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9年,在指挥演奏过《马太受难曲》后,20岁的门德尔松手英国伦敦爱乐协会乔治·斯玛特邀请,到伦敦访问演出。
对于门德尔松来说,1829年的首次英国之行,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当然,此次旅行并非是休闲旅游,当时门德尔松的父亲一直无法确定该为他选择怎样的职业,在同一些信任的朋友商量之后,最终同意他从事所热爱的音乐。之后,家里决定让门德尔松去欧洲各地访问,以便为他今后的发展铺平道路,于是,他便在这年4月21日抵达伦敦。
门德尔松的到来受到伦敦各界的热烈欢迎,他那英俊滞洒、举止优雅的高尚气质,也像他的音乐才能那样受到人们的敬爱。门德尔松到伦敦后不久,伦敦爱乐交响乐团演奏了他的《第一交响曲》。
5月25日,门德尔松在伦敦观众面前指挥了他自己完成于15岁的《C小调第一交响曲》,据当时的记载,刚刚走到台上时,他就像个年轻小姐一样,然而当他挥舞起为他特别制作的白色指挥棒时,就变得异常镇定自若。
演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后来,门德尔松谈起当时的盛况说:“我博得观众狂热的喝彩。观众要求重奏一遍慢板,我怕观众厌烦,鞠躬致谢后还是继续往下演奏;但是谐谑曲却使观众群情沸腾,非让我再次演奏不可,我只好把它重来了一遍。终曲奏完后,我与乐队成员握手致谢时,观众还在不停地鼓掌欢呼,直到我离开演出大厅。”
就这样,门德尔松满载荣誉地踏入了英国社交界,不论是在德文郡公爵和兰斯多恩侯爵的舞会上,还是普鲁士大使馆的国宴上,或者歌剧院、私人聚会及各种娱乐场所,都能听到他的大名。门德尔松有着优雅的举止和勃勃的生机,这让他得到每一个人的喜爱,他因此得以结交许多朋友,并与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很明显,他那相熟的演奏技巧,再次征服了听众。这主要是因为倾向古典主义艺术审美趣味的英国听众喜爱门德尔松的音乐,他的音乐持久地深入到英国音乐生活中了。门德尔松对英国、对伦敦抱有好感,比起欧洲其他国家来,他最喜爱英国。他先后10次到伦敦,他的好几部作品都是在伦敦首演的,伦敦成为门德尔松的第二故乡。
当年7月,门德尔松倡议,同在伦敦的音乐家一起,为支援西里西亚灾民义演。门德尔松的提议立刻得到了很多人的响应,演出盛况空前。当时,伦敦的很多报刊都发表文章介绍或者宣传他。
面对英国对自己的喜爱,门德尔松本人也掩饰不住他的兴奋,在给家人的信中地说:“我在这儿弹得比在柏林好,为什么呢?因为这儿的人在听我演奏的时候表现了更大的兴趣,更大的满足。”
不久,门德尔松又来到了苏格兰。在苏格兰的首府爱丁堡,门德尔松便游览了古宫堡遗址霍里路德。4个多世纪前,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的恋人黎齐奥在这里被害。这段情史故事流传下来,由此,门德尔松浮想联翩。
也因为此,门德尔松觉得找到了《苏格兰交响曲》的开端。当夜,门德尔松就开始构思,并谱写出由首的16节旋律,后来作为这部交响曲的引子。后来,根据这个因子,门德尔松创作出了《苏格兰交响曲》。
与人们所熟悉的门德尔松的优雅和轻快有所不同的是,《“苏格兰”交响曲》给人的总体印象是阴郁的,不过绝非压抑的感觉,而是一种出自于自然的那种暗色调,这一点同《“意大利”交响曲》的明媚阳光形成了截然的反差。
当年,门德尔松在苏格兰游历时的文字记录,让我们了解到交响曲的灵感来源。“我们在苍茫暮色中抵达玛丽女王曾经生活和恋爱的圣十字架宫”,门德尔松写道:“那里有一间供人参观的小室,缘梯迂回而上。那时,人们就是沿此梯来到这间小室,搜到里奇奥,将他拖了出去,并在一个阴暗的角落里将他杀死。毗邻的小圣堂如今已经没有屋顶,长满荒草和常春藤。坍圮的祭坛,就是当年苏格兰女王玛丽加冕的地方,如今已是残垣断壁,抬头可见蓝天。此刻,在这里,我找到了苏格兰交响曲的开端。”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文字中的里奇奥是16世纪的意大利音乐家,来到苏格兰后,成为玛丽女王的亲信,后来苏格兰贵族发动政变推翻玛丽女王,他被以与玛丽女王通奸的罪名而处死;其后数年,玛丽女王也被英格兰的伊丽莎白女王处以绞刑。
