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原文】

孔德之容 ,惟道是从 。道之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注释】

①孔德之容:贯穿于德的核心内容。孔,贯通。容,内容。

②惟道是从:对自然的遵从。道,指大自然。

③惟恍惟惚:恍惚间的捕捉。意思是说:像反复过电影一样,悉心搜寻,终会恍然大悟。

④以阅众甫:俨然一个自然化身的万物之父。顺,表示自然向然。

【译文】

最高的“德”的运作、状态,是随着“道”而变化的。“道”作为一种存在物,是恍恍惚惚、若有若无的。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恍惚之中却有形象;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实物。它在深远模糊中却含有极细微的精气,这精气是非常真实的,并且是非常可靠的。从古到今,它的名字永远不能消失。依赖它,我们才能认识万物的本始。我凭什么知道万物的起始呢?就是根据看“道”认识的。

【评析】

学术界一派观点认为老子的“道”不是物质实体,而是绝对精神之类的东西,这种观点有待商榷。我们的观点是倾向于“道”具有物质性的这种意见。因为老子说了“道之为物”,又说“道”中有物、有象、有精,这显然不属于观念性,而是属于物质性的东西。在以后的章节里,还将遇到此类问题。此外,关于道与德的关系问题,老子的意见是:“道”是无形的,它必须作用于物,通过物的媒介,而得以显现它的功能。这里,“道”之所显现于物的功能,老子把它称为“德”,“道”产生了万事万物,而且内在于万事万物,在一切事物中表现它的属性,也就是表现了它的“德”,在人生现实问题上,“道”体现为“德”。

【解读】

本章阐述的是修道人的境界。一个人修道境界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可以不着相了,因为不着相所以会对万象感到恍惚。境界再高时再观一切那就会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道无穷无尽,什么样的道都有,有非常完美的,有非常浊劣的,有毫无常规的,有始终如一的。人道是向着完美的方向发展,所以取择道当然也要顺其自然。要人与自然共为一体那就得德能足够了,具足了德能那就唯道是从,而这个道非常完美,这就是天之道。行天之道处无为之事,自己不按自我主观意识行事,按自然完美的规律运作,所以才是无为而无不为。再观一切相,似有似无,恍恍惚惚。究竟是谁在恍惚?自己在恍惚,一切相也在恍惚。万物都有灵性,灵性达到一定程度就是生命,而人的灵性是最高的。所以人以观自在的方式观万物,而万物只能被其所观。人可以观自在,因为观自在所以知众甫之状。

自然哲学和科学都是人类非常高级的文化。大哲学家们和大科学家们都能心神复归于道,思维进入自然规律中。哲学家和科学家的悟道方式都是探索发现。哲学研究的对象是大道之理,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世道奥理。一个重大体,一个重细节。哲学是大道泛兮,每一个大道之理都是一具体实有物的代名词。而科学是由众多微小细节所聚合成的成果,所以科学是小道聚兮。世界是由心元世界和物元世界所构成的,即由阴阳构成。阴阳有先后,阴先于阳,但是这个时间是极短的。心元存在和物元存在可以相互转化,心元存在通过某些自然方式转化为物元存在,所以物质世界才会膨胀。阴阳的转化规律就在心元世界和物元世界的交界处。世道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相的人会感到相非常真实,而修道境界够高的人会恍惚。因为不着相所以才能思维进入自然规律中,从而能知晓过去、现在、未来。道者们不着相,心神复归于道,所以知晓众甫之状。 bo1gTpZ6/j9L2KSPASzl7dPq/sNuMs0XB6ia3hYfaxTwU3OA3KsFg+g+AG/b38l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