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鼠生活在寒冷的北欧地区,体长大约有15厘米,像只粗短的老鼠。旅鼠全身披着细毛,前肢有强劲的爪子,善于挖掘。生活在不同地区的旅鼠,毛色也是有区别的。
有一种旅鼠的颈上就像镶有一个圆圈,叫做“领圈旅鼠”。每到冬天,它们就会全身变成白色,好在冰雪世界中掩护自己。到了夏天,它们就在地下挖洞筑巢,以草类为食。旅鼠是昼伏夜出的动物。刚开始的时候,旅鼠在一个地区的数量并不多,但是,这种鼠类的繁殖能力很强,在食物丰富的年头,它们繁殖得更快。
旅鼠在出生后两个月左右,就可以生育了,一年可以产下七八胎,一只母鼠一年之内就能繁殖3000多只幼鼠。
连续几年后它们的种群就会倍增,继而引发旅鼠大膨胀。当原地待不下了的时候,它们就开始成群迁徙。
1985年春天,北欧挪威山区的旅鼠迅速地繁殖,它们啃光了草地上的草根,吃净了森林里的树皮,把庄稼地也破坏得一片狼藉。但是,刚一进入4月,它们就成群结队地离开它们的出生地,向西奔去。它们到达挪威海河北海岸之后,并没有停止前进,而是像在完成使命一样,一群一群地投入大海,溺死于水中。
在平常年份,旅鼠只进行少量繁殖,使其数量稍有增加,甚至保持不变。只有到了丰年,当气候适宜和食物充足时,才会齐心合力地大量繁殖,使其数量急剧增加,一旦达到一定密度,例如1公顷有几百只之后,奇怪的现象便发生了。
这时候,几乎所有旅鼠突然都变得焦躁不安起来,它们东跑西颠,吵吵嚷嚷且永无休止,它们停止进食,仿佛是大难临头,世界末日就要来临。它们一反常态,不再胆小怕事,见人就跑,而是恰恰相反,在任何天敌面前都面不改色,无所畏惧,有时甚至会主动进攻,真有点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
更加不可思议的是,连它们的毛色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便于隐蔽的灰黑变成目标明显的桔红,以便吸引天敌的注意,来更多地吞食和消耗它们。
与此同时,还显出一种强烈的迁徙意识,纷纷聚在一起,形成大群。先是到处乱窜,像是出发前的忙乱,接着不知由谁一声令下,则会沿着一定方向进发,星夜兼程,狂奔而去,而大海又总是它们最终的归宿。
1868年,在挪威海上航行的一艘轮船突然搁浅了,水手们仔细一看,并不是触礁了,而是因为海面上黑压压的一片蠕动着的旅鼠,密密麻麻地把轮船的通路给堵住了。
曾经有人在挪威峡湾中航行时发现,有数以百万计的旅鼠坠入海中,密密麻麻,宽达三四千米,这还只是旅鼠群中的一支队伍。船航行了15分钟,好不容易才穿过了鼠群。旅鼠们多数都溺毙了,只有少数还活着,爬上了岸边的小岛。
曾经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发生过自然界最悲惨、最奇异的景象:旅鼠们从四面八方接踵而来,成千上万聚在一起,离开自己的家乡,踏上征途。它们为了越过河流、湖泊,蜂拥地跃进水中,整群整群地被淹死。那些残存的旅鼠则继续前进,最终它们爬上悬崖,拥到大海边,跳进海里。
科学家们对旅鼠集体跳海的行为有着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是因为旅鼠种群的倍增迫使它们成群的迁徙,去寻找另外一些生息的场所。出动时,它们会固执地朝同一个方向赶去,而且越聚越多,固执的习性使它们遇山翻山,遇海投海,它们可能并没有想到自己会溺死。也有人认为,旅鼠在迁徙的过程中,身体功能可能会发生变异,引起剧痛,才使它们从悬崖投入海中。
100多年来,学者们仍然无法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旅鼠为什么要集体跳海自杀,直至现在还是一个谜。
旅鼠为了补充繁殖时所消耗的能量,它们一顿可以食用相当于自身重量两倍的食物,而且食性广,草根、草茎和苔藓之类几乎所有的北极植物均在其食谱之列,一只旅鼠一年可吃45千克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