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主要派别

藏传佛教在弘传后期,从11世纪开始陆续出现许多教派,并形成了各种支派。至15世纪初,格鲁派的形成,藏传佛教的派别分支才最终定型。藏传佛教主要有前期四大派,即宁玛派、噶当派、萨迦派、噶举派,以及后期的格鲁派。

藏传佛教的派别差异,是因不同师承、不同修持教授、所据不同经典和对经典的不同理解等佛教内部因素,以及不同地域、不同施主等教外因素而形成的,这是藏传佛教的一大特点。

(一)宁玛派

宁玛派是藏传佛教最古老的一个派别,在各派中历史最久,形成于公元11世纪。宁玛,藏语意为古或旧。所谓古,是说它的教理是从8世纪时传下来的,历史悠久;所谓旧,是说它的一些教义教规是以古时候吐蕃的旧密咒为主。

宁玛派与西藏本土所固有的宗教,即苯教有着密切的关系。8世纪至9世纪,佛教中的密宗从印度传入西藏,并保持父子相传的形式。而苯教在西藏民间的影响很大,恰好密宗的神秘性与它非常相似,结果两者逐渐结合起来。

宁玛派极重密宗且弘扬旧密咒。早期宁玛派的特点是采取密秘单传,信徒分散,没有寺院及僧团,其教徒可从事生产,可娶妻生子。由于该派僧人穿红色僧衣,俗称“红教”。

宁玛派的教法传承,是与前弘时期的法统一脉相承的。在禁佛时期,采取的是极为隐蔽的方式进行传授。吐蕃王朝崩溃后,很长时间无寺庙、无僧团,只有一批在家俗人咒师维护法统。有的则采取在家庭中父子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法,法脉因而不断。

10世纪至11世纪时期,即后弘初期,就有人或自费或被派到印度、尼婆罗等地去学习经教。有些是把印度、尼婆罗的高僧迎请入藏传法,新翻译了大量密乘典籍。由于师承不同,所传教法不同,遂产生了派别,总称为新译密咒派或新派。如噶当、萨迦、噶举等派均属于这些派别。

宁玛派也出现在这一时期,开创人是素尔波且·释迦琼乃。当时,除素氏外,尚有若氏家传系统以及后来隆钦宁提的传承系统等。由于这些传承系统都是弘扬前弘时期的经典法要,遂逐渐形成为一个独立的宗派。历史学家便称他们这派为前译密咒派,简称“旧派”。

宁玛派僧徒可以分两大类:第一类称阿巴,专靠念经念咒在社会上活动,不注重学习佛经,也无佛教理论;第二类有经典,也有师徒或父子间传授。

事实上,宁玛派由于三素尔的出现,才有寺院的建立,以及一定规模的活动,形成了有系统的教派。

“三素尔”指素尔家族的祖孙三代,即素尔波且·释迦琼乃、素尔穷·喜饶札巴、濯浦巴·释迦僧格,他们是西藏佛教宁玛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素尔波且从小亲近当时的许多密宗大师,广泛学习宁玛派教法,逐步学到了各种流行于当时的密法。比如,素尔波且从娘·耶协琼乃大师前完整地学到了《幻变经》密法,托噶·南喀拉大师又给他传授了《集经》密法。可见,素尔波且基本上继承了前弘期传承下来的远传经典派的全部教法。

后来,素尔波且还特意向大译师卓弥·释迦耶希敬献一百两黄金,获得道果法的圆满传授。通过广泛求教学习和自身的刻苦钻研,素尔波且很快成长为当时的一名精通宁玛派教法,并具有渊博宗教知识的著名大师。特别是他创建邬巴隆寺,为宁玛派开辟了一个统一的宗教活动中心。从此,素尔波且就在该寺开展一系列促进宁玛派教法仪轨得以进一步完善或发展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宗教活动,使宁玛派结束以往的的分散格局或无组织状态,开始走向拥有完整教法仪轨和寺院组织的正规宗派行列。

素尔波且去世之后,素尔穷·喜饶札巴成为唯一的继承人。他在管理邬巴隆寺、卓浦寺和札嘉沃修行地三处宁玛派的活动中心时,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使寺院宗教活动开始走向正规化。比如,素尔穷·喜饶札巴规定每天早晨在邬巴隆寺举行宗教活动,正午在卓浦寺举行宗教活动,傍晚在札嘉沃修行地举行宗教活动。

同时,为了扩大宗教活动规模,素尔穷·喜饶札巴亲自主持建造了一座9个柱子的豪华佛殿,取名为空行神殿,里面塑有42尊佛像及护法神,并在两面墙壁分别绘有广略坛城图案。除此之外,还建立了几座小殿。

此外,素尔穷·喜饶札巴在佛教显宗理论,特别在因明学上有一定的造谐,并具有很强的辩论能力。因而他又成为当时其他新兴宗派僧侣在辩经场上的主要竞争对手。经过多次辩经,素尔穷·喜饶札巴所向无敌,在当时的佛教界赢得崇高荣誉。后来许多辩经对手都成为他的弟子。

由于当时宁玛派僧侣大都为居士,他们主要注重于密法的修炼,而不十分关心对显宗理论的学习。在这种宁玛派在显宗理论的辩经方面没有更多人才的情况下,素尔穷·喜饶札巴便成为一枝独秀,他为宁玛派在当时其他宗派中树立良好形象,作出了巨大贡献。

濯浦巴·释迦僧格,又名秘密怙主·濯浦巴或拉杰钦波·濯浦巴,是素尔穷·喜饶札巴的儿子,于1074年,也是他父亲去世的那年出生。据有关藏文资料,素尔穷·喜饶札巴大师有三个儿子和数名女儿,而且都是修习宁玛派教法的僧尼。后来,唯独最小的儿子濯浦巴·释迦僧格获得大成就,而成为父亲的接班人。

濯浦巴·释迦僧格主要靠他的母亲和舅舅抚养成长,他在15岁前,就在家中一边学习文化,一边练就管理家务的本领。因为当时濯浦巴·释迦僧格家已是一户资财极为丰富的富裕大家,需要有人管理。

从15岁开始至19岁,濯浦巴·释迦僧格外出广拜名师,系统学习佛教理论,特别学到了《集经》《幻变》和《心品》等宁玛派远传经典部的全部教法,成为继承和发扬这一传承的著名人物。

濯浦巴·释迦僧格将卓浦寺作为自己常住的主寺,进行了大规模地修复和扩建,并在该寺每年举行四次大型宗教活动,即春、夏、秋、冬四季法会,为宁玛派寺院朝着正规化发展作出贡献。

