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齐环为军事防御建“巨防”

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修建起第一座长城之后,齐国看到了长城的好处,也仿照楚国的样子,修建了齐国长城。

说起齐国长城的修建,还有一段有趣的历史故事呢!

当时,我国的众多诸侯国,除了楚国、齐国、中山国、魏国、韩国、秦国、燕国和赵国等国外,在齐国附近,还有晋国、鲁国、宋国、卫国等一些小国家。

■齐桓公雕像

在这些国家中,齐国和晋国的关系最差。原因是,在楚国修建长城的年代里,齐国当时正是齐桓公当君王,这位齐桓公是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在他当齐国君王期间,他号称中原的霸主,没有一个诸侯国敢惹他。

■齐长城遗址纪念碑

齐桓公死后,齐国发生了一些内乱。在这样的情况下,齐国附近的晋国日益强大起来,成为新的中原霸主。这样一来,齐国和晋国的关系就弄得很僵。

齐灵公齐环时期,有一次晋国君主晋平公让附近的小诸侯国,在河南济源西一带参见盟会。结果,其他小诸侯国的君王都亲自参加了这次会议,而唯独齐灵公则只派出了大夫高厚赴会。

在盟会上,晋平公要自己的元帅荀偃率领各国大夫与高厚举行盟誓,而高厚却又偷偷逃回齐国。

元帅 在我国,元帅一词最早出现在公元前633年的春秋时期,其名源于《左传》所载晋文公的“谋元帅”。当时只是表示对“将帅之长”的称呼,还不是官职名称。从南北朝起,元帅逐渐成为战时统军征战的官职名称。

于是,荀偃与各国大夫盟誓说:“背叛盟主者,诸侯共讨之!”

这里,荀偃口中的“背叛盟主者”,显然是指的齐国。

在此次盟会后的第二年,齐国又兵分两路向晋国的盟国鲁国发起了进攻。当时,由于鲁国有所防备,两路齐军皆无功而返。

公元前555年秋,齐灵公坐镇山东平阴,兵分数路再次向鲁国发起进攻,晋平公得知后,便组织其他盟国发兵讨伐齐国。

晋国三军来到济水之畔,中军主帅荀偃往济水中投放玉石,祭祀济水之神,并历数齐灵公的罪行:齐环凭借山水之险和人口众多,背弃盟主,凌虐民众。

济水 发源于河南省济源市王屋山上的太乙池。源水以地下河向东潜流70多米,到济渎和龙潭地面涌出,形成珠、龙两条河流向东,不出济源市境就交汇成一条河,至温县西北始名济水。后第二次潜流地下,穿越黄河而不浑,在荥阳再次神奇浮出地面,百折入海,神秘莫测。

第二年初春,晋军渡过济水,来到鲁国地盘,与鲁、宋、卫、郑、曹、莒、邾、薛、杞等国军队会合,然后就沿着济左陆桥,气势汹汹地向平阴扑来。

灵公见大兵压境,便紧急召回进攻鲁国的军队,回防齐国西南边陲各个重镇和战略要地。与此同时,灵公发动士兵紧急加固平阴邑南面的堤防,使之更宽更高更长,又在堤防外侧挖掘堑壕,西引济水和湄湖之水作为护城河。

这样,平阴城南的这道堤防便由一般的水利工程一跃变成军事防御工程的巨防夯土长城。这便是齐国最早一段长城的缘起。

■齐国古长城遗迹

正因为齐长城缘起于水利工程的堤防,所以它本来的名字就叫“巨防”,即便到了后来的战国时代,“长城”的名字叫响之后,“巨防”依然是齐长城的别称。

对于这段巨防的防御作用,当时随军的宦官夙沙卫很不以为然,他对齐灵公说:“主公,卑职以为,不能战,莫如守险。”

宦官 是我国古代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他们一般是替皇室服务并阉割掉外生殖器的男性。但在先秦和西汉时期并非全是阉人。自东汉开始,则全为被阉割后失去性能力而成为不男不女的中性人。又称寺人、阉人、阉官、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内监等。

夙沙卫的意思是说,如果不能同敌军直接交锋取胜,那么就应该固守平阴以及附近的京兹、邿、卢等城邑。

但是,齐灵公并没有采纳他的意见,依然坐镇在平阴城。

之后,诸侯联军来到平阴城后,立即被眼前的这道既高又厚的巨防挡住了去路。联军只好集中兵力,强行攻击巨防上唯一的出入口防门。但是由于齐国将士顽强抵抗,虽然也有死伤,却也使得联军不能越雷池一步。

