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学而第一 (凡十六章)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了后,时时去温习它,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者从远处赶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译文】

有子说:“一个人为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冒犯上司,是很少有的;不喜欢冒犯上司,却喜欢叛乱,这种人从来没有过。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的东西确立了,道也就产生了。孝和悌,这就是仁的根本吧?”

1·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

孔子说:“满口是讨人喜欢的花言巧语,满脸是讨人喜欢的伪善神色,这种人,仁德是不多的!”

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一天中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不够尽心吗?与朋友交往不够诚实吗?老师传授的学业不够熟练吗?”

1·5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

孔子说:“领导一个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应做到严肃认真地对待各项工作,坚守信用,节约开支,爱护周围的人,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面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对待友人,就像对待兄长一样尊重、友爱,说话谨慎,说了就守信用;对众人有广泛的爱,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去做了之后,若还有余力,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1·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

子夏说:“尊重贤者,注重品德而不注重相貌,侍奉父母能尽心尽力,侍奉君主能献出性命,交结朋友说话守信。这样的人,虽说没学习过,我一定说他是学过的了。”

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译文】

孔子说:“对君子来说,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学习,所学的也不能在行动中得到巩固。对朋友主要讲忠诚和信任,不要与不如自己的人交友。有过错,就不怕去改正。”

1·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译文】

曾子说:“慎重对待父母的死亡,追念先祖,这样,老百姓的道德风尚自然就趋于厚实而不轻薄了。”

1·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译文】

子禽向子贡问道:“夫子每到一个国家,必定要了解那个国家的政事,是去请求了解的呢?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夫子是凭着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态度来得到的。夫子获闻各国政事,与别人获闻各国政事不同吧?”

1·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

孔子说:“父亲活着时,要观察儿女们的志向;父亲去世后,要考察儿女们的行为。如果三年不改变父亲的行为原则,就可以说是孝顺了。”

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

有子说:“礼的作用,以中和为可贵。先王的治国之道,以此为可贵,无论大事小事,都以此为原则。假如有行不通的地方,知道要协和,就去求协和,而不以礼去加以调节,也是不可行的。”

1·1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译文】

有子说:“信任接近道义,诺言是可以履行的。恭敬接近于礼节,能够避免耻辱。亲近的人中不曾漏掉自己的亲族,那也是可尊崇的。”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孔子说:“对君子来说,吃饭不求全足,居住不要追求安逸,做事要勤敏,说话要谨慎。接近有道德的人,就在那里纠正自己的过错,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文】

子贡问孔子说:“贫穷却不巴结奉承,富有却不骄傲自大,这怎么样?”孔子说:“已经不错了。但比不上贫穷还过得开心,富有却能爱好礼仪。”子贡说:“《诗经》上说:‘就像加工骨角、象牙、玉、石一样,要不停地切、磋、琢、磨’,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吗?”孔子说:“赐呀,可以开始和你讨论《诗经》了。告诉你过去的话,就可以懂得今后的事。”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

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了解我们自己,就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智慧解读】

《论语》的篇名,取首句中不易重复的头两字或三字作为篇名,与内容一般不相关联。本篇取“学而时习之”句中的“学而”两字作为篇名。以下各篇均同。《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篇,共包括十六章,涵盖诸多方面的内容,从学习到道德修养,从孝悌到忠信,从君子到君主其实讲的全部是做人的道理。虽为“学而”,但并不仅局限于学习知识,更多的是强调个人品德的修养。在孔子看来,知识在于其次,最重要的在于做人。

《学而》的首篇,选择的是孔子的三句话。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

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般的解释都是:“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供读者在理解本章内容时参考。

此外,在对“人不知而不愠”一句的解释中,也有人认为,“人不知”的后面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孔子有说话的特定环境,他不需要说出知道什么,别人就可以理解了,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有人说,这一句是接上一句说的,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诉他,他还不懂,我却不怨恨。这样,“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讲述的”了。这样的解释似乎有些牵强。

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本篇第二章中曾提到孝悌的问题,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面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对待友人,就像对待兄长一样尊重、友爱,说话谨慎,说了就守信用;对众人有广泛的爱,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去做了之后,若还有余力,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事实上,历史上的任何阶级,无论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教育都是为其政治服务的,尤其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现,把“德”排在“识”的前面,这是阶级的需要。他们就是要培养适应本阶级要求的各方面人才。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贫穷而不谄媚需要无尽的骨气及傲气,富有而不骄傲自大则只有真正谦虚的人才能做到,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做到这两点已属不易,更何况安贫乐道、富而好礼?

在这一章,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们,都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因而在平时对弟子的教育中,就把这样的思想讲授给学生。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子贡能独立思考、举一反三,因而得到孔子的赞扬。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联想到现代社会,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像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的又有几人?我们是否能够耐得住寂寞,不趋炎附势、沽名钓誉?我想,这些都是我们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应该反思、拷问自己的问题。

《论语》“学而篇”的十六章每一章都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在我们现在更侧重于知识学习而忽视品德修养的时代,更能给我们带来启示。我们应该静心沉入其中,远离尘嚣,返璞归真,寻找圣人留给我们的生活、学习之真谛。 b4a82EhDzDJ9Y+66LDcLm1A7BL8lTLBPv4vjVDh6+XSgwGJZWlc+nAziQ/DHVBH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