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外界条件对花卉的影响

1.温度

一切生命活动都要有一定的温度作保障,花卉也不例外。温度的高低,直接间接地影响花卉的生长发育,支配着花卉资源的分布、引种和栽培。

花卉对温度的要求

各种花卉因产地不同,对温度的要求也不一样。例如,喜高温的花卉,如果温度低于原产地就会出现冷害或冻死现象;喜低温的花卉,如果冬季温度过高,不能充分休眠而一味消耗养分,就会影响第二年的生长和开花。为了栽培方便,通常根据习见花卉对温度的要求分成三类。

一类是喜高温花卉,要求白天室温20~22℃,夜间不低于10℃。例如,一品红、仙客来、九重葛和大多数附生兰花等。

第二类是喜低温越冬花卉,要求越冬温度不低于0~5℃即可。一般长江流域可以露地越冬,如月季、桂花、柑橘、山茶花、春兰、蕙兰、八仙花、杜鹃花、桅子花、苏铁等。北方室内种植。

最后一类是介于前二类之间的中温花卉。北方种植冬季室内最低温度应不低于7~10℃,经常保持在18℃左右最好。在广东、广西地区可以露地越冬,如白兰花、茉莉花、木兰、扶桑、大部分仙人掌类植物、秋海棠类、仙客来、大岩桐、荷包花等。

除此之外,任何一种花卉在生长的各个阶段对温度也有不同的要求。一般种子发芽时对温度的要求不高,但为了提高种子发芽率和培育健壮的幼苗,通常在播种后需保持较高的温度。若播种后长期处于低温、泥土过湿的环境中,不但阻止种子发芽速度,而且容易使种子霉烂。

原产热带及亚热带地区的花卉播种和扦插育苗均需在25℃以上,温度过低,生长明显受到抑制。

原产高原及地中海地区的花卉,如大丽花、倒挂金钟、各类报春花,在生长期间喜凉爽,不适应高温、湿热的条件。到了夏季,倒挂金钟、报春花、仙客来便停止生长进入休眠期。

大多数温室花卉在花期要求温度较高,例如茉莉花、白兰花等只在炎热的夏季开放;冬季则需要室内温度在28℃以上才可开花。但是,在花卉中也有许多例外,如墨兰、寒兰在春节开花;杜鹃花、山茶花的多数品种,花期也是在比较凉爽的春天。另外,多数花卉在开花期间对低温是非常敏感的,往往短时间的低温便可能造成大量花蕾受害。

一般情况下,花卉在休眠期不宜温度过高,如球根、球茎、鳞茎花卉,如大岩桐、球根秋海棠、花叶芋、马蹄莲、仙客来、绣球百合等这些种类的花卉需在低温条件下完成休眠及球根的发育,这样可以降低在贮藏期间的养分消耗。

土壤温度

土壤的主要热量来源于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所以土壤温度也就有日变化和年变化。

对于土壤的表层,在一天中,清晨日出前温度最低,日出后温度升高,到午后1时左右,达到一天中的最高温度,然后温度逐渐下降,到第二天清晨日出前又达最低温度。一年中,就月平均温度来说,土壤表层的最高温度在7~8月,最低温度在1~2月。花卉生产主要根据年温度变化来合理安排,采取有利的升温降温措施。

一年中,早春的土壤温度低,此时,播种繁殖要掌握土温的变化,如过低,种子便膨胀不发芽。块根类的花卉催芽繁殖要通过提高土温,使块根萌发的芽快且量多。最适合根生长的温度是比地上气温低3~5℃,所以在早春植物根活动早,树液也流动早,对植物的嫁接、扦插、压条提高成活率非常有利。根在适宜温度中,能较好吸收水分和营养物质,若土温过低,植物就会因吸收不足而出现生长不良现象。

夏季气温较高,土壤温度自然也就随之升高。此时一些不耐高温花卉,如仙客来、倒挂金钟等就要通过调整疏松的培养土或泥瓦盆的通透作用降底土温,使根系呼吸及一切生理作用都近乎正常,才能安全度夏。

温度的高低对花卉肥料的分解及养分的吸收都有一定的影响。通常,温度低,肥料分解慢,花卉吸收养分少;随着温度上升,肥料分解加速,容易被花卉吸收。

花卉是从外界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的,养分吸收多少与呼吸作用关系密切。通常情况下,温度增加,花卉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也增加,同时施肥数量和次数也应该随之增加。

