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佛教之源

佛教的发源地在古印度,创始人是迦毗罗卫国君主的儿子乔达摩·悉达多,即释迦牟尼。在成为世界性宗教之前,佛教首先在南亚的印度古国生根开花。

●什么是佛教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佛教是佛陀的教育,而不是拜佛的宗教,佛教非宗教,非哲学,讲佛教是宗教只是一种通俗的方便说法而已,实则以般若的智慧自内证打破无明烦恼,成就菩提(觉悟)之道,佛教在历史上曾对世界文化传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依然深深的影响着我们。

佛教的真实含义就是佛学。因为佛教实际上就是释迦牟尼佛所传下来的学科,或者可以说,佛法是让凡人通过修学以达到佛之境界的一种方法,它是教学、是教育,不是宗教;它是智慧、觉悟宇宙人生的教育。因此,佛教就是佛学。

佛经对佛教的定义就是两个字:教和证。教是由释迦牟尼佛亲口传讲的,或者是经过释迦牟尼佛加持和开许,然后由菩萨们写下的经论;证是指个人的修证,其中包括了戒律、禅定和智慧三部分。也就是说,教证这两个字代表了整个佛法。

●什么是佛

佛是一个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换句话说:佛是大智、大悲与大能的人。印度梵语音译,全称佛陀、佛驮、休屠、浮陀、浮屠、浮图、浮头、没驮、勃陀、馞陀、部多、部陀、毋陀、沸驮、步他、复豆、佛图、物他、没陀等。意译觉者、知者。觉,是觉悟真理者的意思,也就是具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如实知见一切法之性相,成就等正觉之大圣者,是佛教修行之最高果位。

用现代的话来说,是一个对于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有透彻觉悟的人,真正圆满觉悟的人,又被称为一切智人或知觉者。换句话说,佛就是一个自己已经觉悟了,而且进一步帮助其他的人也能够觉悟,而这种自觉(觉)和觉他(行)的工作,已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

佛教以佛陀这个称号来尊崇他们的创始者,也用这个称号来称呼真正解脱的人。但通常所称的佛陀,系指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佛这个名号,是从印度梵语中音译过来的。“释迦”是仁慈的意思,“牟尼”是寂默的意思,寂默也就是清净的意思,“佛”是觉悟的意思。

释迦牟尼佛是北印度人,就是现在的尼泊尔。释迦牟尼佛是佛教创始人,名叫乔达摩•悉达多,意为“一切义成就者”。其父为北天竺迦毗罗卫国净饭王,母为摩耶夫人。因乔达摩•悉达多是释迦族人,所以后来他的弟子又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

佛教是在古印度奴隶制度时期,社会极为动荡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痛苦、失意、无望、颓废是当时的社会情绪。这种社会情绪也使作为一个小邦王子的悉达多受到感染,他思想日益苦闷,产生了消极厌世的念头,不愿继承王位,便外出寻道,闭居山林静坐。

经过几年的冥思苦想,一天他坐在一棵毕钵罗树下终于悟出了解脱苦难之道,便宣布自己成了佛。毕钵罗树后被称为菩提树。“菩提”也是觉悟的意思。

后来悉达多便来到天竺,即现在的印度中部各地进行传教活动,组成僧侣集团,逐渐形成了佛教。据经典记载,释迦牟尼佛圆寂的时候,佛教在社会上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

●佛祖出世

释迦牟尼于公元前566年出生于喜马拉雅山南坡的迦毗罹王国,一天其母摩耶夫人梦见一头白象伴随一道白光从空中降下投入她的右肋,从而有了身孕。

农历四月初八这一天,摩耶夫人遵照习惯回娘家,走到蓝毗尼花园,手扶无忧树枝坐下休息,一阵和风吹过,乔达摩·悉达多从摩耶夫人右肋诞生。这时天空出现了两条龙,一条吐凉水,一条吐温水为其沐浴,乔达摩·悉达多沐浴后即站起来向前走了7步,步步生莲。接着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环顾四方说:“天上地下,唯我独尊”。这时全身出现金黄色,双颊丰满如雄狮,毛发均向上生长,其母生他7天即逝世了。

