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一意,聚精会神,是做好工作的最基本的精神条件。否则,必将一事无成。正如《孟子·告子上》曰:“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在日常工作中,凡做不到“专心要务”者,大体有这样几个原因:
(1)工作无计划,目标不明确。上班以后到底做什么,心中没数。
(2)办事无次序,想起东来做东,看到西面做西。
(3)来人多,来信多,来电话多。忙于接待和应酬,打乱了正常的工作秩序和工作计划。
针对上述原因,我们采取以下六个方法,即可达到专心致志。这些方法,我们总称为“专心要务法”。
(1)始终盯住一个目标,一抓到底。要制定明确的工作计划和总体奋斗目标。使所有的工作人员都知道自己的任务是什么,奋斗目标是什么。
(2)办事先后有序。要做到这一点,除了明确总体奋斗目标之外,还应明确规定工作议程,制定出每季、每月、每周、每日的工作进度,使每一个工作人员,都依据具体的工作计划和安排,各行其事。
(3)明确规定完成工作任务的时空限量。在实践工作中出现不专心要务的现象,往往同工作中没有一定的时空限量有关。计划订得过宽,什么时候能完成就什么时候完成,能做到什么程度,就做到什么程度。这种无限的时空要求,往往是工作拖拉、疲沓、要务、次务不分的根源之一。所以为了保证专心要务,必须明确规定完成任务的时间和空间限量,有了一定的时空限量,就可以“强制”做到专心要务。
(4)纵横交叉,综合办事。我们要求办事要始终盯住一个目标,要有次序,并不等于说在同一时间内只能办一件事。现代化管理学要求变垂直型工作法为纵横型工作交叉法,就是变单方向工作法为多方向工作法,要运用系统论、运筹学等原理,在同一时间内,综合进行多项工作,完成多项任务。使各项工作互相促进,相辅相成。
(5)正确处理“三多”。来人、来电话、来信件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一是汇报工作,反映情况;两是要求解决个人问题;三是走后门、拉关系。要求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特殊照顾。四是礼节性看望。对于这四种类型,总的处理原则应该是“热情接待、分别处理”。对于走后门、拉关系、要求特殊“照顾”者,要说明情况,严格按照政策办事。对于礼节性来宾,安说明要务在身,不能长时间相陪,希望理解、原谅,但一定要倍加热情诚恳。
(6)有选择地参加社交活动。社交活动是非常重要的。但对身负要务的工作人员来说,不可能事事参加。而不参加、错过某些重大社交机会,又对工作不利。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是有选择地参加。
连续性和阶段性是客观事物发展的两大特征。所有发展中的事物都是由若干发展阶段连续而组成的。工作阶段的划分,一般地讲主要依据四条;一是工作内容;二是工作目的;三是工作性质;四是工作形式。拿干部培训工作来说,假如学习内容是企业管理学,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把整个教学过程划分为企业概论教学阶段、计划管理教学阶段、办公管理教学阶段、储运、信托办公教学阶段、设备资金管理教学阶段、劳动工资管理教学阶段、财务管理教学阶段、效益核算教学阶段、现代化管理教学阶段等等。根据目的可分为动员安排阶段、教学阶段、总结阶段。根据性质可以划分为自学、辅导、讨论、问答、解答四个阶段。根据形式,可以划分为学习、考试、总结评比三个阶段。综合四个方面,从总体教学上讲,可以把整个培训工作划分为动员安排、学习辅导、复习考试、总结评比四大阶段。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加上调查研究、实地试验阶段。把整个工作划分为若干阶段之后,下一步的任务就是分段处理。分段处理的最有效方法,是“打歼灭战”。就是集中人、财、物,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像打仗一样,一仗一仗把既定的战役任务拿下来。
分段处理法的关键有两条,一是如何分段,二是如何处理。工作阶段性划分得科学不科学,直接关系到处理工作能不能取得最佳效果。为了把工作的阶段性划分得比较准确、科学,除了日常工作经验外,文化素质较高的工作人员,应当掌握优选法、统筹法;平方法、分数法、抛物线法、爬山法、要径法、网络分析技术法、概率统计法、数理统计法、统计分析法、相关分析法、抽样法、预测法、时间数列分析法,等等。这些方法虽然都是借助于数学原理,应用于科学试验和生产管理,但对于我们做好工作,使我们的各项工作走向科学化、现代化,同样有借鉴意义。
在分段处理问题上,“还有两点应引起我们的重视。一是要兼顾段与段之间的连续性。既要有战役观点,又要有战略观点。在分段处理时,不要忘记整个战略任务,在安排战略任务时要分段进行。二是要有随机应变的本领,根据工作进展的情况,不断调整工作计划。
困难等于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之间的差距。主观认识高于实际,在实际工作中就会出现困难。主观认识落后于客观实际,就会在认识上产生困难。
在实际工作中有顺利之时,也有困难之时。顺利是相对的,困难则是绝对的。有来自人、财、物方面的困难,也有来自思想认识方面的困难。有来自纵向主管系统的困难,也有来自横向之间的困难。有来自外部的困难,也有来自内部同事之间的扯皮、不团结的困难。有来自管理体制方面的困难,也有来自方针、政策方面的困难。有时,某些困难把人压得喘不过气来,欲罢不成,想干不行,使人烦恼至极。然而,我们所以做工作,就是因为有困难。越是困难,压力越大,越需要我们去做工作,这已是一条普遍规律。也就是说,在困难重重干扰四起的情况下,唯一的出路就是想方设法解决困难,排除干扰。其方法主要有以下六条:
就是利用员工强大的智力、财力、物力的压倒优势,去排除困难。员工路线是我们的一大法宝,也是群力排除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只要我们置身于员工之中,和员工打成一片,依靠员工,尊重员工的首创精神,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就是大胆重用智勇双全的能人力排重难。一般地说,勇者不惧,这种人具有不怕危险和困难,见义勇为、克敌制胜的精神。正如《礼记·聘义》中所说“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天下无事则用之于礼义,天下有事则用之战胜”。
就是通过民主讨论,平等协商,统一认识,从而克服横向之间在工作上出现的困难。这种方法最适合于解决各团体之间在合作共事中,由于经济利益和认识上的不同而给工作带来的困难和干扰。
我们经常遇到一班人之间,或一个办公室、一个部门内部存在着扯皮问题,不团结问题。有的是由于某些利害关系引起的,有些是由于某些误会引起的,不管什么原因,都会给工作造成一定的干扰和困难。对于这种性质的困难和干扰,最好的办法是把矛盾摆到桌面上。俗话说“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我们应当相信“人有感慨,荡漾焉能排”。只要大家能做到打开窗户说亮话,摆事实,讲道理,互相谅解,求同存异,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在某些政策、规定同实际情况有距离,执行起来有困难时,我们不要硬着头皮往前闯,而应从实际出发,采取另一种方法去解决。这种变换的方法,我们称之为“变通排除法”。其精神实质是,办事要灵活多变,水路不通走旱路,地面不通走天空。不要吊在一棵树上,也不要被一条胡同憋死。
就是通过学习,提高认识水平和办公水平,去排除工作中的某些困难和干扰。这种方法最适合排除由于认识水平不高,专业知识浅薄而带来的各种困难和干扰。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我们刻苦学习,向知识老人求教,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也没有排除不了的干扰。正如朱亮在《困学》一诗中所说:“困学功夫岂易成,斯名独恐是虚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