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古代佛教绘画名家

中国古代佛教绘画源远流长,伴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佛教绘画艺术也随之传播开来。如张僧繇以善画佛像名世,创立了张家样,再如北齐曹仲达创立了曹家样等。佛教在中国化的过程中,还产生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禅意画。

佛教的绘画名家众多,在不同的时期,推动了中国佛教文化的大发展。

(一)佛画之祖曹不兴

曹不兴也叫弗兴,生卒年不详。三国时吴国吴兴人。他被称为佛画之祖,善画,被称为“吴中八绝”之一。是文献记载最早的一位知名传奇画家。

所谓八绝,是指当时书、画、算、相、棋、占梦、星象、候风气等领域的八名高手。曹不兴的善画被列为八绝,正说明他的画已经成为较重要的文化标志之一。它不但受到上层文化圈的特殊重视,而且渐渐成为独立的门类影响社会文化。

虽然曹不兴没有画迹流传,也未留下有关言论和著述,但却是中国绘画发展关键时期的重要人物。从历史的零星记载来分析,他并不是朝廷的御用匠人,而是一个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相当有名望、有影响的自由职业画家。从中外艺术发展规律来看,这类较有主动权的职业画家,往往是绘画从匠作上升到更高文化层次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人物。

曹不兴曾事于孙权手下,画艺高超,具有超群的写实能力,画面生动欲活,有落墨为蝇等传说。绘事兼善马、虎、龙之属,尤以画佛为妙。谢赫《古画品录》将之列为上品,在顾恺之之上。他的绘画样式对后世影响很大,有不少弟子成为当时及后世的著名画家,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卫协。

佛教在东汉时候传入中国,但主要流传在中原地区。到三国时,佛教由僧人支谦和康僧会先后传入江南。康僧会等人携印度佛像范本远游来到吴国时,孙权专门建造建初寺,并让他设像行道。

曹不兴对这个佛像范本进行了长时间的临摹。他学会佛像后进行了许多创作,有卷轴,也有壁画。所作大佛像有的高达五丈,气魄恢宏,庄严妙相,仰之弥高,令人肃然。

这是中国佛像绘画最早的作品,曹不兴也成为我国最早的佛像画家。

曹不兴被誉为佛像之祖,对佛教东渐起到一定的推动。虽然没有画作传世,但他对促进了中国佛像绘画在后来的发展。后人把他与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合称为“六朝四大家”。

曹不兴擅长画马和虎,尤其画的龙极为生动,但影响最大的还是他的佛像绘画。

曹不兴最擅长的是人物画,他曾把五十尺绢连在一起,画了一个人像。他绘画时心明手快,运笔而成。人物的头、脸、手、足、胸腹、肩背,没有一毫失误。

曹不兴的作品影响深远,他弟子也有很大成就,这说明他偏重于工匠中重技艺而师授相承的一面。但他又有较为自由的创作条件,也更重视作品的艺术追求,使得他的绘画能在较高的文化层次上产生一定影响。

据历史记载,曹不兴的绘画艺术基本属于亦步亦趋地模仿西域佛教造像的阶段,但这一阶段非常重要,它的功能,使佛教造像渐渐深入到中土的欣赏范围,并且伴随着佛教教义的传播而被接纳。后来的画家进一步丰富、变化甚至改造,都是在此基础上的一种创造。

三国时期的绘画,因政治动荡、社会混乱而没有取得更大的成就。这个时候也是绘画内容从礼教宣传过渡到宗教宣传的时期。画家也由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转移到长江流域。曹不兴之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画家渐渐多了起来。

总之,曹不兴是将形制规范、笔法简略、题材同一的古画进行了全面改造的画家。他的笔法精细,肖形技巧高超,善于创造各种生动逼真的形象,这些造型样式被作为样范而长期广泛地流传,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审美风气。

在绘画发展到存形的阶段,曹不兴的状物手法与细微的描绘,正适应了人们对这一发展的要求。因而,相对来讲处于依附地位或装饰地位的古画,在他手上开始全面走向了自身的独立发展之路。

