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南传佛教绘画艺术 |
南传佛教的寺庙里只供奉释迦牟尼像,佛寺里的壁画因为受傣族的竹壁建筑的限制,只能画在布上作为幢幡挂起。其构图则是散点透视的平面布局,内容上虽受东南亚小乘佛教的影响,但其中人物、景物则全被傣族生活习俗所代换。
南传佛教绘画艺术主要在傣族地区,这里几乎所有人都信仰南传佛教,这里的佛寺里有大量的南传佛教绘画经典作品,其中的孟连壁画最为有名。
南传佛教主要分布在云南的西双版纳、德宏、思茅、临沧和保山,信教的民族有傣族、布朗族、德昂族、阿昌族等族和部分佤族。云南南传佛教传播地区的民族通常全民信教。南传佛教对这些民族的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都有较大的影响。
傣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伟大祖国各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之一。傣族人民同各民族一道,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傣族人民同各民族一样,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绚丽多姿、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傣族南传佛教壁画就是这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小花。
在云南西双版纳、德宏及其他傣族聚居区域,凡是有傣族村寨的地方,就有佛寺,也就有壁画。傣族佛寺壁画犹如万花丛中一枝独特芳香的亚热带之花,在我国壁画艺术中也是一份珍贵的遗产。
傣族壁画的作者都是曾受佛经思想熏陶的和尚、佛爷,或者是还俗后的傣族知识分子。
据说在西双版纳第一座佛寺宛波罕建立后不久,缅甸王曾派画工到宛波罕作了第一批经画。从中可以看出,傣族佛寺壁画和南传小乘佛教艺术的渊源关系。傣族民间画工正是在本民族的民间绘画基础之上,借鉴、吸取了东南亚佛教艺术手法,并很快地找到了民族绘画艺术的发展道路。
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北靠西盟县,东北、东南和澜沧县相连,西南、西北和缅甸接壤。平坝河谷两岸丘陵起伏,南北高,东西低,是滇西南通往亚泰地区的南大门。
孟连傣族民间壁画与小乘佛教有渊源历史,据有关史料记载,孟连傣族自公元1289年元朝从德宏迁至孟连,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孟连傣族同样信奉小乘佛教。
在傣历795年即公元1433年,孟连第八代土司刀派鼎派了四个头人到缅甸去迎奉几个高僧进来,才盖起了佛寺,也叫缅寺。
小乘佛教传入后,随着傣族初期封建社会的发展,逐步完备其教规、教文,相应地产生了具有一定权力的宗教机构和权威的专职宗教首领。他们用各种教条、教规来约束人民,小乘佛教在教义上主张一切都是空,宣传人空、生空和我空,认为人生所经历的生、老、病、死都不外是苦。
当时统治者鼓励出家,要求每个男子在未成年前都要在寺院中出家一段时间,接受佛教教育,在形式上过中世纪的清规戒律生活,才能除苦和善,成为教化的新人,因而农民都把遣送子弟入佛寺当僧侣为最大光荣,成年后才有社会地位。否则,在上学、就业和婚姻方面都要受到影响。因此,佛寺既是传播宗教的中心,又是傣族念经书,学习傣文以及其他文化活动的场所。
随着小乘佛教的发展,宗教意识礼仪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宗教活动与民族习俗相融合,宗教节日变成了民族的主要节日,甚至在傣族文字、艺术、音乐、舞蹈、建筑等方面,都受到佛教文化深刻的影响。
佛寺的权威首领大佛爷和还俗后的和尚,傣语康朗,是傣族中的知识分子。由于在较长的时间里,社会安定,生产发展,又有一批脱离生产的大佛爷和康朗,从而带来了文化和艺术的繁荣。傣族的民间诗歌、绘画、雕刻、舞蹈等艺术已发展到了一定高度。
傣族的佛寺壁画正是在这样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傣族壁画无论从内容到形式,从构图到色彩,都充满了浓重的宗教色彩。
总的来看,傣族壁画风格与汉族绘画不同,而细细观察、比较,傣族壁画也有着地区差别。如西双版纳的壁画乡土气息更为浓郁,修饰秀美,孟连的壁画质朴细腻而带有稚气,而德宏的壁画掺入的汉族文化因素稍多,作风也显得粗犷。
西双版纳和孟连缅寺壁画,常见的内容题材,多为佛本生、经变故事,也有民族神话的天神,佛祖释迦牟尼、史诗和传说中的英雄人物等。其中不乏人间情味的世俗图景。
德宏的佛教题材,则多以大乘佛教派的罗汉、尊者和观音、乃至于汉族说部,如《西游记》、《封神榜》等之类的故事人物,有的还以秦叔宝、尉迟恭作为门神。差别的原因是由于地域和历史等原因,德宏与内地联系较为密切,故深受内地汉族文化的影响。
就孟连傣族壁画而言,据调查,全县共有十五个较大的缅寺,现在保存较完整的上城、中城、芒洪、芒老、下允角、芒中、勐马芒列等七大佛寺。
