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学会独立解决困难

很多家长都在反映一个问题:自己的孩子已经慢慢长大了,但是无论什么事情都希望父母帮着解决,没有半点儿的自我意识,对家长过分依赖。甚至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一遇到困难就不愿努力,产生后退心理,显得非常没有耐心和信心。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怎么在社会上生存?

其实这就是发生在青少年身上典型的“依赖病”,随着独生子女现象越来越普遍,这种“依赖病”也就越来越普遍。毫无疑问,如果青少年身上的这种“依赖病”不能得到及时的根治,那么后果就如家长们所担心的那样:青少年不能在这个社会生存。

为了不出现这样的后果,家长应该做些什么呢?

父母要懂得放手

许多父母怕青少年“不会”、“做不好”、“太难”而处处帮助青少年,他们害怕青少年受苦,害怕青少年受挫折,这种“太早—太危险—太难”的心理使得青少年被父母紧紧抓在手里,护在自己的羽翼之下,让青少年得不到应有的锻炼,那么不用多少时间,青少年的生存能力就会退化,甚至消失。

家长的这些“担心”,都在传递对青少年能力不信任的信息,也给青少年种下一种意识:事情“太难”、“我根本做不好”、“我不应该做困难的事情”。在这种意识的指导下,青少年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依赖父母,遇到问题、遇到困难,他们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去解决困难,而是让父母来帮忙。

所以,这些家长有必要放手让青少年去经历事情,去处理一些问题,只有让青少年自行去解决、处理这些问题,才会让青少年体验到“胜任感”、“掌握感”,有了这些体验,青少年才能体验到自己的力量,才对自己有信心,才会逐渐摆脱对父母的依赖。

让青少年具备自我意识

什么是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就是让青少年在考虑问题的时候,所考虑的是“我会怎么样”、“我该怎么去做”,而不是“别人会有什么想法”、“别人希望我怎么去做”……

一个缺乏自我意识的青少年经常会有这样一种想法:自己活得好不好,要看别人对自己如何,而不是自己活得好不好,关键看自己对自己如何。让青少年学会对自己负责,学会为自己考虑,以后慢慢学会能自己作出选择和作决定。家长常用信任、肯定、正面的词形容青少年,让青少年慢慢学会照顾自己,从中寻找丢失的自我意识。

教育青少年要相信自己的判断

一个患有“依赖病”的青少年在众说纷纭、个人意见不统一的情况下很容易迷失自己,找不到正确的方向。这个时候,家长就应该教育自己的孩子,要相信自己的判断。

记得在小学的时候,就学过《小毛驴过河》的文章,其中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一天,毛驴妈妈对小毛驴说:“宝贝,你现在已经不是小孩子了,也要学着帮妈妈做点事情了。”小毛驴说:“好啊,那我该做点什么呢?”

妈妈说:“这有一袋米,你帮妈妈给河对岸的鸡大婶送去吧!”

小毛驴开心地说:“没问题。”

于是小毛驴驮着米袋子就走了,走到了河边,刚要踏水过去,就听到有人在喊:“小毛驴,别下河啊!”小毛驴回头一看,原来是小松鼠,便说:“可我得给鸡大婶送米去啊!”小松鼠说:“河水很深的,昨天我的一个朋友就在这儿被淹死了。”

小毛驴犹豫了,他不知道该不该下去,突然看见牛伯伯在那边吃草。于是它走到牛伯伯跟前问道:“牛伯伯,这河水深吗?”牛伯伯说:“不深,河水刚能没过我的脚踝。”小毛驴更犹豫了,他不知道该信谁的。

于是它跑回家问妈妈:“妈妈,小松鼠说水很深。可牛伯伯说水很浅,我到底该怎么办呢?”

毛驴妈妈对小毛驴说:“要想知道河水到底深不深。自己下去走走不就知道了吗?”

小毛驴听从了妈妈的建议,再一次来到河边,不顾松鼠的劝阻,勇敢地向河水迈出了一步。这时他才发现,河水并没有像松鼠说得那么深,也没有牛伯伯说得那么浅,正好没过自己的腿。于是小毛驴高高兴兴地将米送到了鸡大婶的家。

这虽然只是一个寓言故事,但是从中我们却能得到一个启示:作为家长不能当松鼠,也不能当牛伯伯,而应该像小毛驴的妈妈一样,鼓励青少年自己去判断,并且相信自己的判断。

创造条件,学会尝试

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家长应该做的不是替孩子拿主意,不是替孩子承担责任,而是给孩子创造一系列的条件,让孩子学会尝试,并且在尝试中锻炼自己的能力,从而脱离对父母的依赖。

可是很遗憾的是,在现在的很多家庭当中,父母并没有这样去做,而是对青少年爱之过分、疼之过度。青少年一遇到困难,家长就一马当先,大包大揽,致使青少年长大时,尚不会自己克服困难,一遇到困难就焦虑紧张、烦躁不安,唉声叹气,不知所措。

毫无疑问,这样的青少年将会越来越依赖自己的父母,将会越来越离不开自己的父母。

和很多家长对青少年大包大揽不同的是,也有一些家长仅仅是帮助青少年解决难题,他们充当的不是青少年的执行者,而是青少年的拐杖,或许这些家长以为在青少年还没有长大的时候,应该适当给青少年一些帮助,只有这样青少年才能健康成长。

