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洛阳桥的千秋佳话

在洛阳桥建成以后的几年中,许多建桥的能工巧匠,在闽南各地兴起了一股建桥热潮,这种情况延续了几百年。

他们在闽南、闽中建起几十座沿海大石桥,一举改变了闽中南沿海交通阻塞现象。

南宋孝宗乾道年间,泉州知府王十朋咏诗称赞:

■ 洛阳桥

北望中原万里遥,

南来喜见洛阳桥;

人行跨海金龟背,

亭压空间玉虹腰。

功不自成因砥柱,

患宜预备有风潮;

蔡公力量真刚者,

遗爱胜于郏国桥。

■郡守蔡襄塑像

洛阳桥是我国历史上一座最伟大的石桥,这么巨大的建筑工程,牵动了千千万万过往行人的感情,人们对于倡导修桥的郡守蔡襄无不产生敬仰之情。为了纪念他,后来人们修建了蔡襄祠。

蔡襄祠修建在洛阳江的南面,它始建于宋代,这是沿江两岸的人们为了纪念蔡襄修建洛阳桥的功绩,自发捐献募款而建立的,人们并在此处为蔡襄塑像立碑。

蔡襄祠为清代典型殿堂式建筑,坐北朝南,三开间,进深三间,宽15米多,每进深20米,三进计约60米,总建筑面积约900平方米。

王十朋 (1112—1171),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1157年状元。以名节闻名于世,刚直不阿,批评朝政,直言不讳。诗才横溢,凡眼前景物,常常感而成诗,大多是爱民忧民、寓含教育之作,有咏蔡襄修建洛阳桥的诗。

在大门的门楣顶匾额书有“宋郡守蔡忠惠公祠”8个字。大门上还有一副1875年探花进士黄贻楫写的对联:

架桥天地老

留笔惊鬼神

■泉州洛阳桥

前支柱有对联集蔡襄诗句:

晓虹跨江一千尺

乐事全归众人心

后支柱有对联:

四谏经邦昔日芳型垂史册

万安古渡今朝济众肃观瞻

正殿中央,有蔡襄端坐雕像,体态庄重而洒逸,颇有文士、名宦之风范。塑像前为举世闻名的《万安渡石桥记》丰碑两通,分立左右两侧。这两通碑都是蔡襄亲自撰文,亲笔题写的。《万安渡石桥记》的碑文简洁凝练,仅有153字,书法精湛,笔力雄健遒劲,刻工传神,世称文、书、镌三绝。

东侧的为原碑,西侧为后来摹刻的。其他9通碑刻分立廊下两侧,均系明清两代重修万安桥及蔡襄祠之碑记,其中不乏考证文物和书法艺术价值。

提督 古代武职官名。全称为“提督军务总兵官”,负责统辖一省陆路或水路官兵。提督通常为清代各省绿营最高主管官,称得上封疆大吏。若以职能分,提督分为陆路提督与水师提督,掌管区域达一至两省,数万平方千米,甚至数十万平方千米。

第三进殿厅系为仿制泉州境内各地古代大小石桥的模型,展示了中华民族古代能工巧匠的高超修造桥梁艺术和智慧而建造的模型。

蔡襄祠门庭左右两侧分别竖立着两通巨碑,并修建了碑亭来做保护。

右侧为清朝提督、关中人张云翼亲自撰文重修蔡忠惠公祠碑记及怀蔡忠惠公七言古长诗,这首七言古诗分别刻于巨碑两面。巨碑左侧刻有清代文人蔡致远撰写的《舆庆堂》记,以及《张公又南去思歌》也分刻于巨碑两面。

此两碑亭,巍峨壮观,为蔡襄祠增色不少。

多少年来,洛阳桥虽经历过多次重修,但其承载能力却是惊人的。因为一座桥建成后,不但要承受过桥运输,还要能抵抗天灾人祸,洛阳桥在这方面经受住了考验。

■洛阳蔡襄祠

■洛阳桥一角

洛阳桥在建成后,使得洛阳江天堑变通途,泉州也因此成为“梯航万国”的东南巨镇。洛阳桥的修建,不仅为南宋时期泉州出现的大规模造桥工程提供了丰富的经验,而且后来福建境内的安平桥、石笋桥、顺济桥等,都是仿造洛阳桥而建造起来的。