濯浦巴·释迦僧格于1134年安详地离开了这个充满欢乐和痛苦的人世间,享年60岁。他在有生之年圆满地完成了一位宗教职业者肩负的任务或应尽的职责。

经过三位大师的不断努力,宁玛派已成为一个有固定寺院、有系统经典、有僧侣组织的完全独立的宗派,并在当时享有声誉。这一传承属于宁玛派中的经典传承,也是宁玛派中最正统、最权威的传承,在藏族地区一直流传至今。

此外,还有一位为宁玛派的发展作出特殊贡献的人物,即宁玛派史上享有崇高威望的隆钦饶降巴。他生于1308年,本名叫智美奥色,12岁出家。他在当时的诸多大师前,修学宁玛派以及其他宗派的密法。同时,又在桑浦寺学习《兹氏五论》和《法称七因明》等显宗经论。因此,隆钦饶降巴成为当时藏传佛教界显、密兼通的著名人物。

他的著述颇丰,其中最著名的有“宁提”法类35种,即喇嘛漾提等,以及七大藏论,即《胜乘藏》《实相藏》《要门藏》《宗派藏》《如意藏》《句义藏》《法界藏》。这些论著主要宣扬了大圆满法的教义。隆钦饶降巴在晚年还宣讲宁玛派的又一深奥大法,即“空行宁提”,为这一密法的传播作出贡献。他于1363年去世,享年56岁。

降钦饶降巴在他的有生之年,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宁玛派的教理教法,而且为宁玛派培养了诸多高僧大德,为扩大宁玛派的势力作出了杰出贡献。

隆钦饶降巴到过不丹,并在那里建造了一座叫塔尔巴林的宁玛派寺院,后来宁玛派又从不丹传至尼泊尔。因此,近代许多不丹和尼泊尔的宁玛派僧人,常到康区的佐钦寺学习宁玛派的教法。

宁玛派的传承,总分为两大传承系统,有直接传授经典的,称为经典传承;有发掘埋藏的经典进而传播的,则称为伏藏传承。除这两种传承外,还有其它方式的传承,如诸佛心传等。

14世纪后,经典传承不见史载,便由伏藏传承取而代之。伏藏为弘传前期时,莲花生等密教高僧埋藏的密教经典法门,弘传后期时被发掘出来弘传于世。藏传佛教各教派都有伏藏,但以宁玛派最为重视,有南藏、北藏之分,《大圆满法》即为该派独有的特殊伏藏法。

宁玛派的密典总分为两大部分,他们把讲解所依据的密经称为续部,把实修教授称为修部。宁玛派的续部属于无上续部的摩诃、阿鲁、阿底三大瑜珈,总括为《经·幻·心》三部,号称十八大怛特罗,即十八大续经。

目前,在我国的整个藏族地区共有753座宁玛派寺院,从数量上看,它仅次于格鲁派寺院,而大大超过其它教派的寺院,在藏传佛教诸多宗派中位居第二。

作为藏传佛教诸多宗派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宗派,宁玛派在藏族地区有着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除了西藏自治区境内的桑耶寺等宁玛派寺院,是早在8世纪创建之外,在其它藏族地区也有不少历史久远的宁玛派寺院。如藏传佛教前弘期内产生的藏族第一批出家僧侣中的比卢遮那大师,早在8世纪就到今四川阿坝藏族地区传教布道。

在那里,比卢遮那大师一边翻译佛经、讲授教法、坐禅修定,一边招收徒弟、建立寺庙、弘传佛法。正因为有了如此的历史背景,今日阿坝藏族地区的宁玛派极为兴隆。在这一地区宁玛派寺院的数量远远超过其它藏传佛教宗派的寺院。

宁玛派在我国藏传佛教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势力,它在藏传佛教诸多宗派中,仅次于格鲁派,而在广大藏族信教群众中,特别在藏族民间有着很强的影响力。

(二)萨迦派

萨迦,藏语意为“白土”,建筑在后藏仲曲河谷白色土地上的寺院,称为萨迦寺。

萨迦派不禁娶妻,但规定生子后不再接近女人。萨迦派僧人戴红色、莲花状僧冠,穿着红色袈裟。

萨迦派有血统、法统两支传承。元代以后,萨迦派内又出现俄尔、贡噶、察尔三个支派。

萨迦派采用的是昆氏家族世代相传的传承方式。根据萨迦派史籍,昆·贡却杰布是吐蕃时期的贵族昆氏家族的后裔。特别使萨迦派引以自豪的是,吐蕃赞普赤松德赞时的大臣昆班魄切的儿子、吐蕃时期的七觉士之一,昆鲁意旺布松,是昆氏家族中诞生的第一位出家僧人,也是藏传佛教史上产生的第一批僧侣之一。以此说明昆氏家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信奉宁玛派的世家,曾为藏传佛教的形成和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

昆·贡却杰布的父亲叫释迦罗追,他还有一位名叫昆·若喜饶茨诚的出家为僧的兄长,他们都信奉宁玛派。特别是兄长昆·若喜饶茨诚学识渊博、持戒严谨、精通密法,既是当时昆氏家族中的教主,又是昆氏家族自信奉宁玛派教法以来的一位大师。因此,藏传佛教史籍以昆若喜饶茨诚为界,此前昆氏家族信奉宁玛派,他之后从贡却杰布开始建立并信奉萨迦派。

贡却杰布从小跟随释迦罗追和兄长昆·若喜饶茨诚学习昆氏家族的教法传承,即宁玛派教法。然而,贡却杰布年长后,则对当时藏族地区流行的新密法很感兴趣。

有一次,贡却杰布去参加大型庆典会,该庆典会不拘一格,热闹非凡,表演的节目名目繁多,使人眼花缭乱。但最引人注目的,则是那些咒师们表演的剧目,他们头戴28位自在母面具,手持各种法器,简直是一群女性装扮,甚而以散发天女的鼓舞姿态,在手舞足蹈或翩翩起舞。在整个庆典会上,咒师们别出心裁地向人们展示出一派异彩纷呈的景象。

贡却杰布回家后,将看到的情景全部告知兄长,并请教为何出现这种现象等问题。兄长回答说,现在旧密法正处在没落时代,故出现这种混乱的局面,这是一种不祥之兆,以后修持旧密法者中很难产生德高望重的大师。也就是说,在佛教显密教法上有成就的法相学家或密宗大师,今后在修持旧密法的僧众中很难出现。因而咱们原先拥有的旧教典、旧法器,以及过去制定的佛教三宝等一切供养对象,均应自主地封闭,成为伏藏,开始吸纳新的密法,建立新的教法体系。

