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文化礼仪

随着佛教在我国的传播,我国佛教礼仪作为一种独特的风俗习惯,构成了我国佛教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我国佛教礼仪一方面来自佛教本身的戒律仪轨,留有古代印度社会风俗的痕迹;另一方面也受到我国本土传统民间风俗的影响。它是随着佛教在我国的传播而逐渐形成的具有文化意蕴的礼仪风俗。这些礼仪风俗一经形成之后,又推动了佛教向民间的广泛传播。

(一)形成

对于汉传佛教来说,中国人对印度佛教的接受就是以“礼”为标准的。从敦煌的壁画可以看出,敦煌佛教艺术在主题、符号、象征等方面,反映了我国礼制的天人观以及中国人对外来佛教的选择与改造。

在中外文化交往中,传统中国文化的核心——“礼”是中国文明接纳外来文化的限度,也成为改造外来文化的一种坚韧的力量。对外来音乐的采纳,也以不离传统价值为目标。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实际上已不是印度佛教,而是中国的佛教,其原因就是中国的“礼”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所以中国佛教道德的儒家化,如孝道的思想、忠君的思想等。都能集中体现佛教对中国文化“礼”的适应。

佛教深入民间传播发展,必须根据民众的水平而从事佛法的弘扬。民众一般只关心“有求必应”的现世利益,只能接受通俗易懂的道理,采用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完成他们的宗教实践。所以,形成了各种民间佛教信仰习俗,如烧香拜佛、许愿还愿、放生、造像、造塔等。

(二)特性

佛教礼仪是佛教徒信仰生活的重要体现,是佛教徒表达宗教感情的重要手段。

在实践佛教礼仪的过程中,通过事相、感性的感染力,从而让佛教徒能够领会佛教的智慧与哲理,陶冶佛教徒的心灵,有助于传播和强化佛教信仰。同时,佛教礼仪是僧团联系信徒的重要渠道,加深佛教徒之间的感情,是提高佛教徒凝聚力的源泉。

中国汉传佛教礼仪,是印度佛教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在中国固有的儒家及道家文化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从佛教礼仪本身来说,它又有自身的一些特性。如佛教僧团中的各种礼仪,虽因时代不同而有所演变,因地区不同而有所差异,因宗派不同而有所分别。但变化差别之中,又具有一定的共同特性。

佛教徒的生活,尤其是僧团的生活,首先是一种宗教生活,不但各种宗教活动构成了僧人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而且饮食、穿衣、睡眠、出行等,无不渗透着佛教的各种教理。于是,人们维持生命所必需的基本活动,也成为佛教精神的仪式化。

僧团生活又是一种团体生活,因而要有种种规定约束每个成员,不致因个人行为妨碍众人,而且还强调团结友爱,互相合作。

中国禅宗有着细密的分工,全寺48个职位,与饮食有关的就有典座、贴案、饭头、菜头、水头、火头、茶头、行堂等。寺众各司其职,分工合作,保持了僧团生活的高度和谐。

僧团生活又是一种和平宁静,严谨俭朴,极有规律的生活。因为只有这样的生活方式,才能保持僧众内心的静谧恬淡,超脱清高,才能使僧人的心灵升华到解脱的境界。

在我国佛教的礼仪中,僧团生活的风俗与一般民众的佛教礼仪有所不同,反映了佛教中国化的历程。

(三)活动

汉传佛教的礼仪活动,主要有上供、普佛和礼佛忏悔仪式。

1.上供 它是指在诸佛、祖师圣像前,用鲜花果物或其它物品供养,以表示虔诚礼敬。

上供是寺院中经常举行的活动,无论是农历初一、十五、佛菩萨圣诞,还是施主供斋,都要先供佛。尤其在大年三十儿,寺院中所有殿堂都要上供,几乎需要半天的时间才能最后完成。

首先是打板,大众集合于大殿。礼佛三拜后,举腔唱“炉香赞”或“戒定真香”。如果有斋主打斋,斋主随方丈拈香、礼佛。接着,诵持十方诸佛法僧名号,表示一心奉请莅临道场,接受供养。

其次是念诵“变食真言”“甘露水真言”“普供养真言”各三遍,通过咒语的力量使上供的物品变成各种美味佳肴,使诸佛、菩萨和诸天鬼神得以受供。此外,还要念诵供养偈:

此食色香味,上供十方佛,

中奉诸圣贤,下及六道品。

等施无差别,随愿皆饱满,

令今施者得,无量波罗蜜。

三德六味,供佛及僧,

法界有情,普同供养。

最后,唱“天厨妙供赞”。

如果是大法会,应开始唱“戒定真香赞”,那么,最后应该唱“献供赞”:

虔诚献香花,智慧灯红焰交加,

净瓶杨柳洒堪夸,橄榄共批把。

蒙山雀舌茶奉献,酥酡普供养释迦。

百宝明珠奉献佛菩萨,衣献法王家;

百宝明珠奉献佛菩萨,衣献法王家。

南无普供养菩萨摩诃萨。

2.普佛 “普佛”来源于隋代信行所创立的三阶教。三阶教将佛法分为普法和别法。

所谓“普法”,即于法不分大小,于人不辨圣凡,普信普敬,不尊此法而斥他法,所以名为“普”。

所谓“别法”,是分别大小乘法和圣贤凡夫,所以名为“别”。信行认为在佛灭后初500年的正法时期,众生只能学一乘法;第二个500年的像法时期唯学三乘法,所学各别,所以称为“别法”,全称为“别真别正法”;在佛灭后1000年的末法时期,众生具有了空有偏见故,如果偏学大乘或小乘,就会受此憎彼,必然造成谤法之罪。所以,第三阶相应的佛法,名为“普法”,全称为“普真普正佛法”。