洛阳桥简称“万安桥”,据说后来真与万姓发生了关系,这是为了纪念抗倭名将万民英。

万民英是河北保定易州人,曾是海防守将,他曾经组织人们抵御日本倭寇,屡建奇功,保卫了洛阳桥,保卫了泉州。

梯航 指水陆交通。明代文人梁辰鱼《浣纱记·治定》写道:“而今应受天王宠,看万国梯航一旦通。”近代文人严复《论世变之亟》:“自胜代末造,西旅已通,迨及国朝,梯航日广。”

洛阳桥全部由坚硬的花岗岩筑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梁式石桥。洛阳桥在泉州与惠安的交界处洛阳江上,在古代这里是福建与广东北上的陆路交通要道,后来一直是福州、泉州、厦门往来的必经之地。

福建泉州的洛阳桥,一块块的大石头牢固且扎实地将隔着一条江的两岸彼此联系起来,四周辽阔空荡,使得放肆的风任性地到处奔跃。

菩萨 梵语菩提萨埵的简称,汉译为“觉有情”,就是众生、有情之意。菩萨的意思,还有开士、始士、高士、大士等。开士者,以法开导众生之士;始士者,开始觉悟之士;高士者,高明之士;大士者,实践大乘佛法之士。

江边停放着许多小船,在平静的水面上随着风轻轻地飘摆着船身,像个老人在摇椅上静静地、轻轻地、缓缓地摇荡着,回味一生。

江上有几处沼泽地,上面繁殖了许多牡蛎。当地人们依靠养殖牡蛎和捕鱼为生。顺风的方向,立着一尊巨大的观世音神像,双眼遥望湖面,祥和地凝视远方,看守着每一艘远出的小船。

洛阳桥当地居民也将精神寄托在那尊菩萨上,祈求保佑他们的家人,守护他们远出的家人。人们烧香、拜神、祭祀、供养神明等,从此成了人们生活中的习惯,从而造就了洛阳桥古朴的地方特色。

后来,有关洛阳桥修建的碑记达26通,分布在桥中亭周围及桥南蔡襄祠和桥北的昭惠庙。

一座桥的兴建及修建的石刻碑文有26通之多,这在国内桥梁中是罕见的,可见洛阳桥兴建的艰难和修理的繁复,更重要的是这座桥与人们的生活具有密切的关系。

■泉州开元寺

■洛阳昼锦堂记碑

著名的旅行家和商人马可·波罗描绘洛阳桥“宏伟秀丽的刺桐城”时,还特别提到这座“车桥头”“风樯林立”“舶货山积”的繁荣景象。

洛阳桥的建成,成了我国造桥史上的一座丰碑,成为人们千古传诵的佳话。

阅读链接

相传有个经商做生意的李五路过洛阳桥,此时蔡襄造桥已经过了300多年,因为洛阳桥年久失修,桥墩下沉,桥面坎坷不平,桥底沙土沉积,水位上升。若是遇到涨潮,还有暴风雨,桥就不能过,只好雇渡船。

李五决定修缮洛阳桥。

在李五的捐资和主持下,工匠们先是将洛阳桥的栏杆、亭子、石狮、大桥板拆下来,将歪歪斜斜的桥墩移正,再打新石料叠上去,将桥墩加高,再架上大石板,安好栏杆、石狮、石将军,盖好石亭、石塔等。

最后,洛阳桥的面貌焕然一新,不管风雨涨潮,都畅通无阻了。 GFTVcuk4Da+8DEJ/I9pEnVfcK8xX0PXzuQ01Hnib7TeW3prcISkvmB6Vql8Wgq7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