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一道、大道教和随后创立的全真道,均创立于金初,史称“新道教”。新道教曾一度兴盛,后融入其他的教派之中。
金人属女真族,原居住在长白山和黑龙江流域。以渔猎为生,同时也从事农业。
1115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即皇帝位,正式建立起奴隶主的国家,国号大金。紧接着, 1125年灭辽,天会五年灭北宋。随着其统治地区的扩大,由于社会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差异,进而发生了尖锐的社会矛盾,广大人民,特别是广大汉族人民反奴隶制统治的斗争风起云涌。
面对这种形势,金统治者一面进行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改革,一面大力倡导女真族学习汉文化,通用汉语言,允许女真族与汉族通婚,使女真族与汉族在共同的经济生活的基础上,加强彼此间的文化交流,促进民族间融合。
他们还大力提倡尊孔读经,兴办学校,以科举取士,把大批汉族士人吸收到他们的统治集团中去,担任朝廷的重要官职。
但是,也有一些汉族士人既不愿在皇朝做官,在政治上与金统治者合作,又不去参加抗金斗争,而是走上了消极隐遁的道路。在这种背景下,在山东、河北一带,汉族士人先后创立了新道派,如萧抱珍创立的太一道,刘德仁创立的真大道,王重阳创立的全真道等,便相继产生,并受到了一些为官的汉族士人的拥护和向往,随之纷纷加入。
这些新道派既是一种宗教团体,也是一些做官的汉族士人相互联络的组织,一经建立,便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从而引起金朝统治者的密切关注。金统治者为了争取为官的汉族士人的支持,便对这些道派的首要人物加以笼络,对他们表示亲善,并对他们所代表的道派给予扶植。
太一道的创始人是萧抱珍,河南汲县人。
《元史·释老传》称:“太一教者,始金元眷中道士萧抱珍,传太一三元法箓之术,因名其教曰太一”。
太一教,以老子之学修身,以巫祝之术御世,因此,也以符箓济人治病、祈禳呵禁。卫州的太一广福万寿宫内有“法水井”,人称“太一泉”,据称饮之可治病。太一教道士出家,嗣教需受法箓秘物,宫观始称庵。
太一教师承较严,受箓的道士均须将姓改为萧。史载萧士冲(三祖)卒后,送殡者数万人。金大定年间,太一教声教大振,门徒增盛,东渐于海。
金贞祐元年、二年,元太祖二次攻打河北一带,民谣称:“寒食节,绝人烟。”四祖萧辅道,见城郭为墟,暴骨如莽,很是哀痛。于是倾其所有,招敛“遗骸”,于城西北掘三个大坑,堆埋成“丘”,设醮祭。人称“堆金冢”,全城人均去祭奠,于是萧辅道声名大振。
元世宗赐号“中和仁靖真人”。入元后,太一道渐融入正一教派。
真大道教创始人刘德仁,沧州乐陵人,1142年开始传道。初名大道教,元宪宗时,赐名为“真大道教”。
刘德仁创立真大道教有“九戒”:
一曰视物犹已,勿萌戕害凶嗔之心;二曰忠于君,孝于亲,诚于人,辞无绮语,口无恶声;三曰除邪淫,宁清静;四曰远势利,安贱贫,力耕而食,量入为用;五曰毋事博奕,毋习盗窃;六曰毋饮酒茹荤,衣食取足,毋为骄盈;七曰虚心而弱志,和光而同尘;八曰毋恃强梁,谦尊而光;九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学者宜世守之。
由于“九戒”的规范,真大道教的许多人在动乱凶暴社会环境中,都能“远势利,安贱贫,力耕而食,量入为用”,使子孙不去做官,不巴结朝廷,高风亮节,为后世所称颂。仍炼之术,不沿符箓,不化缘乞食,其宫观始称庵,墓称塔,与佛教类似。
真大道教起初流传于河北,金盛时曾广泛流传于陇蜀、齐鲁、江淮地区。元末逐渐衰落。
全真道创立于金代初年,创始人王喆(1112~1169)。王喆原名中孚,字允清,道号重阳子,又称王重阳,陕西咸阳大魏村人。47岁时弃家修道,于终南山南时村挖洞而居,自称“活死人墓”。其内则修炼金丹,外则佯狂装疯,自号“王害风”。
1167年,他放火烧庵起舞,东出潼关,赴山东半岛,立教“全真”。他招收了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七大弟子。全真教很快在山东发展起来。
1169年,王喆率丘、刘、谭、马四大弟子回陕西时,逝于途中。
全真教创教初期,教风刻苦简朴。弟子大多乞食为生,不建宫观,在山野市井修炼、传教。全真道主张先性后命,修炼时先收心,达到一念不生,这叫“明心见性”。然后调整呼吸,按顺序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
全真道的内丹学说认为,人心具有“真性”,它又叫元神、元性、真心等,是不生不灭、不变化的。成仙的根据就建立在它上面。
王喆在《金关玉锁诀》中,描绘了由元神炼化到达最高阶段时,便有“阳神”出壳而飞升仙界的境况。
全真道士解释教名“全真”,说就是保全“真性”的意思。也有人说,全真道的宗旨要求个人内修的“真功”与救济社会的“真行”相结合。真功,就是所谓“明心见性”“除情去欲”之类;真行,就是所谓“忍耻含垢,苦已利人”之类。二者双全,就叫全真。
王喆死后,刘处玄、丘处机先后掌教,以山东半岛为中心进一步发展全真教。经过前后二十余年的发展,全真教在鲁豫秦冀等地,已有了相当深厚的基础,上闻于金廷。
1187年,王处玄被召至京,金世宗亲问养生之道。次年,又召丘处机进京,命庵于万宁宫之西,以便皇帝召见问道,并命他主持万春节醮事。全真教臻于极盛。
入元以后,元统治者同样面临如何争取汉族士人支持的问题,故对道教亦同样表示崇奉。
1219年,当成吉思汗还在率军西征时,他便遣使召见丘处机。丘处机以70余岁的高龄,率18名高徒跋涉数万里,远赴西域雪山行营见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求道教的炼养长生之术,丘处机以道家清静无为,敬无爱民戒杀之旨劝谕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敬而称其为“活神仙”,令他“掌管天下的出家人”,并敕免全真门下道士的差役赋税。
由于丘处机的经营,全真教鼎盛一时。丘处机也说:“千年以来,道门开辟,未有如今日之盛!”
