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印度佛教宗派

印度佛教的分裂在佛陀涅槃不久就开始了,可以说佛祖的时候已经种下了分派的种子。佛教正是在宗派的不断分裂中不断成长起来的。

●印度宗教派别有哪些

佛陀涅槃后百余年间,教团统一,此称为原始佛教。其后,教团内部对戒律及教义产生异论,首度分裂成上座部及大众根本部派。不久,大众部再分裂成7部至8部,上座部分裂成11部至12部,至西历纪元前后,两部共计分裂成为18部或20部的部派佛教。

大众部分成9部,最后3部是因大天五事而分出的派别:大众根本部、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多闻部、说假部、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和北山住部。

上座部分为11部:雪山部、说一切有部、犊子部、法上部、贤胄部、正量部、密林山部、化地部、法藏部、饮光部和经量部。

1世纪左右,从大众部发展出大乘佛教,其教理有较大的发展。大乘佛教后来又分化为显教和密教两派,显教主要有中观学派和瑜伽行派两大宗派。其中,中观学派后来分为自续派和应成派,自续派又分为顺经部行自续派和顺瑜伽行自续派。

瑜伽行派后来分为有相唯识和无相唯识。大乘密教可以分为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

●上座部与大众部

上座部与大众部是印度部派佛教之两大根本部派。上座部又译作圣上座部或长老说,音译作阿离耶悉他陛尼迦耶,或作梯毗、他鞞罗、体毗履、他毗利与。大众部音译莫诃僧祇尼迦耶、摩诃僧祇部,略称僧祇部,又称圣大众部。

佛陀涅槃后百余年间,教团统一,此称为原始佛教。其后,教团内部对戒律及教义产生异论,首度分裂成上座部及大众根本部派。大众部是较进步革新的青年大众。反之,上座部则忠实地遵守传统,并以保守的长老们为代表,因此又称为长老部。

●小乘佛教

小乘佛教又称作上座部佛教或南传佛教,是佛教最基本的两大派别之一。小乘佛教也叫作小乘教,略称小乘,梵文音译希那衍那,是小车子、小的载具的意思,又称声闻乘佛教。

原始佛教及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世纪时形成的约20个佛教部派及其学说的泛称。这个称呼出现在1世纪至2世纪之间,是大乘佛教对成立在它之前的的各佛教部派的称呼,现代大乘佛教徒也用以称呼南传上座部佛教。

因为它的涵义多变,而且充满争议,在学者及佛教徒间,长期存有争议。西方学者通常以南传佛教为小乘,但上座部与大众部本身也不接受这样的称呼,因此在佛教界一般称之为部派佛教或声闻乘。

●显教与密教

大乘佛教发展至后期,吸收了印度传统的婆罗门教的一些理论和方法,发展出密乘,也称金刚乘。

这一派认为其他教法都是都是如来的方便说法,而本派的教法是如来所宣的真实密意,不可轻易示人,需秘密传授,因此称本派为密教,称所有其他宗派为显教。

●说一切有部

说一切有部是部派佛教派别。音译萨婆多部,简称有部或一切有部。约在释迦牟尼逝世后300年之际,从上座部分出。在此后半个世纪内,又有犊子、法上、密林山等部从此部分出,所以也称根本说一切有部。

此部学说经世亲时代而发展出新有部。有部学说集中代表了小乘佛学发展的理论水平。有部学说认为,一切法无非小乘佛教的佛塔名色。色必然有相,因而可以言说。诸蕴由恒有法体,故可以认识。世亲对有部学说的总结发展,体现在《阿毗达摩俱舍论》中。

此外,该论也吸收了经量部的见解。以后在我国、日本都有以《俱舍》为中心的学派。《俱舍》未作汉译之前,有部学说在我国的代表是毗昙师。有部学说直接影响至法相宗理论。

●雪山部

音译醯摩跋多,又称雪山住部、上座弟子部、根本上座部、先上座部、本上座部。为小乘二十部之一。

约在佛陀入灭后100年,根本佛教分裂成上座、大众二部,至300年之际,从上座部分出说一切有部,此部受大众部的影响,对教义进行了修改。坚持原有理论的上座部成员即根本上座部被迫迁到雪山,而称为雪山部。

●犊子部、

佛教小乘部派之一,起源甚早,自根本上座部分支,《异部宗轮论》认为它出自说一切有部,是早期部派4大派系之一,也是小乘二十部之一。

犊子原是一位外道,后来归佛出家,叫作犊子比丘,他主张众生有实我,其后门徒相传不绝,名犊子部。后犊子部之下,又分出4个分支,其中以正量部最为兴盛,它并且取代了原先犊子部的地位,自称为根本正量部。

