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处于可塑性最强的年龄阶段,是形成人格及基本素质的关键时期。一个人能否成才,首先取决于他是否具有足够的辨别客观事物真善美的能力,是否有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及性格。学校教育,应首先是成人的教育,成人才能成才。
学生人格因素的形成
人的素质是个整体,而人格素质则是其根和主干,它决定着学生素质的发展方向。教师应当分析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各个因素。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其中最主要的最不可忽视的应是社会影响、人际交往及课外生活的内容。
1.语言和身教相结合
身教重于言传,强调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在讲清道理的同时更需要教师的模范作用,初中生已具有了一定的辨别能力,如果他们对教师的德行、品性、能力不再信任,说得再多也是白费。
2.情理相结合的教育
要让学生知晓做人的基本道理,让学生在思想上认同,再加以行为上的引导,使他们在思想、行为上不断积累加强自己的人格素质。
3.家庭、学校、社会相结合
这里主强调班主任要进行协调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行为动态,及时教育。人格素质的教育和形成单靠学校,教师的教育管理是不够的,必须使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形成合力,才可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4.关心爱护与严格管理相结合
学校的领导,教师及其他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要遵循知、情、意、行的心理规律,对学生进行人格素质的教育,在此过程中,必要的规范其行为的方式方法必不可少。
学生人格因素的培养
1.加强人权观念和法制观念的教育
学校作为教育机构,对学生的人格塑造乃是第一位的。首先就要让学生懂得做人的规格是什么,怎么做。国家早就为学校和学生制定了一系列法规制度和各种守则,提出了育人标准。然后就是教育管理者必须严格执行各种法规制度,不能形同虚设。只有这样,学生的人格教育和法制观念才能逐步得到增强。
2.发挥教育工作者的人格表率化作用
现在的中小学生,因为物质生活的优越,社会信息的畅通,虽还是未成年人,却自以为大道理什么都懂,小道理无所不知。对于教育者的空口说教,他们早就厌烦了。因此,不管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又特别是生源素质相对差异很大的民办学校的教育,都必须用人性化的仪表和人情味的话语去引导他们,感化他们。
3.加强对中小学生的正面疏导
正面疏导,也就是强调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要采用人性化的,富有人情味的教育方式。即“人格本位”的思想方法。中小学生作为未成年人,不管他身上存在多少毛病,而想做一个被世人所称赞而不愿被唾弃的好人的目标是共同的。
4.加强对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心理素质教育是人格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心理素质是指学生的意志、情绪、情感、性格、自我意识、社会交往、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心理品质。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的德、智、体、美和个性的生动活泼发展,要以良好的心理素质作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