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健康杀手逼近年轻男性

这里的健康杀手是指大肚腩、糖尿病、“帝王病”、颈椎病等等严重威胁健康的疾病,这些本来应该是中老年人才得的病,而现在却在越来越多青壮年男性身上发生,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因此,男性们应对照自身情况,约束自己,如果自己的生活方式将带来这些难缠的疾病,那还是尽快改变一下吧。

一、“发福”对男性健康影响重大

也许有人认为:男人胖点不算什么,胖点是福气,象征着富有。“将军肚”是成熟、成功的标志。实则不然,用现代医学观点来说,肥胖并不是福,而是祸。为什么说肥胖是祸?因为肥胖至少有以下两个祸害:

1.体态笨重,行动不便:一位较肥胖的男士说,他常有双下肢沉重感,活动时气促,易疲劳,弯腰困难,特别怕热,动辄汗流满面,所以整天不想动,连走路都嫌累,只想躺下睡大觉,而且越胖越懒,越懒越胖,造成恶性循环。

2.慢性疾病,常伴左右:据报道,青岛某医院接诊过一名中年男子。他是名司机,个头约1.8米,体重100余千克。某天夜里睡觉时,他突然喘不动气了,被送到了医院医生就给他诊断为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但在脱离危险后未能系统治疗,最终他还是因打呼噜被憋死了。

专家分析,中年男子之所以命丧呼噜,都是肥胖惹的祸。肥胖者因体重增加,肺需要更多的氧,但肺不能随之而增加功能;相反,由于腹部脂肪堆积,腹腔内压力升高,横膈抬高又使胸腔压力增高,限制了肺的呼吸功能,故可造成缺氧。同时,肥胖者颈部脂肪堆积,使气道通气不畅,产生肺通气不良综合征。该类患者可表现为嗜睡、打鼾、紫绀、呼吸困难、右心肥大,甚至心肺功能衰竭、睡眠窒息,若不及时治疗,死亡率可达25%。

肥胖症还常伴有高血压、脂肪肝、痛风、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病等“富贵病”。据统计,肥胖者并发脑血栓和心力衰竭比正常体重者多1倍,冠心病多2~5倍,高血压多2~6倍,糖尿病多4倍,脂肪肝多4.6倍,并发大肠癌、前列腺癌等恶性肿瘤的几率也大大增加。肥胖症直接威胁男性的健康。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已明确宣布肥胖为一种疾病,而且与艾滋病、吸毒、酗酒并列为世界性四大医学社会问题。

美国统计证实,如果标准死亡率为100%,则超重者死亡率为128%,超重35%~40%,死亡率高达151%,表明死亡率随肥胖程度增加而相应增加。有报道,成人体重如超过他应有体重的14%,就有早夭的危险性;长期超过正常体重15%,可减寿约11年。医学界已把肥胖所经常伴有的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冠心病和脑中风称为“死亡五重奏”。在美国,所有可预防的致死原因中,肥胖仅次于吸烟,居第二位,每年导致30万人死亡。

此外,肥胖者还易患腰腿痛、骨关节病变。肥胖的中年男性由于内分泌紊乱,雌激素分泌增加,常有乳房发育,也容易成“痿哥”,为婚姻生活埋下隐患。

那么怎样衡量一个人是不是肥胖呢?教您两种简单易行的方法:

1.理想体重公式:理想体重(千克)=身高(厘米)-105,上下浮动10%为正常范围,>10%为超重,>20%为肥胖。

2.体质指数法:体质指数(BMI)=体重(千克)÷身高(米)。中国成年人的体质指数在18.5~23.9为正常,超过24算超重,超过28算肥胖。从预防高血压和高甘油三酯血症的角度看,体质指数最好≤23。

但有些情况下不宜用体质指数来衡量男性是否肥胖,如肌肉发达者、水肿者。例如健美运动员的体质指数往往超过正常上限,但由于增多的是瘦肉体而不是脂肪,所以不算肥胖。

此外,按照脂肪在身体内不同部位的分布,可将肥胖分为两种类型:苹果形肥胖和梨形肥胖。顾名思义,苹果形肥胖者状似苹果,细胳膊细腿大肚子,又称腹部型肥胖、内脏型肥胖,属于男性型肥胖。这种肥胖,脂肪主要沉积在腹部皮下以及腹腔内。而女性型肥胖脂肪主要沉积在下腹部、臀部以及大腿部,上半身不胖下半身胖,故又称梨形肥胖。

