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机器人的结构组成

我们人类有手,能做各种各样的动作;有腿有脚,能走路;有眼睛,能看到东西;有嘴巴,能说话;有耳朵,能听到声音;有皮肤,能感觉到凉热软硬,知道碰到了什么东西;有大脑,能思维。我们研制机器人是为了代替人的工作,因此也要有这样的功能。那么,机器人又是通过什么样组成和结构来实现这些功能的呢?

为了自身的移动,机器人必须有自己的腿或脚;为了控制手臂和腿的活动,机器人还必须要有大脑,才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和数字计算。这样,机器人才知道什么时候能动或怎样动。

为了能够获取或移动物体目的,机器人还必须有自己的视觉和触觉。这就需要机器人有类似人类眼睛和皮肤的图像接收器和各种传感器,一种类似于神经系统的信号传递系统。

为了能够正确发出和接收语音信息,智能程度较高的机器人还应有自己的嘴巴和耳朵。机器人的嘴巴和耳朵是由语音输出、接收、识别和处理系统组成的。

机器人的大脑

在电子计算机发明出来以前,机器人只不过是机械手,根本谈不上是机器人。计算机的发明使机械手终于“进化”成为了机器人。机器人的大脑就是一台灵巧的计算机,这样,机器人就不再是被动地工作了,而是成为了能够主动采集数据、独立作出分析判断和推理、具有自我学习能力的”高级助手”了。

机器人的大脑可以说是机器人的控制中心。它能够记忆知识、进行运算、逻辑判断、进行简单的联想预测;它能够对其动作的轨迹进行快速计算,从而确定手臂和关节坐标的数据,控制手臂、腿脚的自由移动。

它还能够适时控制各种传感器,进行信号接收和处理;它还应有自我诊断、修复的能力。具有这样功能的机器人,它的大脑应是一台特殊的电脑,即拥有实时操作系统、能够进行人机交流的高级语言、运算速度极高的电脑。

为了使机器人具有更加强大的功能,我们必须研究人类的大脑。因为,人之所以成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有一个比任何动物都发达的大脑。发展智能机器人,就是要造出能够模仿人类大脑工作的真正的“脑”。

机器人之所以称为“人”,就是因为它有自己的“大脑”。它的“大脑”具有人工智能,具有自动收集信息、判断、推理、执行的能力。不过,机器人的“大脑”是电脑,电脑还远远比不上人的大脑。因为电脑的可靠性差、效率低,而人脑不仅非常完善,而且体积小,能耗少,效率高。

人脑有149 亿个神经细胞,体积才0.0015立方米,所需的能量只有10瓦特左右。人的眼睛、耳朵比电脑输入输出设备要小得多,效率要高得多。要发展机器人,就必须详细研究人的大脑的神经活动。

随着生物学、脑神经科学和微电子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科学家们的设想将能够逐步实现。这种大脑能够模仿人的某些感觉和思维功能,进行逻辑推理,作出判断。只要按一定的规则输入信息,它就能够根据脑中储存的信息,进行比较分析,并输出结果,从而代替人脑的部分劳动,那么就更进一步地解放了生产力。

机器人的眼睛

人类获取外界信息的80%来自于眼睛,机器人更是如此。机器人的眼睛,也就是视觉器官,它要获得环境中有关各种信息,如形状、位置、大小、颜色、物体的形态等,就必须要有眼睛。

机器人的眼睛不但要能获得上述各种信息,还要把它们准确地传递到大脑中去,也就是说,还要有视神经。因此,机器人的眼睛,应是由视觉器官即视觉传感器以及相应的视觉传输控制系统组成。

机器人的视觉器官是一种视觉传感器,可以用光学系统,或者用超声波传感系统。若采用光学系统,就要有一台摄像头和三维图像数据处理系统,由它们来采集环境中物体的各项数据,并将这些数据传到机器人的大脑即电脑中去。若采用超声波系统,就要有超声波的发射和接收系统。

机器人的耳朵

机器人的语言接收部分当然就是它的耳朵了。机器人当然不能是聋子,它必须要有自己的语言输入系统。机器人耳朵的工作原理与它的语言输出系统相仿,它把这一过程逆过来就行了。机器人的耳朵实际上就是它的话筒以及相应的语音识别系统。

机器人接收到语音后,把它分解转换为相应的参量,如数字方式的信息,与预先储存在机器人电脑中的参量进行比较,就能“明白”语言的内容,以便通过相应的控制系统,采取与语言指令相应的行动。

