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石(1902~1931),浙江宁海人,姓赵,名平福,后改为平复,笔名柔石,还有金桥、赵璜、刘志清等名。著名共产党员,“左联”五烈士之一。
1917年秋,柔石进入台州省立第六中学读书,因为各种原因中途被迫退学,回家进行自学。1918年夏,他考取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跨入了他梦寐以求的校园。柔石积极向上、勤奋好学、多才多艺,深得老师和同学们赞赏。在求学期间,他与后来成为著名画家的同乡潘天寿结下了深厚友谊。
1921年10月,他参加了由著名新文学作家叶圣陶、朱自清任顾问,浙一师同学潘漠华、冯雪峰负责的“晨光文学社”,开始从事新文学运动。
1923年夏天,柔石从浙一师毕业后,应聘到杭州当家庭教师。因为与他“教育救国”的抱负相去甚远,不到半年,他便辞教回乡了。1924年春,他到慈溪普迪小学任教,在教学之余坚持文学创作。1925年元旦,他在宁波出版了他第一部短篇小说集《疯人》。
1925年2月,柔石怀着求知渴望北上,到北京大学当了一名旁听生。在此期间,他听过鲁迅先生讲授中国小说史和文学理论课,受到了深刻影响。“五卅”惨案爆发后,他的思想受到极大震动,开始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联系起来,并用小说、独幕剧、诗和散文等各种文体,写下了大量作品。这些作品或诅咒现实黑暗,或歌颂爱情坚贞,或倾吐个人心头郁闷。同时,他在作品里也发出了改造世界的呐喊。
1927年,柔石到镇海中学任教。1927年9月底,他积极募款集资创办新校,并担任宁海县教育局长。1928年5月26日,亭旁起义爆发,月底起义失败,柔石只得赴上海。到了上海后,柔石埋头读书作文,历时两个月修改并写完长篇小说《旧时代之死》。
1928年9月,柔石经友人介绍,拜会了他敬仰已久的鲁迅先生,获得了这位导师的信赖。鲁迅热情为他校阅《旧时代之死》,并推荐给北新书局出版。在鲁迅的帮助下,柔石思想发生了深刻变化。柔石视鲁迅如严师和慈父,而鲁迅也确像父亲般地关爱柔石。在经常接触鲁迅和他周围众多文化界知名人士过程中,柔石文学创作的积极性得到进一步激发。
1928年深秋,在鲁迅帮助下,柔石等人一起组织了旨在介绍东欧、北欧文学,输入外国版画,提倡刚健质朴文艺的“朝花社”。“朝花社”为当代中国文学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后来,鲁迅又推荐柔石担任《语丝》编辑。
同时,柔石仍然笔耕不辍,这一年多时间,堪称是他创作的黄金时代。他出版了长篇小说《旧时代之死》,中篇小说《二月》和《三姊妹》,短篇小说、散文集《希望》,还有两部独幕剧、诗歌,以及被收入《近代世界短篇小说集》之一、之二中的译作,收获十分丰盛。
1929年秋,党中央决定组建一个以鲁迅为首的革命统一战线的文艺团体,这就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柔石为筹备“左联”的12名基本构成人员之一。1930年3月2日,“左联”成立大会秘密召开,柔石被选为执行委员,不久又任常务委员兼编辑部主任。
1929年5月,柔石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党的一些精神,有时就通过柔石转达给鲁迅先生,他成为了党组织和鲁迅联系的一个桥梁。
1930年,柔石担任“左联”领导职务期间,创作了短篇小说《为奴隶的母亲》、通讯《一个伟大的印象》和诗《血在沸》。
1931年1月17日,柔石因叛徒出卖,被军警逮捕,后壮烈牺牲。鲁迅闻此噩耗,深感震惊和悲痛,写了《为了忘却的记念》等许多文章沉痛地缅怀柔石。
盲目的慈悲的乐师,
跄踉于深山空谷间,也有时
奔走于街头和巷尾——
弹着他无弦的琵琶。
没有声音的韵文呀,
有时飘动凝思的白云,
有时激起低泣的流水,
也袅袅地来到人们的耳际。
但有谁知道他悲哀的呜咽,
如除夕之夜的小姑娘,
哭地板上新死的母亲!
但有谁知道他雄壮的呼喊,
如朔风严厉的城头上的壮士,
正对着敌人挑战!
但有谁知道他甜蜜的细语,
如新婚之夕的女郎向她情人
红润的颊上接吻。
但有谁知道他惆怅的悲怨,
如落月孤灯将远行的年少
听他老母细腻的叮咛!
尽人间的声音,
三春桃李般的嫣笑,
九秋虫豸般的悲泣,
万籁自然的妙音。
只有他自己听到了,
心微微地颤着,
手微微地震着,
眼圈儿微微地酸起了!
盲目的慈悲的乐师,
跄踉于深山空谷间,也有时
奔走于街头和巷尾——
弹着他无弦的琵琶。
一九二五年
(据手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