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早期玉器

长江中下游地区进入新石器时期的时间,要稍晚于黄河流域,但在玉器方面,其分布范围之广、玉器遗存之多、品种内涵之丰富及艺术境界之高超,均为世人所瞩目。

长江中游新石器时期玉器以四川省巫山大溪文化、湖北省天门石家河文化、安徽省潜山薛家岗文化和含山凌家滩文化玉器为代表。

大溪遗址位于巫山瞿塘峡南岸,大溪文化的范围西达川东、东临汉水、南至湘北、北抵荆州。起始年代为公元前4400年至公元前2700年,延续了1700余年。

大溪遗址发现有玉钺、玉玦、玉环、玉坠及纽形饰品等玉制装饰品,共有3类:一是耳饰类,有块形、梯形、方形、圆形等各种耳饰多件;二是臂饰,即玉锡;三是项饰类,有小型的玉琅、玉璧、玉坠等饰物。

■ 安徽含山凌家滩文化玉人

大溪文化早期尚处于母系氏族社会阶段,晚期则刚开始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从墓葬情况来看,当时凡能获得的材料都曾用于制造装饰品,由此可见此时人身装饰风气之盛。

母系氏族社会 在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远古社会由原始人群阶段进入母系氏族社会。这一时期,女性在社会中享有很高的地位,掌握氏族的领导权。母系氏族社会里,按性别和年龄区别来分工。青壮年男子外出狩猎;妇女从事采集果实、缝制衣服、管理杂务等公益劳动。

石家河文化晚期的瓮棺葬及其众多的玉器,是长江中游新石器时期玉器的一个重要特色。所谓瓮棺葬是以陶制瓮、缸、盆、钵、罐等容器为葬具,将两者相扣构成瓷棺,安葬死者及置放随葬物品。

■ 石家河文化玉人头头戴冠帽,方脸,菱形眼,鹰勾大鼻,戴有耳环,阔嘴,表情庄重。但在造型上富于变化。这些玉制的人头形象可能代表着石家河先民尊奉的神或巫师的形象。此玉雕刻工序相当复杂,首先刻出两条阴线作为阳线两边的轮廓,然后在分别剔除两边多余的部分将阳线凸起,最后还要平整除去部分的表面。后来很少用这种技法了。

石家河隶属于湖北天门县境内,有许多新石器时期遗址,尤其肖家屋脊遗址,有属于石家河文化晚期的瓮棺葬16座。

在最大一座瓮棺之中发现随葬玉器56件,计有玉人头像6件、玉虎头像5件、玉盘龙1件、玉坤11件、玉飞鹰1件、玉珍2件、玉管10件、玉坠1件、玉珠5件、圆玉片2件、玉筹2件、玉柄形饰5件,另有碎玉玦5件。

该墓的玉器数竟占16座墓随葬玉器总数的一半以上,并且还包罗了石家河文化玉器的大部分品种。

■ 石家河文化玉虎头

在其他瓮棺之中,同期发现的品种还有玉羊头、玉鹿头、玉牌形饰、玉长方形透雕片饰及玉纺轮、玉锅、玉刀等。

石家河文化晚期墓葬的总体特征是以玉为主,或称以玉殓葬。从肖家屋脊109座墓葬观察,属晚期者77座,16座瓮棺葬中除一座墓葬有一只陶杯外,所有随葬之物全部都是玉器,而没有其他任何生活用具。有的墓虽没有玉器,但放入了几枚残玉或其碎片。

石家河人的祖先宁愿在墓中放入玉石碎片,也不会放入其他的生活用品,这反映了当时强烈的玉崇拜心理。

这些随葬的玉器大致应分3类:一是工具类,如玉纺轮和玉制锅、刀;二是装饰类,如珠、管、坠等物;三是人头像和各种动物头像。

古代先民不会无缘无故地琢制生灵形象,这当中必有一种神圣的说教,可将这第三类玉器视为神灵崇拜玉器的范畴。

神灵崇拜 神灵是指古代传说、宗教及神话中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者,或指有超凡能力、可以长生不老的人物。早期对大量自然体和自然力甚为敬重,但不再停留于把自然体本身作为直接崇拜对象,而是开始相信自然体和自然力皆有特定的神灵崇拜。

