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学生全面发展,就必须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正确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发展全面素质与发展个性的关系。在新形势下,推行素质教育,教师不仅要增强素质教育意识,更要吃透素质教育的内涵。
透素质教育的内涵
1.全面性
这里的“全面”,不只是指共性的全面的基础发展,还有因人而异的个性特点。如果只有共性的发展,而没有个性的发展,对一个学生的素质来说,还不是全面的,对培养新时代需要的有创造性的人才也是不利的。
2.合格性
它强调合格公民基本素质的培养,以学会做人为首要任务。提倡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关心,为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终身教育和受高一级的学历教育打好基础。
3.主体性
它强调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生动活泼的个性优化发展。强调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而良好的个性能得到充分发展,便是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的具体体现。
4.开放性
它强调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国际社会。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使学生具备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素质,有利于个体潜在创造性的发挥,这就需要十分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
5.优化性
这种优化强调教育财力、时间、精力投入与产出的最优化,最有效。它强调师生劳逸结合有度,劳动时间集约化,为学生赢得自由支配时间,以利于学生个性优化发展。
素质教育的实施
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必须十分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主要可从几方面入手。
1.激发兴趣,强化内驱力
兴趣是学生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学生感知事物、追求新知识、发展思维的强大内驱力。在愉快教学、情境教学、尝试教学的教学实践中,以引人入胜的导入、新颖有趣的设问、生动形象的电教、变化多样的游戏等引发学生兴趣,效果显著。
2.指导学法,确保自主性
传统的应试教育以灌输为主,学生没有主动学习的权利,因而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变“教”的课堂为“学”的课堂,还学习自主权给学生。
3.培养能力,注重个性化
在当前科学飞速发展、知识剧增的情况下,学生具有自主地获取知识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就能通过独立思考去理解和掌握基本规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个性得以优化。
4.优化情感,发挥推动力
心理学认为,情感因素对学生的个性形成,具有动力功能、定型功能和补偿功能,对学生的学习方向、学习过程、学习成绩能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在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中,应该十分重视对学生情感素质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