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历代传承

随着佛教在我国的传播,历代兴建佛寺,佛经翻译也大量进行,从而有力地推动了佛教在我国的传播。

佛教在我国传承不断,历朝历代不但高僧倍出,更重要的是常常国家出钱,兴建大批寺院等,鼓励中兴的事迹不可胜数。

(一)三国时期着重译经

从汉代之后,天竺、安息、康居的沙门,如昙柯迦罗、昙谛、康僧铠等,先后来到魏都洛阳,从事译经。

此外,支谦、康僧会等,前往吴都建业,即今江苏南京弘法。支谦还为康僧会建立了寺塔。

支谦是三国时佛经翻译家,又名支越,字恭明,生卒年不详。他本是月氏人,其祖父法度于汉灵帝时,率国人数百移居中国,支谦也随之而来。后支谦受业于支谶门人支亮,深通梵典,有“天下博知,不出三支”之称。

东汉末年,支谦迁居吴地。因聪明超众,时人称为“智囊”。吴主孙权拜其为博士,辅导太子孙亮。

从223年至253年的30年间,支谦译出佛经《大明度无极经》《大阿弥陀经》等88部、118卷。创作了《赞菩萨连句梵呗》三契,其翻译以大乘“般若性空”为重点,为安世高、支谶以后的译经大师。支谦虽不是僧人,但对佛教的贡献却十分巨大。

昙柯迦罗、昙谛精于律学,译出摩诃僧祗部的戒本《僧祗戒心》一卷。主张僧众应遵佛制,禀受归戒,为汉地佛教有戒律、受戒之始。

昙谛在白马寺译出《昙无德羯磨》一卷。此外,康僧铠译出了《郁伽长者所问经》和《无量寿经》等四部。

吴国的译经始于武昌,盛于建业。当时译经是大、小乘并举。小乘经典强调禅法,注重守神养心,也就是守意,大乘偏重般若。

这个阶段的译经工作和对教义的宣传、研究,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发展,打下了初步的思想基础。此外,这个时期的寺塔建筑、佛像雕塑也各具规模,但今存极少。

(二)南北朝时期的发展

南朝宋、齐、梁、陈各代帝王,大都崇信佛教。梁武帝萧衍笃信佛教,自称“三宝奴”,四次舍身入寺,皆由国家出钱赎回。他建立了大批寺院,亲自讲经说法,举行盛大斋会。

梁朝有寺两千八百多座,僧尼八万余人。在建康,就有大寺七百余所,僧尼和信众常有万人。

北朝虽然在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时发生过禁佛事件,但总的说来,历代帝王都扶植佛教。北魏文成帝在大同开凿了云冈石窟;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为纪念母后,开始营造龙门石窟。

北魏末,流通佛经共计415部,1919卷,有寺院约3万余座,僧尼约200余万人。

北齐僧官管辖下的僧尼有四百余万人,寺庙四万余座。在南北朝时,有大批的外国僧人到中国弘法,其中著名的有求那跋摩、求那跋陀罗、真谛、菩提流支、勒那摩提等。

中国也有一批信徒去印度游学,如著名的法显、智猛、宋云、惠生等曾去北印度巡礼,携回大批的佛经归国。

(三)隋唐时期佛教宗派创立

佛教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经济上,都为隋唐时期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创造了条件。

1.隋唐两代重视佛教 隋文帝统一南北后,即下诏在五岳胜地修建寺院各一座,并恢复了北周禁佛时期所破坏的寺佛像。

在都城大兴城(即汉长安城东南),建立了执行佛教政策的国家寺院,即大兴善寺。601年至604年年间,在全国建立了111座舍利塔,并广置译场,组织中外译师、名僧进行翻译、疏解佛教经典。

隋炀帝继承了文帝保护佛教的政策,在扬州建立了著名的慧日道场等,作为传播佛教的据点,同时,继续发展前代的译经事业,使佛教十分兴盛。

唐代是我国佛教臻于鼎盛的时期。唐代帝王虽然自称是道教教祖老子的后裔,尊崇道教,但实际上是采取道、佛并行的政策。

李世民在清除割据、平息骚乱时,曾得到僧兵的帮助。即位后,他下诏在全国“交兵之处”建立寺刹,并在大慈恩寺设译经院,延请国内外名僧进行译经、宣化事业,培养出了大批的高僧和学者。

唐高宗继位后,在帝都和各州设官寺,祈愿国家安泰。武则天又令各州设大云寺。

2.唐朝著名译师不空 在唐代,佛教僧人备受礼遇,赏赐有加。不空和尚曾仕唐玄宗、唐肃宗和唐代宗三朝,出入宫门,封肃国公。他圆寂后,唐代宗废朝三日,以示哀悼。

不空,全名为不空金刚,唐代的著名译师,开元“三大士”之一。他是北印度人,属于婆罗门阶层。幼年时代,父亲去世了,他随舅父来到唐地。

不空13岁时,拜中国传密法的金刚智为师。15时,不空正式落发出家。初学悉昙章,不空只用了十天就学会了。他的师父感到惊奇,知道他将弘大法,就为他授菩萨戒。20岁时,不空在洛阳广福寺受比丘戒,其后专门从事学习。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和记忆力均超过常人。