石家河文化晚期的这100多件玉器,器形都很小,最长者也不过6.5厘米。其他所有玉器长度都在1厘米至5厘米之间,而且大多有孔,或背面有槽,作固定之用,可穿绳、可插嵌、可胶粘,可固定在衣物上或吊挂在人身上,说明这些玉器的使用方式是通过装饰来表现崇拜心理。

这些玉器的造型非常优美,加工技术比较成熟,巫灵观念比较突出,显示玉文化已较发达。但是,石家河时代玉器的统治特征还很不鲜明,一件玉刀也只有1厘米至2厘米大小。

安徽省潜山薛家岗遗址的玉制品多出于薛家岗新石器时期遗址的第三期当中,该期共有墓葬80座,计有玉铲11件、玉环18件、玉根18件、玉管85件、玉琮2件、玉饰33件、无名玉器1件。

■ 石家河文化玉雕

在这批墓中,随葬品最少的只有两件器皿。最多的有46件,其中玉制品达30件。

薛家岗文化距今5000多年,当时佩戴玉器风气盛行,琢玉技术已经成熟,以玉装饰、随葬已成习俗,玉崇拜意识已较突出。薛家岗的一件石铲、石斧及多孔石刀非常引人注目,有一件13孔石刀长达51.6厘米,宽有12厘米;器形规整,刀刃锋利,孔距相等,磨制精细。

■ 新时期时代石钺

另外有的玉刀、玉铲还在钻孔周围绘有红色的花果图案,既能实用,又可作礼仪之具,这在新石器时期是不多见的。

安徽省合山凌家滩位于安徽东部,这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现新石器时期玉器的一处重要遗址。发现墓葬47座,有玉器96件,主要品种有玉珊、玉璧、玉玦、玉环、玉璜、玉管、扣形玉饰、纽彩玉饰、刻纹玉饰、三角形玉片、玉勺、玉鱼、玉龟、玉人、玉斧形器等。该处玉器琢制精美,技术高超。墓葬反映当时用玉习俗盛行,具有较典型的宗教和礼仪特征。

长江下游地区玉器遗存是以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为主要代表。除此之外还包括相当于马家浜文化时期的南京北阴阳营文化。这几支重要的文化遍布浙江、江苏和上海的大片地区,发现了大量精美的玉器文物,显示出新石器时期末期我国玉文化的盛况。

河姆渡文化遗址位于浙江省余姚市和宁波市之间,遗物十分丰富,共有玉、石、木、骨、陶各种文物6000多件,其中玉石器数以千计,共有玉环、玉玦、玉管、玉珠四大品种。这在当时属于装饰类玉器,这些装饰品多为低档玉。

■ 河姆渡遗址石雕

河姆渡文化距今7000年左右,玉器遗存也像仰韶文化,尚处于早期饰品阶段,具体特征表现为:一是玉、石混用,同样造型的装饰有玉质的,又有石质的;二是做工粗糙,雏形不甚规整;三是品种单调,除装饰用外,尚未出现其他别的玉器。

马家浜文化是环太湖地区范围内与河姆渡文化平行发展的一支新石器时期文化。其年代和河姆渡文化相当,距今7000年之久。其分布范围东自东海之滨,南至太湖流域,西起宁镇山脉,北达江淮之间。

马家浜文化浙江嘉兴马家浜遗址发现玉玦两件,一件为乳黄色,一件为乳白色,直径分别为3.2厘米和7厘米,在墓穴中都置于头骨旁边,似作耳坠用。

另外,在吴江县梅堰镇遗址、苏州市西南郊越王城遗址、吴兴县太湖边的邱城遗址、武进县戚墅堰镇西南的圩墩遗址及该镇西北方位的潘家城遗址等,发现的玉器主要有玉璜、玉玦、玉镯、玉管及玉坠等。所用玉材有白玉、青玉、蛇纹石玉料和玛瑙。