传说曹不兴曾在为孙权画屏风时,画到一篮杨梅,因为周围观看的人啧啧称赞非常兴奋,曹不兴不小心误落笔墨,于是他便顺手将墨点绘成一只苍蝇。

孙权来看画好的屏风时,以为真有一只苍蝇飞到了画上,便举起手想要把苍蝇轰走,可是没有想到苍蝇竟然是画上去的。由此可以想象,曹不兴善于写生的艺术已达到了极为纯熟的程度,甚至能够骗过人的眼睛。这就是著名的“落墨为蝇”的故事。

曹不兴的动物画栩栩如生。特别是他画的龙,如同腾云驾雾一般。赤乌元年冬十月,孙皓游青溪,看到一条赤龙由天而降,凌波而行。于是,他便让曹不兴把龙的形状画下来。

曹不兴画得非常成功,于是得到了孙皓的赞赏,珍藏于秘府。后来据说在宋文帝时逢久旱,一连几个月滴雨未下,田地干裂,庄稼焦枯。人们天天跪在地上,虔诚地向苍天祈祷,也不管用。

这时不知谁的主意,取来曹不兴画的龙放在水旁,不一会儿,果然雷声隆隆,大雨倾盆。虽然只是一个巧合,但却说明了曹不兴画的龙形象生动,以至于人们奉若神明。作品中的龙本是虚构的形象,却能令人们信以为真,其构思和技巧自然与当时的审美要求相吻合。

南齐的画家兼理论家谢赫曾经称他见到过曹不兴画的龙头。有一次,谢赫悄悄走进藏有曹不兴画的密室中,看到曹不兴画的一只龙头,栩栩若生,以为自己看到的是一只真龙头。

谢赫对曹不兴叹服不已,并在《画品》中将曹列为第一品第二人。这透露出曹氏画风的基本面貌。这则故事确有其事,谢赫是一位讲究写实的画家,他的赞赏表明,曹不兴的绘画笔法相当精细,写真技巧极为生动。

(二)张僧繇的张家样

张僧繇是吴中人,生卒年不详。梁武帝时期的名画家,画家四祖之一。梁武帝天监中为武陵王国侍郎、直秘阁知画事,历任右军将军、吴兴太守。

张僧繇擅长写真,画人物故事画及宗教画,时人称为超越前人的画家。梁武帝好佛,只要装饰佛寺,一般都让他画壁。他画的佛像,自成样式,被称为“张家样”,为雕塑者所楷模。

张僧繇是南朝梁时代时绘画成就最大的人,与顾恺之、陆探微以及唐代的吴道子并称为画家“四祖”。

张僧繇吸收了天竺等外来艺术之长处,在中国画中首先采用凹凸晕染法,画出的人物像和佛像栩栩如生,传神逼真。

张僧繇的绘画真迹,目前已无从得知,唐代梁令瓒临摹他的《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卷》还流传在世。从影印本看,作者是以细画见长。这虽不能使张僧繇的艺术特征完全再现,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原作的某些特点,对研究张僧繇的技法风格有一定帮助。

张僧繇的作品有《二十八宿神形图》《梠武帝像》《汉武射蛟图》《吴王栠武图》《行道天王图》《清溪宫氠怪图》《摩纳仙人图》《醉僧图》等,分别著录于《宣和画谱》《历代名画记》《贞观公私画史》。

据传,张僧繇创造了一种不用轮廓线的没骨画法,全用色彩画成,改变了顾恺之、陆探微以来瘦削型的形象,创造出比较丰腴的典型,画人面短而艳。

张僧繇的疏体画法,至隋唐而兴盛起来。后人论其作画用笔多依书法,点曳斫拂,如钩戟利剑,点画时有缺落而形象具备,一变顾桤之、陆探微连绵循环的密体画法。后人将其画法与唐吴道子并称为疏体。

张僧繇在绘画上也有许多传说。武帝修饰佛寺时,多次让张僧繇给这些佛寺绘画。当时,梁武帝的几位王子都封地在外,武帝特别想念他们,就派张僧繇前往几位王子的封地绘画他们的仪容、形体。回来后,梁武帝看到几位王子的画像,就像见到了几位王子的面一样。

江陵有个天皇寺,是齐明帝时建造的,里面设有柏堂。张僧繇在柏堂里画上卢那舍和孔子等十位哲人的画像,明帝责怪他,问:“佛门内怎么能画孔子的像?”