梨形肥胖者肌肉中有较多脂肪,所以存在胰岛素抵抗,为代谢综合征埋下定时炸弹。相对梨形肥胖者,苹果形肥胖者有过之而无不及。由于脂肪常包围在心脏、肝脏、胰腺等重要器官周围,且腹部脂肪新陈代谢比其他部位的脂肪活跃,容易进入血液循环,所以,患高血压、冠心病、脂肪肝和糖尿病的危险要比梨形肥胖大得多。有人发现,肥胖者患糖尿病的危险性是普通人的3.7倍,而苹果形肥胖者患糖尿病的机会则是体形正常者的10.3倍!欧洲权威营养学家詹姆斯教授说:“一个人的腰围能显示出他患糖尿病、高血压和胆固醇过高的可能性。腰围94厘米以上者,患病率比别人高1倍;超过100厘米的人,危险性要高5倍”。“腰带越长,寿命越短。”所以说,“梨”比“苹果”好,不胖又比“梨”好。

那么,您想知道自己是“苹果”形还是“梨”形吗?简单方法就是量量腰围和臀围。

腰围是反映脂肪总量和脂肪分布的综合指标。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测量方法是:被测者直立,双脚分开25~30厘米,体重均匀分配。将皮尺放在最下面一根肋骨下缘与骨盆骨上缘(髂嵴)连线中点的水平位置,在正常呼气末进行测量。皮尺要紧贴皮肤,但不能勒压软组织,测量应精确到0.1厘米。国人男性腰围≥85厘米,即2尺6寸,应视为苹果形肥胖。

臀围是水平测量臀部最宽的部位的周径。如果男性腰围除以臀围的比值超过0.90,也应考虑为苹果形肥胖。

而吃得多、运动少、消耗少则是肥胖的根源。

1.人过三十岁以后,随着年龄增长,各器官系统的生理功能逐渐减退,新陈代谢下降10%,即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热量减少。加上很多中年男子生活相对稳定,物质生活很好,很多人希望能够好好享受一下生活,随之而来的往往是活动量过少,住电梯洋房,外出以车代步,加上肥甘厚味、大吃大喝,使热量摄人远高于消耗。

2.由于工作繁忙,早餐顾不上吃或随便对付的人比比皆是。

不吃早餐的人容易发胖。因为人在饥饿面前的抵抗力往往很脆弱,常导致午、晚餐时摄入的食物较多或增加零食,反而使热量摄入过多,导致增加肥胖的可能。

3.约四成人士的晚餐出现过晚、过饱、过于丰盛的“三过”现象。尤其南方大都市,夜生活丰富多彩,人们在晚餐后,喝茶、吃夜宵者比比皆是。殊不知在品尝美味,抚摸着微凸肚皮的悠然中,已丧失了对“无声杀手”的警惕性。

由于晚上运动相对较少,热量消耗少,晚餐吃得过多或睡前加餐,尤其是吃含糖类较多的夜宵,多余的热量就会在体内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使人发胖。

4.男性工作中应酬频繁,好多事情都得餐桌上解决。吃大餐的弊病在于高热量、高蛋白,高脂肪食物过多,而谷物食物较少,富含膳食纤维和微量营养素的新鲜蔬菜和水果摄入量偏低。已有研究证实,含脂肪多而其他营养素密度低的膳食,引起肥胖的可能性最大。还有一些人工作失意时就借酒消愁,摄人大量的酒精,造就了“将军肚”。

5.吃饭狼吞虎咽之人易发胖。正常人进食后,经过消化吸收,血糖和血脂会升高。升高的血糖和血脂就会给下丘脑摄食中枢发去“够了,别吃了”的信号,人就产生了饱感,“食”可而止了。但如果吃得太快,食物还没有来得及消化吸收,也来不及给摄食中枢发信号,就全都吃进去了,待有饱腹感时,热量已大大超标,那还能不胖吗?

