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 小学体育教学的管理 |

在小学阶段,学生主要依靠课程和有效的教学设施尝试各类运动项目,他们尽情地享受运动乐趣,学习新的技能,进行集体练习,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要培养小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应在加强学生在校的体育指导以外,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共同培养孩子的锻炼习惯。现在欧美等国家都提倡将孩子的体育活动时间增加一小时,这说明着人们越来越重视孩子身心发展中体育运动的重要性了。

培养体育活动的兴趣

小学生最乐意干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凡是主观上不愿意做的事情他就很难做好。所以,培养他们体育锻炼的习惯也应当从培养兴趣入手。好玩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老师的任务就是保护和发展他们的体育兴趣。

一般地说,经常给学生讲名人锻炼身体的轶闻,与学生一起跑步、做操、打球等,都是促进小学生体育兴趣的有效途径。在具体指导学生进行锻炼时,要注意把体育锻炼和游戏娱乐结合起来。

比如一边跳橡皮筋,一边教小学生们唱儿歌;又比如,让学生一边排队去做早操,一边唱儿歌。这样的锻炼会使孩子感到满身喜悦,身心都得到锻炼,同时也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走好路队。当小学生的体育兴趣得到发展和巩固后,老师和家长应有意识地加重体育锻炼的成分,增强学生自觉锻炼的意识。

教师要根据孩子自身的爱好、特点选择孩子喜欢的运动项目。每个孩子都喜欢令人兴奋的体育运动,他们还希望在自己所参加的集体活动中显示出个人成就,这也就是孩子的一种表现欲。我们应该好好利用学生这点,多在活动的设计中出心意,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体现出属于自己的一项成就。

灌输体育锻炼的常识

体育不是一种单纯的体力活动,只有在锻炼过程中注意学习知识和掌握技术,才能提高体育锻炼的成效。要提高成效就要教给小学生一些常见运动项目的知识和技术,指导学生正确的练习。

比如,锻炼前应做哪些准备活动,体育运动后应做哪些整理活动,又比如跑步的起跑、加速跑、途中跑、弯道跑、终点冲刺等;打篮球的传接球、带球突破、投篮、防守等。

体育锻炼的制度化

小学生做事情往往缺乏自觉性和毅力,对事情的兴趣较容易转移,如果班主任和家长放松对他的督促,他在体育锻炼上就可能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这样自然就会妨碍体育锻炼的效果。

在学校每周安排的体育课与早锻炼基本能保证学生日常锻炼需要,但是周末以及假期休息时间,学生的日常锻炼就难以保证。往往是在做完作业与培优题后就是看电视与睡懒觉。

因此,家长和老师要帮助孩子制订一个锻炼身体的计划,明确锻炼的目标和内容,规定锻炼的次数和时间。在制订计划时要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安排,循序渐进。

运动量要由小到大,逐渐增加,动作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使小学生的机体有个逐渐适应的过程。在制订计划时,在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特点的基础上,还应坚持各种运动项目的全面锻炼,使小学生在力量、速度、灵敏、耐力等方面都得到发展,使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形态和生理功能得到均衡的发展和全面的改善。

在计划的落实方面,老师可能因为全班人数太多而难以全部照顾到,所以应让学生家长在可能的情况下与学生一起锻炼。这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保护学生的安全,不断提高学生的技巧,也是对学生最好的督促。

家长要经常鼓励孩子坚持锻炼,并且每隔一段时间比如一周、两周、一个月,检查一下孩子锻炼的情况,指出孩子进步的地方,告诉孩子应当改进的地方,这是孩子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催化剂”。

只要老师与家长密切配合,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就一定能养成,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就一定有提高。

中学体育教学的管理

在体育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习惯是逐渐养成的、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和外在监督的自动化了的行动方式。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

对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全国健身计划纲要》中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

九年制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也把使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作为教学目标之一明确提出。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转变观念,提高对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认识长期以来,许多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来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

传统的教学要求课堂教学非常有序。老师和学生的一举一动都是很有讲究的。这种教学方式,禁锢了学生的思维,阻碍了学生自主性的发挥。

开放的体育课则完全不同,一堂优秀的开放型体育课,追求的外在表现是如何将机械的口令化为某种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有效的渗透到课堂里来,追求的实质性的目标则是完全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一致的。是完全符合健康第一,学生发展第一这个总的目标的。

在课堂上,学生按照自己制订的活动方案进行锻炼,或整班教学,或分小组活动,不再拘泥于某种固定的形式。教师则完全作为参与者和指导者,不是老师要学生学什么,而变成了学生要老师教什么,学生成了课堂真正的主人。