低温会降低营养物质的吸收,当基质温度低于10℃时,桅子花的幼叶便会产生失绿的缺铁症状,如果把基质温度提高到28~32℃,失绿症状就会逐渐消失。可见,低温会阻止铁的吸收,从而使幼叶失绿黄化。高温时,虽然呼吸作用旺盛,但消耗体内碳水化合物较多,非但影响对养分吸收,还将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发育,所以对喜爱夏季凉爽、湿润的仙客来、倒挂金钟、大岩相等花卉,在酷热、干燥的夏季应采取竹帘遮荫、花盆附近地面多淋水、中午前后用水喷雾等措施进行降温。

对于多数花卉来说,吸收尿素和铰态氮肥中的氮之前,必须转化为硝态氮,这种转化依赖于基质中的微生物。通常,这种转化是相当快的。但在仲冬季节(指阳历12月份),金龟鱼幼苗施用铰态氮肥可能产生氨毒。因为在温度为9~10℃时,由鱼态氮转化到硝态氮是比较缓慢的。所以,在仲冬季节,氮肥应选用硝态氮为宜。温度对有机化肥的分解也有一定的影响,在温度低时,释放的有效氮低;反之,在温度高时,有效氮的释放量则明显增加。因此,有机肥料作为惟一氮源时,在冬季或基质温度低于10℃时,香石竹常出现缺氮症状,所以在低温月份应选用硝态氮为宜。

不要认为只有生长在高温环境中的花卉需要施肥,而低温下生长的花卉就不需要施肥。其实在低温条件下催花的三色堇、金盏菊等花卉冬季也需施用肥水。一般情况下,冬季里的花卉生长迅速者如吊兰、文竹、秋海棠、天竺葵、香石竹、仙客来等应多施肥,每周需浇1次肥水;生长缓慢的花卉如杜鹃、扶桑、含笑、菊花、茉莉、苏铁、山茶等应少施肥,可隔半月施1次肥水;生长停滞的花卉如枸杞、桂花、荷花、五针松、石榴、睡莲等,则整个冬季都不用施肥。

温度周期变化与花卉的适应

温度的周期变化分为年周期和日周期变化。原产温带地区花卉,一般表现为春发芽,夏生长旺盛,秋季生长缓慢,冬季进入休眠。但也有些花卉在高温季节进入半休眠状态,如仙客来、香雪兰、郁金香、水仙等。这种休眠方式是植物生理功能在不利环境条件下的代谢平衡。经休眠后的花卉,在下一阶段生长发育得更好。

春化现象也是花卉对温度周期的适应,二年生花卉需在0~5℃的低温环境中生长一段时间后才能有花芽分化;牡丹、芍药的种子进行春播,必须解除上胚轴的休眠;碧桃、丁香若不经过冬季的低温,春季的花芽便不能正常开放;为使百合、郁金香、唐菖蒲、水仙在春节开花,必须首先进行冷处理。

日温变化是非常普遍的。白天高温,有利于光合作用及生理作用。夜间低温有利于积累有机物。昼夜温差越大,球根花卉生长发育得就越好。

2.光照

植物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光照,没有光照就没有绿色植物。植物细胞中的白色体,只有在阳光的照射下才能转化为叶绿体。因此,大多数花卉植物只有在充足的光照条件下才能花繁叶茂。

花卉需要的光照

生长在不同海拔高度和不同的光照条件下的花卉对光照强度要求也不一致。根据花卉植物对光照的不同要求,大致分为阳性花卉、中性花卉、阴性花卉三类。

阴性花卉 观叶植物大部分都原产于热带雨林或高山阴面的丛林中,在蔽荫条件下生长良好,如文竹、兰花、蕨类植物,天南星科的植物如马蹄莲、红掌、绿萝、红宝石喜林羊等。还有部分观花植物如杜鹃花、山茶花、八仙花、金边瑞香等,这类花卉夏季养护,出室后必须放入荫棚下养护,阳光直射会引起叶片黄化、叶边干枯而死亡。