6.男性由于工作紧张,经常熬夜,睡眠时间严重不足。更有一些肥胖的人相信少睡能减肥,结果体重非但不降反而升高。日本研究证实,人体内有许多激素对新陈代谢起调节作用,其中一种生长激素的物质,不但促进生长发育,而且能加速脂肪的分解燃烧。生长激素随年龄增大而分泌减少,至三十岁步入中年后,其分泌量迅速降低,所以肥胖大多自中年开始。美国一项研究显示,每天睡眠不足6小时,可通过刺激内分泌而影响体重增加。

总之,“发福”是机体代谢功能下降的表现。中年朋友们,客观地看待自己的体重吧,切莫再为肥胖冠以“壮”的美名而自欺欺人,对自己不健康的体重等闲视之。

在肥胖面前,我们要坚决与之说“拜拜”,采取果断措施,且坚决执行之,让肥胖绝迹于我们的健康生活。

1.合理安排膳食结构:多吃含维生素、矿物质及膳食纤维丰富的蔬菜、粗粮;少吃肥肉、猪皮等油腻食物,多吃豆类、鱼、禽、蛋白、奶类;适量喝茶,少吃甜食。合理安排一日三餐,定时定量,“早餐吃饱,午餐吃好,晚餐吃少”。特别是晚餐要吃半饱,吃得饱,睡不好。

2.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快食、贪食、零食、咸食、酗酒等都是减肥大忌,及时纠正这些不良习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养成运动好习惯:我们每天所需要的热量主要来源于食物中的脂肪和糖类。脂肪进入人体后,能够转变成游离脂肪酸和甘油三酯,储存在脂肪细胞内。糖类如果过剩,在体内也可转化成脂肪蓄积。科学合理的运动能有效地消耗体内的脂肪和糖,使储存的脂肪组织被“动员”释放供身体所需,使多余的糖无法转变为脂肪储存。

运动除了能降低体重外,还能加强心肌收缩力,增加血管弹性,改善心肌代谢;增加肺活量,改善肺功能;增加胃肠活动,减少腹胀、便秘等不良反应;有助于调节血脂,增加肌肉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骨钙含量;运动还能调节心情,有助于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男人应该经常参加适度的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一般饭后2小时开始运动,以快走、慢跑、走楼梯、打球、骑自行车、游泳、打太极拳等有氧运动为宜,时间通常30分钟以上,运动后心率达每分钟100~110次,身体出汗,但不觉辛苦、劳累为好。可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几种运动方式,穿插进行,如开始慢跑10分钟,接着快走10分钟,再慢跑,如此逐渐增加活动量。有氧运动最好每周不少于5次,持之以恒。

4.保持心情舒畅:男士们既是事业的中坚,又是家庭的顶梁柱。过度操劳会使身心健康走下坡路,做好心理调整,保持心情豁达畅快,有利于健康长寿。

5.持之以恒:减肥是一场持久战,很重要。理想体重固然是每个人都梦寐以求的,然而现实中,每月能稳步减肥1~2千克已经不错了。有研究证实,只要能减少原有体重的5%~10%,就能有效地减少各种肥胖相关疾病的发生,这是减肥成功的标志。有些人减肥心切,过度节制饮食,结果导致营养不良性脂肪肝、体质下降等不良后果,这是不可取的。一般而言,每个月最多减体重2.5千克为宜。另外,您不必每天称体重,因为频繁称重会给您一种错觉,认为感觉体重下降很慢而丧失信心。

在减肥过程中,也许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连续2周以上体重不下降,甚至反弹,这是减肥进入了平台期,是正常现象。专家认为,当体内能量消耗到一定程度时,机体避免能量完全耗竭,会产生保护性机制,使能量消耗下降。此时消耗的物质以脂肪为主,脂肪产热高而密度小,体重可能在一段时间内纹丝不动。平台期长短因人而异,可能1周至几个月,但度过了就会有惊喜收获,千万不可因此半途而废。

6.药物治疗:减肥者可适当服用减肥产品,帮助您摆脱烦恼。市场上的减肥产品颇多,减肥机制也各不相同。究竟何种药物适合您?最好求得医生的帮助,不要盲目选用。

肥胖者只能靠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减少热量摄入,增加热量消耗,才会一点一点地瘦下去。俗话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但是,我们身边有很多不利于减重的诱惑,如各式各样的点心、饮料、飘香的油炸鸡、可口的薯条、醉人的啤酒、让人上瘾的麻辣火锅……这些都为意志薄弱的人设下了陷阱。美食当前,何去何从?健康由您自己决定。