●创立佛教

乔达摩·悉达多走到伽耶的一棵菩提树下静坐沉思,49天后思考出一条正道:“人有了我,而产生欲念”,这是一切痛苦的根源。只有达到“涅磐,才能脱离痛苦”。他所创立的理论被称作“佛教”。

从此释迦乔达摩·悉达多成了“佛陀”,简称为“佛”,世人尊其为释迦牟尼。

●初转法轮

佛徒称释迦牟尼成道后初次宣传他的学说为初转法轮。释迦初转法轮,相传是在波罗奈斯的鹿野苑对憍陈如等5个弟子讲的。

法轮是比喻,印度有个传说,谁能统治全印度,自然会有轮宝出现,它能无坚不摧,无敌不克。得到轮宝的统治者便被称为转轮圣王。把佛的说法称为转法轮,即含有这种意义,同时也显示释迦所悟的为最高原理。

●佛祖涅槃

公元前486年,释迦牟尼80岁高岭,传教已45年,佛教已被南亚大多数人所接受,各地均建立了寺庙,出家的和在家的信徒倍增。

这时,释迦牟尼背疾复发,自知将要谢世,便来到拘尸那伽的跋提河边,在两棵婆树间弟子阿难系好绳床,释迦牟尼:头朝北,面朝西,侧卧于绳床上,他的右手支着头,左手放在身边,双足并拢,在农历二月十五,进入“涅磐”,心脏停止了跳动。

●五百结集

佛灭度后,佛教界的第一件大事是王舍城关于佛藏的五百结集,这一结集决定了原始佛教的动向,也造成了佛教分化的必然趋势。

所谓结集,其实就是对佛陀所说的经进行编辑,这个编辑建立在各位弟子记诵的基础上,即诸比丘集合在一起念诵出佛陀在世时讲法的内容,然后进行编辑,这是为了防止佛的遗教散失。同时也是为了使僧团的发展准备有形的工具,使僧团四众有所归依,有所遵守。

原始佛教就在这个结集中奠定了它的规模,决定了它的修行方式,指定了它将来的发展道路,它并未因佛陀的涅槃而走向消亡,而是更加发扬光大。

●印度佛教

佛教发源于距今约2500多年前的古印度,时间上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时期。佛教兴起的时候正是印度奴隶制经济急剧发展的时期。当时印度次大陆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各国之间相互征伐,雅利安人等外来的部族和土著民族矛盾重重,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在佛教兴起前,婆罗门教是印度的主要宗教。随着奴隶制国家的出现和发展,出现了自由思想家提倡的沙门思潮,佛教也是其中的主要一派。在当时的奴隶制国家中,摩揭陀国和侨萨罗国都是佛教流行较早的地区。

佛教在印度经历了1800多年的历史,其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原始佛教时期、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密教时期。在后三个时期中还出现了很多在理论和修持上不同的派别。

从3世纪下半叶开始,佛教就开始不断向古印度境外传播,逐渐发展成为世界性的宗教,而在印度本土则由于印度教的兴盛和佛教内部问题,以及外族频繁的入侵,特别是伊斯兰教徒的武力征服,至13世纪初趋于消亡,直至19世纪后才稍有复兴。

●原始佛教

原始佛教是部分西方部派佛教学者提出的概念,指称释迦牟尼创教及其弟子相继传承时期的佛教。并认为自己所在部派的佛教即是正宗原始佛教。

由于年代过于久远,而古印度的书面佛经记载在印度现也基本失灭殆尽,佛陀时代的书面记载更没有发现,目前,系统保留下佛经最完整的是中国的三藏经典。

佛陀的在世年代可能为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佛陀的教导最初在印度都是由各派口口相传的。佛灭度后,为了便于记忆,佛弟子们采取偈颂的形式,后来编集为由经、律、论组成的“三藏”。