中性花卉 这类花卉对光照的强弱不敏感,大部分产生在亚热带或温带地区,如桂花、茉莉花、桅子花、倒挂金钟、仙客来等,夏季需蔽荫,春、秋、冬季需阳光养护。

阳性花卉 大部分观花、观果花卉都属于阳性花卉,其中包括一、二年生草花、宿根花卉、一些球根花卉,以及木本的观花观果的月季、牡丹、扶桑、石榴、柑桔等等。也有一些观叶类花卉喜光,如苏铁、棕榈、橡皮树、芭蕉等,水生花卉中的荷花、睡莲、玉莲,以及仙人掌、仙人球、龙舌兰、景天、海棠等等。无论生长在南方还是北方,均四季喜光。如果将它们放置在蔽阴处养护则枝条纤细、节间伸长、叶片黄瘦、花小而不艳、香味不浓、果实青绿不上色,失去观赏价值,因此,这类花卉应在光照充足、无任何遮荫的地方养护。

光照在栽培中的作用

植物体被照明的程度,被称为光照度。常用的物理单位是勒(克斯),用照度计直接测量。在生态学上用相对照度来表示某种植物在一定生活力状态下的需光程度,栽培中,花卉对所需的光照度的要求相差很大,过大过小都能影响花卉的生长发育和观赏价值。

在光合作用中,绿色植物能吸收可见光区的大部分,通常把部分光称为生理有效辐射。其中红、橙、黄光是被叶绿素吸收最多的光谱,因其有利于促进植物的生长。而青、蓝、紫光则能抑制植物的伸长而使植物矮小,但它有利于促进花青素等植物色素的形成。紫外线也能抑制植物茎的伸长和促进花青素的形成,但它具有杀菌和抑制植物病虫害传播的作用。

花昔在生活环境中紫光质的影响大,如在高原地区,太阳辐射的蓝、紫及紫外线成分多。高原及高山花卉具有形态矮小、茸毛发达、叶绿素增加、体内含花育素和胡萝卜素较多、花色艳丽等特点。太阳光较多的环境,使花卉植物有利于形成和积累较多物质,阳性花卉花色鲜艳,果实丰满。阴性花卉的自然环境,如树林中,光照疏阴,光谱中短波较少,叶色嫩绿鲜艳。

昼夜日照长短的周期性变化被称之为光周期。它对植物从营养生长到花原基的形成有一定作用。菊花在昼长夜短的环境中,只长枝叶不形成花蕾;在秋季昼短夜长时,分化花芽,绽开花朵。根据植物开花生理对日照长短的反应,可将花卉分为长日照花卉、中日照花卉、短日照花卉三类。

长日照花卉 每天需要有12小时以上的光照才能开花,如果栽培季节昼短夜长,花卉只进行营养生长不形成花芽、也不开花。长日照花卉有唐菖蒲、紫茉莉、半支莲、石竹类、荷包花及二年生秋播花卉,这类花卉的花期都在春夏季光照长的季节。

中日照花卉 这一类花卉占大部分,对光照的长短反应不敏感,只要其他生态条件适合就能开花,如天竺葵、矮牵牛等。

短日照花卉 每天需要有12小时以下(8~10小时)的光照才能开花,需要的光照昼短夜长。如一品红、菊花、蟹爪莲等,大部分在秋季或冬季开花。如延迟或提前开花,则需人工调节。

3.水分

水分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占花卉总体重的70%~80%。水分适当,花卉才能旺盛地生长。不同品种的花卉需要不同的水分,同一种花卉在不同的生长时期,所需水分也不同。若水分供应不足,花卉就会枯萎,严重时会枯死。但水分过多会使土壤中所含空气减少,根部呼吸受阻而停止生长,日久则根系腐烂,导致死亡。

通常情况下,草本花卉比木本花卉需水量多;叶片宽大比叶片小的需水量多;柔软叶面比蜡质叶面需水量多;气温高比气温低时需水量大;生长旺盛时期比幼苗培植阶段需水分多;夏季比春、秋需水分多;砂质土壤比粘质土壤需水分多;生长期比休眠期需水量大;孕蕾期比开花期需水分多;春秋比冬季需水分多。

仙人掌类、令箭荷花、芦荟等要求水分较少,喜干燥、耐旱,以稍干为宜;兰花、马蹄莲、秋海棠等在生长期需要充足的水分;草本花卉虽体内含水量较多,但叶面水分蒸发得也快,同时还需要大量的水分供根系吸收,因此浇水要多些,夏季还要向植株周围喷水;而木本花卉的根系较深,吸水力强,可少浇些。叶子大的植株水分易蒸发,要多浇水,叶小而有蜡质的水分蒸发慢,可少浇些。在花的孕蕾期要有大量的水分供给以使花蕾充分发育,而开花后,要少浇水,因水分过大,花瓣就不能充分伸展或早落。

