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哥隶属雀形目、椋鸟科,又名黑八哥、凤头八哥、鸟、寒皋、鹦鹆等,主要分布于我国陕西、云南、河南及长江流域以南各省,为当地的一种留鸟。
八哥通体黑色,额前具羽帻,两翅有白色翼斑,飞行时十分明显,似一“八”字,故有八哥之称。尾羽先端亦白。虹膜橙黄色,嘴乳黄色,跗黄色。体长为24~26厘米,体重约124克。
八哥常在平原的树林及田园、地庄的林梢上活动,白天喜在大树上或屋脊上栖息。性喜集群,常5~10只,甚至几十只一起活动在田野、树林中。夜晚来临,成群舞翔于林中空地或林枝间,然后在竹林、大树上宿栖。鸣声嘹亮,还能仿效其他鸟鸣。
八哥属杂食鸟类,极爱啄食动物身上的寄生虫、土中的蚯蚓及昆虫、蠕虫等,也吃植物种子、浆果、蔬菜等。4~7月为繁殖期,每年繁殖两次,营巢在大树、古塔墙裂处或树洞中,每窝产卵4~6枚,孵化期14~16天,雌雄亲鸟共同育雏。
灰椋鸟隶属雀形目、椋鸟科,又名竹雀、杜丽雀、假画眉、高梁头,主要分布于浙江、台湾、海南、江苏、四川、云南等地。
灰掠鸟的体长约为20厘米。通体主要呈灰褐色,头顶部黑而两侧白,尾部也具有白色。嘴和脚的橙红色是它们的主要特征。
灰椋鸟多生活在平原的江河、湖泊附近地区,常集体在树上活动,或者在天空旋转飞翔。飞行速度快,整群飞行时,动作一致,有如波浪似的前进,更像训练有素的队伍。间或发出低微而单调的鸣叫声。
灰椋鸟的食物因季节改变而变化。夏天以各种昆虫为主,而冬天主要吃植物的种子和果实。
每年的4~6月为灰椋鸟的繁殖期。它们常把巢建在树洞中,或崖壁的岩石上。巢以杂草、残羽筑成,结构粗糙。每次产3~5枚卵。灰椋鸟繁殖于我国东北、华北、内蒙古以及朝鲜和蒙古等地,冬季迁到南方。
灰椋鸟与八哥一样,擅仿人语及其它鸟鸣声,性情也如八哥粗野,如要驯化,应从幼鸟开始。
鹩哥属雀形目、椋鸟科,又名秦吉子、海南八哥,分布较稀,仅在我国云南南部、广西西南部及海南岛等地出现。鹩哥的鸣声婉转,能模仿人语,是闻名于世的玩赏鸟之一。自然界中的野生鹩哥数量已不多,但幸运的是人工繁殖已初步成功。
成年的鹩哥体长约为20厘米,通体黑色并带有金属光泽;嘴与脚为橙黄色;自眼至头后有鲜黄色肉质垂片;两翅具白斑,飞行时白斑更为明显;雌雄鸟的体羽颜色趋同,很难从外观上区别开。
野生鹩哥是杂食性鸟类,爱吃野果及植物种子,也兼吃一些昆虫。
鹩哥的鸣唱极富韵律,时高时低,且善仿其它鸟的鸣叫和人的语言。
野生鹩哥的繁殖期为每年2~5月,一年可繁殖1~2次。巢常建于树洞或一些缝隙中。卵为蓝色,但有淡紫和红褐色斑点。
雄鹩哥在发情期间,十分活跃,鸣声增多且增高;而雌鸟翅下垂抖动,并发出响声,雄鸟边鸣叫边追逐雌鸟,当其情投意合后,就进行交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