■ 崧泽文化玉璜

马家浜文化玉器状况与河姆渡文化相仿,属玉器文化的初起时期。但是,这一切都为以后的玉器发展奠定了基础。

继浙江省河姆渡和马家浜之后1000多年兴起的崧泽文化,在玉器方面则有了很大的进步,显示了长江下游地区玉文化发展的强劲势头。

崧泽文化年代为距今5300至5000年,以上海市青浦县崧泽遗址为其代表,分布范围仍以太湖流域为中心,基本上和马家浜文化相一致。

■ 崧泽文化玉钺

崧泽文化早期的玉器也很贫乏,墓葬中寥寥无几,品种上多玦少璜。到了中期,璜、环、珠、坠诸器皆有,器物走向精致。

发展到崧泽晚期,出现了较大型的玉镯、玉璧和超大型的玉斧。器形规整,器表光洁,打磨精致,钻孔熟练。

崧泽玉器在产品造型上富于变化。如3件玉琀,共分3式:一件淡绿色,圆饼形,一侧穿一小孔,直径1.7厘米;一件淡绿色,璧形,直径3.7厘米;一件墨绿色,鸡心形,中穿一孔长4.2厘米。

玉琀 又称“含玉”,是含于死者口内的葬玉。使用口琀的目的有二:一是古人视死如生,不使死者空口;二是希冀以玉石质坚色美的特性来保护尸体不化。玉琀各代形制不一,商周玉琀有玉蝉、玉蚕、玉鱼、玉管等,春秋战国时玉琀有玉猪、玉狗、玉牛、玉鱼等,多为各种小动物。

新石器时期玉琀有龙山文化的胶县三里河,以玉镞为琀;齐家文化的皇娘娘台,以绿松石珠为琀;南京北阴阳营文化以雨花石为琀。

■ 北阴阳营文化玉环

而崧泽遗址这3件玉琀应是史前玉琀中最早者之一。其形式非常独特,出了3个造型,特别是第二式,外形为鸡心,中孔较大,不像是挂坠或佩饰,在同时代中也没有相应的玉件,这使人相信或许是专用的玉琀。

同样,崧泽的玉璜也表现出丰富多样的特征。璜是新石器时期玉器遗存中的主要品种。各个地域文化发现很多,大多为半弧状,均大同小异。

崧泽玉璜有半环形的,也有半璧形的,更有两件仿鸟鱼之形的玉璜,此为崧泽时期所仅见,造型生动而含蓄,必是当时意识形态的一种反映。

崧泽时期大约已处于母系氏族公社的晚期,其熟练的琢玉技术和较发达的琢玉业为后来良渚玉器开拓了先河。

北阴阳营文化遗址地处南京市内,是新石器时期的一处氏族公共墓地。该遗址发现有住宅、灶穴、灰炕、墓葬诸多遗址。

石、玉、陶骨、铜诸文物3000多件,其中玉器近300件,不但量大,且器形规矩,说明当时制玉业已很发达。玉器品种有玉玦、玉璜、玉珠、玉管、玉坠,这是史前玉器装饰品中最基本的造型。

在墓穴中,玦多列于人骨之耳际,是为耳饰;璜多呈半环形,置于人的颈部,当为颈饰;管呈柱形,多位于人的胸部和腰部,作为人身的装饰。玉器用材多为玛瑙,亦有透闪石、阳起石及蛇纹石玉材。

北阴阳营文化遗址中有两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一是以天然雨花石作为玉琀,放于人口中,这是国内独一无二的现象。雨花石形纹俱佳、天生丽质,属玛瑙类,玉器行业中称为雨花玛瑙。以北阴阳营史前人类制玉之技艺,琢制玉琀当不费难,然却以天然雨花石子为之,足见玉为石之美者。

