多,另有少量的泥质红陶。同时,商代晚期白陶得到了高度发展,成为当时占比不大却十分名贵、重要的一个陶器品种。

商代后期陶器的器型,作炊器的主要有爵、觚、甑,做炊器的鬲、罐、甑,做食器用的簋、豆、钵、鼎,做盛器的盆、瓮、大口樽、罐、壶等。

鬶型器来源于中华原始文明的东部那个多以鸟为图腾的部族,它最原始的形态即是鸟的抽象:鸟类尖尖的喙成为器物的流,颈几乎原样保留下来,躯体构成界限并不明显的器身,双腿和羽尾则形成此类器物三足支撑的基本形态。

但渐渐地,它开始向整个的动物群体蔓延。许多家畜的抽象形态,成了鬶型器家族的新成员。

一件商代灰陶鬶,它是由3个夸张的圆锥体构成,加上柄、注、流的奇特制法和巧妙配置,造就了独特的抽象美。

怎么看它都像一头既可爱,又笨头笨脑的猪;但它并不是一个确定的畜类,它所具有的是一种难以言述的美感,传达着一个昂首伸嘴、跃跃欲动的生命的信息和动感。

■商代陶尊

另一件白陶鬶,同样3个变形圆锥体的组合和柄、注、流,只是不再那么丰满浑圆,只是将背部适度地拉长了一些,憨态与乖巧既泾渭分明,又相源相本。

这时仍有精美的陶塑作品。江西省清江吴城商代后期遗址中,发现有鸟、人面、陶祖等陶雕塑品;在陕西省也发现有形象生动逼真的陶牛头、陶鸟等。

这时的陶器纹饰仍以绳纹为主,另有一些刻画纹、凹线纹、弦纹、附加堆纹、镂孔等。商代中期盛行的饕餮纹、云雷纹、方格纹等带条状精美图案纹饰,这时期陶器上已很少见到。

在造型上,商代后期陶器中的平底器,圈足器较前一时期明显增多,袋状足也不少,而圆底器则有所减少。

商代后期是中国白陶器的高速发展时期。白陶早在新石器时期晚期就已出现。至商代,由于烧成温度提高,原料的淘洗亦较精细,致使白陶质地更加洁白细腻。

白陶是指器胎的表里都呈白色的一种陶器,采用含铁量比陶土低的瓷土或高岭土制作而成。刻纹白陶的创制和使用,是商代晚期制陶工艺的新成就,它的硬度耐火度吸水率都较以往的陶器有质的飞跃,并为后世制瓷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商代后期,在黄河流域的商代晚期遗址与墓葬中均发现了不少白陶,其中以河南省安阳殷墟出土的白陶最具特点,器物有觯、壶、樽、卣等酒器和鼎、豆、盘、簋等食器。

河南省安阳小屯发现的白陶罍,高33.2厘米,口径8.5厘米,白陶极为细致,肩部饰以4只单眼兽纹样和细腻的带状纹,罍身相互配置山形纹,肩部有两个穿孔的兽颈形突起,身下部也有一个相同的装饰。

白陶的纹饰常见有云雷纹、旋涡纹、饕餮纹、蝉纹、曲折纹、夔纹等。特别是将细腻的雕刻作为白陶的主要装饰技法,显示了商代后期白陶发展水平的高度。

夏商两代,白陶专为奴隶主贵族享用,因其质地坚硬,洁净美观,做工十分考究,故惹人喜爱。到了商代后期,这种风气愈演愈烈,精品出了很多,产量却很少。

西周以后,由于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的兴起,白陶器逐渐减少,以至根本不见,所以商代晚期的白陶成了稀世珍品。

商代后期还出现一种“三通”陶水管,是为了作纵横两条水管“丁”字形相交用的。

阅读链接

商代还盛行印纹硬陶,胎质比一般泥质陶器细腻、坚硬,烧成温度也要高,而且在器表拍印以几何图形为主的纹饰。

由于所用原料含铁量较高,所以印纹硬陶器的表里和胎质颜色多呈紫褐色、灰褐色、红褐色和黄褐色。其中,紫褐色硬陶的烧成温度最高。少数印纹硬陶的器表还显有在窑内高温熔化而成的光泽,好像施有一层薄釉似的。

中国长江以南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发现的印纹硬陶数量较多,而且延续的时期也较长。 byOFH4RcO5TeHyaHDtqqDqjkbRn97PIaMfUEJRK85Qe4rumW1N63zp99GtOiIkB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