二、颈椎病不是小毛病

当城市里一幢幢高楼崛起,一台台电脑搬进大楼,一批批踌躇满志者翩然入驻时,一种新型的都市疾病开始蔓延开来,一天天地侵蚀着“精英”们的身体……这种新型的都市疾病在国外被称为“白领职业病”,颈椎病等脊柱病是其中重要的成员!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方式的改变,由于脊柱异常而直接引发的颈椎病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许多写字楼里的白领、办公室里的工作人员以及整天工作在电脑前的人员,忙碌了一天后常常觉得脖子发僵、发硬、腰腿疼痛,甚至有头痛、头晕、视力减退等异常情况。据统计办公室工作群体颈肩腰腿痛的发病就绪高达70%~80%,2005年10月专家在全国颈椎病学术会议上发表的统计报告令人震惊:我国有5000万至1.5亿颈椎病患者,患者年龄呈现出低龄化趋劳,且发病率在逐年提高。办公室职员、外科医生、教师、刺绣工人、汽车司机、足球运动员、杂技演员等颈椎病的患病率比一般人群高4~6倍。西装革履的男士们每天为追求幸福而奔波忙碌时,付出的是最为宝贵的健康与生命。假如您把健康与生命看做是奔向幸福彼岸的车或船,那么,维护它就应当成为您每天的必修课。男士们,是该关注您的颈椎的时候了!

在某市一家电脑公司当工程师的李先生,三十出头,风华正茂,工作很勤奋,在电脑前一干就是一整天,在公司的职位年年提升,可谓春风得意,可近来常常出现手指麻木、头晕,脖子僵硬,工作一会儿就酸痛难忍。起初他以为是工作忙所致,也没太在意,谁知症状逐渐加重,变得没法工作,甚至连走路也有点困难。到医院一检查,发现重度骨质增生,压迫颈部神经和脊髓,已是严重的颈椎病,必须马上接受治疗。

正如李先生一样,很多人是在不知不觉中患上了颈椎病的。颈椎有病不可怕,可怕的是有病还不知道,任由其自然发展,以致延误治疗,失去康复机会。那么什么情况下应当怀疑自己正在受到颈椎病的困扰呢?当身体出现下列症状时,颈椎可能已经出了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1)颈肩部隐痛不适。

(2)偶尔发作的颈痛伴上肢放射痛。

(3)经常落枕。

(4)常发作头痛、头晕,并且与头部的活动有关。

(5)手指麻木。

(6)双手握物不稳或无力。

(7)腹部束带感或饱胀感。

(8)血压过高或过低。

颈椎病症状错综复杂,具体表现因人而异,有的病人可以有脖子发僵、发硬、疼痛、颈部活动受限的症状;有的表现为肩背部沉重、肌肉变硬、上肢无力、手指麻木、肢体皮肤感觉减退、手里握物有时不自觉地落下等;有些病人出现下肢僵凝,似乎不听指挥,或下肢绵软,有如在棉花上行走;另一些病人甚至可以有头痛、头晕、视力减退、耳鸣、恶心等异常感觉;更有少数病人出现大小便失控、性功能障碍,甚至四肢瘫痪。当然不是表现每一个颈椎病病人都会在身上表现出所有的症状,往往是仅仅出现部分症状,而且大部分病人表现轻微,病程也比较长。颈椎病的发生肯定是有原因的。因此,找出原因并改正,可以预防颈椎病。慢性劳损是颈椎病的病根。所谓慢性劳损是指超过正常生理活动范围的最大限度的活动。包括有:工作的姿势不当,处于坐位,长期低头工作并且保持一种姿势,虽工作量不大,强度不高,但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发病率特高。如现代白领、文秘、计算机员、会计、公务员、电子行业员工,教师、大中专学生等都为颈椎病的高发人群。另外,生活中长时间打麻将,看电视亦可造成慢性劳损。

睡眠的不良体位是助因。因其持续时间长,会造成椎旁肌肉、韧带及关节的失调,而波及椎管内组织,加速退变过程。特别是枕头过高,头部一直处于屈曲状态,更加容易诱发颈椎劳损。

不适当的体育锻炼也会引发颈椎病。超过脊柱耐量的活动或运动,可加重脊椎负荷,造成脊椎的韧带、关节和椎间盘的微小损伤,长期积累下来就容易发生脊柱的退行性变。尤其在缺乏正确指导下进行,一旦遭受外伤,则后果更加严重。

在日常生活中针对上述原因采取正确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可以减少颈椎病的出现,让颈椎病无机可乘。