丘处机于1224年东归,住于燕京长春宫。1227年卒后,葬于该宫处顺堂,即今北京白云观。
元一统后,南北文化渐趋融合,全真道渡江南传。江南名画家黄子久,即为全真道士,居苏杭授徒传教。元初江南全真道最大的活动点是湖北武当山。鲁大宥、江贞常等道士于元初入山传全真道,修复宫观,徒众颇多。李道纯原为南宗玉蟾门下王金蟾之徒,居真州长生观,入元后自称全真道士,撰有《全真集玄密要》《中和集》等,为元初内丹大家。
李钰、赵友钦师徒活动于江西、江苏一带,其徒陈致虚“遍游夜郎、邛水、沅芷、辰阳、荆南、二鄂、长江、庐阜、江之东西,凡授百余人。”所撰《金丹大要》为元代内丹名著。至此,全真道遍传南北,盛大至极,其势力足以与当时渐联合为正一大派的符箓诸派相匹敌。
全真教的地位因元室册封全真祖师而荣誉无加。1269年,忽必烈诏封全真道所尊东华帝君,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王喆五祖为“真君”,后人称“北五祖”;册封王喆七大弟子为“真人”,世称“七真”。
全真道贵盛至极后,教风崇尚奢侈,势力渐减。自1335年,完颜德明任全真掌教,其后继者再未见之于史传。
明朝时,全真道士被授予封号官禄,如刘渊然、邵以正等辈甚罕,多隐修于山野,云游于江湖。明初有多名全真道士阐发教旨。无垢子何道全,多年隐栖终南山,后云游东南。
《随机应化录》二卷录其语录、诗偈,多言心性,兼涉内丹命术。混然子王道渊撰有《道玄篇》《还真集》《升玄护命经注》《青天歌注》等阐发内丹。
明永乐年间,属全真一系的道士张三丰,声望甚高,被称为“活神仙”。张三丰名全一,一名君宝,号三丰,一号张邋遢,辽东懿州人。
张三丰自称生于1248年,曾为中山博陵县令。后弃官出家为全真道士,于终南山遇火龙真人传以丹诀,赴武当修炼多年。他的门下形成了一个新的全真派的支派。他的著述可参见王锡龄辑成《三丰祖师全集》家藏等书。
全真正宗,自元代以来,“七真”门下各自开派,分为龙门(丘处机)、随山(刘处玄)、南无(谭处端)、遇山(马钰)、嵛山(王处一)、清静(孙不二)、华山(郝大通)七个支派,以龙门派最为壮大。该派传至明代,出现以戒律密传的“龙门律宗”。
入清以后,由于清代统治者素无道教信仰,便逐步采取种种限制措施,从而加速了道教衰落的进程。清初顺治、康熙、雍正三朝,从笼络汉人的需要出发,对道教仍沿明例,加以保护。到乾隆时期,即一再加以贬抑。
明清之际,全真道经过长期沉寂之后,以龙门派为主体出现了一批高道,又呈中兴之象。以龙门律宗第七代律师王常月为中兴之祖。王常月,号昆阳子,山西长冶人,20岁时遍游名山,访求大道。
1656年,王常月任北京白云观方丈,顺治帝封其为国师,康熙帝皈依于王之门下。王常月广授度牒,还长途跋涉到江苏茅山,湖北武当山传戒。于是,龙门风教遍于天下。他严格管理白云观,清规戒律,道门严整,香火不断,成为全真龙门派的大长管,公认为“全真第一丛林”,龙门派大盛于世。
1669年,王常月卒,弟子詹守椿、邵守善等南下,于南京、杭州、湖州、武当山等地立坛授戒。与王常月同辈的沈常敬及其弟子,在江浙一带亦颇有影响。
在甘肃,龙门第十一代道士刘一明,著书阐发内丹之道,流传甚广,亦卓然成家。在广东,清末有龙门派道士陈铭珪,住持罗浮山酥醪观,撰有《长春道教源流》八卷,为研究全真道历史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此外,还有万历时扬州的陆西星和道光时乐山的李西月,并非正式的全真道徒,皆著书立说,在道教修炼方面各自形成一个流派,世称前者为“东派”,后者为“西派”。
各地龙门派道士多兼行斋醮祈禳,以香火收入为谋生之一途,在宗教行持方面与正一道没有多少差别,表明它们之间相互融合的倾向。
全真一系虽经一批高道的努力,曾一度有复兴之象,以至在清末时仍有相当的势力,其宫观庵院遍布全国各地,田产收入也相当多。但其教团素质仍在江河日下,道士中道行可称者越来越少,个别上层道士亦日益腐化,最终随着封建社会的衰落而衰落。清末,全真道逐渐势微。
完颜阿骨打 女真族酋长,金国建立者。12世纪初统一各部,并消灭辽国。在位期间对女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黄子久 即黄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井西老人等。元代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