张僧繇回答说:“以后还当仰仗这位孔圣人呢。”

待到后周消灭佛教的影响时,焚烧天下寺庙,佛塔,唯独柏堂殿因张僧繇画有孔圣人的画像而没有被拆毁。

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内画了四条龙,不点眼睛。每次都说:“若点上眼睛,龙就会腾空飞去。”有人认为他这是荒唐的妄想,就请他给龙点眼睛。

张僧繇点了两条龙的眼睛后,不多一会儿,电闪雷鸣,击穿墙壁,这两条龙穿壁驾云彩飞上天去。未点眼睛的那两条龙还在那儿。

润州兴国寺僧人,苦于鸠鸽等野雀栖在房梁上,它们拉下的粪便玷污了佛像。张僧繇在东面墙壁上画一只苍鹰,在西面墙壁上画一只隼鹞,都侧头向檐外睨视。从此,鸠鸽等鸟雀再不敢到屋梁上来了。

(三)千年画圣吴道子

吴道子的生卒年代已不可考,但可知他一生的主要时期是在开元、天宝年间。他是阳翟即今河南禹县人,年幼时丧失父母,生活贫寒,曾去洛阳追随当时擅长纵放的草书的著名书法家张旭、贺知章学书法。

吴道子学书法没有显著的成绩,就改学绘画,不到20岁就显露出了天才。他出任过兖州瑕丘地方的县尉,又曾经在逍遥公韦嗣立幕下任卑微官职。

后来,唐玄宗李隆基听说吴道子擅长绘画,就把他召入宫廷中,授以内教博士的官职,并为之改名道玄,同时禁止他私自作画。

吴道子被称为“画圣”,他的绘画成就举世公认。吴道子的时代正是封建社会的盛期,社会日益向上发展,是一个充满信心、希望与热情的时代,也是一个深深地蕴藏着矛盾和冲突的时代。

佛教及佛教艺术在这时候已完全中国化,得到广泛发展并与人民群众有密切的联系。同时,绘画及雕塑艺术本身也已发展到成熟的阶段,无论写实技法及吸取生活形象等方面,都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由此可见,盛唐时代完全具备了出现伟大艺术家的条件,吴道子便是这时期涌现的众多杰出艺术家之一,而且成为这一历史时代在艺术方面的伟大代表。

武则天时代修建的洛阳龙门奉先寺,中宗李哲为了纪念高宗和武后在洛阳修建的大敬爱寺,都集中了当时绘画和雕塑的名手。这些规模巨大的活动,成为吴道子及其画派出现的前奏。

吴道子的绘画是由张僧繇发展而来,但反映现实丰富性这一方面,则超过了张僧繇。

吴道子的作品数量很大,据说一生曾画制了佛教及道教的题材的壁画三百多幅,他的作品在北宋初年已经比较罕见。

北宋末年,《宣和画谱》一书著录皇家的收藏品中有他画的佛、菩萨、天王像以及道教的神像九十二幅。他生前所作宗教绘画不只是仙佛像,而且有很多大幅构图,其中有发挥了高度想象力的各种变相。他的笔下出现的各种仙佛形象,也是千变万化,进行了多种多样的创造的。

目前流传的被认为是吴道子的作品,有《送子天王图卷》、曲阳北岳庙的鬼伯、孔子像、观音菩萨像等,都很值得研究。

《送子天王图卷》是一幅优秀的古代作品。图卷最后一段,取材于《瑞应本起经》,内容是中净饭王抱着初生的释迦牟尼到神庙中,诸神慌忙匍匐下拜的故事。

净饭王捧着婴儿,以一种小心翼翼的动作,充分透露出这一抱持者的崇敬心情。同时,那一跪拜在地的孔武有力的天神,更不是单纯的跪拜,而是张皇失措、惶恐万状的神态,是精神上完全降服了的表情。

净饭王和天神的这两个动作,烘托出还在襁褓中的小小婴儿的不平凡和无上威严,尽管这个婴儿在画面上看不出任何直接的迹象来的。这样的表现是通过人物的表情和内心的联系来进行表达的,所以在绘画艺术技巧的发展上有创新的意义。

根据历代文字记载可知,吴道子绘画的艺术特点表现为巨大的创作热情、真实的描写、大胆的想象能力、默画及解剖知识的谙熟、技法特点、线纹的激壮的律动的表现。

吴道子具有巨大的创作热情。他一生曾作壁画三百余堵,《宣和画谱》著录的有九十二幅卷轴画,可见他一生作品数量是很大的。这就说明吴道子的过人的旺盛精力和不平凡的创作热情。