雨花石 由石英、玉髓和燧石或蛋白石混合形成的珍贵宝石,也称雨花玛瑙。据传说在1400年之前的梁代,有位云光法师在南京南郊讲经说法,感动了上天,落花如雨,花雨落地为石,故称雨花石。讲经处遂更名雨花台。成语“天花乱坠”正由此传说而来。

二是有一个屈肢人骨怀抱着一只彩色陶罐,罐内放着玉器和玛瑙器9件。“以缶藏玉,此之为宝”。这是《说文》中古“宝”字的来源。这个有趣的现象居然在南京的史前墓葬中得见,证明前人所说不虚。

长江下游地区的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及南京北阴阳营文化中的史前玉器都以玦、璜、管、珠为主要特色,反映了这一地区史前玉文化发展脚步的一致性和继承的关系。

在这些文化的基础上,经过了较长时间的相互影响和磨合,我国史前玉器终于迎来了一个新时期,即良渚文化时期。

■ 良渚文化玉璧

良渚文化是我国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期晚期的一支重要文化,以环太湖流域为中心,东到舟山群岛,西达宁镇一线,南从宁绍平原,北至苏北地区。良渚文化的玉殓葬原始风貌,展现了良渚先民以其卓越超群的勤劳和智慧,创造出震惊世界的玉文化千秋伟业。

良渚遗址是指包括良渚、安溪、长命、北湖4个乡在内的大型史前遗址群,有大小遗址40余处。

而在环太湖流域所发现的良渚文化遗址总共已有100多处,其中著名的遗址有浙江瓶窑镇的反山、汇观山、吴家埠、莫角山、安溪的瑶山、嘉兴的雀幕桥。江苏境内有吴县的草贴山、张陵山,常熟的三条桥,武进的寺墩,海安青墩,上海青浦县的福泉山等。数百座墓葬中发现了一大批精美无比的玉器。

良渚文化墓葬最引人注目之处,在于这些古墓都以随葬玉器为主体,玉器数量在遗物中所占比重都在80%至90%以上,而且造型规整,打磨光亮,纹饰精致,文化内涵深邃。

■ 良渚文化玉琮

张陵山遗址属于良渚文化早期,距今5000年左右。遗址所在地为江苏吴县用直镇。当地有两座土墩东西分列,相距百米,有早期良渚文化墓5座。

其中一座墓中发现了20多件玉器,有玉璧、玉琮、穿孔玉斧、玉镯、玉带钩、玉坠、玉蝉佩及玉锥形饰等物。多透闪石、阳起石琢制。该墓的玉璧和玉琮属国内同类玉器中年代最早者。

玉蝉 自汉代以来,皆以蝉的羽化比喻人能重生。将玉蝉放于死者口中称作含蝉,寓指精神不死,再生复活。把蝉佩于身上则表示高洁。所以玉蝉既是生人的佩饰,也是死者的葬玉。古代含在死者口中的葬玉,因多刻为蝉形,故名“玉蝉”。玉蝉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至商代大量出现。

■ 良渚文化玉璧

其中一件玉琮,形似手镯,外径10厘米,高3.5厘米,是玉琮的早期形态。该琮的外圈璧面上有4块等距离相对称的凸形平面,每个平面上都有一个阴刻兽面方形适合纹样。圆圈眼,阔嘴獠牙,面目狰狞可畏。

琮系由镯演变而来,越是早期的琮越像手镯之形,该琮的造型和纹样都显示了良渚早期的特征。

寺墩遗址属良渚文化中期,距今大约4500年,地处江苏武进县。有两座良渚文化墓葬,共发现玉斧3件、玉璧25件、玉琮33件、玉杖首1件、带槽玉器1件、玉镯3件、玉镯形器1件、玉锥形器2件、有槽玉器坠3件、玉珠32枚、玉管8枚、玉锥形饰1件。

