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和儒家思想对我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纵观孔子一生,他先是对教育内容进行了根本性变革。他把传统“六艺”教育转化为“六经”教育,把道德教育提到首要位置,德智一体而德为主导。

他以“学而优则仕”为教育目的,要把学生培养成有道德、有理想、有治国才干的贤人君子。他对学生一视同仁,倡导“有教无类”,以人性的平等为教育的平等奠下了哲学的基础。

他积累并总结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教育原则和方法论,以及关于教师的理论等。他所做这一切,最后形成了儒家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体系,深刻影响并规定了我国古代教育的发展路向。

孔子还总结了以前从政的实践经验,形成了他的政治社会观,这就是“仁学”思想。“仁学”的核心是“爱人”。孔子把“仁”这一概念上升到哲学范畴。孔子的“仁”既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高道德标准,又是决定社会生活的普遍原则。

“爱人”包括相当广泛,要求人人互相尊重,要贯彻一以贯之的“忠恕之道”。“忠”要求的是积极为人,“恕”要求的是推己及人。

孔子还提出了一套实现“仁”的方法,主要的就是“克己复礼”,即要用道德规范来从内心约束自己的行为,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道德规范是外在的,所以要实现“仁”,主要还是靠内心自觉。

严格说来,孔子不是一位哲学家,但他作为思想家,也有自己的方法论,这就是“中庸之道”。孔子承认,事物的变化转移是由于矛盾的存在,他看到事物都有“两端”。为要处理好“两端”,孔子提出了他的中庸思想。

孔子晚年主要精力是放在教育和整理文化典籍方面。他一方面把《诗》《书》《礼》《乐》《易》《春秋》这些典籍作为传授弟子的教本,另一方面又用不少时间对这些典籍加以整理。他整理编排《诗》《书》,编订《礼》《乐》,解释《周易》,对历史文化的整理做出了贡献。

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姓孟名轲,字子舆、子车或子居。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民主思想的先驱。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影响全面而巨大,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及其门人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曾就学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并很快精通了《诗》《书》《春秋》等经典。后经过青年时期的饱学和刻苦钻研,终于成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在政治思想上,孟子把孔子的“仁学”思想加以发展,提出了“王道”“仁道”的学说。所谓“王道”,就是用“仁义”来治理天下。怎样才能实现“王道”呢?孟子设计了一套“仁政”方案。

孟子提倡“性善”,认为每个人生下来的性情就是善的,每个人都有天生的“良知”和“良能”,“良知”“良能”表现为仁、义、礼、智4种善端。

孟子在60多岁时,用余年精力整理自己的“王道”“仁道”“性善”思想,和学生们一起写成了《孟子》一书,共7章。《孟子》一书是优美的古代散文集,它文字流畅,说理精辟,在文学史和思想史上都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为此,我们特别编撰了本书。主要是根据广大读者学习吸收的特点,除了介绍孔子、孟子的生平故事,还在忠实《论语》和《孟子》原著基础上,除了配备原文外,还增设了简单明白的注释和白话新解,同时还配有相应启迪故事等,非常易于阅读和理解,是广大读者学习儒家经典智慧的上佳读物,相信大家从中会获得新的感受和新的意蕴。 5h6KPnp5TESQxR8DEi6C0dFcRDyXfVsLZTkGnyzhFhZqHCkk9r1f7SH9Gl6jXz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