然而,他们后来在付诸实施、封闭旧密法的过程中,大密马头明王和金刚橛二尊护法神,由于神秘莫测、法力无比而没能制伏封闭。也就是,萨迦派在重组神灵系统或重新选择神灵对象时,无法撤消马头明王和金刚橛二大护法神的神圣地位。

所以,至今萨迦派依然供奉或修持这二尊从旧密续中一直传承下来的怒相护法神或本尊,同时还保持了白品日月姊妹施食仪轨。其中,萨迦派向号称为白色护法神的日月姊妹神,抛掷朵玛食子等举行的宗教仪式,是萨迦派特有的一种季节性的宗教仪轨。

当时,昆·若喜饶茨诚劝告小弟贡却杰布,去亲近当时在后藏最为著名的卓弥·释迦益西,学习藏传佛教后弘期内兴起的新密法或新密续,以便为昆氏家族建立新的教法系统。后来,贡却杰布实现了兄长的意愿,为昆氏家族创立了新的宗派,即萨迦派。

卓弥·释迦益西,是藏传佛教后弘期中翻译新密续的大翻译家之一,他在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初期阶段,翻译了不少重要新密续,为藏传佛教新密续的建立作出过巨大贡献。

故在藏传佛教史书中,一般称其为卓弥译师。尤其是卓弥译师在萨迦派的历史上,更具有无与伦比的崇高地位。因为萨迦派最注重的核心教法,即道果法源自卓弥译师。

从某种意义上讲,萨迦派的历史,其主线始终是道果法的历史传承。所以,叙述萨迦派的历史,尤其是疏理萨迦派的教法传承的历史,就得从卓弥译师开始讲起,才能顺理成章,脉络清晰。

卓弥译师不仅是享誉全藏区的大翻译家,而且也是一位培养高僧的著名上师。不少高僧大德都曾在卓弥译师的门下学习过佛法,诸如萨迦派创始人贡却杰布、噶举派的祖师玛尔巴大师、父续《密集》的主要传播者桂译师,以及为宁玛派的形成起过关键性作用的高僧索布切等。其中,贡却杰布全面继承了卓弥译师倡导的以母续《胜乐》为主的教法,特别是贡却杰布将卓弥译师传授的道果法得以发扬光大。

贡却杰布遵循兄长的劝告,前往卓弥译师处学法。在途中遇到一位名叫钦译师的大德,于是贡却杰布便决定先在这位大德前学习新密法。贡却杰布向钦译师请求授予喜金刚灌顶,并讲授其密续。但未待密续授完,钦译师便不幸逝世。

贡却杰布不得不直接赴后藏拉堆地方的聂谷隆寺,求教于在那里传授佛法的卓弥译师。最初贡却杰布在卓弥译师前,继续听讲在钦译师生前未完成的喜金刚密续。之后,贡却杰布将自家的部分田地出售,买来17匹马,连同一串作为饲草款的珍珠,一起献给卓弥译师作为传法的报酬,求授完整的大宝经论。

卓弥译师给贡却杰布只讲授了部分大宝经论,而着重传授了密宗三续的经论部分。此外,卓弥译师特意传授了道果法。因而贡却杰布成为卓弥译师众弟子中最优秀的教法继承者。

贡却杰布在他40岁那年,即1073年,在今后藏仲曲河谷边的波布日山脚的一块灰白色的土地上,兴建了座寺院。这就是著名的萨迦寺。

萨迦派的代表人物有萨迦五祖,即初祖贡噶宁布、二祖索南孜摩、三祖扎巴坚赞、四祖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五祖八思巴·洛哲坚赞。

萨迦派的第一祖是贡噶宁布,他是贡却杰布的小妻子生的,也是唯一的儿子。贡噶宁布幼年时随父亲学法,但他是贡却杰布晚年时出生的。在他10岁时,父亲便与世长辞。

萨迦寺主持由拔日仁青札译师暂时担任,而贡噶宁布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佛法,他当时广拜印、藏名师,遍学佛教显密二宗包括“道果法”在内的全部教法仪轨。

贡噶宁布主要拜拔日仁青札译师为师,修习佛法,他在修持文殊法时,自称亲自面见文殊菩萨之显身,由此导师给他特别传授了《离四耽著》等般若教授。

《离四耽著》后来成为萨迦派的一种教戒,也就是一种修心而远离四个执著的教法。如耽著今生非佛徒,耽著轮回非出离,耽著自利非菩提心,耽著实执非正见。

另外,贡噶宁布拜章德达玛宁布为师,学习《俱舍论》,拜琼仁钦札巴和党美朗材两位大德为师学习《中观》与《因明》,拜南库瓦兄弟为师修习《密集》和《大黑天》等法,在居曲瓦札拉巴座前修习《喜金刚》法,在贡唐瓦麦罗座前求学《胜乐》和《明王》教授,在布尚洛琼座前求学《胜乐》等法,特别在香顿座前居留四年,专心修学教言(道果法)传授。

此外,天竺大成就者布瓦帕,为了开启法门,亲自抵达萨迦,向贡噶宁布传授72部密续之教授,尤其传授了不越围墙之14部深奥教法。总之,天竺大师向贡噶宁布传授了丰富圆满的近传深奥教言大法,即道果法。

最后,贡噶宁布学业有成,成为一名神通广大的密宗大师。

贡噶宁布20岁时,接任萨迦寺主持,行使萨迦派教主的权力。他大力宣讲显密教法,尤其重视教言道果法的教授。贡噶宁布主持萨迦寺达47年之久,为萨迦派的教法体系趋于完善、宗派势力的不断壮大,均作出了重要贡献。

贡噶宁布在世弘法时期,培养了诸多弟子。诸如获得最殊胜成就者3名、获得能忍成就者7名、通达经论讲说之心传弟子11名、精于讲解文句之心传弟子7名。

贡噶宁布是以居士身份自居的一位大德,他有四个儿子,依次是贡噶跋、索南孜摩、札巴坚赞、柏钦沃波。贡噶跋赴印度求法,22岁时卒于天竺摩揭陀地方;索南孜摩继任父亲贡噶宁布的法位,成为萨迦派第二祖;札巴坚赞继任兄长索南孜摩的法位,成为萨迦派的第三祖。柏钦沃波没有出家为僧,娶妻成家,繁衍后嗣。