不空要求学瑜伽五部三密法,金刚智就传给他。三年之后,不空准备回印度去学。这时,金刚智见他求法心切,才向他传授五部灌顶等佛法。

741年,金刚智在东京洛阳病逝。不空痛失所依,就遵照其师的遗命,拟去印度和狮子国寻求密法。

他率领了一个37人的学法团,其中有著名人物含光、慧譬等,先到南海,即今广州,再乘船到达诃陵国,即今爪哇中部,第二年就到了狮子国。

当时的狮子国,大乘佛法流行,尤其是密法,盛极一时。不空在狮子国住了三年,广求密典及诸大乘经五百余部,后游历印度,于746年回到长安,在净影寺组织译场译经,并设坛灌顶传授密法。

天宝八年,不空受唐玄宗诏令去河陇,天宝十三年至武威,天宝十五年回到长安,住大兴善寺。

在不空之前,有些著名的译师从印度或西域带到唐朝的梵文经典,都分散存于各寺院。不空经唐肃宗李亨的许可,将玄奘、义净、善无畏、菩提流志、宝胜等人生前存放于各处的梵本,都集中到大兴善寺。他原意是想集中整理。但不久,遇到唐武宗灭法的会昌法难,大兴善寺被毁,集中在那里的珍贵梵本,同遭厄运。

不空晚年,曾派弟子含光到五台山修建金阁寺和玉华寺。大历九年不空逝世,终年70岁。唐代宗封其官号“司空”,谥名“大辨正”。

不空虽为印度人,但他在幼年时就来到中国,学习中国文化,精通梵、汉语文。他被尊为密宗大师,又是中国佛教史上四大译师之一。他的译经条件,远比印度或西域来华的译人优越。

据说不空讲求戒律,曾有两千余人从他受比丘戒,但真正继他后,能传五部密法的只有六人,被称为“六哲”。他们是金阁寺含新罗,即今朝鲜人惠超、青龙寺惠果、嵩福寺惠朗、保寿寺元皎与觉超。其中,惠果后来将密法传给日本的空海,成为日本的一个宗派。

此外,不空还有一名弟子名慧琳,疏勒人,撰有《一切经音义》100卷,对经论的训诂、正字、考订和辑佚,都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3.隋唐佛教全面发展 唐时名僧辈出,对佛学义理上的阐发,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超过了前代。因此,为建立具有民族特点的很多宗派,奠定了理论基础。

此时,佛教信仰深入民间,创造了通俗的俗讲、变文等文艺形式,在建筑、雕刻、绘画、音乐等方面,建树也很大,丰富了我国民族文化艺术的宝库。

在唐时,有大批外国僧侣、学者来我国从事传教和译经事业;中国也有不少僧人,如玄奘、义净等不辞艰辛,到印度游学。

此时,中国佛教宗派开始传入朝鲜、日本、越南和诃陵,即今印度尼西亚,加强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宗教、文化和商业的交流。

隋唐佛教义学蓬勃发展,促成了大乘各宗派的建立。重要的有智颉创立的天台宗,吉藏创立的三论宗、玄奘和窥基创立的法相宗,道宣、法砺和怀素分别创立的律宗,有南山、相部和东塔三家。由北魏昙鸾开创,隋代道绰相继,而由唐代善导集成的净土宗,弘忍的弟子神秀和惠能分别创立的禅宗,有北宗和南宗之分。

这些宗派创立后,随着隋唐时期对外交通的开拓,不久便传播至海外。

(四)两宋时期的发展

北宋初期,朝廷对佛教采取保护的政策。960年,普度僧人8000人。继之派行勤等157人赴印度求法,并在益州,即今四川成都镂雕大藏经版。

太平兴国元年,又普度僧人17万人。太平兴国五年设立译经院,恢复了从唐代元和六年以来中断达170年之久的佛经翻译工作。

同时,西域、古印度僧人携经赴华者络绎不绝,至景祐初已达八十余人。译经规模超过了唐代,但成就稍逊。

这一时期的佛教宗派以禅宗,特别是临济、云门两派最盛,天台、华严、律宗、净土诸宗稍次。由于各宗互相融合,提倡“教禅一致”“净禅一致”,因而广为流行华严禅、念佛禅等。另外,在天台宗中,分为山家、山外两派,而在民间念佛结社特别兴盛,影响极大。

1021年,天下僧尼达到近四十六万人,寺院近四万所,为北宋佛教发展的高峰。徽宗时由于朝廷笃信道教,曾一度下令佛、道合流,改寺院为道观,佛教一度受到打击。

南宋偏安江南,佛教虽仍保持一定盛况,但由于官方限制佛教的发展,除禅、净两宗外,其他各宗已日益衰微,远非昔比。

禅宗不立文字,不重经论,因而在会昌禁佛和五代兵乱时,所受的影响较小。净土宗强调称名念佛,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名号,简单易行。