按照各派的记载来看,佛涅槃后第一次佛经的集结,就分为了窟内的上座部集结和窟外的大众部集结。此即后来的所谓大、小乘二派佛教的开始。

●教义教众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八正道”和“十二因缘”、“三十七道品”等,这些都是大小乘各派所认可的。其中最重要的是佛从缘起思想出发,指出了“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和“涅槃寂静”的学说,称佛法的三法印,这是佛法的最重要标准。

佛陀在世时反对婆罗门教4种姓的不平等制度,因此,在他所创立的僧团中允许各个种姓和平民参加。另外,还容许教团中包括过在家生活的男女信徒,称为优婆塞、优婆夷或在家二众。

●最早的佛塔

桑奇窣堵波大塔,又称窣堵波,是源于印度塔的一种形式,在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等南亚、东南亚国家比较普遍。

相传公元前3世纪时,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阿育王斥巨资建起84000座窣堵波,将佛祖释迦牟尼的骨灰分成84000份,分藏于各塔。其中有8座建在今印度中央邦博帕尔附近的桑奇村。2000多年岁月风雨的荡涤之下,8座中仅存3座,其中的桑奇窣堵波是现存最早、最大而且最完整的佛塔。

●教难

教难是指佛教遭受为政者或异教徒的诸种迫害横难,称为教难、法难,或谤佛、谤法、破佛、王难、毁法、废佛、灭佛等。法难或起于为政者信奉他教,或起于异教徒的迫害,或由于教团本身内部于宗义上的冲突,或行政上统制的歧异等。

世间永远是正法与邪魔斗争的世间,正法越是兴隆,魔王的迫害就越会加重。这是无庸置疑的。因此,佛法的教难,僧团的迫害,可以说,世间上一天有正法的流传,一天就有迫害紧跟而来。

●佛陀遭法难

当佛陀声誉日隆,令婆罗门等诸外道忧心不已,于是以金钱买通战遮女打扮成孕妇状,诬蔑佛陀。

佛陀的慈悲威德感人日深,提婆达多却非常地嫉妒,心生报复,在僧团里兴风作浪。提婆达多以神通力得到阿闍世王的信任、护持,建立起个人的僧团,到处批评佛陀,宣称自己才是佛陀的继承者。提婆达多利欲薰心,竟然生起杀害佛陀的念头。他以金钱买通恶汉,企图行刺佛陀。

有一次,佛陀与阿难行经耆闍崛山下,提婆达多伺机从山上推下巨石,企图危害佛陀。又有一天,佛陀带领弟子在王舍城中托钵乞食时,提婆达多放出狂象加害佛陀。暴戾的提婆达多多次陷害佛陀的计谋不成,终于招感五逆重罪而堕入地狱。

●目犍连遭发难

佛弟子目犍连神通广大,高大、正直、坚毅、乐观、勇敢,常以神通降伏外道邪魔,可说是正义的代表。也由于他的热心弘扬佛法,外道心怀嫉妒,伺机要杀害目犍连尊者。

有一次,目犍连在宣扬佛法的途中,经过伊私闍梨山下,愤懑的外道从山上推下如雨的乱石,将目犍连无常的肉身打成肉酱。消息传入阿闍世王耳中,异常震怒,下令逮捕凶手,并且将他们丢入火中。

●伽那提婆遭法难

伽那提婆以智慧善辩著称,在游化印度诸国时,力摧邪魔外道,度众达百万人。当时一名外道不甘其师为提婆所伏而成为沙门释子,于是伺机想要报复。

有一天,他手握尖刀,刺向正在禅坐的提婆,愤愤地表示:“你以慧剑折服我师,我以利刃戳破汝腹。”

身受重创的提婆,怜悯他的无知愚痴,仍不忘为其说法,为了不再冤冤相报,受轮回之苦,提婆还指点这名外道一条逃生之路。

提婆不惜以生命感化愚痴的众生,以身殉教,然而,他的智慧之光却照耀千古,为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菩萨道精神留下了不朽的风范。 2BPt+EtAxF9rw4mPPqYz7cc6ea0cDYBboSNa6ZqkI82c8Sq0GAKHVAR+1VLx0o7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