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环境的优化与教学环境的设计密切相关,设计本身也包含着一定的优化思想,而优化本身也是一种设计。但是,教学环境的优化又与教学环境的设计有所不同,教学环境的优化更多地强调在现有条件下通过变革教学环境诸要素的构成方式,从而取得最佳效果。
完善教学目目标
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活动中,往往仅仅考虑达到目的的手段,而不注意对活动目的本身的反思,最终造成人自身的异化。教学活动是人类特有的社会实践活动,其对象是人本身而不是其他,更需要注重活动目的目标的完善。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学校首先要检察自己的目的目标是否完善,这是优化教学环境的首要前提。
优化社会大环境
在现实中,学校教学活动往往受社会大环境的抵制,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等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不能否认在此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消极影响的思想、观点和言论,而这对有些学校的教学活动有着极大的冲击,使学校教学活动目的的实现受到影响。
因此,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为教学活动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但是,教学活动总不能等到社会环境完美无缺的时候再进行,而应发挥自身改造社会环境的作用,为净化教学环境做出应有的努力。这就要求学校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强化学校教学活动的影响力。
改善学校物质条件
学校物质条件是学校教学工作赖以进行的物质基础,是学校生活的物质载体。
事实上,学校的物质基础首先是一个完备教育过程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其次,它又是对学生精神世界施加影响的手段,是培养他们的观点、信念和良好习惯的手段。
毫无疑问,创建良好的物质环境是教学环境优化的重要内容。尽管在经济落后的情况下,学校物质条件不可能得到很快的改善,但是师生可以通过对校园的精心设计和绿化、通过对教室的布置,使学校物质环境得到美化和优化,使教学环境体现出崇高的教育意义和审美价值。这对于优化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学环境有着更大的启发和意义。
优化教学过程
有完善的教学活动与和谐的校内外环境,而没有优化的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只能是一句空话。
优化教学过程,实质上也就是协调好教学微观环境诸因素间的关系。例如,筛选、组织和利用好各种信息,使其成为适宜的教学内容;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善于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及时做出机智的调整等等。
总体上看,可以从两个方面优化教学过程:第一,就教学活动的构成要素而言,要优化这些要素间的关系,以保证教学结构的合理和正常功能的发挥;第二,就教学活动过程而言,要使各要素间的衔接紧凑自然,反馈顺畅,而且要有足够的灵活性,以便全面实现教学活动的目的。
优化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在优化教学环境中的作用不可低估。
教学评价一方面是对教学活动成果进行评判,另一方面又因其价值导向的功能而左右着教学活动的发展方向。优化教学评价,就是让教学活动更为规范和理想,也就是使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的和谐发展,有利于教学环境整体功能的全面发挥。
在现实教学实际活动中,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恰恰是导致教学环境失衡和教学活动低效率的重要原因之一。学校必须克服教学评价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如评价手段单一、简单;评价标准呆板、缺乏弹性,过分强调整齐划一;重终结性评价而轻形成性评价等。所有这些问题,都明显地相悖于教学环境平衡的要求,其最终结果会降低教学活动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