吴道子的宗教画很有生活真实感,他的艺术创造是有生活基础的。长安菩提寺佛殿内有吴道子画维摩变,其中舍利佛描绘出转目视人的效果。赵景公寺画的执炉天女,窃眸欲语有动人的表情。而且有记载,他在长安千福寺西塔院画的菩萨就是画了自己的形貌。

吴道子画的变相数量既大,变化也多,如净土变、地狱变、降魔变、维摩变等,具有各种不同的情境和气氛描绘出各种不同的情景,而且创造了丰富的充沛着力量的人物形象,被誉为奇踪异状。由此可知,他是激动的,带着想象力进行创造的。

吴道子的变相图画中最有名的是地狱变相。地狱变相原为张孝师所创,吴道子用了同一题材,而进行了自己的创造。吴道子的地狱变相是宣传佛教的,然而其中表现了现实景象。

吴道子大都是在兴奋的时候对壁挥毫,技术熟练而造型生动,人们认为他一定有口诀,即有固定的方法,但是没有人知道那口诀如何,也就是没有人知道他为什么能够那样自由的挥洒。

例如他画丈余的大像,可以从手臂开始,也可以从足部开始,而都能创造出很有表现力的形象,可见他的默画的高超能力和对于人体解剖知识的谙熟。

据说吴道子画直线和曲线不利用工具,完全是空手描出。又有记载说他作佛像,最后画圆光的时候,一笔而成,势若风旋,而引起观众的喧呼,甚至惊动了几条街道。

吴道子描绘物象不是很工致的。他在早年作画线纹较细,但后来所用的线条是莼菜条,可以表现高侧深斜,卷褶飘带之势,是以表现对象的细微的透视变化,高、侧、深、斜为目的的,带有立体感,这种线条和书法中的草书更接近。

吴道子用以组成形象的线纹,富于运动感和富于强烈的节奏感。线纹是表现手段,而其本身所产生的效果,也有助于形成吴道子作为一个伟大的画家所特有的风格。这种线纹本身所产生的效果,不应该强调成绘画艺术唯一的表现目的,但予以适当的注意会加强艺术的感染力量。

吴道子就是结合内容的表现和形象的创造,在运用线纹上渗透着强烈的情感,因而大大提高了绘画艺术中诸表现因素的统一性。

由以上所述各点可以知道,吴道子在作品中有着一种强烈的和极度紧张的感情的力量。传说吴道子嗜酒,往往是在酣饮之后动笔,这也说明他在进行创造前,是有目的地培养自己的思想感情。

吴道子有一些弟子为他作壁画时充当助手,吴道子自己描线,他的弟子或其他工人替他着色。翟琰和张藏都经常为吴道子画着色的弟子,而且色彩浓淡效果良好。吴道子的壁画,据说也有经过不甚高明的工匠着色而受损的。

吴道子和他弟子的关系也不只是简单的合作。弟子们也独立的作画,如弟子中最有名的卢棱伽就善于学习吴道子,吴道子并曾授以手诀。这些弟子学习吴道子也有些变化,例如杨庭光下笔较细,但也是吴道子门下的高手,他曾把吴道子的肖像画在壁画中间,引起了吴道子的叹服。

吴道子把手诀传授给弟子,并且在绘制壁画的实践工作中,以合作的方式使弟子受到训练。吴道子又以各种个人独创的图像样式,吸引着周围的画手。所以,吴道子在唐代宗教画方面,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唐代,吴道子独创的佛教图像的样式,被称为“吴家样”,是张僧繇的张家样以后的,一种更成熟的中国佛教美术的样式。

吴家样也突破了北齐曹仲达以来的“曹家样”的影响的支配,从而成为与之并立的样式。

吴道子的影响不限于唐代的绘画和雕塑。他的画风在宋代仍为很多画家所追摹向往。北宋初年的宗教画家如王瓘、孙梦卿、侯翼、高益、高文进、武宗元等人,都没有完全超出吴道子的范围。

在绘画史发展上,宗教画自宋代以来,就没有出现重大的改变。可以说中国风格的佛教绘画是在吴道子的手中最后形成的,直到近代民间画工仍旧奉他为祖师,而且保存着绘塑不分的传统,这都不是偶然的。