在门德尔松的所有大型管弦乐作品中,《“苏格兰”交响曲》是最能体现作曲家本意的作品之一。一份评论这样说道:“一开始的快板和谐谑曲,鲜明准确地表现出高地的特色,这一特色渗透到每一个他所擅长的短乐句的节奏当中;作品自始至终着意刻画蜿蜒的山峦、荒原上的石楠以及数以千计的凯尔特遗迹,这一切使得这部作品名实相符,成为一首不折不扣的‘苏格兰’交响曲”。
尽管配器的色彩绚烂,且变化多端,但作曲家的目的还在于,使各个乐章中描绘苏格兰的质朴气息的主旋律,能够得到更加生动和突出的表现。在此之前人们曾担心,如此华丽的配器会令质朴丧失,但事实正好相反,表面上看似十分冲突的两方面——即“华丽”与“质朴”,竟然能够相得益彰。这也正是门德尔松大部分作品的特点,即轻松而不浮泛,雅致而不矫饰,有着不同于任何人的独特韵味。
当年8月,门德尔松一行到苏格兰西部的赫布里底群岛旅游,并来到其中的斯塔法小岛。岛上有十分宏伟高大的苏格尔山洞,它高达纽米,宽约70米,洞里耸立着根根玄武岩列柱,绿色、褐蓝色的海草和苦薛覆盖着岩石。洞顶晶亮的水珠不断落下,发出美妙的声响。洞外沉寂的海岸上空海鸥在翱翔,那碧绿的海面上浪花飞溅,这简直就是一幅美丽的水彩画。
壮丽奇异的山滑,还有荒寂的斯塔法小岛,拨动了门德尔松的心弦,勾引出他的乐思。后来,门德尔松为此创作了《芬格尔山洞》,这部作品又名《赫布里底山洞》序曲,这首序曲听起来更象是一部画音,以奏鸣曲形式写成。在发展部之中可以感受到大海的威力,同时也象是战争中吹响冲锋的号角,颇有点英雄气概。听起来让人感到极其振奋。
《芬格尔山洞》是门德尔松最优秀的作品,古典主义的传统与浪漫主义的志趣在他的作品中较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赋予他的作品以一种诗意的典雅。
1929年9月,门德尔松重返伦敦后,有一天从马上摔了下来,腿受了伤,不得不休养了两个月之久。
到年底,门德尔松完成了为纪念马丁·路德教派的《奥格斯堡信纲》发表300周年而创作的《D小调“宗教改革”交响曲》。
1930年,门德尔松在父亲的安排下,游历了意大利,还有奥地利和德国一些地方,在西斯廷大教堂,他聆听了帕莱斯特里纳和阿莱格里的合唱作品,包括后者的《求主垂怜》,并与歌德共度了两周的愉快时光,结交了众多的朋友。
在意大利一年多的时间里,门德尔松先后游览了水城威尼斯、文艺复兴的“摇篮”佛罗伦萨、首都罗马等地。他参观游览了宏大的古罗马建筑一一科洛西姆角斗场,“亚得里亚海的一串明珠”一一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钟楼、大教堂,佛罗伦萨的博物馆。美术馆和大教堂;他还观赏到许多艺术精品和珍贵文物,如米开朗统罗的雕像以及拉斐尔、提香、波提切利的“神品”;他参加了罗马狂欢节,也欣赏过露天马戏在舞台上的表演;他巧遇了一年一度的圣约翰节以及教皇葬礼……
此时,意大利的美丽大自然、名胜古迹、艺术珍品、民间歌舞……都触发他的创作灵感,于是他开始创作一部反映自己对意大利印象和感受的乐曲。
门德尔松的《第四交响曲》就是在这里开始创作的,其中又采用了一些意大利民间音乐素材,所以,门德尔格称它为《意大利交响曲》。
在意大利的罗马,门德尔松会见了很多老朋友,又结识许多新朋友,他多次在聚会上即兴演奏,还参加化装假面舞会,狂欢到天亮。这一切都令这位年轻的音乐家感到无比惬意。
而最令门德尔松高兴的当数在这里认识了一位姑娘。当年6月,门德尔松前往意大利途中,曾在慕尼黑停留,他受到这里音乐界人士的欢迎。
在一次音乐会上,门德尔松认识了16岁的约翰芬·兰克,这是一位英国富家少女。他对天真美丽的兰克产生好感,尔后便成为兰克的音乐老师,教兰克弹钢琴的技巧、教作曲对位法,他们在一起散步、一起去听歌剧,他还帮助兰克学骑高轮脚踏车。
当然,兰克也很愿意同这位年轻的音乐家门德尔松在一起,他们在相处中交流了情感,共同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也解除了门德尔松身处异乡的孤寂。
然而,这段感情最后还是不了了之了。但是,门德尔松到意大利后,不忘约翰芬·兰克,甜美的回忆激发他的创作热情,便构思了以后谱写成的《g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这是一曲赞美青春、赞美生活,充满青春活力,热情奔放的钢琴协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