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秦国为防侵扰建东北秦长城

春秋战国时期,在陕西省北部、甘肃省东部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等地区,居住着很多少数民族,在古代文献中,他们被称作“戎”或“西戎”。

■秦始皇像

早在西周末年时期,西戎势力就日益强大,他们协助申侯杀死西周最后一个皇帝周幽王,颠覆了西周的政权。后来,西周之地的大部分地区都被戎人占据。

到春秋初期,从西戎中分出了一支,他们率先接受了中原文化,并通过对附近戎人部落的征服,扩大了自己的领土,形成了秦国。

据说,秦国刚形成时是比较落后的一个国家,为此,秦国经常受到旁边的魏国的攻击。于是,秦厉共公和秦简公先后在黄河和洛水西岸修筑长城,用以自守,史称“堑洛长城”。

关于这段历史,在《史记·秦本纪》中记载:

厉共公十六年,堑河旁,以兵二万伐大荔,取其王城。

简公六年,堑洛。城重泉。

■秦长城古砖

这里的厉共公十六年,便是公元前461年,简公六年则指公元前409年。“堑”则是长城的别称。

按《史记》所载秦厉共公和秦简公修建长城的时间推算,这座堑洛长城的修建目的在于防魏。这便是秦国在战国时期最早修建的一段长城,也是秦国数座长城中的重要长城之一,因为它位于秦国的东边,为此,它又被称为“秦东长城”。

秦厉共公 (?—前443),秦悼公之子。公元前476年至公元前443年在位。在位期间,秦国国力强大,蜀、楚、晋等国皆来进贡。公元前476年,秦厉共公派兵攻魏城。公元前461年沿黄河修筑防御壕沟,以兵20000伐西戎大荔。

这段堑洛长城是利用堤岸和岸边山崖改修而成,比较简单。据后来的考古研究证实,这段长城南起于陕西省华阴县东南地区华山脚下小张村,向东北行经华阴庙东北。

过沙渠河直达渭河之滨,渭河以北沿洛河南岸向西入蒲城境,过洛河,经商原,在长城村附近过洛河,沿洛河西岸北上,至白水县黄龙山南麓。

后来,在华阴县城东和蒲城县东南等处,还有这段秦长城的遗址。

■秦长城石板

其中,蒲城段长城遗址共发现两处:

一处位于晋城村东北洛河右岸最高处的源头,遗迹为东西走向,长约400米,上夯下堑城墙遗址,基部利用自然地形。

另一处位于晋城村北的一条冲沟的南侧,其夯层清晰、纯净。

在这些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战国时期的绳纹瓦片、云纹瓦当、生活器皿陶片和陶水槽残体。残存城墙多为下堑上夯,以自然河沟为依托,用自然河岸堑削为城。

瓦当 俗称“瓦头”。是屋檐最前端的一片瓦,也就是滴水檐前端或位于其前端的图案部分。是古建筑的构件,起着保护木制飞檐和美化屋面轮廓的作用。不同历史时期的瓦当有着不同的特点。秦瓦当纹饰取材广泛,山峰之气、禽鸟鹿獾、鱼龟草虫皆有,图案写实,简明生动。

这些发现说明,当年的秦东长城是就地取材,利用原有的长梁地形,上部施以夯筑。它是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因此又称“堑洛长城”。

在这段长城遗址上,还有单烽和城上烽,单烽残存高4米至6米,体积庞大,烽顶残留面积为二三十平方米,说明建烽之初均有覆瓦建筑。

据说,秦国自从修建这段长城以后,一天天地变得强大起来,直至进入秦穆公时代,秦国还参与了中原争霸,成为仅次于晋国、楚国、齐国的二等强国。

但是,就科学技术、文化等而言,秦国仍然不如其他国家。这个形势直至公元前361年商鞅变法以后发生改变,从此秦国变得更加强大。

不过,秦国虽然强大了,但在秦国周围却还有很多势力依然威胁着秦国的政权。在这些势力中,最为厉害的是居住在秦国偏西地区的义渠戎。

历史上,秦厉共公曾在公元前454年征讨义渠,并活捉了他们的首领。但这并没有影响义渠戎的势力。

至秦昭王时期,秦昭王决心一定要彻底消灭这支势力,他便多次对义渠戎进行了征讨。后来,义渠王虽然逃走了,但是,义渠戎的军队并没有彻底消灭。为了防患于未然,在公元前306年,秦昭王命人在秦国的边界处修建了秦长城。

关于此事,在《匈奴列传》中,有这样的记载:

秦昭王时,杀义渠戍王于甘泉。遂起兵伐残义渠,于是秦由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

这座长城由于规模庞大,再加之修建长城的过程中,秦国一直战事不断,为此,此长城直至公元前251年才竣工。

■秦长城指纹砖

秦昭王命人所筑的这座长城,从甘肃省岷县城西10千米处开始,沿洮河东岸,至临洮县境内,复绕县城东行。经渭源,至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附近,再东经甘肃省环县北,循陕西省志丹、安塞等县境的横山山脉东行。

洮河 是我国黄河水系上游的重要支流,发源于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西倾山,曲折东流过碌曲、临潭、卓尼县城南,至岷县茶埠急转向西北,出九甸峡与海奠峡后,穿临洮盆地,于永靖县注入刘家峡水库。全长673千米,流域面积2.55万平方千米。

■古长城

分两支:一支沿大理河与淮宁河之间的分水岭东行经绥德县西,再往北止于榆林县东南境;一支转向北,经陕西靖边县东,再北折东行,经榆林县东北、神木县北,进入内蒙古自治区南境的伊金霍洛旗,东抵准格尔旗东北的十二连城。整个长城全长约为750千米。

准格尔旗 地处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鄂尔多斯高原东端,为蒙晋陕三省交界带。早在远古时期,准格尔旗就有古人类活动的足迹。在旧石器时期,准格尔旗地区已有了古人类活动。他们在这里生活繁衍,过着以狩猎为主、采集为辅的群体生活。

因为这座长城是秦昭王命人始建的,为此,这座长城被称为“秦昭王长城”,又因为这座长城的修建年代是在战国时期,为此,后人们又称它为“战国秦长城”。

这座战国秦长城,由于修建历史年代的久远,再加之后来的秦始皇又重建了部分长城路段,为此,它保留到后来的遗址主要有临洮战国秦长城遗址、渭源战国秦长城遗址和固原战国秦长城遗址等。

其中,临洮战国秦长城遗址首起于县城北15千米的新添乡南坪村杀王坡,然后由南坪北庄山顶而下,经过长城巷村,峡口乡湾脑、长城岭、八里铺乡、沿川子乡、塔湾乡蔡家岭、尧店乡花麻沟、石家楼乡、杨家山,到长城坡关门前咀,过夹槽梁、老王沟口进入渭源县境,自西向东穿越临洮县40余千米。

这些遗址上的城墙、城障、烽燧全由黄土或砾石混合黄土夯筑而成,夯层清晰可见。虽然风化雨蚀,仍可领略当年的雄姿。

在这段长城中,临洮境内保护最好的要算长城岭上的那一段。经测量,这段长城长1.7千米,墙高 2.5米,顶宽3米,底部宽5米至8米。板筑夯层厚0.08米至0.13米。遗址上的暴露遗物有长达0.7米的筒瓦和长0.6米、宽0.5米的板瓦,其表面有细绳纹和挂板纹饰,皆系秦长城构件。

筒瓦 是战国建筑材料。用于大型庙宇、宫殿的窄瓦片,制作时为筒状,成坯为半,经烧制成瓦。一般以黏土为材料。战国时期城市建设日益发达,随之而起的是砖瓦、筒瓦制陶工艺的发展。这时,简瓦上几何印纹硬陶的发展,使它成为建筑材料的理想选择。

绳纹 是古代陶器的装饰纹样之一。一种比较原始的纹饰,有粗绳纹和细绳纹两种。绳纹是在陶拍上缠上草、藤之类的绳子,在坯体上拍印而成的,有纵、横、斜并有分段、错乱、交叉、平行等多种形式。是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陶器最常见的纹饰。

■古老的长城

在秦昭王时期,陇西郡的郡治狄道,便是后来的甘肃临洮,这个地区当时管辖着西至洮河,东至陇山、陇南的大部分地区。

后人为了证明临洮境内的长城便是秦昭王时所筑,有关专家还对长城遗址上出土的板瓦、筒瓦进行鉴定。发现这些瓦的尺寸、纹饰都不同于秦汉时期的瓦,是典型的战国瓦。经此推测,临洮战国秦长城遗址便是属于秦昭王长城的一部分。

据说,临洮秦长城的修筑,对于拱卫陇西郡及保护由秦都咸阳通向西北重镇的通道起了重要作用。同时还有效地保护了洮河以东的农业生产。

■秦代长城石块

■秦昭王长城筒瓦

在我国历史上的三国时代,它还是控扼陇蜀的战略要塞。239年,蜀将姜维伐魏,扬言要进攻狄道。魏将陈泰先占要塞,姜维只好烧营而去。后来姜维又先后4次率兵围攻狄道,因魏军占领有利地势和要塞,最后只好不战而还。