较为先进的语音接收系统,则是将话筒收到的语音信息,转换为二进制数字信息,然后存储起来。接着,将这一语音数字信息进行加工,计算出它们的特别参量或正规矢量,最后,求出正规矢量,将它与机器人电脑中存储的语音标准值进行比较,就能明白所发出的语音中的信息。

机器人的语言

机器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如向人报告情况、接收指令等,主要是靠语言。机器人的语言发出部分就是它的嘴巴,它的嘴巴由扬声器和语音合成与处理系统组成,其语言发出方式有三种:

一种是较为简单的语音系统。就是在磁介质或语音芯片中预先存储常用的单词和短语,在需要时,由控制系统根据所要表达的内容合成相应的语言段,再通过扬声器传播出去。这种语言发出方式比较简单直观,叫做语音编辑方式。

另一种语言发出方式,叫做参量合成方式。它将人的语音事先进行深入地处理,分成相应的参量,作为基本数据,存储在机器人的语音库中。当需要表达时,由合成系统根据相应的语义,利用语音参量进行合成,最后以语音波的方式,将语言信息传播出去。

还有一种语言发出方式,叫做法则合成方式。它直接将语音信息变换成一个个音素,固化在芯片中。需要时,再合成为相应的语言输出。这种方式是最为复杂的语言输出方式。

机器人的手臂

机器人的手臂要特别地灵活,它不像挖掘机的铲斗,只能靠机械力移动而铲土。机器人的手臂也有类似于人的臂、腕、手指关节等组成部分。人的手部有20 个关节,臂部有7 个关节,在大脑的控制下,可以在三维空间自由移动。

机器人的手臂也与人的类似,它在三维空间内按一定角度和距离移动。因此,它也有三个自由度,即上下、前后、左右,它要计算出某个点的三维坐标才能进行相应地移动。人有五个手指,而对机器人来说,一般有三个手指就足够用了。

根据机器人的不同用途,每个手指的自由度可大可小。人手臂的移动,要靠手臂上肌肉的曲张力,而机器人关节和手臂移动的力则可以有多种方式:

第一,液压方式。它类似于喷雾器,用液体的压力使手臂移动;第二,气动方式。它好像公共汽车的开关门,用压缩的气体来推动手臂移动;第三,电动方式。就是通过电动机和机械传动部件,驱动机器人的手臂,使之相应地移动。另外,机器人的手臂还可以采用交流驱动方式,它能做到小型化、灵巧化,增强可靠性。

机器人的手臂能够按照指令达到空间某一位置,但是,要完成一项工作,它还必须要有手,包括手腕和手指。人的手可以拿起一枚针,翻开一页书,还可以拿起各种工具,举起各种重物,几乎无所不能。而机器人的手大多是为了完成某种特定任务而设计安装的,并仿效人手拿工具的状态。比如,机器人的手上装了焊枪,保留手腕灵活转动的功能,这样就可以焊接了。

当然,如果要机器人拿起一枚针,像人那样去缝制衣服就困难了。对于拿起一张纸或一块玻璃这样的事,它的手就变成了吸盘,它是通过真空吸附的方法把纸或玻璃拿起来的。这种吸附力有时非常大,可以吸起一块汽车的挡风玻璃,也可以吸起大的彩色显像管。

除了上面一些与工具连在一起的机械手外,机器人还有很多指型手爪,因为机器人在工作时,常常需要拿起各种零件。在分析了人的手指功能后工程师们发现,人手拿起东西主要靠拇指和食指合作,拿圆形物体时,中指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工程师们就重点开发了二指和三指的手爪,根据零件的形状和大小设计了不同的手爪。

可是,这又带来了一个问题。假若在一项任务中,要这个机器人拿不同的零件,而且只能用不同的手爪,那怎么办呢? 工程师们又设计了手爪自动更换装置,就是当机器人在做一个零件后,它会自动地到一个手爪库,把原来的手爪换下来并自动装上新的手爪。

除了这些通用的手爪外,科学家们还在研究多指手,就是像我们人手一样,有多个手指、多个关节。当然这种手在结构及控制上都复杂多了。同时,科学家们还在研究一种仿人手腕的手,即在手上装有力和力矩的传感器,判断工件接触状态,实现自动调整。比如,当一个圆轴插入一个孔时,由于轴和孔都很精密,插入过程会发生卡住现象,这种仿生手能够通过感觉,进行自动调整,实现高精度地装配。

机器人的腿脚

机器人的腿脚,也就是机器人的下肢,它的主要功能是支撑和移动身体。科学家已经研制出了各种腿脚类型的机器人,其中,轮式行走机器人容易受到地形的限制,如上楼梯就很困难。而多足机器人的腿太多,在行进中的控制协调成为一个难点,并且由于结构太复杂,因此只能在一些特殊场合下应用。