萨迦派的第二祖索南孜摩,幼年跟随父亲贡噶宁布学习萨迦派教法,年长后赴桑浦寺拜噶当派高僧恰巴却吉僧格为师,学习慈氏五论和因明等显密教法。贡噶宁布去世后,索南孜摩继任父亲法位,成为第二祖。但索南孜摩继任法位不久,便将法位即萨迦寺主持职位,让给弟弟札巴坚赞,自己集中精力,专心修习佛法。

索南孜摩主要在前藏的桑浦寺研习佛教显密教法。因而索南孜摩博通显密,尤以注重密宗修炼和严守戒律而誉满当时藏传佛教界。同时,他还娴熟藏族文化五明学,即声明学、工巧明学、医方明学、因明学和内明学,为推动藏族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作出了贡献。

萨迦派第三祖是扎巴坚赞,他继任兄长索南孜摩法位,成为萨迦派的第三祖。札巴坚赞幼年时,跟随父亲贡噶宁布学法至12岁。他在11岁时讲说《喜金刚》等密法,震惊周围人士,曾在睡梦中修习三续经函,由此不学而自通三续。札巴坚赞对道果法产生了很深的感情。

此外,札巴坚赞从绛胜达瓦坚赞处受梵行优婆塞戒,从此不食酒肉,成为一名严守戒律的高僧。

据史料记载,札巴坚赞13岁时就担任萨迦寺寺主,为该寺的不断发展壮大尽自己的职责。他主持建造了萨迦旧寺大殿屋顶的佛殿,用金汁写大藏经甘珠尔部。

总之,札巴坚赞将广大信徒布施的全部财物,用于建造佛像、佛殿和佛塔,或分发给贫困的农牧民,因而当他担任萨迦寺寺主达57年后去世时,只留下一个坐垫,一套袈裟,别无它物,表现了一个清规戒律僧具有的高尚品德。

萨迦派第四祖是贡噶坚赞,他是贡噶宁布最小的儿子柏钦沃波的长子,从小跟随叔叔札巴坚赞学佛习法,打下良好的佛学知识。贡噶坚赞在幼年时,在叔叔札巴坚赞座前受了优婆塞戒,同时广泛学习佛教文化。

贡噶坚赞于1204年,在他23岁时,从克什米尔大师释迦室利处受了比丘戒,并学习法称的《量释论》等七因明论,以及《现观庄严论》等经论,还学习了工艺学、星象学、声律学、医学、修辞学、诗歌、歌舞等印藏文化。

因此,贡噶坚赞在藏传佛教后弘期,成为一名既娴熟因明学、医药学、工艺学、声律学和佛学,又精通修辞学、辞藻学、韵律学、戏剧学和星象学。当时,藏族地区贯通此十个学科的学者,则称班智达。萨迦贡噶坚赞就获得这一称号,即萨迦班智达,从而成为第一位享誉整个藏族地区的大学者。

贡噶坚赞获得萨迦班智达这一大学者称号后,印度南方的绰切噶瓦等六名外道学者,慕名前来西藏同萨迦贡噶坚赞辩论。当时,他们在芒域吉仲的圣瓦第桑布寺附近的一个集市辩经13天。最后,六位印度学者败北,他们便削发出家为僧,承认自己的失败。从此,萨迦班智达的名声在藏族地区更加响亮。

萨迦班智达作为一名大学者,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佛学著作和文化论著。诸如《三律仪论》《正理藏论》《贤哲入门》《乐器的论典》《修辞学》《声明学》《萨迦格言》等佛学和文化经典著作。其中,《三律仪论》是萨迦班智达的一部重要著作,书中判定当时佛教界存在的各种佛学观点的是非曲直,阐述自己对佛教的理解或见解。此书一直是萨迦派僧人必读的书籍之一。

此外,《正理藏论》是萨迦班智达以陈那的《集量论》和法称的以《量释论》为主的七部因明经典作为重要依据,并运用自己的认识论和逻辑思维体系,撰写成的一部全新的因明学著作,在藏传佛教因明学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

而萨迦班智达所著的《萨迦格言》,是一部脍炙人口的格言集,其内容主要反映社会伦理和为人处世的道理,在藏族地区流传范围很广,深受藏族人民的欢迎。

萨迦班智达不仅是一名博通佛学的大德,而且是一位促成西藏正式归入中国版图的重要政治人物。由于萨迦班智达在藏族地区享有崇高的声望,被当时的元朝统治阶级看中,便成为西藏与元朝之间建立统一关系的关键性人物。

1246年,萨迦班智达应元朝阔端大汗的邀请到达凉州,并同阔端大汗共同商定西藏归顺元朝的条件,以此奠定了元朝对西藏进行行政管理的基础。萨迦班智达在凉州向西藏各个地方势力写信,劝说他们接受条件归顺元朝。最后萨迦班智达不负重托,圆满完成西藏归顺元朝的重任,但他没能返回萨迦寺,于1251年在凉州去世,享年72岁。

可以说,萨迦班智达将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最美好的事业。经过萨迦班智达的努力,西藏以和平的方式归顺元朝。萨迦班智达为中国的统一大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我国历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

萨迦派第五祖是八思巴,本名叫洛哲坚赞。他是萨迦班智达的弟弟索南坚赞的儿子。八思巴从小聪慧好学,8岁时能向人们讲经,加上伯父萨迦班智达的良好教育,后来除了在政治上成为一名显赫的人物外,也是一位精通各种宗教知识的高僧。

八思巴在10岁左右,就跟随伯父萨迦班智达赴凉州与蒙古汗王谈判,幼年时期就开始接触政治,为以后的政治生涯打下了基础。八思巴17岁时,被临终的萨迦班智达任命为自己的法位继承人,即萨迦寺主持和萨迦派教主。

萨迦班智达去世后,八思巴开始担任萨迦寺主持和萨迦派教主职位,成为萨迦派第五祖。从此,八思巴逐步成为既是萨迦派的教主,又可代表西藏地方势力的显赫人物,因而他对西藏地方乃至元朝政权起过重大作用。

1253年,八思巴应召谒见忽必烈。当时,忽必烈夫妇及其子女以世俗人拜见上师的礼节,会面八思巴,他们共25人先后在八思巴前受密宗灌顶。忽必烈向八思巴奉献财宝作为灌顶的供养。

1255年,八思巴回藏,从康区迎请那塘堪钦札巴僧格受比丘戒,完成佛教出家僧人生活中最庄严的仪式。不久,八思巴又返回上都。当时,蒙古汗王对佛教、道教等不同派别的宗教,还能够比较公平地对待。所以,佛教与道教之间常发生辩论事件。