■齐长城城防

联军见强攻防门,一时难以得手,晋国大夫范宣子就对齐军实施攻心战术和疑兵战术,最后,齐灵公果然中计,只好撤出平阴城。

不过,虽然最后齐军被晋国带领的诸侯联军打败了,但可以看出,当时齐军修建的这座巨防长城在军事上是起到了一定的防御作用的。

■齐长城边墙

再说齐灵公修成了巨防长城以后,至战国中期,齐威王、齐宣王继起争霸,楚国灭掉了齐国附近的越国,更加危及到了齐国,而冈峦起伏的泰沂山区正处于齐之中部,以山代城的传统格局已不适应骑兵战的新形势,于是,齐威王又命人在齐国边界修建了中段长城。

越国 又称“于越”,是春秋战国时期位于我国东南方的诸侯国,春秋五霸的勾践“卧薪尝胆”即第三十九代越王史书称越国为夏朝少康庶子于越的后裔,国君为姒姓。越国前期的核心统治区域主要在浙江诸暨、东阳、义乌和绍兴周边地区,其早期都城即在该区域内迁移。公元前306年,为楚所灭。

再后来,齐宣王上任后,又对齐国的长城加以维修连成一体。

关于这段历史,《史记·楚世家·正义》引《齐记》记载:“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

历史古籍《太平寰宇记》中也记载:“齐宣王筑长城于此,西起齐州,东抵海,犹有遗址。”

又据古籍《水经注》中记载:“县北偏东百五里,上有穆陵关;关之南北为沂朐分界处,齐宣王筑长城于此。”

从这些历史记录中可以看出,齐宣王时期修建的齐长城规模已不小。

再后来,宣王之子齐湣王又对齐国的长城进行了全面整修。至此,齐长城先后经历几百年工夫,终于大功告成。

齐湣王 (约前323—前284),齐宣王之子,田齐政权第六任国君。公元前301年即位,在位17年。屡建战功,破秦、燕诸国,制楚,灭宋,与秦昭王并称为“东、西二帝”。公元前284年,燕上将军乐毅以五国联军攻齐,燕军攻入临淄,湣王为楚将淖齿所杀。

这段长城依山势而筑,西起黄河河畔,东至黄海海滨,东西蜿蜒千余里,几乎把整个山东南北分为两半。

此军事巨防,蜿蜒起伏在1518座山峰上,历经平阴、长清、肥城、泰山、泰安、历城、章丘、莱芜、博山、淄川、沂源、临朐、沂水、安丘、莒县、五莲、诸城、胶南、黄岛共19个县市区的94个乡镇。全长约为618.9千米,史称“千里齐长城”。

■齐长城烽火台

■齐长城上的营垒

因为这段长城多依山势而筑,山岭之地又多筑在峰顶处,为此,齐长城又有“长城岭”之称。

齐长城所经沿线也有平坦之地,所以作为齐长城的整体建筑结构设计,城墙结构各有差异。随山势而筑地段城墙多系大小不一的自然石块砌成,一般不用灰浆等物凝固。

灰浆 是以改性聚合物乳液和水泥混合粉料,由水泥、石灰、石膏等胶凝材料加水拌和而成,主要通过现场搅拌混合而成的通用防水灰浆,也叫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简称“双组份防水涂料”,具有优异的防水效果。在我国古代,并没有这种建筑材料,所以一般用自然石砌修成长城。

而平原低谷地段所筑长城又多夯筑而成,土筑的城墙也称“巨防”或“防门”。

而就城墙的建筑材料而言,多就近取材,山岭地段所筑城墙,因取石之便,即用石砌;平坦地带,因无石可取,即用土筑。

齐长城是随着不同的地形、山势和地貌而修筑的,主要由关、烽火台、团城和墙四部分组成,关全部建在山口要道上;烽火台则建在大关的山顶,用以传递敌情;团城是建在关两侧高山顶上的石围墙塞,用以屯兵和观察敌情。

■齐长城城墙遗迹

城墙的位置一般是在随山升降的分水限南侧的斜坡上。地势一般是南低北高。因为南面低,来犯的敌人需要向上进攻,非常困难,起到防御作用。北面高则可以居高临下,易于防守。

墙底厚3米,但关处厚4米至8米。南半部分是外墙,平均高4米,关处墙最高8米,北半部分是站墙,厚1米,高1米左右,有便于瞭望、巡逻、隐蔽和作战的优点。

在城墙的阴面,建有横向的拦沙蓄水的小石墙,有的墙内垒着泄水沟,以防止城墙被雨水冲坏;墙的用料一般是就地取材,沙石山就用沙石,青石山就用青石。

上游镇南栾宫村西的道士帽山处的220米城墙则是用沙土夯筑而成的,特殊地带就以悬崖代墙,如三顶山、鸡罩山上的墙就是如此。砌墙的方法也因料而异,土墙就用夯筑法,石墙、关楼和城堡则用支垫干垒法,关门洞采用的是发碹技术。