三阶教皈依的佛有五种,即真佛、应身佛、形象佛、邪魔佛(外道诸神、佛菩萨所变应身)、普真普正佛。而普真普正佛又有四种,即如来藏佛、佛性佛、当来佛、佛想佛,就是“普法四佛”。

三阶教认为,一切迷于现实的众生,从其本有可以为佛的可能性,即如来藏或佛性来看都是佛,因此一切众生即为“如来藏佛”和“佛性佛”。如果这种可能性开发实现时便成为佛,所以一切众生都是“当来佛”。

对一切众生皆作佛想,所以一切众生都是“佛想佛”。正因为如此,世界众生无不为佛,所以四佛实际是一“普佛”。

既然一切众生都是如来藏佛,故对一切已成未成诸佛,应该加以尊敬,这就是普敬普礼。因为末法众生具有空有邪见,所以应该劝他们认识到自己的罪,因此三阶教非常重视忏悔。所以,普礼请佛与忏悔认恶便联系起来。

3.礼佛忏悔 由于三阶教重视普礼诸佛与忏悔,所以信行编有《七阶佛名》,作为礼佛忏悔的仪式。

根据敦煌文书发现的几个《七阶佛名》写本,或称为《礼佛忏悔文》,或称《昼夜六时发愿法》,内容次序虽有不同,但都是三阶教徒持诵的课本。

《七阶佛名》的礼诵次序是:敬礼常住三宝、叹佛功德、普光佛等53佛、释迦佛等35佛、宝集佛等25佛、忏悔文、梵呗文、说偈文、三皈依文、无常偈等。这一系列宗教仪轨,成为后来我国佛教寺院晚课及“打普佛”的母本。

随着佛教忏法的流行及仪轨制度的完善,尤其是明清以来,佛教寺院的法事仪轨基本成为定型,“普佛”也成为一种祝愿、荐亡回向的礼法规矩。

现代寺院打普佛大都是随课普佛,即是在早晚殿时至长生禄位或往生莲位前回向,然后再加上拜愿、念文疏,其实就是药师佛圣诞祝仪和阿弥陀佛圣诞祝仪。

届时客堂先挂牌通知:明早随课普佛。首先,唱“戒定真香”,斋主随方丈拈香;接着,念《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心经》;然后,唱《摩河般若波罗蜜》三遍,维那起腔唱《药师赞》:

药师佛延寿王,光临水月道场,

悲心救苦降吉祥,免难消灾障。

忏悔众等三世罪,愿祈福寿绵长。

吉星高照沐恩光,如意保安康;

吉星高照沐恩光,如意保安康。

在《药师赞》时,斋主行“十方礼”,一般有知客师或增值师带领,即在中间一拜,向左一拜,再向中间一拜,然后向右一拜,再向中间一拜。接着,往班首位前一拜,回到中间一拜,再到维那位前一拜,再回中间一拜。然后,到方丈位前一拜,回到中间三拜,最后回到自己的位置。

接着,维那起腔唱《赞佛偈》:

上来现前清净众,讽诵楞严秘密咒,

回向三宝众龙天,守护伽蓝诸圣众。

三途八难俱离苦,四恩三有尽沾恩,

国界安宁兵革销,风调雨顺民安乐。

大众熏修希胜进,十地顿超无难事,

三门清净绝非虞,众等皈依增福慧。

药师如来琉璃光,焰网庄严无等伦,

无边行愿利有情,各遂所求皆不退。

南无东方净琉璃世界,消灾延寿药师佛。

然后,绕佛念“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至长生禄位,斋主手持香亦随同前往。大众全部到齐后,停念佛号,维那起腔唱“南无增福寿菩萨摩河萨”三遍。接着,大众念“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三遍,“药师灌顶真言”七遍。然后,唱赞:

佛光注照,本命无辰,灾星退度福星临。

九曜保长生,运限和平,福寿永康宁。

最后,唱《回向偈》: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这样,长生禄位回向全部结束,大众继续念“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绕佛。然后归位,停念佛号,开始拜愿。所拜的佛菩萨有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南无日光遍照菩萨、南无月光遍照菩萨、南无药师海会佛菩萨,各三拜。

三皈依后,维那起腔唱“南无大乘常住三宝”三遍,将磬锤交给悦众,自己前往案桌前念文疏;斋主则到中间的斋主位跪下,手持一枝香,临听文疏的内容。念完文疏后,唱《韦陀赞》,礼佛三拜。

这时,知客师或增值师喊:“斋主礼谢班首师父、维那师父及大众师父三拜。”斋主在自己的位置上顶礼三拜,这样一堂佛事便全部结束。

由于随课普佛时间短,简单方便,可以每天都举行,同时也很受佛教徒的欢迎,所以这是寺院最经常的佛事活动。

仪轨 原指密部本经所说诸佛、菩萨、天部等,于秘密坛场之密印、供养、三昧耶、曼荼罗、念诵等一切仪式轨则,后转为记述仪式轨则之经典的通称。

东方琉璃 世界系药师佛的净土,药师琉璃光佛手持药钵,医治一切众生之病源和无名痼疾,药师佛的12大愿中的一条是“除一切众生病,令身心安乐。”

药师佛 又称作药师如来、药师琉璃光王如来、大医王佛、医王善逝、十二愿王。为东方净琉璃世界之教主。 se3dC5bZOOXT8oAct2nx5xTquL6BQdyXkdezsImFOAgoHILcctQVbPy2z3CyikZ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