这批玉器皆为透闪石琢制,显示了良渚时期相当高的琢玉技艺。就其规模而论,如果没有一批长期从事琢磨玉器的艺人工匠,断不能有此成就。

上海市青浦县福泉山遗址是一处古代丛葬之地,是距今4000多年前,由良渚人在崧泽文化遗址和墓地上运土堆筑专门建造的土山墓地。该处除有新石器时期马家浜、崧泽、良渚等时期墓葬外,还有战国、西汉及宋代墓葬,7座墓葬中玉、石、陶、骨等随葬器具555件,其中纯玉器455件,占82%。

■ 良渚文化玉锥形器物

这些玉器有玉斧、玉璧、玉杖首、玉带钩、玉镯、玉纺轮、玉环、玉璜、玉佩、玉坠、玉钻形器、玉角形器、玉靴形器、玉锥形器、玉管、玉珠、玉饰片、玉菱形饰等。总的来看,玉器品种与早期相比,已大为丰富,雕琢也更加精致美观。

带钩 是古代贵族和文人武士所系腰带的挂钩,古又称“犀比”。多用青铜铸造,也有用黄金、白银、铁、玉石等制成。带钩起源于西周,战国至秦汉时期广为流行。带钩是身份的象征,带钩所用的材质、制作精细程度、造型纹饰以及大小都是判断带钩价值的标准。

在其中的一座墓中发现玉器139件,各种随葬玉器有玉珠、玉菱形饰、玉项饰、玉锥形器、玉管、玉坠、玉靴形器、玉斧、玉杖首、玉佩、玉纺轮、玉钺、珠、饰片、管及锥形器。

良渚文化后期墓葬的特点是规模较大、随葬玉器数量众多、品种亦比较齐全。在良渚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还是良渚遗址中的大型祭坛遗址。反山良渚文化祭坛遗址位于杭州余杭县长命乡雉山村,在650平方米的范围内有墓葬11座,这些古墓全部位于一座人工堆筑的“高台土冢”之上。

冢内玉器不但数量大,而且质量高,其中更有具王权意义的器物,在国内无有出其右者,共有玉器1100余件、套。

若以单件计算,随葬器件总数竟达3200余件,平均每墓有300件之多。这种盛况不但在全国新石器时期墓葬中难得一见,即使在良渚遗址的墓葬群中也属翘楚。

这些玉器的品种为:玉璧5件、玉琮21件、玉钺5组、玉璜4件、玉镯12件、玉带钩3件、冠形饰9件、锥形饰73件、圆牌形饰131件、镶插端饰19件。

此外还有七状器、杖端饰、串控制合管,单品种有竹节形管、束腰彩管、鼓形人珠、小珠、束腰形珠、球形珠、小圆形珠;坠饰有球形管;串缀饰有鸟4件、鱼1件、龟1件、蝉1件。此外还有镶嵌件。

以上所列举的这些玉器皆用软玉琢成,色泽多样,打磨光洁,可谓尽皆上品。

良渚文化早期玉器品种还不算很多,玉面朴素,造型也相对简单。良渚中期以后玉器品种极为丰富,造型纹样复杂多变,神权及王权意识更加突出。

如良渚玉斧,扁平梯形,下端为圆形,斧刃部有固定用孔,造型非常完美。边缘皆成平圆形,朴素无华,以玉质之美冲击人们的视觉感官。

良渚玉璧也有乳黄、淡红、褐红、灰白、淡绿、黄褐、黑褐各种颜色。最大者直径26厘米,孔径3.6厘米,加之大多打磨光亮,使玉之美色尽现。

■ 良渚文化玉项饰

玉琮在良渚玉器中数量很多,全部用透闪石软玉琢制,造型分迹式短筒形和内圆外方柱体形。外壁或饰以形象背面纹或雕琢象征背面纹。

软玉 也称真玉按颜色可分为白玉、青玉、青白玉、碧玉、黄玉、黑玉、糖玉、花玉等。我国是软玉的著名产出国之一,主要产于新疆的昆仑山、天山和阿尔金山地区。它们均具有蜡状光泽,纯洁乳白,从历代玉器看,我国用玉以软玉为主,古软玉在我国被称为传统玉石。