其中,缅寺中绘有壁画的中城子、芒洪、下允角、芒中、芒列、勐阿芒并等佛寺,壁画多保存在佛寺的墙壁上,有的佛寺只有外墙上绘有壁画,墙内印有精美的金水图案,如中城佛寺和芒中佛寺;有的则内外墙都绘有壁画,如芒洪等佛寺。
孟连傣族佛寺壁画距今约有近百年的历史,作者有本地的大佛爷,也有外地的高僧。如孟连中城佛寺壁画据说就是西双版纳勐遮佛寺的大佛爷康朗宰到孟连学经时,学成后为报答孟连高僧的教诲,特意为中城佛寺绘制的,以表心意。
孟连佛寺壁画的内容多取材于佛本生和经书故事,有神话中的天祥、圣人和英雄人物、有佛祖释迦牟尼等。
较具代表性的壁画如距县城一公里的中城佛寺壁画,值得一提的是中城佛寺,是孟连傣族中层阶级赕佛的地方,规模较大。
中城佛寺在左外墙绘制的内容是,护法神与魔鬼斗法即《护法经的故事》;左外墙绘制的是傣语称磨阿莱,汉语为《戒律解说经》,具体内容为小乘佛教对信徒的五条清规戒律。如不杀生、不偷盗、不调戏妇女、不欺骗人人、不酗酒闹事等。
后墙左侧即门头上绘制的是《出殡图》,描绘大丘比圆寂的过程,即大丘比病故,出殡、置棺于森林葬地,以及火葬的过程;后墙右侧绘制的是傣语称《召磨沙塔》,描绘的是一位智慧超群、胆识过人的英雄人物召磨沙塔,他教人们如何建房、种粮和生活,教人们以智慧,巧妙地避免了即将发生的外来战争,使人民过上了幸福、安宁的生活场面。
整幅壁画采取单线平涂的手法,运用平面随意的构图、人物、动物和景物,造型简单、朴素,具有神秘的民族宗教色彩。
中城佛寺的大佛爷康朗依蚌说,几乎所有缅寺绘制的壁画内容都是佛祖释迦牟尼的不同故事和化身。
中城佛寺除壁画外,最具特色的要数佛寺内外列柱和三重檐隔板上精美的金水图案,图案为红底起金粉图案,图案的内容有各式佛塔,有各式佛像,有各种怪兽等图案以及各种二方和四方连续图案等。这些图案造型精美,装饰性极强,是不可多得的民族艺术精品。
又如距孟连县城八公里的芒中佛寺壁画,具代表性的是绘在佛寺正外墙的一幅较大壁画,画面主要的内容为《释迦牟尼说教》,整幅壁画气势宏大、人物众多,有佛塔、佛祖、众增、信徒和洋人,有河流、山川、树林、鲜花、有牛马龙凤和鬼神。
最有趣的是有虎身人面的雄虎和雌虎,有牛头马身的怪兽,壁画将若干个故事按情节分成若干场面,而错综组合于同一构图中,可谓趣味横生。
与其他佛寺不同的是,在寺内的墙壁上,印有许多精美的金水图案,这些图案多为傣族的吉祥物,如塔、凤、象等。孟连的几个佛寺中,几乎都绘有壁画,其内容不外乎宗教的内容,表现手法也是大同小异。
傣族佛寺的墙面有限,除壁画之外,有的是绘在布框上,然后悬挂佛寺内的列柱之间,以补充壁画的不足。
另外,精美的刻板漏印的金水图案也是佛寺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有一种用布制成的长条在上面绘有图画或剪纸图案,傣语称贡的赕帘,也悬于寺内顶部的最高处,有很强的装饰效果。
壁画的表现手法一般多为单线平涂,多用原色,对比强烈,技法变化不多;而布框绘画,在造型和色彩技巧上较为成熟,色彩略有浓淡过渡,但又不乏朴素的民间意味。
壁画在布局上常将故事按情节分成若干场面,而错综组合于同一构图之中,略带装饰性,画面没有透视和比例,画面朴实、随意、自然,从壁画的画面总的来看,人间的成分多于天堂,即透过宗教题材的外壳,描写了世俗的生活。但由于作者的社会地位的差别,绘画的风格有明显的差异,出于僧侣除层之后的作品,艺术水平稍高,秀美而有蒲甘艺术的气味。
专业和半专业的农民画工,所画的则带有天真的稚气,但乡土情趣极为深厚,所有壁画都充满了朦胧而神秘的宗教色彩。
20世纪末期,孟连傣族壁画艺术得到了继承和弘扬。根据文化部的有关要求,为进一步收集整理和抢救傣族民间壁画,1985年,孟连县文化部门组织了专门力量,先后到中城、芒中、芒洪、下允角和勐阿芒并等佛寺收集临摹大量珍贵的壁画,这对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民族地区的两个文明建设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金水图案是傣族佛寺普遍应用的一种装饰图案,其制作方法是先在准备绘画制图案的木柱梁版上刷黑色底漆,再在上面刷上红漆,制成一种深沉的暗红底面,然后把镂空的纸板所制作的图案复上去。
用金漆漏印出来,这种图案称为金水,图案内容很丰富,有二方连续的几何、植物花卉纹样,有佛教的塔、幡幢、佛像,有狮、象、猴等亚热带地区的动物,也有舞蹈和礼佛的人物图案。
这些图案造型丰富多彩,有的简练、有的复杂,线条准确有力,构图巧妙大方,疏密有致,主次分明。很恰如其分地丰富了图案的主体形象和烘托了大殿中佛像。
金水图案把整端庄、朴实的佛像装饰得金碧辉煌、雍容华贵,与简朴无华的傣族竹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些图案提供了丰富的傣族建筑装饰的传统资料。
特别是值得注意的是舞蹈、赕佛人物的图案和佛像图案,提供了古代傣族宫廷舞蹈的资料以及与缅甸、泰国佛像造型艺术交流的资料。如有的佛像头焰髻明显的有着泰国素可泰时期佛像的特点。这些对研究傣族傣族与周边国家的艺术来往与交流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西双版纳地区佛寺中的金水图案,具有代表性的有曼孙满佛寺戒堂内墙壁上的仕女献花和舞蹈图、景真八角亭室内墙上的佛塔、花卉植物图、曼短佛寺大殿金柱上多种多样的金水图案等,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