为了解决此事,蒙哥汗王命忽必烈主持并判定两派优劣,1258年在上都的宫殿隆重举行了佛道辩论会,两派各参加17人。佛教方以时年23岁的八思巴为首组成。其辩论以道教一方承认自己辩论失败而告终,17名道士削发为僧,少许道观也随之改造成佛教寺院。

1260年,忽必烈继任蒙古汗位,立即封八思巴为国师,赐玉印。1264年,忽必烈迁都大都,即今北京,在中央政权内设置总制院,掌管全国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又命八思巴以国师的身份兼管总制院事。

1265年,八思巴返回西藏,对萨迦寺进行了修缮,如新造佛像、灵塔,以及用金汁书写大量大藏经中的甘珠尔部。同时,分别拜克什米尔班智达希达塔噶大巴札、罗沃译师喜饶仁钦、纳塘堪钦青南喀札第二十多位大师为师,研习修教因明学、显宗理论和密宗修持等佛教教理仪轨,以及藏族传统文化五明学等知识。

八思巴此次回藏居留三年,其间还奉忽必烈之命创制“蒙古新字”。蒙古新字是八思巴依照藏文30个字母创制的由41个字母构成的一种新文字,其语音拼读均按蒙语,后来蒙古新字又称八思巴蒙文。

八思巴向忽必烈呈献蒙古新字后,忽必烈极为高兴,并于1268年下诏,凡是诏书及各地方公文等均必须使用蒙古新字,试图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这种新文字。

1270年,八思巴第二次向忽必烈授予密宗灌顶。由于八思巴为元朝中央创制新文字,为元朝皇帝授予神圣灌顶,深得元朝皇帝器重。忽必烈晋升八思巴为帝师,并更赐玉印。封号全称为“普天之下,大地之上,西天佛子,化身佛陀,创制文字,护持国政,精通五明班智达八思巴帝师”,又称帝师大宝法王,简称帝师。

1276年,八思巴从大都抵达萨迦寺,此次八思巴返藏,由太子真金护送,在途中专为真金著述并讲授了《彰所知论》,此经有汉译本,收录在大藏经中。

1277年,八思巴在后藏的曲弥仁摩地方,举行聚集七万僧众的盛大法会,史称“曲弥法会”。1280年,八思巴在萨迦寺拉康拉章英年早逝,享年46岁。

八思巴去世后,元朝的帝师制没有改变,帝师职位一直由萨迦派高僧继任而延续。

后来,萨迦派内部发生矛盾。1324年,萨迦寺分成细脱、仁钦岗、拉康、都却四个拉章,各领属民、土地。1351年,萨迦派在西藏的掌权地位,被帕竹噶举派的大司徒绛曲坚赞取代,萨迦派势力日渐衰落。

明成祖时,封萨迦派首领为大乘法王,萨迦派仅保有萨迦派附近一小片领地,其首领称萨迦法王。明朝中期,其它三个拉章传承断绝,都却拉章则再分为彭措颇章和卓玛颇章两房,延续至今。萨迦法王由两房的长子轮流担任。

萨迦派在显教方面,注重经论的翻译及辩经。显宗方面有两个传承,一个倡导唯识见,传授法相学;一个主张诸法性空,传教中观应成学说。

在密教方面,有萨迦十三金法,即《十三种不越外围之金法》,道果法是最独特的教法。

道果法,又称为《宝训》,是萨迦派《深法宝训道连同果法》的简称。由印度大成就者比瓦巴依于所有无上瑜伽续部以及《喜金刚》根本和注释的三续,特别是根本的《二品续》,而著述论典《根本金刚偈》和修持的引导文《宝训道连果之教诫》,传授给弟子纳波巴和仲比巴,此后辗转传入西藏,并为萨迦派祖师所继承弘扬,最终成为萨迦派不共、特殊之法门。

此外,萨迦派教义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那就是属于“时轮金刚法”和“金刚持法”的体系传承。时轮金刚法至今是藏传佛教最重要的教法之一。

萨迦派对藏族文化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元代帝师达玛巴拉,在北京召集藏、汉、印度、北庭名僧,用梵文原本对勘藏汉文佛教大藏经典,历时三年撰成《至元法宝勘同总录》。这为《藏文大藏经》的编定和刻印打下了基础。由此,萨迦寺成为藏传佛教中藏书最为丰富的一座寺院。

(三)噶举派

噶举派,是藏传佛教支派最多的教派。“噶举”的藏语意为口授传承,谓其传承金刚持佛亲口所授密咒教义。又因为该派僧人穿白色僧衣,故俗称“白教”。

噶举派是11世纪,佛教后弘时期发展起来的,属于新译密咒派。噶举派的创立者先后有两人。一是琼布朗觉巴,一是玛尔巴译师。他们两人曾多次到过尼婆罗和印度等地,依从了很多名师,学习了不少的密法,主要是得到《四大语旨教授》。《语旨》是佛语的意旨,由祖师口语相承,血脉不断遂称为语传,藏名叫噶举。

后来,香巴在后藏发展形成为一个传承系统,称为香巴噶举。玛巴在前藏发展也形成一个传承系统,称为达布噶举。虽然门户不同,但由于他们两人的大法均出自一个来源,又都亲领语旨传授,所以都称噶举巴。

噶举派支系众多。达波噶举系统的创始人是达波拉结,但渊源却可以追溯到玛尔巴、米拉日巴师徒。

达波拉结是米拉日巴的上首弟子之一,1121年在达布建冈布寺,收徒传法。他融汇噶举派的《道次第》和米拉的《大手印》教授,写成《道次第解脱庄严论》,逐渐形成独特的风规。

后来,达波拉结的众多门徒发展出更多的支系,通常有“四系八支”之称,遍布于藏区各地,长久不衰。

达波噶举中帕竹噶举、噶玛噶举的上层,曾受元、明两朝册封,相继执掌政权。格鲁派兴起后,噶举派中仅有止贡、噶玛、达隆、主巴四支系保有一定势力。

香巴噶举系统的创始人是琼波南交巴,故也称琼布噶举。因琼波南交巴在后藏的香巴地区广建寺庙,传法讲道,故称“香巴噶举派”。

噶举派主要寺院有西藏墨竹工卡的止贡寺、四川德格的八邦寺等。

噶举派主要学说是月称派中观见,重密宗,采取口耳相传的传授方法,曾融合噶当派教义。

在修习上,噶举派注重修身,主修大手印法。大手印有显密之分。显教大手印为修心法门,修的是空性大手印,它要求修行者心住一境,不分别善恶美丑,以得禅定;密教大手印为修身法门,则以空乐双运为道,分实住太平印、空乐大平印和光明大手印等。

