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禅宗体系的确立

禅宗对佛教的精华进行了最大限度地汲取,并且进行了创造性转化,最终实现了禅学的中国化。

在这一进程中,慧能在南方,其禅法宗《般若》为渐门;神秀在北方,其禅法宗《楞伽》为渐门,世称南能北秀或南顿北渐。后来南禅北移,其方法更为简便,使神秀在北方的神法逐渐失势,南禅进而一统天下。

(一)南宗慧能的禅法思想

中国禅宗从达摩始百余年间,皆以《楞伽经》相印证。

达摩的三传弟子道信开始兼以《金刚经》等经为典据,到了慧能即以文句简单的《金刚经》代替了《楞伽经》,其目的在于摆脱名相烦琐的思想束缚,而单刀直入求得开悟。

慧能本与神秀上座同为五祖弘忍门下。但因对参禅的体悟不同,后来遂分为南北二宗。北宗禅法多弘传于北方贵族阶层;南宗初行于岭南一带,开元十八年,慧能在洛阳定南北宗是非大会上,极力批评北宗禅,影响所及,北宗的势力遂逐渐衰退。

慧能的禅学思想,见于其弟子法海集记的《法宝坛经》。此经后来曾被神会系一度改编,作为传宗的典据,故其中夹杂后人之说,但大体上还可见到慧能主张舍离文字义解,而直澈心源。

慧能的禅法以定慧为本。他以为定是慧体,慧是定用,犹如灯光,有灯即有光,灯是光之体,这是所谓定慧一体观。他又认为觉性本有,烦恼本无,直接契证觉性,便是顿悟。他说自心既不攀缘善恶,也不可沉空守寂,即要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

因此,慧能并不仅以静坐敛心为禅,就是一切时中行住坐卧动作云谓里,也可体会禅的境界。这就不同于北宗教人静坐看心,以为那样将心境分为两截,不能契自心性而生智能。他教人只从无念着手,并不限于静坐一途。

慧能的弟子很多,《景德传灯录》及《传法正宗记》皆载有嗣法43人。《法宝坛经》说有门人10人,《祖堂集》列举8人。但是最著名于后世的,即青原行思、南岳怀让、菏泽神会、南阳慧忠、永嘉玄觉5人。他们得法后,都各成一家。

其中以青原、南岳两家弘传最盛。南岳下数传衍为临济、沩仰两派;青原下数传分为曹洞、云门、法眼三派,形成了禅宗五派法流。

慧能南宗的主张,经过门下南岳怀让、青原行思一二传后,禅师们更是把禅法融会在日常生活里,认为坐住行卧、搬柴挑水等人伦日用,都可体现禅法,形成一种随缘任运的主张。这同印度佛教思想,以及中国其他教派的思想大相径庭,是具有独特的中国特色的禅学义理,其影响深远。

(二)北宗神秀的禅法思想

神秀和禅宗北宗的思想,是楞伽宗的余续。此后楞伽宗基本上无有师承。

神秀或作道秀,俗姓李,开封尉氏人,即今属河南省尉氏县,或说东京,即今开封尉氏。无不能晓,是一个非常博学的学僧。后至蕲州,即今属湖北黄梅,拜弘忍为师。

弘忍于675年圆寂后,神秀从湖北蕲州黄梅东山赴湖北江陵当阳玉泉山说法,“学如来市”,以至“庵庐雁行于丘埠”。可见其法事之盛。

神秀除住玉泉寺外,还住寺东山上,过头陀行的“阿兰若处”的生活。神秀的道场成为东山法门的一个大中心,被称为东山净门。

由于神秀的法运大盛,武则天于700年下诏请神秀到东京,次年到京,迎于内道场供养,给予极大的崇敬。

705年,皇帝敕留神秀,自称弟子。于是,神秀被称为“两京法主,三帝国师”。三帝即武后、中宗、睿宗。

神秀在北方佛教徒中,有着深刻的影响和崇高地位。他使东山法门发展到顶峰,使楞伽宗的势力盛极一时。这时,神秀已经老了。他圆寂于洛阳。葬之隆重,“合城四众,广饰宫幢,礼葬龙门山,驸马公主咸设祭文。”赐大通禅师。

反映神秀思想的主要文献,是其《观心论》,亦名《破相论》和《大乘无生方便门》,亦名《大乘五方便门》。神秀的禅法思想,与他强调观心修禅的教学方法是分不开的。

神秀禅学思想的特点是比较忠实地发扬祖师的思想,依《楞伽经》《大乘起信论》立论,行一行三昧。弘忍明确讲,“我与神秀论《楞伽经》,玄理通快,必多利益。”