●法上部

音译昙摩尉多利迦、达谟多梨与、达摩郁多梨。又称作法胜部、法盛部、法尚部。为小乘二十部之一,上座部之一派。依异部宗轮论,此部为佛陀入灭后300年由犊子部分派而出,教义与犊子部略同。

法上为部主的名字,系取“法是可尊敬”的意思,或者说法在世间众人之上。

●贤胄部

贤是部主的名字,胄是苗裔的意思。佛灭后300年中期从犊子部分出,因创始人是世贤,音译婆素跋陀,而此部乃是世贤的后代而得名。

传今的论典有世贤的《三法度论》3卷。东晋僧伽提婆译,太元十六年译出。通行本有《大正藏》本等。

●正量部

正量部,音译三弥底部,约与贤胄部同期从犊子部分出,因自称其说正确无误而得名。此部坚持犊子部中补特伽罗有我说,认为补特伽罗实有且从此世转他世。正量部发展了业力不失的宗教观。

从玄奘所述,正量部主张的认识论与瑜伽行派的带相说正相反对。他认为只要有心识活动,就一定有能思想的主体和所思想的客体。

传今的论典有《三弥底部论》3卷。通行本有《大正藏》本等。书中对罪福业报,特别是作为生死轮回主体的“补特伽罗”作了肯定性的论证。

●密林山部

音译沙那利迦、山拖伽梨柯。又称作密林住部、密山住部、艿山部、六城部。小乘二十部之一。

在佛灭后300年中,由上座犊子部流出的一派。以住处为部名。

●化地部

音译为弥沙塞部。又称正地部、教地部、大不可弃部。小乘二十部之一。相传在佛灭后300年,由上座部系统之说一切有部分出。

关于化地的名称由来,异部宗轮论述记中说:此部的部主是个国王,他教化本地的人民,并舍国出家,弘宣佛法,因此起名化地部。

●法藏部

又称昙无德部、法护部,是早期部派佛教的部派之一,公元前2世纪由化地部分出。认为佛陀的教诲比罗汉的教诲重要。公元前1世纪时十分兴盛。对汉传佛教有重要影响。

法藏部的经典称为五藏,在三藏之外,又有菩萨藏及咒藏。日本学者平川彰认为在部派佛教中,上座部系的法藏部可说最接近大乘。法藏部的戒律四分律在汉传佛教中受到重视。

●饮光部

音译作迦叶遗部、迦叶维部。又称饮光弟子部、善岁部。乃小乘二十部之一,亦为五部律之一。是佛灭300年时,自说一切有部中分裂出的部派。

饮光部的派祖叫迦叶波,是上古饮光仙人的后代,所以这个部派叫饮光部。部派教义类似有部及法藏部,主张一切诸行必灭于刹那之间。

●经量部

又称经部,佛灭后400年初从有部分出,因专重《阿含经》而得名。在小乘十八部中,是最晚出现的一个部派。该部以经为量,即以佛陀经教为理论认识依据。据说其渊源可上溯至阿难。玄奘以为其原出于有部之譬喻师。

它直接反驳有部的三世实有的说法,认为只有现在法为有,但现在法也是随生随灭的,无论是个体的人还是其心里活动无不是刹那生灭,时时交易推移的。

认识论方面,经量部直接给大乘瑜伽行派提供了带相说等思想材料。经量部系的师子铠曾著有《成实论》。该论对我国早期佛教影响极大,被认为是入大乘空宗的门径。

●一说部

又名执一语言部,小乘二十部之一,是佛灭后200年间由大众部中分化出来的一个流派。《文殊师利问经》译为执一语言部,《异部宗轮论》、《部执异论》、《十八部论》等译为一说部。

一说部主要驳斥大众部“现在有体,过未无体”的说法,否认有唯一刹那的现在法,强调诸法无有实体,唯有假名。

●说出世部

音译卢俱多罗婆拖、卢迦尉多罗,或卢俱多罗婆地。又称作出世说部、出世间语言部、出世间说部、超出世间家、出世部。为小乘二十部派之一。

佛灭后200年自大众部分出。据《异部宗轮论述记》所载,此派与说一切有部主张“三世实有”相反,认为世间法但有假名,都无实体,唯有出世法方为真实。

●鸡胤部

南传佛教专有名词,小乘二十部派之一。音译憍矩胝迦部、高拘梨柯部、拘拘罗部、究究罗部、鸠鸠吒部,又称窟居部、灰山住部。是佛灭后200年,与说出世部、一说部同由大众部分出的部派。

