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著名泉潭池的晋祠 |
相传那是在西周时期,周武王姬发之妃邑姜怀孕的时候,梦见天帝说:“我给你的儿子起名为虞,将来在唐地兴国立业,那里是参宿的分野,叫他在那里养育自己的子孙。”
■ 唐叔虞塑像
说来也巧,在当时山西南部的翼城、曲沃和绛县之间,确实有一个殷商时期分封的诸侯小国叫“唐”,依山傍水,美丽富饶。
胎儿出生后,手上果然有个“虞”字,于是,邑姜就给他起名“虞”,他就是周朝晋国的始祖唐叔虞,邑姜因此被后世尊为“天圣”。
唐叔虞,姓姬,名虞,是周武王幼子,周成王姬诵的同母弟弟。周武王死后,周成王姬诵年幼,便由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摄政。周公灭掉殷商封国唐后,就遵照邑姜的意愿把唐封给了叔虞。
■鱼沼飞梁
公元前1054年,周都镐京举行了盛大册封仪式。在典礼上,周成王把唐地分封给了叔虞,并准许叔虞因地制宜,从唐国实际情况出发治理当地。叔虞在唐时,励精图治,鼓励民众发展农牧生产,兴修水利,使民众逐步过上了安定、富足的生活。附近的许多部落先后归附于他,使唐国疆土日渐扩大了。
叔虞之子燮父继位后,迁都于晋水之旁,因境内有条晋水河,便改国号为晋,这就是晋国历史的开始,也是后来山西简称“晋”的由来。作为晋国立国创业的始祖,叔虞的历史功绩不可磨灭,因此他得到了后人称颂。人们为了祭祀他,就在叔虞曾经的封地上建了一座“唐叔虞祠”,也就是后来的“晋祠”。
晋祠所处悬瓮山麓,背负悬山,面临汾水,依山就势,利用山坡之高下,分层设置,在山间高地上充分向外借景,依地势的显露,山势的起伏,构成了晋祠周围壮丽巍峨的景观。
■鱼沼飞梁十字桥
据有关记载,北魏时期晋祠里面的主要建筑祠、堂、飞梁都已具备了,也就是说早在1500年前,晋祠在晋阳就已经具有相当大的规模了。在漫长的岁月中,晋祠曾经过多次修建和扩建,面貌不断改观。
北齐天保年间,文宣皇帝高洋将晋阳定为陪都,又在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进行了一次大扩建。晋祠的难老泉亭、善利泉亭、八角莲池、雨花寺、上生寺等,都是这个时期的建筑。
晋祠坐北朝南,山门三楹,门外台阶高耸。院中设享堂,将祠宇隔为前后两进。叔虞像端坐大殿神龛正中,身穿蟒袍,手执玉圭,神采奕奕。神龛内左右各有一侍童待召,神台下文臣武将对峙而立。
难老泉俗称“南海眼”,位居水母楼前,是晋水的主要源头,因其水温恒定而清澈如碧玉,常年不息,所以有人便摘取我国最早诗歌总集《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的锦句命名其为“难老泉”。难老泉有“晋阳第一泉”之称,泉水自悬瓮山底岩层涌出,潜流10多米,从水塘西岸半壁的石雕龙口注入溏中,看似白练飞舞,听如鸣琴合奏,构成了晋祠八景之一的“难老泉声”,此景为晋祠胜景的精华所在,也是“晋祠八景”之最。
难老泉上建有“难老亭”,泉亭下端的清潭西壁半腰间,有汉白玉雕成的龙头,泉水由此向东喷水,泻入下方清潭。
清潭又名金沙滩,也叫“石塘”,在晋祠中的圣母殿南面,潭水清澈见底,游鱼历历可数,水中草藻,四季常青。
善利泉又名北海眼,一年四季,水温如常,泉流如玉,晶莹剔透,游鱼细石,清澈可视。
八角莲池又名放生池,形八角,周围有矮砖的护栏。善利泉水自西北入,鱼沼水自西南入,东有浅水口通北河。八角池中植莲,一向被人们所赞赏,有“莲池映月”之称,为晋祠内八景之一。
总之,晋祠经过北齐扩建后,其规模更胜于北魏。当时,著名文人祖鸿勋曾写了篇《晋祠记》,盛赞晋祠的山光水色和亭台楼阁。可见,晋祠里面的泉、潭、池非常有名,可以说这里是一块风水宝地。
有一年夏天天气特别炎热,身披铁甲的鱼沼飞梁桥边附近金人台上的晋祠铁人忍受不了这难熬的痛苦。独自走到汾河边,见一船家,便要求船家把他渡到对岸。
船家说:“渡你一人,人太少,再等有无旁人。”
晋祠铁人说道:“你能渡我一个,就算你有能耐啦!”
船家看了看铁人说:“你能有多重,一艘船不止载一人,除非你是铁铸的。”话一落音,一语道破了铁人的本相。瞬间,铁人立在汾河边,纹丝不动了。
船家抬眼一看,面前立着一位铁人,这不是晋祠的铁人吗?赶忙找了一些乡亲,把铁人抬回金人台。
圣母勒令手下将领,在铁人的脚趾上连砍三刀,表示对铁人不服从戒律的惩罚。铁人的脚上从此留下了三道刀的印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