大平印修身的方法有四种,最主要的目的是通过对人体呼吸、脉、心的修炼,而达到一种最高的境界。

(四)格鲁派

格鲁派中的“格鲁”一词,汉语意译为善规,指该派倡导僧人应严守戒律。因该派认为其教理源于噶当派,故又称新噶当派。

格鲁派的形成,使藏传佛教哲学思想臻于系统化,在政治上,促使西藏“政教合一”。格鲁派占据藏传佛教的统治地位。由于该派僧人戴黄帽,俗称“黄教”。

格鲁派奉宗喀巴大师为祖师。宗喀巴(1357~141 9),出生于青海省湟中县塔尔寺地方,本名罗桑扎巴。幼年在噶当派寺庙甲琼寺出家,依顿珠仁钦学显教,对噶当派教义有了初步的认识。后由师劝说并助其赴卫藏深造。

宗喀巴先后游学了当时有名的噶当寺院,系统地学习了噶当派的教法,接受了噶当派思想体系。此外,他还依止穹布勒巴和萨迦派、觉囊派、噶举派的诸多大师,学习了密乘下三部瑜伽和无上部的《密集》《胜乐》《大威德》《时轮》等。他把噶当派和其它派别大德的显密教法熔为一炉,构成自己的一套完整的教法体系,为他后来建立格鲁派打下了基础。

宗喀巴在1402年和1406年,分别写成《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密宗道次第广论》,为创立格鲁派奠定了理论基础。

1409年正月,宗喀巴在拉萨大昭寺首次举行祈愿大法会。同年,又在拉萨东北兴建甘丹寺,并自任住持,这是格鲁派正式形成的标志。

格鲁派的创建开始于宗喀巴,然而发展使其成为完整之派风,则有赖于大师众弟子的共同努力而完成的。大师为推行其改革计划故建甘丹寺,意义非常重大。

宗喀巴逝世后,弟子们本着大师的遗愿,发扬其宗风,又分头建寺。先后修建了以哲蚌寺、色拉寺、扎什伦布寺等为代表的寺院。

由甘丹主寺最早发展出来的为哲蚌寺,该寺创建人为扎西班丹。扎西班丹,通称降仰却吉,是宗喀巴的大弟子。他博通显密,讲听传授,一遵宗师规制。

奉师指示,1416年扎西班丹在拉萨西之根培伍子山建哲蚌寺,寺内成立七大扎仓,实施宗喀巴教学的改革计划。以后,达赖第二、第三、第四世均在此坐床。五世达赖在此建立甘丹颇章宫,掌管西藏地方政教大权。

宗师弟子释迦耶协,通称降钦却吉,曾代表宗师晋京,朝拜明永乐皇帝,受封为大慈法王。回藏后,释迦耶协将皇帝赐和帕竹政权官员的资助,于1419年兴建色拉寺。寺在拉萨北郊,寺内分显宗二扎仓、密宗一扎仓,传播宗师学说。

哲蚌寺、色拉寺与母寺之甘丹寺,合称为卫部的三大寺,后来又修建起藏部的札什伦布寺,合称为卫藏四大寺,各寺内均成立学院,分科修学显教,此后又相继成立了上下密乘院。

16世纪时,哲蚌寺又认定根敦嘉措为宗喀巴大弟子根敦朱巴之转世,作为第二世达赖,追认根敦朱巴为第一辈,创兴达赖的活佛转世制度,用教主制来保证格鲁派的发展。第五世达赖阿旺洛桑嘉措,得到蒙古固始汗之助,建立了甘丹颇章政权。于是政教大权集于一身,使得格鲁派的发展得到了更可靠的保证。

清代以来,格鲁派寺院有了很大发展,除拉萨三大寺外,扎什伦布寺、昌都寺,青海塔尔寺、隆务寺、佑宁寺,甘肃拉卜楞寺、卓尼寺,四川格尔底寺、甘孜寺,云南中甸的格丹松赞林寺,北京雍和宫等也都是格鲁派的著名大寺院。

格鲁派的佛教理论,继承阿底峡所传的龙树的中观应成派思想,主张缘起性空。所谓“缘起”,即待缘而起,也就是说一切法的产生均有原因;“性空”则是自性空的略写。一切法均无自性,从缘而起,这便是缘起性空。

在修行上,格鲁派采取止观双运的修行方法,止观兼重,即主张止往修、观察修两种轮次修习。格鲁派认为戒律为佛教之本,因此重视一切微细教法,要僧人以身作则,依律而行。在显密两宗的关系上,格鲁派则强调先显后密的修习次第和显密兼修的修习方法。

格鲁派寺院组织严密。较大的寺院一般分寺院、札仓、康村三级,而且各有管理组织,执事人员实行任期制,各司其责,重要事务则会商决定。

格鲁派的学经制度健全。有系统的佛教教育体系和学位制度,规定显密并重,先显后密,注重戒、定、慧三学并习的学经程序。同时,格鲁派寺院还重视文法、修辞、工巧、医药、历算等学科,对藏族思想文化的发展起到过重要的作用。

(五)噶当派

噶当派,是我国藏传佛教宗派之一。“噶”,藏族意为“佛语”;“当”,意为“教授”或“教诫”,即用佛语来教导人们接受佛教的道理、教义。

噶当派的奠基人,是古格王朝时期,从印度迎请的著名佛教大师阿底峡(982~1055)。阿底峡应西藏阿里古格王益希沃之请,于1042年来到阿里,1045年来到卫藏,在桑耶、拉萨、叶巴、聂塘等地弘法十年。

针对当时西藏佛教界的混乱局面,阿底峡撰《菩提道炬论》,在教理系统化,修持规范化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噶当派的创立者是仲敦巴。仲敦巴出生在堆隆,即今堆隆德庆县的一个富豪人家。仲敦巴幼年在朗县学习藏文,后来迁居到康区去。

仲敦巴曾拜赛尊为师,勤谨侍奉,努力地向他学习佛教。后来听说阿底峡到了阿里,仲郭巴表示要去阿里向阿底峡学习,赛尊也很同意,并为他准备了牲口、行李、书籍等,送他上路。

仲敦巴走到拉萨附近的盆域,遇到卢梅十人中的两个人的弟子噶哇·释迦旺秋。于是两人决议,请噶哇和卫藏各地方领袖人物商量,共同迎请阿底峡到卫藏弘法。

从1045年初迎请阿底峡,直至1054年阿底峡圆寂,仲敦巴一直跟赛尊在一起。在阿底峡的诸弟子中,以仲敦巴年岁最长,所学最多,其处于大师兄的地位。

仲敦巴一生没有受过比丘戒,只能算是个居士,但他在建立热振寺后,直至1064年他去世为止的八九年中,一直以讲经授徒为业,常住在热振寺。向仲敦巴学经的僧人有五六十人。

