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南传佛教并称佛教三大体系。藏传佛教是以大乘佛教为主,其下又可分成密教与显教传承。虽然藏传佛教中并没有小乘佛教传承,但是说一切有部及经量部对藏传佛教的形成,仍有很深远的影响。

●什么是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或称藏语系佛教,又称为喇嘛教,是指传入西藏的佛教分支。

藏传佛教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在藏族地区形成和经藏族地区传播并影响其他地区如蒙古、锡金、不丹等地的佛教;二是指用藏文、藏语传播的佛教,如蒙古、纳西、裕固、土族等民族即使有自己的语言或文字,但讲授、辩理、念诵和写作仍用藏语和藏文,故又称“藏语系佛教”。

●天降佛宝

传说位于今天的山南地区的雅鲁藏布江谷地的雅隆部落的第二十八代赞普拉妥妥日聂赞在60岁的时候,天空中忽然降下一卷宝箧经、一座金宝塔和一件法器。

当时,吐蕃还没有文字,当然也没有人知道那是什么东西。国王心灵一动,觉得那是宝物,就迎进宫中供养。结果,他青春复发,又活了60年。这是佛教进入西藏之始。

●藏传佛教的来源

西藏的佛教是在7世纪,同时由我国内地和印度、尼泊尔传入的。由我国内地传入的主要是大乘佛教,由印度、尼泊尔传入的主要是密教。

佛教传入西藏后,曾经为苯教所不容,佛教和苯教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后来终于战胜了苯教,同时也融合了苯教的一些教义、神祗和仪式,并形成了自己浓厚的地方特色。这种带有地方特色的西藏佛教,后来被外地人俗称为“喇嘛教”。

●藏传佛教的形成

我国藏语系佛教开始于7世纪中叶。当时的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在他的妻子唐朝文成公主和尼泊尔迟尊公主的共同影响下,皈依了佛教。

松赞干布派遣大臣端美三菩提等16人到印度学习梵文和佛经,回来后开始翻译了一些佛经。至8世纪中叶,赤松德赞迎请印度僧人莲花生入藏,佛教于是得到了弘传。

佛教在西藏的传播道路是漫长而曲折的,甚至佛教在西藏的传播一度停滞。佛教在西藏的传播过程中,不断有印度和克什米尔地区的佛教高僧前往青藏高原传法,在吸收融汇了西藏固有的原始宗教后,逐渐形成了属于大乘佛教的藏语系佛教,即藏传佛教。

●前弘期

西藏前弘期佛教就是西藏佛教发展的前一个阶段。西藏古典著作如布敦《佛教史》、伦主《佛教史》、童祥《青史》、《西藏历书引言》、《藏王纪》等书,都说前弘期始于松赞干布时代,终于墀惹巴末年。

但诸书所载这两个人的出生年代出入很大。据我国古史《新唐书》所载松赞干布王妃唐文成公主入藏的年代,再参酌西藏的古典著作,松赞大概生于7世纪初。根据墀惹巴在位时,在拉萨所立的《汉藏和盟碑》的年代,墀惹巴的卒年不会早于这个年代。因此,可以认为前弘期约始于7世纪中叶至9世纪的前半,前后约200年。

●藏传佛教与苯教

佛教在没有传入西藏之前,西藏民众信奉着本土苯教,又名苯波教。苯教是一种原始宗教信仰,崇拜日月星辰、山川草木、牛羊禽兽等一切自然物,相信万物有灵。主要宗教活动有祭祀、诅誓和占卜等,通常用于祈福禳灾、预算休咎、驱鬼降神。上层苯教教徒通过祭祀等活动,可协助西藏赞普统领部族成员并制约世俗政权。

佛教传入西藏后,曾遭到旧贵族和苯教祭师的强烈抵制,多次受到沉重的打击。但是,佛教最终还是战胜了苯教。佛教在与苯教长期斗争的过程中,吸收、融合了苯教的一些教义、神祇和宗教仪式。

●松赞干布兴佛

松赞干布以前,西藏只有苯教。松赞干布派人到锡兰请来蛇心旃檀的11面观音像,又前往印度和尼泊尔交界处请来诃利旃檀的观音像,作为供养修福的对象。

松赞干布初娶尼泊尔公主,携来不动佛像、弥勒菩萨像、度母像等。后娶唐朝文成公主,又携来释迦佛像。松赞干布又使尼泊尔塑像匠人,按照松赞自己的身量,塑一尊观音像。

为供奉诸圣像,便于人民修福礼拜,尼泊尔公主建筑了大昭寺,文成公主建筑了惹摩伽寺,松赞干布又建迦刹等12寺于拉萨四周各要地。此外,又建筑了许多修定的道场。各寺所供的圣像很多,有释迦、弥勒、观音、度母、颦戚、佛母、光明佛母、妙音天女、马头金刚、甘露明王等。

总之,在这一段时期,藏地才开始有佛教,西藏民族逐渐强盛文明起来。

●赤松德赞倡佛

赤松德赞对佛教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他迎印度僧人寂护和莲花生入藏,并建立了桑耶寺。