战国秦长城中的渭源长城遗址西起临洮东三十里铺的杀王坟,从东峪沟长城坡,上阳山,再进入渭源县境内。

经地儿坡、樊家湾、文昌宫、秦王寺、石堡子、陈家洼、方家梁、城壕、高咀山、马家山、下盐滩、阳山等4个乡镇14个村,盘垣37千米,从野狐湾进入陇西县境。

这段古老的长城,大部分地段残高在3米左右,少数地段超过10米,沿城垣起伏,每隔2.5千米有小烽燧,5千米有一大烽燧,雄伟壮观。城垣下夯层清晰,秦瓦遍地。除了临洮秦长城和渭源秦长城,在战国秦长城中,保存较好的还有著名的固原战国秦长城遗址。

■秦长城古砖

这座长城宛如一条巨龙,起自甘肃省临洮县的洮河谷地,途经渭源、陇西、通渭、静宁县,顺葫芦河东岸经北峡口从闫庙进入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

经黄家岔、玉桥、张结子、好水川口、单民、兴隆镇、谢家东坡、王家湾、韩家堡至将台。在将台以90度角转折向东,顺马莲河河谷至马莲水庙出西吉而进入固原县的张易乡,至黄堡东,转折为东北方向,进入红庄乡。

长城过红庄后进入滴滴沟,出滴滴沟山口后至孙家庄、白家湾,在这里又转折向东,经吴庄、闫家庄,至明庄西北,便分为两道,形成“内城”和“外城”之分。

内城从明庄过公路,便爬上固原城西北5千米的一道顺向小丘陵上,经郭庄、十里铺过清水河后至沙窝;外城向西北形成一个不规则的弓背状,经乔洼过清水河,过河后再折向东南至沙窝,与内城合二为一。

内城与外城遗迹形成极为鲜明的对比。内城城墙高大、宽厚、完整,城线笔直如划,气势雄伟巍峨。全线约8千米长的内城遗迹保存较完好,除被后来的公路及少数后期冲沟穿破外,全线基本上不曾中断。每200米至230米便有一个城墩,垂直高一二十米。

外城已残毁不堪,大部分夷为平地,残留的城墩多为两三米高,大部分看不到城墙。

长城过沙窝后爬上程儿山,经阳洼以南、中庄乔家沟,上黄水庙、王家崾岘、黄家庄而出固原县进入彭阳县川口乡的黄湾以北、彭阳乡的姜洼、丰台、阳洼、崾岘前洼、陡坡子、李岔、城阳乡的瑶湾、白岔、乔渠、长城白马庙、祁家庄、张沟圈、小庄、施坪。从刘家堡子出彭阳县,又进入甘肃省镇原县的孟家塬。

在祁家庄和小庄之间的转弯处,有一节多出长城主线1000米而伸向正南张沟圈村的长城。

说明在长城施工之前,曾经有过系统而精心的地理位置勘察,施工中有统一的技术规范要求。但施工时由于政区的分工,两个政区之间并未完全同步施工所致,因此,长城在此处又向东北形成一个90度的转向。

整个固原长城在固原地区境内经过西吉、原州和彭阳两县一区。由甘肃省静宁县进入西吉,途经原州、彭阳等地,取东北方向进入甘肃省镇原县武沟乡,全长200余千米。

■固原附近的明代长城

这段长城虽然经过了2000多年风雨侵蚀和破坏,但其轮廓犹存,断断续续连成一体。保存较好的有红庄乡的红庄村、西郊乡的长城梁、明庄、郭庄、彭阳的长城塬等段长城。

保存较好段长城残高2米至10米,基宽8米至10米,墙体敌台残高5米至20米,台面外凸,间距200米。固原秦长城采取复线修筑设防,这种独特形式是我国长城建筑中罕见的。

另外,这段城的筑城方法采用在平地者由墙外取土,自然形成沟壕,相对增加了墙体的高度;在河沟者,利用河沟陡立的崖壁,削壁而成。在长城内侧,还有墩台、城障和较大的城址。

墩台是传递军情的建筑,设在视野宽广的“四顾险要之处”。城址是驻兵储粮之所,是前沿的指挥中心,建在交通要道和险要山口之处。长城、城障、城址构成一个完整的军事建筑体系,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后来,人们为了区别战国时期两个阶段形成的秦长城,又称秦昭王长城为“秦北长城”。

阅读链接

在渭源战国秦长城的脚下,还有一座著名的秦王寺,传说是后来的秦始皇西巡陇西郡郡治狄道时,途经这里住宿一夜,后人为纪念秦皇西巡而修建得名。

这秦王寺原有寺庙建筑一进三院,雄伟壮观,山门外有戏楼会场,寺后院有一深井,名为“秦王饮马井”,井旁有一棵千年古树,叫“秦王拴马树”,寺内有一口1465年陇、渭、临三县集资筹造的,直径为2米、高3米,重2400千克的大钟,非常罕见。 CRK98I4/5PtKfvbqPCDNIfHr6tFdxkKv2ictopbLG53xoNb5RcBrupBfVOQu2kB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