仲敦巴的大弟子普穷哇·循努坚参传出噶当派的教诫派、博多哇·仁钦色传出噶当派的教典派、京俄哇·崔成拨尔传出噶当派的教授派。

教典派自博多哇传出,以较为重视学习佛教经典而得名。教典派传述阿底峡的佛学思想体系,认为一切经论都是为解脱设教,可分为三类:一为重在明见的,是《入二谛论》《中观教授论》等;二为重在明行的,是《摄行炬论》《发菩提心受菩萨戒仪轨》等;三为见行并重的,是《菩提道灯论》。

教典派重视学习的“噶当六论”中,《集菩萨学论》和《入菩提行论》见行兼说;《菩萨地》《庄严经论》《本生鬘论》和《集法句经》则偏重于说行。

教典派的代表人物有博多哇的弟子朗日塘巴和夏尔哇巴。夏尔哇巴的弟子又分别建立怯喀寺、基布寺系统和纳塘寺系统。

针对当时藏传佛教重密轻显的倾向,教授派提倡以显为主,显密兼修,大小并举,世出并重,立论圆通,具有转移风气的作用。

教授派的代表人物以京俄哇的弟子甲域哇比较著名,并由他的弟子分别建立甲域寺、岗岗寺。此外,尚有内邬素巴及其弟子分别建立的仁钦岗寺、达坚寺。

教诫派,是阿底峡在耶巴传给枯敦·尊追雍中、俄·雷必喜饶、仲敦巴三人的教法。 根据阿底峡的遗嘱,首先由俄·雷必喜饶传阿里巴·喜饶坚赞,阿里巴传普穷哇,以下又单传数代,至仲·宣奴罗追,传承稍广,至根敦主时传布更广。

教诫派倡恒住五念,即念师长为皈依,念自身为本尊,念语言为诵咒,念众生为父母,念心性为本空。有“十六明点”修法,为显密双融之法门。

此外,阿底峡的三大弟子之一的那措·崔成杰哇及其弟子绒巴甲索巴,修建那索寺,传出绒巴传承。又因那索寺位于热振寺下方,故又称为下噶当传承,热振寺传承称为上噶当传承。

阿底峡的三大弟子之一的俄·勒贝喜饶,于1073年修建桑浦内邬托寺,翻译和传讲因明学。

桑浦寺在西藏佛教历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桑浦寺位于拉萨以南,聂塘以东,以提倡因明,辩论而著名。

桑浦寺最初叫内邬托寺,后来改称桑浦寺。俄·勒贝喜饶是11世纪时的人,通称他为大俄译师。他幼年跟从卢梅十人中的征·也协云丹出家,后来到康区向赛尊学法。

1045年,俄·勒贝喜饶与同学枯敦·尊追雍仲等人一起回前藏,在拉萨附近建了一座札纳寺,在那里讲经传教。阿底峡来到前藏后,俄·勒贝喜饶跟随他学法。俄·勒贝喜饶翻译和修订过多种有关因明的书籍,所以得到译师的称号。

俄·勒贝喜饶死后,其侄子俄·罗丹喜饶,通称小俄译师,继任桑浦寺的堪布。俄·罗丹喜饶翻译了许多经典和有关因明的书籍,成为当时有名的译师。

在小俄译师的门徒中,以卓隆巴比较著名。卓隆巴原名罗追回乃,曾为许多显密经论作注疏。卓隆巴根据阿底峡的《菩提道炬论》,写成《道次第广论》和《教次第广论》。这两部书都是阐明噶当派之教义的,后来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以这两本书为基础上写成了《菩提道次第广论》。

桑浦寺极盛时,是西藏佛教各教派的许多僧人前来学习佛法的重地。大小俄译师所传的《因明》,被称为《旧因明》。而原来由玛·雷必喜饶所传的《因明》,被称为《新因明》,经由桑浦寺第六任堪布恰巴却吉僧格时,开始宣扬。一直至15世纪,《新因明》是西藏讲授因明的重要据点。

在藏传佛教中,噶当派是比较特殊的一派。它以显宗为主。显宗是相对密宗而言的,显宗为哲理,指通过明显的教理去修证,可向任何人传布。噶当派主张显、密二宗不应相互攻击,应相互补充。它对修习次弟的主张是:先显后密。

噶当派所传的密法,是以《真实摄经》一系的密法为主。这部经是属于四部怛特罗中的第三部,即瑜伽部,对这一部的解释仍然是以显宗的教义为基础的。

在阿底峡的时,四部怛特罗中的第四部,即无上瑜伽部的一些内容,如胜乐、大威德、密集等,已经在印度盛行,并逐步传到了西藏。

13世纪晚期,一位名叫泅丹惹迟的噶当派教典派僧人,曾把噶当派的纳塘寺搜集保存的大量藏译佛经编订为《甘珠尔》《丹珠尔》。这就是在佛教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藏文《大藏经》最早的编纂本。

噶当派由于教理系统化、修持规范化,因而对藏传佛教其他各派都有重大的影响。噶举派、萨迦派的一些重要僧人都向噶当派学习。

15世纪黄教,即格鲁派兴起后,因格鲁派是在噶当派教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原来属于噶当派的寺院,逐渐成了格鲁派的寺院。从而噶当派也就不再单独地存在于西藏地域了。

(六)觉囊派

觉囊派,是藏传佛教中一个历史悠久的派别。觉囊是地名,全名为觉摩囊。其位于拉孜县彭措林寺东,雅鲁藏布江南岸。因其驻锡地为觉摩囊,后遂称为觉囊派。

觉囊寺是13世纪时,衮邦·吐吉尊追(1243~1313)所建。他初是萨迦派僧人,曾为萨迦八思巴弟子。后来,衮邦·吐吉尊追从衮钦·却古沃色听《时轮讲解》和《六支瑜伽》,得到却古沃色暗以“他空见”解释时轮的教授,经过实修,证悟了他空中观乐空双运之理。衮邦·吐吉尊追又以他空见讲解《时轮六支瑜伽》,于是遂独成一派。