神秀认为,客观外界都是由心所引起而产生的。他要求人们唯在观心。他说:“心者,万法之根本也。一切诸法,唯心所生。若能了心,万行具备。心既然是万法之根本,那么心就是体了。”

神秀特别重视内在心性的作用。在神秀看来,努力让内在的心性摆脱无明的束缚,让真如清净无染的自心呈现出来,才是真正踏实的修行;而那些只注重表相,在一些事相上用功夫,并不能算作是真正的修行,不过就是得些福报,尽是“有为功德”。

因此,神秀的禅法思想与传统的解释,存在着不同,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风格。

《观心论》集中反映了神秀的禅法思想。从《观心论》的内容来看,神秀的禅法思想有一重要特点,就在于他处处不忘教导弟子自己觉悟内心本具的真如佛性,使其不受无明染心的束缚,从而摆脱烦恼,不造恶业,出离轮回,免除生死大苦。

神秀的观心修禅法门,其实就是觉悟内心的真如佛性。在神秀看来,一切诸佛之所以成佛,都在于能觉悟内心的无为真如佛性,而不是迷修外在的有为事相。因为心是一切善恶的根本,心若迷惑染污,不能觉察内心本具的真如佛必性,则自然是凡夫的生死轮回。心若觉悟清净,内心本具的真如佛性圆满无碍,则自然解脱痛苦。

可见,观心修禅才是解脱的根本法门,也就是说,时时觉悟内心本具的真如佛性不受染污而恒常清净,才是一切修行的法门的根本所在。

神秀的这种禅法,可以叫离念禅。以看净的方便摄心、发慧、成佛。总起来说,是以空无一物为方便,有物既无菩提,不会有佛。

由此可见,神秀的禅法是遵循楞伽宗的宗旨的,是明显的渐修禅法。在现存有关神秀的文献里,也有说悟在须臾,一念顿悟等。北宗所说的顿悟,是由渐至顿,恍然大悟。而南宗的顿悟,是单刀直人,悟在刹那间,到如弹指,即刻见性成佛。事实上,南宗的顿悟也有一定的源头和过程。

在汉传佛教地区,神秀的系统递传数代而绝,法系不明。而其徒孙如摩诃衍、神行、良辨等,却曾一度在吐鲁番,以及高丽、日本等,传衍而兴盛。

就楞伽宗的思想特点而论,到了弘忍、神秀,就从其抛开四卷本《楞伽经》而更多地依据《金刚经》《大乘起信论》上说,他们的禅学都是把佛、客观实在摒弃于人的心外,而成佛、认识客观实在都是通过渐悟,最多也只讲到在渐的基础上顿悟,与慧能的即心是佛、顿悟成佛有本质性的不同。

(三)禅宗的调和及其分化

中唐时代的宗密是菏泽系的禅师,又是华严宗的大师。宗密在《禅源诸诠集都序》中,提出和阐发禅教统一的主张。

五代、北宋之际,法眼宗禅师延寿,鉴于禅宗学入空疏不通教理的弊病,特召集唯识、华严、天台三家佛教学生互相质疑,最后用禅宗的观点作为评判的标准加以评定,成《宗镜录》100卷。

延寿统一各家对教的不同说法,又调和禅与教的矛盾,为各宗所接受宗密和延寿调和禅教,都把教定于《华严》,由此出现了华严思想和禅学相融合的华严禅。它对于宋代禅师和宋明理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华严禅可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考察其含义。广义而言,华严禅是宗密所代表的以真心为基础,内融禅宗之顿渐两宗、佛教之禅教两家,外融佛教和儒道两教的整合性的思想体系。

这一体系的最核心的融合内容,是华严宗和菏泽禅的融合,宗密以菏泽思想释华严,又以华严思想释菏泽禅,视两者为完全合一。狭义而言,华严禅体现出融华严理事方法论、理事分析和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方法入禅的禅法。

不论是狭义或广义的理解,华严禅体现出的一个核心特征是融合,不同思想流派之间的交流、沟通的整合。在禅宗的五家中,对于华严宗理事方法的运用非常普遍。这种方法,可以说是狭义的华严禅,是融教入禅。

临济宗人的四宾主方法,宾看主,主看宾,主看主,宾看宾,不过也是理事方法的体现。在浮山法远的“九带”中,有理贯带、事贯带和理事纵横带,分别相当于华严宗的理法界、事法界和理事无碍法界的意义。