(四)石涛的禅画艺术

石涛俗姓朱,名若极,小字阿长,作品上常见的别号有阿长、苦瓜和尚、钝根、瞎尊者、济山僧、石道人、小乘客、大滁子、清湘陈人、零丁老人等。生卒年有许多说法。广西全州人。他是明朝宗室靖江王朱赞仪的第十一世孙。

明朝灭亡后,石涛父亲朱享嘉在广西被杀。那时石涛年幼,幸好有家人庇护,逃往武昌。为避免迫害,不久削发为僧。他最初的法号叫起济,后来兼用原济,字石涛。

石涛是个天资聪颖的人,他10来岁就开始学画,18岁时,他画的兰花已相当成熟。石涛的志向非凡,学画不久就立志云游天下。他曾到过赣、苏、浙、皖等地。

康熙元年,石涛23岁时,来到松江,皈依禅宗临济大师本月门下。在追随本月禅师的两年中,石涛在学识、书画技艺等方面都有很大进步。康熙五年前后,经本月禅师介绍,石涛移居安徽宣城敬亭山广教寺。

明末清初,皖南是个商业和文化高度发达的地区,石涛在这里居留长达十五年。在此期间,石涛与当地名士梅清交往甚密,他的山水画,受到梅清的直接影响。

康熙十九年,石涛来到繁华的金陵,住在南门外的天禧寺,长达六年之久。在金陵期间,他拜师交友、广交同道,与清初四高僧之一的髡残、金陵八家中的龚贤交往密切。这些画家对石涛创作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康熙二十三年,康熙皇帝首次南巡,曾游天禧寺。居住在天禧寺的石涛见到康熙,感到十分荣幸。五年后,康熙再度南巡时,石涛又在扬州平山堂接驾。这时石涛已移居扬州。同年,石涛北上京城。在北京的三年,他饱览了宫中的秘藏,扩大了眼界,使其艺术风格变得更为深厚。

从北京南归后,石涛一直住在扬州。江淮一带的人对他仰慕备至,跟他学画的人很多,辗转传习,后发展成为扬州画派。

石涛在诗、文、书、画上都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特别是山水、花木艺术,在绘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扬州画派郑板桥等人不必说,现代绘画大师齐白石、张大千等人受石涛绘画艺术的影响也很深。

石涛艺术上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反叛、抒情、追求与自然相通这几个方面。

石涛具有大胆的革新与创造精神,敢于反传统,他对于明末清初以来绘画上存在的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给予坚决的抨击。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石涛打破传统画法,所画山水,构思新颖而多变,笔意姿纵,用笔非常灵活。

石涛主张绘画独抒心性。这种思想显然来自佛学禅宗,禅宗强调心性,认为佛法来自人的心性。石涛作为有深厚禅学思想的禅僧,自然会把禅宗心性理论体现在他的绘画艺术实践中。

创作上的心性论极符合艺术规律,因为从艺术实践看,美的法则就是心的法则,优秀的作品,往往来自艺术家的心灵深处,并脱胎于艺术家的心灵深处。

石涛的作品多为描绘大自然的山水风光,但他并非简单地摹写自然。他对于山川的观察和写生,不是停留在临摹具体真实的外表形态和琐细的局部上,而是为求得与山川息息相通的感觉,在与万物交流、相契合的过程中,把握山川万物之神。也就是说,石涛笔下的山水,包含着强烈的主观色彩。

石涛用墨也极有特点,他常用墨水或花青水涂染,利用其模糊来表现山川的幽郁湿润的气象。他说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师法自然,表现山水的本来面目。

石涛创作上的这一特点,也是在禅宗思想影响之下形成的。禅宗主张物我同化、物我合一,即主张将主观意志,渗透到所要表现的客观事物之中的境界。石涛山水绘画所追求的正是禅宗所要表达的意境。

石涛的绘画作品很多,留下来的有数百幅优秀作品。其中《黄山图》《石竹轴》《梅竹双清》《溪水秋雨》《淮扬洁秋图》《梅花》《访戴鹰阿图》等,都是他的代表作。 DCOsQzz2DYXhmW5zw/MH5IJo5nhyk+o0qGeBnbhfMed1GizquUAcll4cIeTu3CU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