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汉传佛教绘画艺术

佛教绘画是佛教实现普渡众生的慈悲理想,引发大众的信仰热忱,扩大佛教的影响,更广泛地传播佛教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在佛教典籍中,多处说到利用绘画来弘扬佛法,恭敬绘画、礼拜、供养、赞叹佛菩萨圣像,都有很大的功德利益。

利用视觉图像的教化力量,以圣君贤相、忠臣孝子、先贤功烈的形象为典范,图之屋壁,垂训将来,是中国汉地的古老传统。中国古代汉传佛教非常注意佛画的宗教意义,并利用它来进行传教,而佛教绘画就是传教手段之一,推动了传教的影响。

(一)汉传佛教绘画简介

《贤愚经》中说,释迦牟尼曾请人画八万四千个如来像,分送到各国,让人供养。根据佛教经典的教导,佛教信众们都很乐意于绘制,恭敬礼拜供养佛菩萨圣像等,利用绘画来传播弘扬佛法。

据《释氏要览》《毗奈耶》等典籍记载,古印度佛寺几乎每处殿堂、门墙都要彩绘,绘画主题有佛、菩萨圣像、药叉神像,教化引导广大民众的佛教故事、生死轮回图、地狱变相等。

佛教传入中国汉地,迅速流布南北各地,最初是以设像传道为基本手段的。中国古代曾把佛教称为像教,某种程度上说出了佛教特有的传播方式。

即使在佛教兴盛的时期,佛像及各类题材的佛画仍然是传播佛法的最有效方式之一。与音乐、戏剧、舞蹈类艺术相比,绘画艺术具有较典型的静态特征,但与雕塑艺术相比,它又有着更大的动态、抒情、浪漫的特点。

各个时期的不少名士奇匠,尽心展力,将绘画佛像、佛画的仪则与中国汉地人民的审美习俗融会贯通,创造出了大量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佛教绘画,推动了中国绘画向精深发展,使中国绘画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绚烂局面。

(二)汉传佛画的艺术性

中国汉传佛教壁画,以其丰富美好的内涵,精美殊妙、庄严宏大的艺术表现享誉于世界。佛教传入中国汉地之后,不少帝王、贵族、官吏、民众都崇信佛法,兴建了很多佛寺,开凿了很多佛教石窟,以保护和弘扬佛法,同时个人也行善积功德。

佛寺、石窟的大量兴建和开凿,很大地带动了佛寺壁画与石窟壁画的发展。较早见于史册的如《魏书·释老志》中载,明帝令画工图佛像置清凉台及显节陵上,并于白马寺墙壁上画出千乘万骑绕塔三匝之像等。

不少佛寺因其质材为木制的缘故,至今其中的壁画已极少有存留下来的,而佛教石窟因为有较为坚固的质材,至今还能一睹其中壁画的风姿神韵,体味当时灿烂辉煌的景观。

汉传佛教壁画的内容十分丰富多彩,以佛教经典为题材而创作的壁画,称为经变,这其中有很多关于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描绘。

例如妙相圆满的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这西方三圣,周围是无量的菩萨声闻围绕,听受经法。十方世界诸菩萨众,各自以香华幢幡,来到阿弥陀佛的住所,恭敬供养,听受经法等。

还有讲堂精舍,楼观栏楯,又高又广的菩提树,种种色光遍满佛土。极乐世界所有的人民,都形貌端严,受用具足,衣食自然,无有众苦,过着真正清净快乐,法喜充满的生活。

佛教艺术家们,怀着对佛法的一片虔诚,尽心尽力地描绘着一幅幅庄严清净、和谐美好的西方极乐世界图景,使人们对极乐世界充满了敬慕与欢喜,希望与向往,觉悟到人生充满着种种的痛苦,唯有依照佛陀的教导、方可度过生老病死的苦海,到达极乐的彼岸。

汉传佛教壁画中有不小的一部分是以地狱变相为创作题材,其目的是为了震慑人心,教化那些心术不正、杀盗淫妄酒、无恶不作、不敬信佛法僧的冥顽之人,悬崖勒马,悔过自新,改恶修善,以免遭受地狱之苦。

