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门德尔松短暂的一生中,他创造出了无数名作,门德尔松的许多作品除在音乐会上由别人演奏外,他还以一位钢琴家的身份也经常在音乐会上演奏自己的作品,同时,门德尔松还参加音乐会的指挥活动。
然而,在门德尔松众多的指挥活动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在1829年,20岁的他作为指挥家指挥演奏音乐大师巴赫的《马太受难曲》。他此次活动,更为重要的的意义是为世界音乐史上,发现了被埋没的一部巴赫的作品。
原来,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一生受雇于人,勤勤恳恳,死后杳如烟消,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信仰者,人们常常把它视为最伟大的宗教作曲家。随着遗体的下葬很快被人忘记。他身无长物,留下的只有他浩如烟海的音乐作品,也很快散佚无存。在他死后很长时间里,只有少数人知道莱比锡曾经有过一个叫巴赫的老管风琴师。
巴赫的《马太受难曲》创作于1724至1727年间,取材于《圣经》中队耶稣受难过程的叙述。整部作品结构宏大,共有78首分曲。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有35首,描述了耶稣被门徒出卖和最终被捕的过程;第二部分有43首,描述了耶稣受审,被钉十字架和被埋葬等场景。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名作却在很长的时间内被埋没了,而它也是门德尔松使这部湮没一个世纪的名作重见天日的。据门德尔松传记作者所写,门德尔松有一次陪妻子去肉铺买肉,肉铺老板娘用来包香肠的是旧得发黄的乐谱手稿,回家以后门德尔松仔细读了谱子的内容,发现非常不俗,于是跑回肉店,买下了全部包装纸,这就是遗失的《马太受难曲》总谱。
经研究,才知道这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于是门德尔松克服重重困难,指挥上演了这部作品,从此掀起演奏、研究巴赫的热潮。当然这个“从肉铺里发现手稿”的故事真实性值得怀疑,但是门德尔松指挥演出《马太受难曲》的确是音乐史上的一件大事。门德尔松安排上演受难曲的过程中遇到过种种阻挠,他力排众议,终于上演,这却是事实。
因为那时巴赫的价值还没被认识到,而门德尔松也过于年轻,只有20岁,人们既怀疑他的价值判断,又担心他能否驾驭有四百多人参加的庞大演出队伍。
1829年,《马太受难曲》终于上演了,距离巴赫写这部作品,过去了恰好一百年。这一天,剧场满座,场外还围着许多听众,哲学家黑格尔等知名人士出席了音乐会。
这部埋没了整整100年的杰作,经门德尔松的手复活了、再生了,世人才能聆听到“名曲中的名曲”,演出获得极大的成功,轰动了整个柏林。
10天后,在巴赫的诞辰日,《马太受难曲》再次公演,再次获得成功。由于门德尔松主持演出了巴赫的《马太受难曲》,才使人们认识到巴赫的伟大,并引起人们对巴赫被遗忘的作品的注意和重视。这次演出之后,巴赫得以复苏,成立了巴赫学会,搜寻、整理并研究巴赫作品,至今,经研究发现的巴赫作品有一千多部,但仍有大量手稿没有找到。在巴赫身后发生过多次战争与动乱,全部找到这些作品是完全不可能的。以受难曲来说,知道巴赫共写过五部,现在存世的就只有《约翰受难曲》和《马太受难曲》了。
当然,巴赫得以扬名,以及音乐史上得以发现这位巨匠,这些都是门德尔松的一大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