良渚玉器雕琢的精细程度令人赞叹不已,加寺墩遗址一件玉琮,被誉为“史前玉器的代表作品”。该琮高7.2厘米,射径8.5厘米至6.7厘米,孔径6.8厘米至6.7厘米。

单说在玉琮周围雕琢了许多极其细密的云纹、雷纹,这些纹样由弧形的、细小的短直线组成,一个0.2厘米的圆竟由七八个小的直线衔接而成,一条0.2厘米至0.3厘米的直线也以数点相连而成刻纹,最细的仅0.07厘米,堪称鬼斧神工之作。

还有一件被誉为“玉琮王”的,高8.8厘米,直径17.1厘米至17.6厘米,孔径4.9厘米。黄白色,有规则紫红色瑕斑。

■ 良渚文化玉饰

此外,器形呈扁矮的方柱体,内圆外方,上下端为圆面的射,中有对钻圆孔,俯视如玉璧形。

琮体四面中间由约5厘米宽的直槽一分为二,由横槽分为4节。这件玉琮重约6500克,形体宽阔硕大,纹饰独特繁缛,为良渚文化玉琮之首。

琮是一种用来祭祀地神的礼器。看良渚文化的玉琮,它的形状内圆外方,中间为圆孔,它可能是原始先民“天圆地方”宇宙观的体现,圆象征着天,方象征着地,琮具有方圆,正是象征天地的贯穿。

在当时,每当丰收或祭日时,就举行隆重的祭祀典礼,良渚先民就用它来与天地神灵沟通。因此,玉琮是良渚人所用的宗教法器。

这些玉器创作,反映墓葬的规格相当高,从这批出土玉器的用途和象征意义上,可推知墓主所掌握的神权、军事统帅权、氏族领导权和大量财富的支配权。

良渚文化玉器中最令人瞩目的是以“两眼一嘴”为特征的所谓“兽面纹”,这也是最具代表性的纹饰。

这种“兽面纹”或繁或简,变化多端,它以其狰狞而怪异的色彩,对后世纹饰,尤其是商周青铜器饕餮纹的影响巨大。

良渚文化玉器上刻有很多生动的鸟纹,如良渚文化反山墓地出土的一件全玉钺,袖身上琢有良渚神徽和神鸟图像。

■ 良渚文化玉琮王

同在此墓的另一件玉琮,琢有16只相同的神鸟图形。作为良渚神徽的神人兽面像,其神人的脚是三爪鸟足之形,神人的冠帽琢有羽毛纹样。

■ 良渚文化玉珠串

从良渚玉冠的结构上来看,良渚人有在冠帽上插饰羽毛的习俗。这一切说明良渚人是崇尚鸟的氏族,鸟正是良渚氏族的图腾。

阅读链接

从考古发现来看,良渚文化玉器比龙山文化玉器显得更加发达。首先,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玉器的数量比龙山文化遗址更多更集中,其次,良渚文化遗址出土了许多重器,而龙山文化遗址却很鲜见。比如,在龙山文化时期还尚未见到成形球类玉器,头戴冠冕和垂挂类饰物也很少见。

再次,良渚玉器纹样装饰很是发达,而龙山玉器多素身无纹。但是,这两者也有很多一致的地方,从玉器形制上来看,虽然良渚少玦、龙山无球,但作为史前玉器的代表性品种如珍、珠、管、坠及斧、刀、铲等器的基本形制皆大同小异。

从用玉习俗上来看,以玉礼天、以玉随葬的意识也是完全相同的。 +xV2ajEM81w/ljHLlP8z7B1pSBTIM/zk6xsIOGh1xqC3DL43vub+Cidy77yCp60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