花卉是通过根部从土壤中吸收水分的,土壤中含水量在50%为适度,其原则是“不干不浇,浇则浇透”,不可随意浇水,一天一次即可,在夏季高温时可增加一次。如果发现花卉缺水,切不可一次把水浇足,要分几次慢慢浇透。不等花土干便一味浇水,会使花卉的根部得不到伸展,影响呼吸。而浇水不透,根系则不能普遍得到水分,易造成叶边焦黄。

水质也影响着花卉的生长,最好的水为中性或微酸性的水。常用的水有雨雪水、河湖水、塘水、井水和自来水等,其中以雨雪水为最佳,其次是河塘水;井中的矿物质过多,易使土壤盐碱化,最好不用,如果不得不用也要放在太阳下晒过再用,保证水温和土温一致,如果是自来水要事先贮存,让自来水中的氯气挥发后再使用。

4.空气

空气的成分为氧21%、氮78%、二氧化碳0.03%,还有其他气体和水蒸气。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空气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影响。

空气与花卉的生长发育

空气中的O 2 和CO 2 与花卉的关系密切。O 2 是呼吸作用所必须的,CO 2 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空气中的O 2 含量对花卉生长发育的需要是足够的。但土壤中O 2 含量较低,通常只有10%~12%,特别是质地粘结、含水量高的土壤,由于空气不足,导致植物根系不发达、生长不良。植物根大多数都有向氧性。盆栽花卉要选用泥瓦盆,盆栽的土壤要疏松,排水良好,增加根周围通风透气的环境。

空气中的CO 2 的浓度对光合作用有影响。一般CO 2 浓度增加,光合强度也随之加大,如浓度超出范围,会迫使气孔关闭,光合强度下降。阳光充足时,植物光合作用旺盛。如空气不流通,叶幕层附近CO 2 浓度下降,影响光合作用,使植物缺乏营养,降低观赏价值。北方冬季保护地栽培,盆间要有空间,注意通风,调节CO 2 的浓度。农业上应用CO 2 作根外追肥,增产效果显著。

空气中有害气体对花卉的影响

目前,在空气中的有害气体有数百种,其中影响较大的污染物质有粉尘、二氮化硫、氟化氢、硫化氢、一氧化碳、光化学烟雾、氮的氧化物、早醛、氨等。在保护地栽培中若应加温设施不当,就会发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当它们在空气中含量达到0.002%时,就会造成叶片黄化脱落,严重时导致植株中毒死亡。

在厂矿比较集中的地区,空气中还会有其他有毒气体,如乙烯、乙炔、丙烯、硫化氢、氯气、氰化氢等,它们对植物都有严重的危害。乙烯的含量达到0.01/10000,硫化氢达到0.4/10000以上,会使大部分花卉植物遭到损害。炼油厂放出的沥青挥发气体,能够使工厂附近100~200米地面上的花草植物全部凋萎死亡。一些工矿的大烟卤里排出铜、铅、铝、锌粉末,这些粉尘落在叶片上会将叶片及生长点烧伤,落在花上会使花瓣变黑,凋萎死亡。

注意有害气体污染,在花卉栽培中是常抓不懈的措施。用工厂排出污水浇花,会受到污染。

5.土壤

花卉的栽培大都是土壤栽培,土壤的质地直接影响花卉植物的生长发育。盆栽花卉因盆土容量有限,根系活动受到限制,更要求营养物质丰富、物理性质良好的土壤,其中应富含腐殖质,松软,通透性好,能长久保持土壤的湿润状态。肥沃、疏松、干后不裂、渗透性和排水性能良好、酸度适当的土壤是最好的土质。

田园土由于常年耕作,具有较好团粒结构,保水性强,肥力充足,是配制培养土最好的原料之一,但它比砂土粘,透气性差,根系细弱的花卉和幼苗不易使用;砂质土壤虽然排水性能好,植物根部不会腐烂,但保肥、保墒性不好,土温高,有机质分解迅速,不易积累,适宜繁殖育苗和栽种球根类等耐干旱的肉质花卉。在砂质土中掺入壤土和腐殖土为最理想的土壤。