宋儒理学一方面汲取佛教华严、禅宗的思想,丰富了经文的内容,另一方面又批判和排斥佛教。排佛者中最著名的是欧阳修,但欧阳修的排佛思想曾受到契嵩和尚、宋朝宰相张商英、李纲和刘谧等人的反对。

张商英作《护法论》创三教调和说,认为孔子之道与佛教所主张的识心见性、无上菩提之道,无异儒以治皮肤之疾,道以治血脉之疾,佛以治骨髓之疾,三教的本旨是一致的。

(五)元明清时期的发展

元代的统治者崇尚藏传佛教,但对汉地佛教也采取了保护政策。

在元代,佛教中的禅、律宗等继续流传、发展,寺院林立,僧尼21万多人。中央和地方设有严密的僧官制度加以监督,颁行了《敕修百太清规》,雕印了著名的普宁寺版的大藏经。

明代万历以后,祩宏、真可、德清、智旭四大家进一步发展了对内融汇禅、教、律等宗学说,对外融通儒、释、道三家的风气,所以,深受士大夫的欢迎和一般平民的信仰,并使佛教更加具有中国的特色。

清初的皇室崇奉藏传佛教,对汉地佛教采取限制政策。康熙时禁令稍弛,迎接明末清初隐居山林的高僧重返京师,使已经衰微的佛教一时又呈现出活跃的景象。

雍正虽重视藏传佛教,但主张儒、佛、道异用而同体,并行不悖,提倡佛教各派融合。他亲制《拣魔辨异录》《御选语录》,提出不问宗派异同,都应念佛,对近世佛教有重要影响。

乾隆时刊行《龙藏》,并编辑《汉满蒙藏四体合譬大藏全咒》,对佛教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清末以来,杨文会、欧阳竞无等,在日本和西欧佛学研究的推动下,创办刻经处、佛学院、佛学会等,为佛教义学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时期。

我国近代思想家,如康有为、谭嗣同、章太炎、梁启超等都受过佛学的影响。佛学思想曾是谭嗣同所建立的仁学体系的思想渊源之一。

此外,一批名僧如月霞、谛闲、圆瑛、太虚、弘一等,也都奋起从事振兴、弘扬佛教的工作,使佛教产生了新的气象。

(六)观音信仰的传播

汉传佛教除了菩萨信仰之外,还有观音信仰。观音信仰的传播,经历了五个阶段:

一是,从三国至东晋十六国,为初传期。所修法门只是称念观音圣号,尚未形成完整的观音信仰体系。传播范围仅限于以洛阳、长安为中心的中原个别地区。

二是,从南北朝至隋代,为兴盛期。这一时期在《普门品》之外,又翻译出许多观音类经典。所修法门虽仍以称念圣号为主,但造像、礼拜、供养、诵经、念咒等修持方式日益流行起来。观音信仰体系的基本框架业已形成,观音信仰已流行于社会的各个阶层。

三是,从隋代至宋代,为普及期。这一时期,大量观音类经典的译传、阐释观音信仰的著述纷纷涌现出来,汉传佛教观音信仰的内在理论体系最终完善。观音信仰为各宗各派普遍接受,在社会上的传播也更加深入和普及。

四是,元明清时期,为演变期。从宋代开始萌芽的、宣传的女性观音身世的妙善公主的传说,经元代的加工完善而定型,并迅速得到普及。女性观音信仰成为汉传佛教观音信仰的主流。

与此同时,中国式的“三十三观音”等造像作品纷纷出现。我国的观音主道场普陀山,逐渐成为朝拜的中心。观音成为民间宗教的一个主要崇拜对象,汉传佛教观音信仰的外在表现体系最终形成。

五是,民国以来,为持续期。这一时期,观音信仰与现实人生的结合更加密切,从原来纯粹依靠观音的被动型修行实践,发展成为依赖观音的同时,效法观音的精神与行为,人人争做观音的主动型修行实践。观音宗教文化和观音世俗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弘扬。

观音宗教文化是观音文化的主体,是我国佛教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观音宗教文化,就没有观音世俗文化;而观音世俗文化的发展,又有力地促进了观音宗教文化的传播。

大兴善寺 始建于晋,隋文帝开皇二年扩建,更名此名。唐玄宗开元年间,印度僧人到此传授密宗,成为翻译佛经的译场之一,是中国佛教密宗的发源地。

舍利塔 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载体之一,被佛教界人士尊为佛塔。礼拜舍利宝塔是人们表达对诸佛皈依和感恩的方式。

金刚智 南印度人,精通显、密教典,专修密法,因应南天竺国王之请,到中国传法。是中国密宗的创始人之一,与善无畏、不空并称为开元三大士。

菩萨戒 大乘菩萨所受持之戒律。又作大乘戒、佛性戒、千佛大戒。其内容聚集了持律仪、修善法、度众生等三大门之一切佛法。

狮子国 即僧伽罗,僧伽罗是斯里兰卡的古代名称。 BG8IkvCVDEU3fp8gEFZdQUCzxK98kFpq0bmFeovQNPbXzvWNCAhG6DVEjAX57/T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