觉囊派的称号虽是13世纪才形成的,但其教法成就远远早于此。释迦如来所传显密传承有二。

显者从大悲师传七代付法藏师。以圆满萨乐哈,依次传龙树、无著、世亲、恒河弥底,阿哇德巴钦波,在以下依次传卡且哇·炯尼西维佳、大圆满瑜伽之扎木吉萨扎那、大译师思·高伟多吉,再至大德智迈喜饶、拉多巴·达玛尊珠、多哇·宁依西炯尼,香久佳、雍那香久、觉东巴·曼朗楚臣、吉东巴、热贝饶哲,再传到更钦笃布巴·喜尧坚赞、多罗那他,直至目前传承不断。其间不但纯为一种传承,且存在多种形式、多种方面对般若乘甚深胜义谛教理的探究深入过程。

《时轮根本续》说:“非常清净殊胜法,从初解脱如来佛。一切贤良诸大德,文殊菩萨我成就。”依经谈,佛在般若乘中多次提到了了义如来藏的圆满论述等很多典藉。觉囊派所修一切密法,以时轮六支瑜伽为主。

时轮教讲,佛陀在世间讲一切续后,委香巴拉月贤王掌管,其法使香巴拉国无数人、非人获得了所希望的成就。是时,其它地方则无时轮法传播。在世外桃园香巴拉,月贤将一切教法记以文字成卷,并注释《时轮根本续》广弘密法。从此,七法王、二十五具种王、十一转轮王传播密法。以上《时轮经》所授记的四十三代法王在位时,都于密法的殊胜福田中广弘佛教,领悟了了义大中观密义,一切圆满。

历代时轮教法传承上师,从大时轮足直至当代,喇嘛都夏巴钦波(大时轮足)传说他曾亲见文殊菩萨化身,按本尊授记赴北印度,途具种王变化之身,传其灌顶。度夏巴钦波修习甚深瑜伽行六个月,以神通往香巴拉国闻习《时轮经》等一切续部以及三菩萨释等教法,于佛法一部分心记,一部分撰写成卷迎回印度。他一般以修定为主,曾用眼观法降伏外道,显示了多种神通,离世时化为虹身。

历代大德之间,密乘和了义大中观教法传承绵延不断,并且于显教佛学上有了更深入的发展和研究。

多罗那他(1575~1635)是衮噶卓却的转世,是本派中最有学识的人,著作丰富,广泛宣讲他空见。当时,他的支持者为后藏地方政权的噶玛丹炯旺布,第巴仁邦巴对他也极为崇敬。依靠他们的势力,多罗那他在日喀则彭措林县修建达丹当却林寺。据说寺庙营建极为庄严,造像修塔亦精美绝伦,成为全藏之冠。

多罗那他宣讲他空见,吸引了不少群众,盛极一时。当时,格鲁派与噶玛政权争夺权力斗争非常激烈。不久,噶玛派失利,政权坍台。

多罗那他去蒙古传法,格鲁派政权首领五世达赖遂将达丹当却林寺改为格鲁派寺庙,更名为格丹彭措林寺。没收寺庙财产属民,经籍印版大多封禁。其余却隆江孜等处的觉囊寺庙均令改宗,从此卫藏地区觉囊一派几乎绝迹。

现在,只有边远地区,如四川阿坝自治州壤塘寺、色更寺与嘉绒地区的马尔康县赛贡巴寺、卓格寺,青海果洛自治州的贾贡巴寺、格果寺等寺庙,继续传持觉囊派教法,或杂以其它派法。各寺寺主亦仅维持其传承系统。

觉囊派持他空见,即承认有真如本体,与藏中宁玛派的大圆满,噶举派的大手印,萨迦派的轮涅无别均承认有明空本性,颇为相似。不过,各派又各有说法,但均属于“胜义有”类。

觉囊派与藏中持应成派中的格鲁派主张一切皆空的“毕竟空”类,则全完对立。因此被视为异端而受到排挤。

觉囊的见地仍来源于印度的中观派见。本来印度的中观派在派内就有各种争论,后裂为若干小派。但各自都承认自己是佛语旨意的正确解释者,觉囊派也说他们的见地是遵循佛教释迦牟尼在印三转法轮中的末转法轮的意旨,是义中观之教。

觉囊派承认“胜义有”,即承认有真常本性,这一点与宁玛、噶举、萨迦相同,但宁玛、噶举承认是真本性,无相寂灭非空非有,则既不可说空,也不可说有,非断非常,不断亦不常之意,更无有自空他空的词语。但觉派则认为胜义有,说得太实可能就有问题。他们与格鲁应成派主张胜义、世俗皆是缘起性空,毕竟空成为针锋相对之教敌。这是空有之争在藏传佛教中的继续。

前弘时期 西藏前弘期佛教就是西藏佛教发展的前一个阶段。西藏古典著作中记载前弘期始于松赞干布时代,终于墀惹巴仅末年,前后约二百年左右。

护法神 指护卫佛法的神,是藏传佛教中最为庞大的一类神,从护法神来源于印度婆罗门教和印度教,还有的来源于蒙古和汉地的民间社会信仰。

金刚橛 为立于修法坛四隅的小柱,又称四方橛、四橛。金刚橛原是兵器,后来被藏传佛教吸收为法器,由铜、银、木、象牙等各种材料制成。

仪轨 原指密部本经所说诸佛、菩萨、天部等,于秘密坛场之密印、供养、三昧耶、曼荼罗、念诵等一切仪式轨则,后转为记述仪式轨则之经典的通称。

比丘戒 又称作近圆戒、近具戒、大戒,指比丘、比丘尼所应受持之戒律,因与沙弥、沙弥尼所受十戒相比,戒品具足,故称具足戒。

修持 佛教徒依佛法修正自己因妄念而产生的种种错误。持戒以止恶扬善,通过持之以恒的实践,而达到求证佛果的目的。

帕竹政权 藏传佛教帕竹噶举派在西藏建立的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帕竹地方政权的掌权人先后被封为大司徒、灌顶国师和阐化王。

博多哇 藏传佛教噶当派僧,相传为圣因竭陀尊者的化身,初随哥格将秋普与伦戒菩提出家,后返回故乡隐栖,创建博多寺。

因明学 是佛教用来诠解哲学思想的形式方法。特别是在藏传佛教中,是义学一门重要科目和论辩方式,其用于与其他各派、甚至是大小乘之间的辩论。

香巴拉国 青藏高原雪山深处的一个隐秘地方,被双层雪山环抱王国,那里有雪山、冰川、峡谷、森林、草甸、湖泊、金矿及纯净的空气。 6P4KQvGSwGJrSLD+F/mpnK1L3MrEE2QWbqn5okDME8B5HorEfP/V29NLtr2KetZ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