教师在全盘掌握活动计划后,有目的的参与各组的活动,对各组活动情况进行指导或小班化教学。体育教学中应贯彻“情、知”教学原则,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激发学生的锻炼身体的积极性,培养和锻炼学生优秀的学习品质,发挥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

要克服体育教学中的“情”、“知”分离,单纯就体育锻炼而体育锻炼,忽视学生情感或意志因素作用的倾向,使学生从“要我练”转变为“我要练”,“我乐练”和“我乐学”上来,从而积极主动地获取体育知识,掌握体育技能。

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有的甚至弃之不顾。其实不然,如果没有端正的锻炼态度,又没有锻炼兴趣和良好的锻炼习惯,学生是无法真正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当然也就无法实现全面提高身体素质。

相反,学生对锻炼如有浓厚的兴趣,又具有良好的锻炼态度和习惯,就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精神饱满地参与练习。因此,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二是培养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成为一种习惯。其中,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是基础,只有科学地锻炼身体的习惯,才能称得上良好的锻炼习惯。

1.指导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

不是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体育活动,也不是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能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

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首先,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各系统器官的功能,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体育动作的规律特点,以及体育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生理变化的。

这些基本知识可在健康教育课中传授。其次,让学生懂得生理负荷的最佳方案和合理的锻炼程序,以及为什么做与怎样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此外,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身体锻炼。

2.加强自身的体育锻炼

良好习惯的形成,是意志与毅力的结果,只有经过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和努力实践才能形成。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必须努力尽可能坚强地形成学生良好的习惯,但为了达到这种目的最重要的还是正当行为的不断练习。”

因此,体育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根据教与学的需要与可能,制定严密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有的放矢地逐个项目培养和训练。让学生准确掌握动作要领和练习过程,要由易到难,由单项到系列,由部分到整体,坚持不懈,反复训练。教师还应经常督促检查,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形成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3.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同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三者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锻炼态度端正,参与锻炼的兴趣浓,必然催化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形成。因此,好的锻炼态度和方法都要将它化为习惯,只有形成了习惯,好的态度和方法才能随时表现与应用,好象出于本能,受益于终身。

(1)教师在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青少年学生模仿性强,体育教师是学生直接效仿的对象之一,对学生能否形成良好锻炼习惯有直接的影响。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认真贯彻课堂常规,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规范准确的讲解示范动作技术,并且加强练习方法方面的指导。

让每一个学生每一节课,都经受一个科学锻炼身体的过程,并且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通过明示和暗示的综合效应,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 2)促使学生形成自律性。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过程,学生是主体。外因需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只有设法将学生从被动锻炼中解放出来。变被动锻炼为主动锻炼,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目的。由被动锻炼转化为主动锻炼,需要很强的锻炼自觉性和自觉能力。

因此,体育教师不但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而且要帮助学生制订有个性特点、具体切实的个人锻炼计划。严格规定锻炼内容、方法、过程、运动量和时间等。并引导学生加强对自己锻炼计划的实施进行自我评价、自我监督,不断提高学生积极参与锻炼的自律性,从而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注重师生情感融洽

要想师生情感融洽,教师应首先带着一颗爱心去上好每一堂课,时时处处关心、爱护学生,体育教学也不例外。例如某校体育课篮球赛中由于学生之间发生了一些身体碰撞,张同学在碰撞中受到了一点小伤,当时气势汹汹地向方同学冲去,这时,该校教师及时的进行了阻止,并耐心地与张同学进行交流,一边检查并处理伤处,一边与其谈心:比赛中不可避免的有一些碰撞,你要理解对手在比赛中的行为表现,当你处于同样的情况时,你也会为了集体的利益毫不犹豫地冲上前去拼搏,也想获得胜利。这虽然很平常,但是学生从教师的言行上体会到了关心和爱护,从而促进了师生之情。

其次,教师要有热心和爱心。有些知识、技能、技巧学生一时掌握不了,教师千万不可急躁,更不能埋怨,而是应当满怀热情地去帮助、引导学生。如在学习器械动作时女生往往练习的主动性差,个别人总是想法躲藏,甚至不做,造成课堂懒散、沉闷,这时教师除做好示范动作外,跟应当给予学生鼓励,进行耐心讲解,同时还可减小动作难度,让学生从简单易行的动作入手,反复的帮助与指导,逐渐的提高动作难度。 eTCrVAzDWqIKoNBxyTOnmiN5HHTAvcLigsjWt8twRplFMb1WDnRmX7SE0TV2Wp5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