传说名画家张孝师为了画好地狱变相,曾死而后生,他在地狱耳闻目睹,还生后就开始创作地狱变相图,其中的阴刑阳囚,悲惨酸苦,使人一见就心生畏惧,可以说惊心动魄。

盛唐时被誉为画圣的吴道子,曾经数次画地狱变相。据说他的画笔力劲怒,变状阴怪,让人看得毛发直竖。人们看后,产生了惧罪修善的心,从而使得市场上的肉都卖不出去了,可见他的佛画感染力之强。

佛教惩恶扬善、因果报应、六道轮回等思想,通过这种生动形象、颇具艺术感染力的形式传播给广大的民众,在历史上起到了很好的社会道德伦理教化功能。

汉传佛教壁画中,经常可以见到有关佛陀往昔世中修菩萨行的本生故事,如九色鹿舍己救人、熊王舍食活贫民、鸽王焚身济梵志、睒子孝道父母、须菩提太子割肉活父母、金色王布施最后餐、萨埵那太子舍身饲虎、尸毗王割肉贸鸽等。

这些佛陀的故事,颂扬他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自我牺牲,慈悲喜舍,尊重一切含灵众生的伟大精神与人格。

直到现在寺庙中还可常见到根据《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绘制的,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如何寻声救苦,解脱众生水、火、兵、罗刹、恶鬼等种种苦难,如何应众生不同的因缘,现比丘、比丘尼、居土、国王、宰官等不同的身形度脱有缘众生的壁画。

壁画中常见的还有释迦牟尼佛的生平故事,佛教因缘故事,维摩诘经变,法华经变,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变,弥勒经变,华严经变,涅槃经变,金光明经变,观无量寿经变,贤劫千佛经变,地藏王菩萨,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等佛菩萨圣像等。

在壁画上,天空中常画有祥云缭绕,优雅轻盈、姿态美好的飞天,裙带飘扬,凌空飞舞,或撒播花雨,或奏乐高歌,或手捧花果,供养于佛菩萨圣众,地上常画有美丽的山水花木,一切都衬托着佛菩萨圣众的庄严与安详,慈悲与智慧,给人以崇高的美感,使人往往有身临其境之感,或心生敬信仰慕,希望向往,赞叹随喜,或畏惧因果,觉悟忏悔,或心灵得到抚慰与寄托。

佛教壁画所具有的现身说法的说教意味,在历史上对劝化世人皈敬佛法僧三宝,学佛修行,积德行善,济世救人,淳化民风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三)汉传佛画中的禅意画

晚唐五代以后,有关人物方面的佛教绘画继续发展,根据不同时代人们的审美情趣、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绘画表现方式会有一定的差别。但总的来说,仍然是以佛典所规定的绘画佛像规范为准则。

从唐朝开始,禅宗兴盛,画家们大多与禅师交游往来。禅宗的博大精深,禅师们闲云野鹤般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以及坚毅弘忍、慈悲度众生的传道精神,深深地吸引着文人画士。他们对禅宗的崇敬喜好与修学体验,加强了他们绘画作品中的禅学意味,使之更富有智慧、空灵的内涵与意境,也丰富了中国佛教绘画的表现手法。

汉传佛画中的禅意画开端者,是唐代的王维。王维家世信佛,因为他十分敬仰佛典《维摩诘所说经》中在家大菩萨维摩诘居士的智慧与品德,于是,就给自己起字叫“摩诘”。

王维喜好禅宗,工诗善画,苏东坡在《书摩诘兰田烟雨图》中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深谙禅理的王维,把自己对禅宗的修学和体验与诗画创作成功地结合起来,使其画其诗都充满了空寂静远而又富有灵韵的禅的风格。

王维的画风突破过去细线勾描的画法,改用泼墨山水的方法,别有一种清雅洒脱的自然情趣,使笔法更加丰富,意境更为深远。如他所作的《辋川图》等,山谷郁郁,云水飞动,静寂淡远而又空灵剔透。