1.睡姿好

睡觉时要选择合适的枕头,不宜过高或过低,枕头高度以本人一拳高为宜,或与自己的肩部等高。枕芯内容要求细碎、柔软。枕头的形状以中间低,两端高的元宝形为佳。此种形态可利用中部凹陷部来维持颈椎的生理曲度,对头颈部可起到相对制动与固定作用。

2.工作姿势好

坐姿要尽可能保持自然的端坐位,保持正常生理曲线。通过升高或降低桌面与椅子的高度比例,调整最适合自己的体位。如果有条件,不妨设一块与水平线呈10℃~30℃的斜面工作板,如同画板一般,在这块斜板上进行写字工作,同样有利于保护颈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持头颈正确的姿势,不要偏头耸肩,看书、操作电脑时要正面注视,保持脊柱的正直。

长期低头伏案工作者,要注意动静结合,操作电脑时,应确保整只脚掌着地。使用让您的脚部平稳着地的可调节工作台、椅子。在上班时间,要实行多次短时休息,每工作1小时左右就要站起来做做工间操,活动活动四肢、颈椎,消除颈部肌肉、韧带的疲劳,防止劳损。不要躺着看书、看电视。

坚持颈部保健和强身锻炼,可以增强颈部肌肉、韧带的强度和颈椎稳定性,有利于改善颈部关节的生理功能。缓解颈、背部肌肉痉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疲劳,减轻临床症状,特别是有车族和长期坐办公室的人员,每天要抽出一定的时间进行锻炼,尤其注意加强颈肩部肌肉的锻炼,另外爬山、游泳对预防颈椎病效果较好。

3.合理饮食,预防感染

首先要防止酗酒,因为酒精会影响钙质在骨上沉积,使人易患骨质疏松症、骨质软化症,加速颈椎退行性变;减少脂肪摄入,适当补充氨基酸,饮食中应富含钙、蛋白质和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D等营养物质。应多吃鱼类、豆类、新鲜蔬菜,多吃乳制品。

其次要预防咽喉部炎症及上呼吸道感染等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因为这类炎症一旦经淋巴系统向颈部及关节囊扩散,往往成为颈椎病的原因或诱因。平时要注意保暖,预防各种上呼吸道炎症,预防感冒,保持口腔清洁。应不要用电风扇和空调直接吹。乘车或运动时注意颈部保护,避免急拐弯、急刹车或突然转颈。已有颈椎病者应避免猛然回头和头颈部负重,坐车不要打瞌睡,按摩时切忌猛烈的手法。

长期以来由于社会普遍缺乏对颈椎疾病的认识和必要的防治手段,缺乏从日常生活、居住环境、职业特点及预防保健等对颈椎病全方位进行保健和康复的方法,颈椎疾病发生率越来越高。如果您想在当今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做到“站直了,别趴下”,就请关注您的颈椎,保护您的颈椎。

三、糖尿病已不是老年人的专利

糖尿病本应是老年人的“专利”,是老年人才会得的病,然而现在却有越来越多的中青年人也罹患此病,这已不是个别现象。

王先生,三十五岁,是一家公司总经理,他平时工作压力很大,业余时间还要应付来自各方面的应酬,经常熬夜,生活无规律,要参加很多社会活动、赶些场面、帮亲戚朋友撑个面子,在饭桌上,他为人豪爽,一如电视上演的那种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侠士。回到家里,爱喝可乐解渴。由于工作繁忙,没有太多时间做运动,几年下来,1.70米个子的他体重增加到85千克,王先生一直仗着自己年轻力壮,对健康不太在意。但最近他晚上常觉得浑身无力,口唇干燥,到医院去看病,结果查出了糖尿病:空腹血糖9.6毫摩/升、餐后2小时血糖15.8毫摩/升,尿糖4个“+”号。医生说他的糖尿病史可能已有好几年了,因为此病早期往往没有任何症状,不易被发现。

警惕糖尿病,要注意一些细节:比如你总是感到口渴,需要不停地喝水才感到舒服,但回想一下,自己并没有吃什么特别咸的东西;肾脏也不争气,时不时就要去趟洗手间,食量大增,吃得很多,身体却日渐消瘦等。如果出现以上的状况,你可得注意了,这是机体给你发出的信号——你可能患上糖尿病了!快点去趟医院,查查你的血糖吧!