桑耶寺建成后,又特地派人到印度请来12位僧人,为7位吐蕃贵族青年剃度授戒,使西藏开始有了本土僧人。并请译师从梵文翻译大批佛典,同时也从汉文翻译一些佛经。因此,佛教三宝“佛、法、僧”终于齐备。

●寂护至吐蕃

寂护属于印度大乘佛教显宗的正统,据说是中观派的创始人清辨论师的五传弟子。寂护没有敢直接到吐蕃的政治中心拉萨,而是先到了山南的钦浦。

这里是吐蕃王朝的发祥地,紧靠着雅鲁藏布江,可进可退。寂护住下以后,由巴·赛囊推荐,和赤松德赞在钦浦进行了一次有意义的会见,他向赤松德赞讲了一些佛教的道德规范和佛教的基础理论。

但是,这里反对佛教的势力对赤松德赞迎请寂护以及从芒域运回佛像大力反对,在拉萨一带出现了规模不小的反抗活动。寂护这一次在吐蕃仅仅停留了4个月,就被反佛教的势力给赶走了。

●莲花生入藏

莲花生,是邬仗那,即今巴基斯坦瓦特河谷一带人,因而又被称为乌邬仗那活佛。他是寂护的妹夫,是印度佛教密宗的大师。寂护由于对吐蕃的反佛教势力无能为力,才想到去请他来吐蕃应付局势。

莲花生预先知道吐蕃赞普要邀请他,于是主动动身,和迎请他的人在芒域相会,接着一路上逢妖捉妖,遇怪降怪,许多魔怪都被他用密咒调伏了。

●桑耶寺建立

据说桑耶寺的设计是由寂护住持的,主要是仿照印度的欧丹达菩黎寺。主殿三层代表须弥山,四方有4个殿,代表四大洲,还有代表八小洲和日、月的小殿,整个建筑是按照佛教对世界结构的想象来布局的。

桑耶寺建寺地点是由莲花生选定的,在山南的札囊县雅鲁藏布江北岸,估计这是考虑拉萨是吐蕃的政治中心,反对佛教的贵族势力集中在那里。而远离拉萨的山南,则靠近赞普的发祥地,便于依靠赞普王室这个靠山。这比寂护第一次到吐蕃时根本未过雅鲁藏布江又前进了一步。

桑耶寺的破土奠基是由赤松德赞亲自住持的,说明了他对于建立桑耶寺的重视。

●七觉士出家

桑耶寺建成后,由寂护和莲花生住持开光即暨寺院落成典礼,由寂护担任寺院的堪布,并有7名吐蕃贵族青年随同寂护出家,他们在藏文史籍中被称为七觉士。

但是这种为俗人剃度出家的事在佛教上是件大事,不是随便某一个人都能做的,即使像寂护这样著名的高僧,一个人也不能为人授比丘戒。为此,赤松德赞特地派人去印度请了12位僧人,协助寂护完成了给七觉士授戒的仪式。

这7个第一批出家的藏族僧人,在法名上有一个特点,末尾的一个字都是“护”字,这表明了师兄弟们和传戒老师的关系。

●赤祖德赞兴佛

赤祖德赞再次对佛教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有一个事件可以表现他对佛教的态度:当僧人讲经时,赤祖德赞坐在中间,头发编成两辫束以长丝带伸展在僧人座位上,然后让僧人坐上去,以此表示他对僧人的尊敬。

由于松赞干布、赤松德赞、赤祖德赞的突出贡献,历史上称这三代赞普为“祖孙三王”。

●朗达玛灭佛

9世纪中叶,西藏佛教遭到破坏,即所谓朗达玛灭法,史称“黑暗时代”。赤祖德赞的兴佛措施和把王朝军政大权交给佛教僧人的做法,引起贵族们的不满。贵族们谋害了赤祖德赞,拥立朗达玛为赞普后,展开了大规模的禁佛运动。

桑耶寺等著名寺院都被封闭,大昭寺改为屠宰场,释迦牟尼等身像被埋藏起来。因为是文成公主把释迦牟尼佛像从内地带来并使吐蕃有了佛教,故文成公主被禁佛者说成是魔鬼的转世。僧人被勒令改信苯教,不愿从命而又戒杀生的僧人被强迫操起弓箭,带着猎狗去山上打猎。

佛教寺庙内的壁画被涂抹掉后,又在上面画僧人饮酒作乐的画。许多佛像被拖出寺院钉上钉子扔入河中,大量佛经被烧毁或扔到水中。这次禁佛运动对佛教的打击是非常沉重的,以致西藏宗教史籍把朗达玛以后的近百年间称为“灭法期”或“黑暗时代”。