王维的许多画仿佛是一片悟的化境,花落、山空、夜静,无声的月光惊鸣了山鸟,山鸟的鸣叫又带来更幽深的寂静;深潭中的游鱼,暗夜里无声飞舞的流萤,使人感到它们的自由自在与无羁无系;静到极处,那深林的苍苔,会上人衣。

王维的有些画作,不问四时,以桃杏芙蓉莲花同入一幅,包蕴着一种深刻的禅理。后人评论他的佛画时说,他绘画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所以造理入神,迥得天机,一般人是达不到这种境界的。

王维这种寓禅意于画中的禅意画,画史上称之为南宗,对后代产生了及其深远的影响。

得王维佛画秘诀的张璪、王墨等人,也曾盛极一时。如张璪说自己的画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他所画的古松气傲烟霞,势凌风雨,所画的山水则高低秀绝,咫尺深重,纯出自然,匠心独运,温润、素雅而涵蕴,后人认为臻于道境。他的画就是得益于禅宗心性的修养工夫。

历史上很多有名的画家都喜参禅修道,与禅僧野老相往还。他们的不少画,从题材到风格,都可说是禅意盎然,或喜画作秋岗远景,村居野渡,溪山兰若,烟雨微茫。其风格清新自然,平淡天真,气韵生动,使观者悠然如处灞桥风雪中。

有的画家喜画秋山寒林,万壑松风,飞瀑流泉,幽人逸士,深山问道,内中清淡雅逸之趣,多得力于禅家心性之学。

也有的画家用空山无人,水流花开,山林雪景,翠竹、青松、莲花、晚钟、水月等来表现一种圆满自在、和谐空灵的禅意。

清代著名的四大画僧之一八大山人,有一幅画,整张册页上只有四点墨写的花瓣,组成一朵徐徐下落的花朵。按规矩,花应该画五瓣,八大山人只画四瓣,自然要补上心香一瓣,表明他已心悟这其中深蕴的禅意。

禅意画有着深厚的禅学内涵和很高的审美价值,在历史上曾对世人,尤其是文人士大夫等知识分子们,有着相当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人们在观摩欣赏,仰慕学习这些禅意画时,会潜移默化地受其中禅宗思想的影响和教化,从而在客观上,禅意画为佛教禅宗的传播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汉传佛画中的供养人

在佛教绘画中,有着不少关于供养人的描绘。供养人多是指对佛教怀有崇高信仰、对人生怀有美好愿望的善男信女,他们崇敬佛教,对佛法表现出无限的虔诚。

较有代表性的如唐代壁画中《乐庭瓖夫妇供养像》《张仪潮出行图》等,画中的人物,丰腴圆润,雍容华贵,那充满信心的表情,对佛法的无限崇敬与虔诚,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令人感动。

世人普遍的心态是恐惧死亡,逃避痛苦,解脱现实人生的苦难,追求幸福、永恒与圆满。现实人生中,人们有着生老病死、怨瞋相会、所求不得等种种的烦恼与痛苦,给予人们的常常是绝望多于希望,焦虑多于平静。

佛教典籍中所描述的西方极乐世界,深深感动着广大信众们的心灵,让信众们得到心灵的寄托、为人处世的准则和指引。

供养人对佛教的无限崇敬与虔诚,对佛菩萨大慈大悲、无私无我普渡众生的智慧和崇高品德的敬仰,对美好人生的无限期望,充分表现在他们所虔诚描绘的一幅幅精美的佛教绘画上,使这些佛教绘画洋溢着庄严、圣洁的气氛,具有相当美妙感人的力量。

有人描述他观看法海寺水月观音壁画时说,自己在伟大的慈视之中,实在觉出语言的苍白无力。那种感受,用陶醉、感染、激动、感官的冲击等一切审美的词汇,都不足以形容当时的内心状态。

佛教绘画所具有的这些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对佛教的传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中国汉传佛教绘画艺术,为佛教的传播与发展起了相当巨大的推动作用,对中国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古典艺术宝库中灿烂夺目的明珠,也是世界人类文化宝库中珍贵的瑰宝。 x19XEMAH1iuE2WWx51Z9w7JtNB+10gB8XG6urssNzHyhOIjAbyZFgAXkykxgGGG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