其中,尤以干垒法和发碹技术最值得称道,不怕雨雪冲刷,经得起风吹日晒,因而一直完好无损,齐长城保存最为完整的城墙是莱芜境内上游镇娘娘庙锦阳关以西的662米段,共有190个城垛,每个城垛上有一个瞭望口。

城垛 是城堞的俗称,亦称“城垛口”。指城墙上向外突出的部分。在城墙顶端后面的平台,可以让防卫者站立作战。在城墙上方所设置的隘口,可以让防卫者向外射击,或在作战时,得到部分的掩盖。这些隘口可以加上木制的活门做额外的防护。狭小的射击口可以设置在城墙里,让弓兵在射击时受到完全的保护。

综观齐长城的建筑结构设计,有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形、就地取材的特点。为此,我们后来所见长城不是整齐的统一设计,而是多因山势和河堤防而筑,平地、河流、低谷处重点设防,以确保进出方便,难攻易守。

后来的城墙遗迹一般在山系顶峰险要处,这说明当时此处没有修筑城墙,有的地方即使修筑,规模也很小。而在山系岭脊外缘陡险处,长城内侧地势较外侧要高出许多,一般可高出两三米,而外城墙内只填以三四米宽的土沙或碎石。

■齐长城门洞

■残破的齐长城基石

所以齐长城较多处地段为单城墙,即只有外墙,无内墙,这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所建长城中是仅有的,在历代所建长城中也是仅有的。

而平阴、长清地带的长城西端,则即无山岭屏障,又无河道为阻,而此处又是齐国南通曹、宋、滕、邾、鲁、楚、周诸国,西通卫、晋、郑的要冲地带,也是兵家必争之地。故齐国不惜耗费巨工在此用土坯筑成高厚的城墙,史称“巨防”。

巨防西端设防门,筑两道城墙,为重要门户,中间设关卡,战时可以关闭。

据《史记·苏秦列传》记载:“虽有长城巨防,恶足以为塞。”即指此。

至于战国晚期,燕军伐齐,由西北入境,长驱直入,攻占齐城,当另有原因。

南部因有长城巨防,在春秋战国长达500余年的时间内未发生灭国之灾,说明长城作为南界军事防御工事,确实起到了筑城卫国的作用。

巍峨壮观的齐长城如一条巨龙,穿越于崇山峻岭之间、阡陌沟壑之上,与瀚浩壮阔的大海相衬托,气势磅礴、雄伟异常,有“少海连墙”之美誉。

整条长城充分利用泰沂山脉自然山势的设计。不仅充分体现了“齐陵堤防,必处其而右背之”的军事原则,也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它充分显示了当时齐国科学的先进和体现军事防御这一军事主导战略意图。为此,可以说,齐长城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泰沂山脉 我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山脉。位于山东省中部,分为泰山山脉、沂山山脉、蒙山山脉、徂徕山脉等多支。主峰玉皇顶,海拔约1500千米。集中分布在鲁中南山丘区和胶东丘陵区。属鲁中南山丘区者,主要由片麻岩、花岗片麻岩组成;属胶东丘陵区者,由花岗岩组成。

因为这座长城比欧洲人公元前459年修建的79千米长雅典壁垒早200余年,比秦长城早400余年,为此,它又被后人称为“中国长城之父”“世界壁垒之最”。

阅读链接

古老的齐长城以其特有的军事、地理、商旅、建筑等方面的魅力而闻名。在齐长城下,流传着许多凄婉动人的故事。

相传,在长城脚下住着一户人家,聪明英俊的王小与老母相依为命,无奈家贫如洗,王小老大不小了也没有娶上媳妇,老母盼媳心切,日久成疾,双目失明,王小靠讨饭奉养老母,并天天到山上打柴换药为老母治病,历尽生活艰辛。

王小的孝心终于感动了神灵,托梦指点他道:北墙跟前一地花,九月满目黄金甲。得此妙药圣草日,定是慈母见天时。

王小醒来,恍然大悟:这不就是天天打柴时见到的齐长城下的野菊花吗?于是采来野菊,熬汤为老母洗眼,果然灵验。这一偏方,一直在齐长城下流传应用,造福一方百姓。 /V3ZR7U7HBbv9l5HOVvs1IsunXm1tjbbecbH5sjOLuv4GL5Y+H8Bkvrqx9uI7gU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