这位家长的想法是好的,但是方法是不可取的。在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家长既不能当青少年的执行者,也不能当青少年的拐杖,而应该是引路人。即便青少年遇到一些困难,家长只能给予指导,引导青少年独立解决困难。

有意离开青少年,让苛少年独自面对

很多青少年对家长的依赖性表现在“希望家长陪在身边”上面,一旦家长离开或者不在,这些青少年就会产生恐慌的情绪。遇到这种情况,父母应该怎么做呢?很简单,有意离开青少年,让青少年独自去面对。

苗苗今年上小学一年级,平时爱唱歌跳舞,很会表现自己,老师也挺喜欢她。可是她最大的问题是独立性差.不管干什么总希望让父母陪着。如果某件事是她独立完成的,我们称赞她几下,她就很得意,不过也总得我们坐在她边上看着,就连看动画片也需要父母陪,如果父母稍走开一点,她就拼命地喊叫,直到大人过来,这样我们必须等她睡着了才能干家务活。

为了改变青少年的这种性格.苗苗的父母决定对自己的教育方法进行一些改变。首先他们和苗苗商量好。自己要出去5分钟时间,马上就回来,让她自己在家待5分钟。刚开始,苗苗不同意,在父母的劝说下,她勉强同意了。

5分钟时间一到。父母准时出现在了苗苗的身边。

后来是10分钟、20分钟、50分钟、1个小时……

再后来,苗苗已经不知道父母是什么时候出去,什么时候回来了,因为这时的她已经不再对父母有依赖感了。

有意离开青少年,让青少年独自去面对生活,是培养青少年独立性的一个好办法。只不过家长要注意一点:循序渐进,不要奢望第一次就离开1个小时,而不让青少年大哭大闹。

让青少年尽力学着去做

青少年生来什么事情都不会做,这是事实,所以他依赖于自己的父母。但是他们不能一辈子都依赖父母.所以应该尽力学着去做一些事情。这个时候,父母不要阻拦,而要鼓励,鼓励青少年去尝试、去实践。

在村里有一位特别会捕鱼的渔夫,每次去捕鱼,都能抓到100条以上的鱼,别人都说他是捕鱼能手。因为他会捕鱼,村里的青少年们都很喜欢他。有一天,他又去捕鱼,青少年们都跟着他来到了江边。

“大叔,你能帮我抓一条鲫鱼吗?”

“大叔,我想要鲤鱼!”

孩子们纷纷让他帮忙捕鱼,这位渔夫也很有耐心地帮他们抓鱼。一一满足了他们的要求。可只有一个孩子没有让他帮忙捕鱼。

渔夫走到他跟前说:“你想要什么鱼啊,大叔帮你抓。”

“大叔,我不用您帮我捕鱼,我想请您教我捕鱼的方法。”那个孩子说。

渔夫很意外,但还是很高兴。于是他开始教这个青少年怎样来捕鱼。其他青少年都很不理解他:能得到鱼就行了。干吗要费劲地去学捕鱼啊?不过,这个青少年没有理会别人说什么,他坚持认真地学习。

终于有一天,渔夫搬到一个很远的地方去了。这下,村里的青少年再也得不到鱼了。

只有那个一直学捕鱼的青少年,随时可以到江边去抓鱼。其他青少年到现在才知道后悔:“唉,早知道这样,当初就不该只要鱼,而应该跟大叔学捕鱼才对。”

其实教育青少年也和故事中捕鱼的渔夫一样,不是要给青少年鱼,而是要教青少年捕鱼的技术,一旦渔夫不在的时候,他们照样能捕到鱼,照样能生存。

维护青少年的决定

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当中,难免会有自己的想法和决定,对此,父母应该维护青少年的决定。即便青少年的这个决定并不是那么完美;即便自己的决定和青少年的截然不同,父母仍然允许青少年表达自己的想法,允许青少年维护自己的决定。

这不仅是对青少年的尊重,而且也是对青少年的一种鼓励。当然,在青少年做出错误决定的时候,家长可以表示自己的看法,如果青少年发现自己的想法错了,对青少年发现更合理的做法而表示欣赏。重视和允许青少年的想法,这有助于青少年慢慢学会正确的判断。

懂得改变自己的身份

在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的身份一直都是变化的。从最初的守护者到最后的被守护者,父母对于青少年的控制应该越来越少,最后消失。聪明的家长会懂得适时改变自己的身份。特别是在青少年已经拥有自己的意识的时候,父母的意识就应该隐藏起来,让青少年的意识来控制他能控制的所有事情。

渐渐地,父母不再是强大、不可抗拒的大人,而是友好的陪伴者,家长有时也可以放弃自己的观点,听从孩子的意见。身份变了,父母所要做的事情也就变了。

要想摆脱青少年对家长的依赖,父母应该循序渐进地进行,慢慢地培养青少年的独立意识。 HNIp/YsyjNrCOAlkUj0qMMfYTqS/0/llExjT/6yIqsYPH1cJ1pqaAWvSipH+6//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