●后弘期

朗达玛灭佛100年之后,佛教由原西康地区和卫藏地区再度传入,西藏佛教又得复苏。

朗达玛灭佛之前佛教在西藏的传播称为藏传佛教的“前弘期”,之后称为“后弘期”。藏传佛教后弘期根据佛教传入路线的不同,分为上路弘传和下路弘传。

●上路弘传

上路弘传指从卫藏地区传入的佛教。对佛教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的著名僧人有:拉喇嘛意希沃、降秋沃、仁钦桑波、阿底峡。仁钦桑波翻译了17部经、33部论、108部怛特罗,建寺108座。

阿底峡写作《菩提道灯论》,对藏传佛教理论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其弟子仲敦巴创立噶当派。同时他还是观音、度母信仰的推动者。

●下路弘传

下路弘传指由阿里地区传入的佛教。主要人物有:索南坚赞、赛尊、洛敦·多吉旺秋、卓弥译师释迦意希。

●支派的形成

佛教逐渐在吐蕃复兴,并发展成独具高原民族特色的藏传佛教,而且从11世纪开始陆续形成各种支派,到15世纪初格鲁派的形成,藏传佛教的派别分支才最终定型。主要有宁玛派、噶当派、萨迦派、噶举派等前期四大派和后期的格鲁派等。

格鲁派兴起后,噶当派则并入格鲁派而不单独存在。藏传佛教的派别差异既不像印度的小乘十八派是由于其遵行的戒律不同而分派,也有异于印度的大乘因其主张的教义不同而分派。

其派别差异是因不同师承、不同修持教授、所据不同经典和对经典的不同理解等佛教内部因素和不同地域、不同施主等教外因素而形成众多派别。

●永远的意希沃

意希沃是一位奉佛笃深的国王,为了复兴藏地佛教,不惜一切代价,甚至是自己的生命,在西藏佛教史上流传着许多佳话。

为了发展佛教,意希沃在香雄仿照桑耶寺建立了托林寺,这是阿里地区的著名寺院。他还请来东印度名僧达摩波罗及3个门徒,传授佛教戒律,藏传佛教史称之为“上派佛学”或“上部律传”。

他为了邀请阿底峡入藏,按照阿底峡提出的要求,到处搜刮黄金,当他搜刮到噶洛国时兵败被俘。后来他的孙子绛曲沃设法以黄金去赎他,可他为法而忘躯,仍坚持要以黄金去请阿底峡,最后被敌国杀害了。

●阿底峡入藏

阿底峡是西藏后弘期开始时入藏弘法的印度著名高僧,对西藏佛教在10世纪后重新复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阿底峡出身王族,是今孟加拉国首都达卡人。29岁出家,先后出任印度18个寺院的住持。任印度著名寺院超岩寺上座时,名震四方。

阿底峡接到古格王朝的邀请后于1042年到达古格。在古格时,他主要住在托林寺。他在古格进行的宗教活动除了讲经和翻译经典外,还为绛曲沃写了一部《菩提道灯论》。这部著作是他针对当时西藏佛教界的弊病而写的,在西藏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阿底峡由此而被后人推尊为“佛尊”。

他曾先后到拉萨,叶巴、盆域、聂塘等地传教收徒,前后近10年,影响甚大。最后于1054年圆寂于拉萨西南的聂塘。阿底峡到达卫藏标志着佛教复兴势力由阿里进入卫藏,在西藏佛教史上称作“上路宏法”。阿底峡为后弘期西藏佛教的复兴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藏传佛教噶当派的鼻祖。

●宗喀巴中兴

宗喀巴,元至正十七年生于青海宗喀地区,16岁进藏,学习《中观》、《现观庄严》学戒律,学《时轮金刚大疏》及一切密法。后来闭关专修,获得中观甚深空见。又受学阿底峡尊者传来的菩提道次第教授。

自修见行圆满之后,就作化他事。为整治当时戒行废弛的流弊,首先提倡戒律,修行密法必须如法依止善知识,严守三昧耶戒,方有成就,著《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密宗道次第广论》。63岁在嘎登寺示寂,大弟子嘉曹盛宝继位13年,以后由克主杰善祥继位8年,流传到现在,每代都有大德继承法席。

这一派因为宗喀巴大师常住嘎登寺弘法,所以称为嘎登派,又名格鲁派。又因宗大师弘扬戒律,著黄色衣帽,于是称为黄帽派,或简称黄教。

●法王制时代

众所周知,西藏的法王制是世界历史上独一无二的、仅仅存在于西藏的一种法王制。就西藏的历史而言,自这一制度确立以后,即进入了所谓法王制时代,并以法王制为标志,将西藏历史截然划分为前、后两个不同的时期。

扎什伦布寺的创建者根敦朱巴是第一代法王,被认定为根敦朱巴转世灵童的根敦嘉措是第二代法王,第三代法王索南嘉措于16世纪末,被当时的蒙古王俺达汗赠予达赖的尊称。

其后,五世达赖罗桑嘉措时,又同样从蒙古王固始汗那里被赠予了西藏的主权,从此,才产生了真正名符其实,拥有政、教两权的法王制。 DQOeHaKE0989SSKjLHkf129Yn4tVL6qod5ySmd2I6/r79jok3Q6iP0/vrulpr1C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