当时的禅宗派系有曹洞宗、沩仰宗、云门宗、法眼宗等。

曹洞宗的各种方法,都不离理事关系,曹洞三种纲要中,其敲唱俱行法中的敲属于理,唱属于事。敲唱俱行,即理事无碍。

沩仰宗讲方圆默契,从理事的角度看,圆为理而方为事,沩仰宗人常在一圆相中写一方块字,表示不同的意义;而体现的基本方法,就是方圆无碍,理事不二。理事不二,也是沩仰宗基本的禅法理论。

云门宗的方法可用三句话概括:函盖乾坤句、截断众流句和随波逐浪句。从华严理事方法论的角度看,函盖乾坤是指理;截断众流是指事;随波逐浪指理事无碍。

法眼宗是五家中对华严宗理论研究最多的,引华严入禅也是最明显的。文益禅师曾经表达对华严六相圆融理论的推崇,六相为总、别、同、异、成、坏。总相是真如一心,也是理这;别相是随缘而生的诸法,也是事。同和异是讲一多关系;成和坏是讲生灭关系。

在宋代的华严禅中,以临济一系为例,佛果克勤和大慧宗杲师徒都是著名的人物,推动了华严禅的发展。其他宗系的禅僧,比如明教契嵩、永明延寿也对推动华严禅极有功劳。

永明延寿重点在于弘扬华严禅中的禅教融合论;而明教契嵩则着重弘扬三教融合论,都可以说属于广义的华严禅一类。

华严禅藉教悟宗方法的运用,使得禅宗人十分重视“圆融”类经典,特别是《圆觉经》和《华严经》。对这两经的重视,是华严禅的一个重要标志。

宋代禅宗流派都依赖统治者的支持,著名禅师常与上层人物交往,思想上越来越充分肯定现实。由此,禅学思想的发展又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出现三种类型的禅,即文字禅、看话禅和默照禅。

一是文字禅。延寿以来,禅宗虽重视教理,但真正作为依据判断是非,还是前辈祖师的语句。

由于所传的语句简略难解,禅师就用偈颂来陈述其大意。因此,一般有文化的禅师都走上从文字上追求禅意的道路。禅学走上文字之途,一方面有助于理解,一方面也产生舞文弄墨的现象。

二是看话禅。两宋之际,临济宗禅师宗杲反对文字禅,他主张不把祖师的语句作为正面文章来领会,只作为“话头”即题目来参究,认为这样才能自发地产生智慧,达到自悟成佛的目的。

三是默照禅。曹洞宗禅师正觉和宗杲交谊颇深,但他反对看话禅,提出寂默静照,即静坐看心的禅法。实际上,这是以前禅宗北宗的禅法。

默照禅的出现,禅宗南宗流派转而采用北宗的禅法,标志着南宗禅学已走到自身发展的尽头。自此以后,禅学思想就愈来愈趋于停滞了。

怀让 禅宗六祖慧能弟子,唐代高僧。俗姓杜,金州,即今陕西省安康县人。

行思 俗姓刘,唐佛教禅宗高僧。住吉安青原山静居寺,四方禅客云集。世称青原行思。

延寿 中国佛教净土宗第六代祖师。为唐末五代僧。其开创的禅净双修,使净土宗普及民间。所著《万善同归集》《四料简》等,成为后世净土宗依据的典籍。

克勤 宋代僧。四川崇宁人,俗姓骆,字无著。幼于妙寂院依自省出家。与佛鉴慧勤、佛眼清远齐名,被誉为丛林三杰。

宗杲 字县晦,号妙喜,原姓溪。南宋高僧。宋孝宗闻其名召对,赐名“大慧禅师”,并御书“妙喜庵”三字赐之。后在云居山唱看话禅,开禅宗参话头之先。

契嵩 俗姓李,字仲灵,自号潜子,出生于藤津。宋庆历间居杭州灵隐寺。仁宗赐号明教大师。契嵩博通内典,有镡津集22卷和《四库总目》传世。

正觉 宋代曹洞宗僧。隰州,即山西人。提倡“坐禅”“默照”之禅风,世称之默照禅、宏智禅。绍兴二十七年九月示寂,享年67岁。诏谥“宏智禅师”。 3PRI4otmQvI2f96VOuQSbHbYjmYEOeN1m7H4d47czAp9ahHYn5kG7xsjj0Jrqht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