鸡胤部的名称,可能来源于部主的姓氏。此派主张诸佛世尊皆是出世,一切如来无有漏法,诸如来语皆转法轮,佛以一音说一切法,世尊所说无不如义,如来色声实无边际。

此外,又以经律二藏为方便教,阿毗达摩为真实教,此种主张在当时以戒律为中心主义之印度佛教界,可谓一大革新。

●多闻部

小乘二十部之一。音译为婆收娄多柯、婆吼输底柯,又称作得多闻部。约在佛灭200年间,由大众部中分出。此部教义是将佛的言教分为世间、出世间两种,讲佛的无常、苦、空、无我、涅槃寂静五音,能引导众生人出离之道,因此为出世教而佛的其余言教则为世间教。

此外,一般以多闻一词有博学之义,所以说此部名称是源于部主或部众的博学,与佛弟子四众中的多闻众可能有关联。

●说假部

音译钵蜡若帝婆耶那、波罗若底婆拖。又称作施设论部、假说部、假名部。又称分别说部、多闻分别部。为小乘二十部之一。

据异部宗轮论载,此派系于佛灭后200年,自大众部分出。说假部主张世法、出世法皆有少分是假,十二处、十八界为积聚之法,都为假,以此立名,称为说假部。

●制多山部

音译为只底柯部,译为摩诃提婆部,可能是由部主取名而来。大概当时大天曾居在制多山河南岸,阿马拉瓦底东南地方,故称为制多山部。

此部的源流,除清辩认为由鸡胤部分出之外,其余的传说,均认为是大众部的直接的分派。其分派的起因,就是那有名的大天五事的论争。

●西山住部

音译阿罗说部。又称作西山部。小乘二十部之一。佛灭后200年时,自大众部分出。因为部众住在西山,故称西山住部。

十八部论则称之为佛婆罗部即东山部,文殊问经卷下也称它为东山部。西山住部教理与大众部相差不大。

●北山住部

小乘二十部之一。佛灭后200年末,对于制多山部而起,住于制多山之北部,故称为北山住部。

此部除《文殊问经》和《宗轮论》有记载之外,其余均失传。

●中观学派

大乘佛学的两大基本潮流之一,又称为空宗,在2世纪至3世纪由龙树和他的弟子提婆创立。龙树创作《中观论颂》,倡导大乘佛法,因此他所创立的学派因龙树菩萨的《中观论颂》而得名中观。

这一派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依存的关系,是假借的概念或名相,它们本身没有不变的实体或自性。该派还提出了真谛和俗谛,八不中观等理论。

中观派的经典《中论》、《十二门论》和《百论》在5世纪经传入我国后,在我国汉族地区形成了三论宗。另外汉传佛教的天台宗,华严宗,禅宗都受到中观思想的很大影响。龙树被称为八宗初祖。

●瑜伽行派

又称唯识派或有宗,大乘佛教两大思想流派之一。约晚出于中观派创始人龙树之后200年,时值贵霜王朝向笈多王朝变迁之际的4世纪。

该派创立人传说为弥勒,现代学者认为无著和世亲兄弟为实际奠基人。无著、世亲均原为小乘说一切有部学者。为此,两人在创立瑜伽行派教理时,对有部等小乘学说进行了整理和发挥。

“瑜伽行”一名来自无著的《瑜伽师地论》,意谓从事瑜伽禅定修习者。瑜伽行派的出现是对龙树为代表的中观学派的批判和发展。

瑜伽行派思想在南北朝时期传入我国。到了唐朝,玄奘自印度回国译出《成唯识论》后,汉传佛教依此建立了唯识学派法相宗。

●自续派

6世纪,中观派传人佛护作《中论注》,清辨作《般若灯论释》,与当时流行的另一种思潮唯识论开展了“空有之争”后,大乘佛教才开始分出中观派和瑜伽行派。

佛护和清辨虽然都标榜弘扬龙树、提婆的中观,但他们对空性的认识和论证方法都各自不同。因之中观派分成应成派和自续派两派。自续派的清辨认为对空性要用因明的推论形式积极地加以表述,空不是意味着否定一切,而是修持者在禅思中能够达到的一种最高境界。

自续派的后继者有难誓、室利笈多、阇那迦波、寂护、莲花戒、解脱军和师子贤等。

●应成派

为中观里的一个支派,应成派的佛护继承龙树、提婆破而不立的传统,在他们看来,不但对空有,而且对空的认识本身也要加以排除。

之所以称为应成,意思是他们用逻辑上必然的结果,来推翻所有其他学派的思想主张,他们用逻辑上方式,来反击其他学派的辩论,而使对方的主张无法成立,但是他们本身,却不设立任何的主张。

应成派的后继者有月称和寂天。他们进一步发挥了佛护的“以破显空”的思想。此派至11世纪初在印度中断。但经阿底峡传入西藏复经宗喀巴的提倡。在藏地继续得到发展。 YLv0TASox7/UZnqSavPZ5w8VFwTY1NFrISM+IPpLZYsKqh/hVmrhTa1wOZfjjll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