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它作为培养新世纪人才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已经被教育界广泛地认同。
图书馆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知识经济社会的动力源泉,是创新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中,图书馆的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图书馆在学校创新教育中的主要作用
1.图书馆文献信息是创新教育的知识源泉
图书馆拥有各种学科的各类文献资料,古今中外,无所不包。这些知识信息作为公共信息存在,可以被很多人无限次地使用。
读者可以根据兴趣爱好博览群书,各取所需,在反复阅读、分析、判断的基础上消化、巩固、拓宽课堂所学知识,并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的真识灼见,在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中想象力、思维能力及判断能力也相应得到锻炼和提高。也只有涉猎大量的知识并不断更新和拓展知识结构,才能产生创新的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实现教育的创新。
2.图书馆良好环境是创新教育的自由空间
图书馆拥有大量的有序信息资源,它不仅能为读者提供丰富的知识,而且还为读者提供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独立研究、自我教育的良好条件和环境。图书馆安静的学习环境,浓郁的知识氛围,能使读者全神贯注于知识的汲取,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陶冶学生的情操。
图书馆的读者工作也重视教育和培养读者创造思维的能力,培养读者将获取到的知识进行分解、加工、整合成新知识的能力。图书馆能为读者提供宽松的空间以及民主、自由的学术环境和氛围,鼓励读者在知识的海洋中吸取营养、陶冶情操,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出新观点、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使他们的创造力尽可能地发挥出来。
3.图书馆是学校创新教育的补充和延伸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知识更新不断加快,计算机、网络迅速走近人们的生活,各种文献信息大量涌入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逐步数字化,因此帮助读者不断提高利用馆藏资源的能力,尤其是利用电子文献资源的能力,学习网络知识以及现代情报检索技能已成为创新教育的迫切需求。
指导广大学生利用新型文献资源,提高信息消费和知识消费水平,使图书馆成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在创新教育过程中,图书馆的地位和作用都将取决于图书馆能否向读者提供所需的知识以及所提供知识的数量和质量。
图书馆服务要向文献知识的深加工领域转变,形成多元化、社会化的服务格局。丰富而有序的文献资源,图书馆员的帮助辅导,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使图书馆成为因材施教、培养创新思维的“第二课堂”。
4.图书馆是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阶梯
当今交叉学科、新兴学科不断涌现,教师在教学、科研过程中要利用图书馆不断学习新观念、新知识、新成果以及了解掌握本学科最前沿的学术动态,使原有知识不断更新,在此基础上才能启发教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切科学研究、一切知识创新都是从学习、研究现有的文献资料为起点,图书馆浩瀚的文献资源是从事知识创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源泉。
通过对图书馆文献信息的学习,教师能够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能够提高职业道德修养,能够补充学科或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教育科研、学科教学论、学习心理等方面的知识,增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熟练使用各种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充分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
学校图书馆在创新教育中发挥的作用
1.加强图书馆工作的创新
(1)图书馆管理创新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人是最活跃、最具决定性的因素,未来的图书馆竞争将由馆藏与建筑转向管理与服务,图书馆员在图书馆的文献信息的存贮功能、交汇功能和生产功能中将担任主要角色。
因此,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能力,并以人的能力作为实施管理的最根本立足点和依靠力量,以人的能力提高为出发点,通过知识网络的环境,将人和组织的共同创新和发展作为管理工作的根本目标。
要建立各种管理制度。图书馆的各种管理制度应适应自动化、网络化的新模式,不仅要处理好继承和发展关系,还要协调好图书馆各部门之间、各岗位之间的关系。
健全的图书馆管理制度可以使工作人员明确职责范围、工作要求,使图书馆工作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这样才能调动起各级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可以促进图书馆改革的深入,又能使图书馆更好地履行职责,提高办馆效益和服务质量,并促进各类型图书馆的协调与合作,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图书馆管理体系,以保证图书馆事业的健康发展。
在管理方式上,要坚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实行网络化管理。实现文献管理、服务管理、人事管理及其它事务管理的自动化、规范化,是未来图书馆的发展要求,更是创新教育的要求。