栽培花卉的用土一般由多种原料土配制而成:园土,多为种植过庄稼的土壤,有一定的腐殖质,疏松而肥沃。南方的园土多粘重偏酸,北方的园土偏碱性,不能单独作为盆土,而要与其它原料混合;面沙和河沙是何床风积土和冲积土,质地干净,不含杂物,是扦插草木花卉的土料之一;煤烟灰,与河沙性质相差不多,无河沙时可用此来代替,它分量轻,能使盆土更疏松,富含铁、硫、锌等营养元素,可使茎粗壮、叶肥厚、花鲜;腐叶土,由阔叶树的落叶堆积而成,但需充分发酵才可使用。可用易分解腐烂的阔叶树和豆科植物及羊粪、家禽肥堆积而成腐叶土。具体方法是:先在底层铺上一些园土,然后将碎叶、用肥、园土分层堆放,逐层压紧踩实,均匀地浇上水或人粪尿,堆到够用为止,然后用稀泥封顶1个月后翻堆,促使腐熟均匀。夏季2~3个月可制成,冬季时间长些。其特点是含腐殖质多,具多孔性和弹性、质地疏松、养分多。腐叶土除人工专门配制外,在自然界的树林里也可以采集到。

土壤酸碱度不仅直接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和花卉的生长,同时还能左右土壤中各种养分的有效性。

土壤酸碱度通常用pH表示,一般对土壤酸碱性划分是:pH<5为强酸性土壤,5.0~6.5为酸性土,6.5~7.5为中性土,7.5~8.5为碱性土,8.5~9.5为强碱性土。

花卉因原产地不同对土壤的酸碱性要求也不同。大多数花卉在酸性或微酸性土壤中生长很好。南花北栽会因土质碱性过强而使枝叶变黄,称为黄化现象,这时可每周浇0.5%的硫酸亚铁一次,以增加土壤的酸度,注意不要溅到叶面上,第二天要把水浇足;也可施用过磷酸钙肥料来提高土壤的酸度。

有机质是土壤养分的主要来源,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分解释放出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元素,含有机质多的土壤不仅肥力充分而且土壤理化性质好,有利于花卉的生长。

土壤中的养料,一般可分为有效养料和潜在养料,二者在土壤中能相互转化。其中有效养料占较少的部分,不能满足花卉的需求。潜在养料占大部分,但不易被花卉吸收利用,在栽培花卉过程中,要根据土质而进行施肥。

以下是几种土壤的配制比例及可栽花卉的种类:

①砂质山泥5份、园土3份、焦泥灰2份、少量腐熟饼肥。

②腐叶土5份、砂质山泥2份、焦泥1份、河沙2份。

③发酵好的人粪3份、背风细砂土7份。

④发酵好的马粪和背风细砂土各一半。

⑤腐叶土6份、砂质山泥3份、河沙1份。

⑥针叶土4份、河沙4份、园土1份、腐熟有机肥料1份,并加入少量骨粉或过磷酸钙。

⑦发酵好的羊粪4份、背风细砂土6份。

以上几种土壤适宜栽种喜酸性土的花卉。

①腐叶土3份、园土2份半、河沙3份、有机肥料1份半。

②腐叶土5份、河沙5份。

③腐叶土4份、园土2份、河沙3份、腐熟有机肥料2份、少量骨粉或过磷酸钙。

以上几种土壤适宜栽种喜中性土壤的花卉。

①腐叶土4份、泥炭土2份、粗砂4份、腐熟有机肥料1份、少量骨粉或过磷酸钙。

②腐叶土3份、园土2份、粗砂3份、碎瓦砾1份、石灰石2份。

以上两种土壤适宜栽种肉质多浆类花卉。

6.肥料

肥料是花卉优质高产的重要物质基础,这是因为花卉生长发育不仅需要阳光、温度、空气和水分,而且需要多种营养元素来建造有机体。一般地讲,新鲜花卉含有5%~25%干物质。如果把这些干物质煅烧后就会发现,花卉有机体是由多种营养元素构成的。施肥的目的就是补充土壤中营养物质的不足,以便及时满足花卉生长发育过程中对营养元素的需要。养花实践证明,施肥合理,养分供应及时,花卉就会生长健壮,枝繁叶茂,花多果硕,观赏价值高;反之,长期未施肥或施肥不科学,花卉就会出现生长不良,花少或不开花,结果少或不结果,降低或丧失观赏价值。“要让花儿发,全靠肥当家”的花谚,就是养花的经验之谈。花卉的生长好坏与施肥息息相关,因此施肥需要了解花卉的营养特性,以便有针对性地施肥,才能培养出优质花卉,以满足人们美化环境的需要。 HDCWty1GDK91NSNSiEAgsLcn5fizaDQHRDZ+aC8WMyY1jvBfW1z3FGjnWSEfGVz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