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北魏为防柔然建成两座长城

汉代以后,我国的历史进入了南北朝时期,在这个时期,继匈奴之后于北方发展起来的鲜卑人在入主中原后建立起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第一个朝代北魏,又称“拓跋魏”。当时,在北魏北部边境分布着柔然、契丹等游牧民族。

鲜卑人 我国古代北方阿尔泰语系游牧民族。族源属东胡部落,兴起于大兴安岭山脉。先世是商代东胡族的一支。秦汉时从大兴安岭一带南迁至西剌木伦河流域,曾归附东汉。匈奴西迁后尽有其故地,留在漠北的匈奴10多万户均并入鲜卑,势力逐渐强盛。

为此,北魏为了防御北方的柔然而修筑了赤城阴山长城和畿上塞围两座长城。其中,赤城阴山长城便是423年始建的。据《魏书·太宗纪》记载:

泰常八年,蠕蠕犯塞,二月戊辰,筑长城于长川之南,起自赤城,西至五原,延袤二千余里,备置戍卫。

■北魏将军雕像

这里的“泰常八年”便是公元423年,而“蠕蠕”,就是柔然,史书上也称“柔蠕”“芮芮”“茹茹”,“茹茹”是柔然民族的自称之词。

柔然本为东胡族的支属,由鲜卑人和匈奴人后裔构成,于402年建立政权。此后活动区域不断扩大,并不断侵扰北魏,北魏太祖道武帝和太宗明元帝曾多次对其用兵。

为防御柔然和防备东北部契丹的袭扰,北魏明元帝仿效秦汉王朝防御匈奴的办法,于423年,在河北省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草原上修筑了一座长城,它东起今河北省赤城东北,经张北、尚义,入内蒙古自治区化德,经商都、察右后旗、察右中旗、四子王旗、武川、固阳,再西入阴山之中,长度为1000多千米。

■北魏长城遗址上的明长城

■北魏长城遗址

北魏明元帝亲眼看见这座长城修筑完成后就去世了,他的继承者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为了加强对北境的防御,又在长城一线设置6个军镇,并在各镇的要害处派重兵把守。

拓跋焘 (408—452),鲜卑族。北魏第三任皇帝。422年,被立为太子,423年登基,改元始光。拓跋焘在位期间,亲率大军灭亡胡夏、北燕、北凉等诸多政权,统一北方。北伐柔然,使之“不敢复南”;南败刘宋,占据河南之地。在位29年,为南北朝时期杰出的骑兵统帅。

在北魏时期修建的畿上塞围,意为围绕京城地方修筑的防御工程。当时,柔然征服了突厥,势力又逐渐强盛起来。这时,北魏已完成了北方的统一,为了解除柔然的威胁,开始致力于巩固北部的边防。

太武帝于446年农历六月“丙戌,发司、幽、定、冀四州十万人,筑畿上塞围。起上谷,西至于河,广袤皆千里”。

这里的长城施工时间很明确,历时一年半多。“上谷”是古代的郡名,就是后来的北京延庆县城。

长城东端应在该县南的军都山八达岭上。“河”是黄河的简称,也就是后来山西偏关县西境的河段。

为此,北魏畿上塞围长城的走向是:自延庆南境的八达岭趋向西南,跨越小五台山、蔚县和涞源两县间的黑石岭入山西省。

■北魏长城遗址上的雁门关长城

过灵丘县境内的沙河源头天门关,转西循恒山过今浑源、应县之地,代县的雁门关,转趋西北过宁武县阳方口的楼烦关、神池、朔县诸地,沿偏关河而西止于黄河东岸。其平面布局略呈向南凸起的弧形,围护着北魏京都的东、南、西三面,称作“塞围”。

除了这两座长城,在北魏时期,后来的魏孝文帝还在484年,以及魏宣武帝时期的504年,对北魏早年间修建的赤城阴山长城进行过一些修整。由于北魏的长城修建的规模较小,至后来已经很难找到相关的遗址了。

阅读链接

历史上,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为赤城阴山长城设置的6个军镇,在北魏前期,其地位很高,因其作用是拱卫首都平城。

多以“良家子弟”戍守,镇将往往升相位。随着柔然对北魏威胁减弱和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六镇地位下降,导致后来逐渐荒废。但后来北齐、北周统治集团人物还多出于六镇。

同时,北魏还于孝文帝太和年间增建了御夷镇,初期镇治所在河北省沽源县东北,后来迁移到独石口一带。据《水经·沽水注》记载,御夷“城在居庸县北二百里,故名‘云侯囱’,太和中更名御夷镇”。御夷镇也是靠近长城设置的。 JQLIxoMVcYLSF6EFWErEwYNGm/ZaLvw7QmoIadLDtBK+ypNaPBXOF3R17lpjjqL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