此外,图书馆的管理创新还要求图书馆的管理是动态的、开放的,而不是静态的、封闭的。图书馆的管理本身具有开放性和运动性的特征。如果一味强调静态的管理制度修订和完善,而忽视管理过程中的动态性,将影响图书馆管理系统现代化的进程。要用全新的管理理念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也只有管理创新才能创造更加有效的资源创新模式,发挥图书馆的整体功能,为实施创新教育提供必要的软环境。
(2)图书馆创新要有“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随着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日趋完善,网络中的所有图书馆均可实现互连,文献资源共享成为现实,加上互联网上的其他讯息,一个网状的巨大图书馆便形成了。读者可以在网络中的任何一个“站台”搭乘网络的“班车”去知识的海洋遨游。图书馆以“一个或几个网址为读者服务”将成为可能。图书馆的科技创新是实施创新教育的硬环境。
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在服务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新技术的应用已使图书馆工作手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就要求在图书馆服务中对传统服务思想、服务方法进行全方位思考,并在实践中积极改进和创新,以促进创新教育的深入。
在服务理念上,要树立“读者第一”的服务思想,一切从读者利益出发,时刻注意方便读者。图书馆管理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满足读者对文献信息的需求。
(3)在馆藏文献上改变“重收藏轻利用”的观点。图书馆在服务方式上,要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图书馆要面向社会、面向读者、面向未来。要改变传统的守株待兔式地等读者上门方式,主动去接触读者,广泛进行社会调查研究,听取读者意见,收取读者的需求信息。
要变封闭式服务为开放式服务,传统意义上的单个图书馆是整个图书馆群的一个节点,各个节点之间联系甚微,图书馆相对比较封闭。现代新技术已经将各个节点之间连接起来,使“图书馆群”变成社会化的、具有现代意义的“图书馆网”。因此,我们要走出固定场所,摆脱传统文献处理方式和单个图书馆的桎梏。
建立以本馆为中心,从平面到立体的、辐射型的服务体系,注重本馆的特色建设,然后借助网络互通有无、实现共享并增加网络信息服务和网上图书浏览等方式。
变大众化服务为个性化服务,由于读者的需求层次各不相同,而且阅读倾向已向专业化、精密化方向发展,不能满足于图书馆提供的统一化、大众化的服务,而希望提供完整、有序、广泛,全过程、全方位、立体化的专题信息知识。
图书馆服务要根据不同的用户群体,对每个用户群体的不同个体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提倡服务的个性化,利用各种手段、适时提供经过整理、分析、综合的信息和知识,对信息实现准确、快速的反馈和调控,提高读者的满意率。
变浅文献服务为信息服务,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知识量的激增,使人们阅读的知识相对变少,人们需要经过加工有序的知识。不仅要提供一次文献,更要搞好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的深加工,营造一个优质高效的组织环境和高雅宽松的网络环境。提供多层次信息咨询服务,实现知识的增值。
变单一服务为全方位服务。传统的图书馆往往只有借还,图书馆对读者要提供多方位的服务,同时这也是现代信息社会读者的一种需求。图书馆将会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文献中心、信息中心、咨询中心、研究中心。
2.加强图书馆藏书的建设
图书馆藏书是实施创新教育必备的物质基础,藏书的数量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为创新教育服务的水平。随着创新教育的开展,学校普遍进行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为此,图书馆的藏书结构与模式也要相应发生转变和调整,在学科类型方面,应改变过去那种过分强调和偏重专业教育文献资料的做法,注意收藏基础学科、相关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文献,藏书结构由单一性向综合性转变。在文献类型方面,应注意电子文献和视听资料的收藏,逐步增加其在馆藏资源中所占的比例,以满足师生的阅读需求。
3.开设图书馆文献检索课
开设文献检索课是增强学生情报意识,培养学生掌握和利用文献与信息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同时也是创新教育的需要。图书馆应充分重视利用图书馆的教育,把文检课列入选修课或必修课,以提高学生对情报资料的收集能力、选择能力、处理能力、吸收能力和利用能力,完善其知识结构。
随着学校课程体系朝横向复合型转变,文献检索课也应改变过去课程内容局限于专业和科技文献检索的做法,相应增加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科类基础课程的检索内容。另外,文献检索课必须相应增加计算机检索内容,使学生熟练掌握机检的方法与技能,这必将极大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4.加强图书馆的导读工作
图书馆的导读工作是读者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途径之一。图书馆的导读工作应立足于读者的能动性和自主性,以“提高读者的阅读能力,即选择文献、利用文献、理解读物和消化知识的能力”为目的,加大导读工作力度,深化导读工作内涵。
图书馆可编制导读书目、推荐书目和教学参考书目,开展书评活动,举办导读讲座、约题讲座、读书报告会以及专家导读等,对大学生进行阅读指导,使学生学会科学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提高阅读效率和质量,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学研究的能力。
总之,图书馆在学校的创新教育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一定要积极重视和充分发挥这一优势,使图书馆成为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