也有一些人没有出现上述典型的症状,但是如果有下列的表现,也应引起高度注意,因为Ⅱ型糖尿病往往是以这些不典型症状开始的:

1.经常感到疲乏、劳累;2.视力下降、视物不清。3.皮肤瘙痒;4.手、足经常感到麻木或者刺痛。5.伤口愈合非常缓慢。6.经常或者反复发生感染,比如泌尿系感染、疖肿及霉菌感染。7.极易饥饿。8.恶心、呕吐。

糖尿病并非空穴来风,其致病根源就隐藏在不良的日常生活习惯里。

男人,尤其成功人士,经常会出入酒场,由于摄入过多的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低碳水化合物、低纤维素的食物,体力活动减少,令过多能量堆积产生肥胖,肥胖导致胰岛素抵抗,胰岛素代偿性分泌增加,过重的负担最终使胰岛素细胞失代偿,发展为糖尿病。

同时男性由于在社会和家庭所处的特殊地位,不得不担负起比青年人和老年人更为沉重的担子。常易产生紧张、焦虑、烦恼等不良情绪,此时交感神经兴奋,会直接抑制胰岛素分泌,同时交感神经还会促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也间接地抑制了胰岛素分泌,如果不良情绪长期存在,则可能引起胰岛B细胞的功能障碍,进而导致糖尿病。

即使真的得了糖尿病,也不需要慌张恐惧,因为糖尿病是一种可控制的慢性疾病。只要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行自我保健,合理用药,完全有可能控制糖尿病的病情,防止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1.糖尿病知识教育

糖尿病知识教育就是对病人及其家属进行糖尿病相关知识的教育。通过糖尿病知识教育,使病人了解自己疾病的知识,知道如何对待和处理糖尿病常见的各种紧急情况,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配合,使各种治疗方法达到最佳效果。另外,通过糖尿病教育,还可以使患者家属多了解一些相关疾病知识,增加他们对患者的理解和帮助,这有利于病情的控制。

2.饮食治疗

即病人要拥有正确健康的饮食计划。糖尿病病人的膳食安排是糖尿病治疗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内容。病人必须掌握“吃饭”的基本知识,因为病人都是自家安排饮食起居,只在出现严重并发症时才住在医院里。

有些病人以为吃粮食血糖就会升高,不吃粮食就能控制糖尿病,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粮食是必需的,糖尿病病人的饮食应该是有足够热量的均衡饮食。应根据病人的标准体重和劳动强度,制定其每日所需的总热量的摄入计划:总热量中的50%~55%应来自碳水化合物,主要由粮食来提供;15%~20%的热量应由蛋白质提供;其余25%~30%的热量应由脂肪提供,脂肪包括烹调油。如果长期不吃或很少吃粮食,其热量供应靠蛋白质和脂肪,病人的动脉硬化、脑血栓、脑梗死、心肌梗死及下肢血管狭窄或闭塞的发生机会就会大大增加。

糖尿病病人宜少食多餐。每天多吃几顿饭,每顿少吃一点,可以降低餐后高血糖水平,有助于血糖的平稳控制。

此外,糖尿病病人的饮食宜低盐、低脂,多吃新鲜蔬菜。

3.运动治疗

运动能使患者保持身心健康。运动是糖尿病治疗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但运动疗法还需遵循一些特殊原则:

(1)准备充分,循序渐进。运动应循序渐进,可从10分钟开始,逐步延长至30分钟,主要根据个体的耐受能力而定,可作间歇休息。每天运动1次,或每星期运动3~4次,若运动次数过少,就达不到预期效果。

(2)有氧运动,方式多样。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方式以有氧运动为主(也称耐力运动),是一种可以增强呼吸、心血管功能,改善新陈代谢,纠正血糖和血脂代谢紊乱的锻炼方法。通常采用有较多肌肉群参加的周期性运动,如步行、跑步、骑自行车、爬山、登楼、划船、游泳等,其中步行既简便易行又效果显著。

(3)掌握窍门,事半功倍。

①运动安排在餐后30分钟至1小时为宜。运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在药物作用高峰时应避免运动,以免引起低血糖反应。例如,使用正规胰岛素者,应避免在注射后2小时前后运动。清晨未注射胰岛素前,体内胰岛素很少,运动可引起酮血症,从而加重病情,也应避免。