从多足机器人的形式,又引出了手脚并用的爬壁机器人和建筑机器人。它们利用手脚上的吸盘,吸住玻璃幕墙,一步一步向上爬,或者利用它们手脚上的抓手,抓住脚手架登高。

通过实践发现,人的双腿行走是一种最高级、最灵活的行走方式。于是,科学家利用仿生学研制了一些双足直立行走的机器人,而且部分机器人已经达到了正常人的步行速度。其中,大多机器人是靠关节的运动和步伐的调整来解决平衡问题的。机器人在学术界以后的发展方向,就是要研制出操作更简单、更具智能化的双足直立行走机器人。

科学家还注意到,蛇的爬行是靠自身的收缩、变形来前进的,据此研制了一种蛇形机器人。它主要用来检测和清理管道,如在煤气管道中自由地通过和检测,再进行处理。

机器人的皮肤

机器人的皮肤,并不仅仅指的是外部构造,更主要是指它的身体感觉部分,也就是相当于人的触觉部分。机器人的皮肤触觉具体包括触觉、压觉、滑觉、硬度觉以及冷热觉等。

机器人的触觉系统由触觉传感器及其控制部分组成,触觉能够检测机器人的手是否碰到或抓到了物体,前面是否遇到了障碍物,并能了解物体的大致形状。压觉可以检测到机械手与物体之间的压力大小,从而确定物体抓牢程度的大小和调整抓握物体的方式。滑觉可以检测机械手与物体的滑动程度,测出物体切向力的大小,从而决定如何使物体不脱手。机器人的硬度觉和冷热觉可以帮助机器人判断物体的性质,从而决定是否握取物体。

机器人的神经

20 世纪40年代末,美国应用数学家、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创立的控制论和美国数学家、信息论创始人香农提出的采样定理,可以说为机器人神经网络的控制奠定了理论基础。控制在机器人动作中是一个核心问题,与能源、信息、执行机构都直接发生着关系。

机器人的神经网络是如何控制的呢?当人把指令输入电脑时,电脑会产生控制信号,信号放大器接受命令并将其放大,再传给驱动装置。并且,为了使它执行得快速和平稳,人们在其躯体上的适当位置安装了各种感觉装置,也称之为传感器。

计算机这个机器人的“大脑”,就是通过整个神经网络来解决这些问题的,从而完成人对机器人的一系列动作要求。

机器人的动力

机器人的运动,从物理的角度讲,是一种机械能的表现。但是,外界输给机器人的能量是如何转变为机械能的呢? 机器人的动力源又是什么呢?

机器人的前身,即那些自动偶人和自动钟等,大多借助于发条,也就是机械能之间的传递转换。后来的机器人动力源已经变得多种多样了,有气动的、液压的、电动的等。其中,气动的和液压的动力源都是通过一个阀门来控制。

由于电动动力的发展,气动和液压动力有被取代之势,但是,由于它们的防爆性能比电动的好,故在喷漆等应用领域仍占据优势。电动动力源应用比较广泛,它的种类也比较多。

在电动动力源中,用得最多的是伺服电机。这种伺服电机可以使控制达到较高的精度,因为它实现了一种闭路控制。这种动力源的优点主要是本身的重量轻而输出力矩大,动作准确、反应快,安全可靠、寿命长,因此价格也比较便宜。

除了上述的动力源外,科学家正在研究更类似人肌肉的动力源。当给这种装置加上电压时,金属膜片产生的静电吸引力使各个金属膜片之间相互强烈地吸引,使之整体收缩,就像人的肌肉收缩一样。当去掉电压时,由于静电吸引力消失,薄膜片又恢复了原状,像人的肌肉松弛一样。

还有一些科学家正在研制一种聚合物“肌肉”,这种聚合物肢体在通电时就像人的肌肉一样收缩,而在断电时便松弛了。当然,这种聚合物的“肌肉”要达到实用水平,恐怕还要一段时间的努力。

知识小链接

2016年5月20日,全球领先的家庭服务机器人品牌科沃斯在苏州太湖之滨举行“至高点智未来”2016年新品发布会。在全场嘉宾和媒体记者的共同见证下,全新管家机器人Unibot惊艳亮相,正式开启了“管家”机器人的新时代。 GKDUs9SIm7ZmuASlnf8tjNXjKaxoHbas7fW4W89+gQU6nspuVqdDxhUfg+UQgvq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