②从静止到运动,身体需要逐步适应。

③运动后不要马上说话或进行冷、热水浴,应把汗水擦干,待脉率恢复正常再进行温水淋浴。

④应密切观察运动后个体的反应,如果每次运动后感到食欲和睡眠良好,精力充沛,清晨脉率平稳,且有逐渐减慢的趋势,说明运动适宜。反之,运动后食欲、睡眠不好,应停止运动,接受医生的检查。

⑤严格遵守规定的运动量和进度。不要过度劳累,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刺激交感神经,引起肾上腺素反应,以致血糖升高。

⑥运动必须与饮食、药物治疗相结合,合理安排好三者之间的关系,以获得最佳疗效。

⑦易发生低血糖的患者,应减少运动前胰岛素的剂量,或在运动前适当摄入食物。还应携带饼干、糖果等食品,以备发生低血糖先兆时食用,防止运动中低血糖的发生。

4.药物治疗

糖尿病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口服药物治疗和胰岛素治疗。

口服药物治疗:适合于Ⅱ型糖尿病患者,但常常是在饮食和运动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的。目前用于治疗糖尿病的口服药物主要有磺脲类降糖药、双胍类降糖药、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每剂等。糖尿病患者根据个体因素、病情、病程的不同状况,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案,制定正确的个人用药计划。需要提醒的是,患者一定要到正规的、综合性的专业医院进行治疗。

胰岛素治疗:Ⅰ型糖尿病患者一经诊断,将终身依赖胰岛素治疗;部分Ⅱ型糖尿病患者在一定时候也需要胰岛素治疗。

5.血糖监测

使患者随时掌握自己的病情。

建议患者到医院内分泌科就诊,医生会根据其糖尿病类型和严重程度,给出专业的建议。

有人将上述措施形象地称为糖尿病治疗的“五驾马车”,正确驾驭五驾马车就能使糖尿病患者血糖长期控制稳定,结合减少其他有害因素(如戒烟、酒,纠正高血压、高血脂及血液高凝状态等),就能有效防止或减少糖尿病并发症以及低血糖的发生,最终达到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的目标,享受健康人生。

四、“帝王病”紧盯男性

近年来,以二三十岁青年男性,尤其是男性白领为代表,血液中尿酸浓度偏高的高尿酸血症患者呈逐年增加趋势。虽然目前我国尚无确切的统计数据,但医学家已敏感地意识到了这一趋势。日本的一项调查表明,将近20%的成年男性,尤其是男性白领患有高尿酸血症,并可能直接诱发痛风和尿路结石。研究表明,白领中常见的过量饮酒、大量食用可导致体内产生尿酸的动物内脏等不良饮食习惯,以及肥胖等,都可诱发高尿酸血症。许多高尿酸血症患者还同时并发高血压、糖尿病和动脉硬化。尿酸由人体的肝脏、骨髓、肌肉等生成,在未经分解的情况下由肾脏、消化器官排出体外。成年男性体内的尿酸总量为7mmol左右,其中将近一半每天交替排出体外。如果生成量增加,排泄量减少,尿酸在血液中的浓度就会增高,出现高尿酸血症,如果不及时加以控制,便会发展为痛风。

三十二岁的黄先生是某公司的老总,生活优裕,好美食,尤嗜麻辣火锅。一年前单位体检,发现血尿酸偏高、血脂异常、轻度脂肪肝。医生建议他要低脂低嘌呤饮食。什么是嘌呤,他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反正身体没什么大碍,照常酒桌应酬。春节的一天夜里,他被一阵来自右大足趾的剧痛所惊醒。这种疼痛犹如关节脱位、组织撕裂一般,并伴有寒颤、发热。去医院诊治,发现右大足趾明显红肿,血尿酸高达520微摩/升。

黄先生的症状属于典型的痛风性关节炎发作,是尿酸代谢紊乱造成尿酸盐沉积于关节而引发的。从发生机制看,自身细胞过度分解代谢、摄取大量高嘌呤食物分解代谢以及肾脏排泄尿酸的能力下降等因素都可使体内血尿酸水平过高。长期高脂肪、高嘌呤饮食的不良习惯,是导致高尿酸血症的罪魁祸首,加上过劳、寒冷等刺激,则很可能诱发痛风的急性发作。

高嘌吟为何会引发痛风?原来“嘌呤”是体内一种物质,它的代谢出了问题,代谢终产物——尿酸在体内浓度增高,处于过饱和状态,尿酸盐结晶便沉积于关节内引发炎症;沉积在肾组织内引起肾炎和肾结石;沉积在皮下组织,尤其耳廓部位,形成1毫米至2厘米的痛风结节。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标准,男性血尿酸值≥416微摩/升,女性≥357微摩/升,即可诊断为高尿酸血症。虽然尿酸过高不一定等于痛风,只有10%~20%的高尿酸血症可发生痛风,其余终其一生都没有症状,甚至痛风患者在急性关节炎发作时抽血,也有相当的比例显示尿酸值在正常范围之内,但痛风的起因是尿酸过高,根据医学研究指出,一般而言,尿酸值愈高或是持续时间越久,得痛风的机会就越大。尤其每100毫升血中尿酸持续超过9毫克者,有70%~90%的机会得痛风。所以防治痛风,首先要防治高尿酸血症。

高尿酸血症是怎么得来的呢?凡能引起体内尿酸生成过多和(或)尿酸排出减少的各种因素,均可导致血中尿酸盐浓度增高。

高尿酸血症属于慢性病,遗传因素所占的作用只占20%,环境因素对其形成具有更大的影响。如活动较少,高嘌呤、高蛋白、高热量饮食,酗酒都是高尿酸血症的危险因素。

此外,痛风“重男轻女”。原发性痛风患病率男性显著高于女性,男女比例为20:1,也就是说约95%的痛风患者是男性。

流行病学资料统计,高尿酸血症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痛风高发年龄男性在50~59岁,但近来有逐渐年轻化的倾向。中年人高尿酸血症发生率约为20%,尤其是脑力劳动者,肥胖者,一些收入高、运动少而应酬多的白领上班族,甚至出现了二三十岁的青年男性患者。据调查,痛风已和脂肪肝、心理疾患等并列成为城市年轻男性的常见病。

对于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患者来说,遵循科学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合理用药就可以有效缓解病隋。

1.控制饮食:合理膳食是防治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基本措施。控制饮食既简单易行,又没有任何副作用,可是很多人就是难以做到。为什么呢?难就难在必须随时抵抗美食的诱惑。虾、鱿鱼等海鲜类、动物内脏(如肝、肾、脑、心、肠)、某些鱼、肉及其汤汁等,虽然鲜美可口,但嘌呤含量高,又是酸性食物,能使尿酸合成增多而抑制尿酸排泄。所以,我们要清楚地认识饮食控制的重要性,脑子里绷紧这根“弦”,千万不能贪图口福,断送健康。不要暴饮暴食,大鱼大肉,而应多食含“嘌呤”低的碱性食物,如瓜果、蔬菜。饮食要清淡少盐、低脂、低糖。

2.控制体重:肥胖是痛风发病的危险因素,也是痛风发展的促进因素,所以痛风病人应从限制饮食和积极运动两方面来控制自己的体重。但减重不可操之过急,更要避免剧烈运动,因为脂肪等组织分解过快,血中就会出现一种叫做“酮体”的酸性物质,乳酸浓度也会增加,两者都能抑制尿酸排泄。一般减肥以每月减轻1.5~2.0千克为宜。

3.不要饮酒:尤其是啤酒、白酒和葡萄酒。有些病人停止饮酒后,痛风症状便全部消失,血尿酸含量也恢复正常。

4.多饮水:每天饮水量保持3000毫升左右,以普通自来水为好,也可选用矿泉水。多饮水能增加排尿量,使每天的尿量维持在2升左右,可促进肾脏排泄尿酸,减少肾脏和输尿管结石形成,要养成勤去厕所的习惯,不要憋尿。

5.适当休息:痛风急性发作期要注意保护疼痛的关节,避免承受重压。即使症状减轻也不能忽视这一点,否则会造成关节损伤。避免过劳和精神紧张。

6.合理用药:利尿剂、止痛药、退烧药等可能升高血尿酸。

古代只发生在达官贵族身上的“帝王病”其发病率与日俱增,这主要是因为生活水平,普通提高,而人们没有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采取错误的饮食和生活方式引起的。只要改变原来不科学的生活方式,再合理用药,“帝王病”将远离咱老百姓的生活。 u1+vpJ/Qj2xZF/ncToExOnNVfUMh0kWKBBGlKszSFZoZ0zkgpUVggIDj5zHqhtm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