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七、寺院建筑

我国云南边陲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傣族群众,信奉南传佛教。

这一地区的佛寺建筑受缅甸、泰国佛教建筑的影响较大,故俗称为缅寺。

(一)起源

西双版纳最早的佛寺是位于景洪曼听、曼龙之间的八治寺,建于一千多年前,是比较简易的佛寺。

傣历九百三十一年,当时的召片领刀应勐,在允帕钪修建了一座佛寺。从那以后,傣族地区佛教盛行,佛寺越修越多,几乎遍及各村各寨。

关于佛寺,傣族民间有个传说:相传在佛祖释迦牟尼涅槃一千年时,世上降生了一个叫帕雅苏克的人。帕雅苏克一生都忙于建佛寺和佛塔。西双版纳的第一座佛寺就是帕雅苏克亲自动手修建的。

(二)级制

南传佛教在云南的分布地区不尽相同,因此各地寺院组织和僧团及其等级,均略有差异。

在历史上,云南南传佛教为适合封建领主制的需要,形成了一套自上而下的与领主行政体系相对应的佛教寺院系统,即官家佛寺管理全地区佛寺和僧侣的制度。

西双版纳上座部佛寺,古时分为4个等级,最高一级设于召片领所在地,称拉扎坦大总寺。它是统领全西双版纳的总佛寺。在拉扎坦大总寺之下,设12个版纳拉扎坦总寺和36个勐总寺,再下一级就是由4座以上村寨佛寺所组成的布萨堂佛寺,即中心佛寺,最基层一级就是属于一个寨子的寨佛寺。

此外,还有由拉扎坦大总寺直辖的召片领府的若干内佛寺,随着封建领主制度的废除,这种寺庙的管理体制随之被取消了。

(三)仪则

在南传佛教寺院内,必须遵守一定的仪式和规则:

一是脱鞋的规矩。佛门被认为是清净圣洁之地,任何人进入佛殿之前,必须脱掉鞋子,否则被认为是对佛陀的亵渎。

二是多数教派的僧侣并不忌荤腥,但是见杀不食,以示出家人慈悲为怀。僧侣只吃早、午两餐,过午不食。

三是以献香花代替烧香。信徒到寺院佛塔拜佛,往往手拿一束鲜花,毕恭毕敬地插到佛案的花瓶里。居家的佛龛前,也是供奉着鲜花,给人一种幽雅美观的感觉。

(四)格局

云南寺院布局,没有汉地寺院那种严谨的中轴对称及四合封闭模式,而是随山势、随地形自然布局,给人以亲切自然的感觉,这是上座佛教建筑布局上的最大特点。

寺院的围墙矮小简单,甚至不设围墙。唯一特殊的是,佛寺建筑的朝向坐西向东,相邻建筑的正脊不能互相垂直。这与汉地寺庙坐北向南大不相同。

云南的佛寺建筑,除了佛塔最高和总佛寺规模较大之外,其余规模都很小,也较简陋,一般由大殿、僧舍和鼓房三个主要部分组成,部分佛寺有藏经亭。

中心佛寺以上的佛寺,都设有布萨堂和藏经阁。布萨堂是佛门禁地,是各级长老议事、诵经、忏悔、惩罚犯戒和尚的地方。一般僧俗严禁入内,妇女尤其不能靠近。

佛教传入西双版纳后,卡钟罕的形象也随着贝叶经传到版纳,人们即按照贝叶经的图像,首先在景真建造了八角亭。傣族地区一律把戒堂称作“八角亭”,而不管实际上有没有八个角,中心寺以上级别的佛寺都必须配备八角亭,其重要性仅次于佛殿。

景真八角亭是这类建筑最辉煌的代表,建在勐海县城西16公里的山丘上,独立于寺院之外,高约20米,基座平面为折角“亚”字形,共16角,呈高台分档须弥座式,屋顶结构极为繁复、精致。景真八角亭建于1701年,为清代遗物。

在一些较大的寺院,大殿左侧或前方建有佛舍利塔,也有些舍利塔是单独建在寺外的。这类佛舍利塔是由附近若干个村寨共建,有的是属于全勐性的,不单独属于某一寺院,由几个佛寺共同管理。

大殿的前面或山门两旁,通常建有两个专为供奉寺神和方位神用的砖砌小龛,不论是群众的信仰或是某些佛教仪式的举行,都多多少少和原始宗教的神灵崇拜联系着,甚至在某些方面还渗有婆罗门教繁琐的礼神仪式。

大殿是主要的宗教活动场所,只供奉释迦牟尼像一尊。此外,就是悬挂在佛像背后或殿内列柱间的佛传和本生故事的绘画。某些较大的寺院,还在佛像须弥座两边摆设王子仪仗,作为装饰。

德宏、临沧、思茅等地的寺院组织和佛事活动大体相同,只有某些方面稍有差异。

在寺院建筑方面,德宏、保山多为木结构的楼房。临沧大部、思茅和西双版纳地区,多是砖木结构的殿堂式平房。有些地方僧舍是楼房,其余建筑是平房。

勐遮曼垒佛寺又是一种风格,寺门在山脚,有八级梯形走廊,由北向南重重叠叠导引上山,但未与佛殿相接。佛殿东西向,东边配以僧房,此外无其它建筑,清净广大、天空山阔。

德宏地区佛寺布局与西双版纳地区相似,顺其自然,自由灵活,但寺院内往往增建泼水亭和住房。住房是佛教节日期间给男女信众临时住宿用的。

瑞丽大等罕佛寺,无寺门,由东向西走进前廊,然后从东北角进入佛殿。佛殿右旁并排设僧房,左旁稍后设大住房,寺院北端又是五排住房,面积稍小。佛殿和僧房前方是泼水亭。佛殿和僧房一律东向,而住房则有南北向者。

(五)曼阁佛寺建筑

曼阁佛寺位于西双版纳景洪市允景洪镇、澜沧江北岸的曼阁寨。曼阁佛寺属于中心级别的大寺,傣语称“洼拉扎探”,由佛殿、鼓房、僧房、戒堂、门亭组成。

佛寺的建筑雄伟壮观。寺内的16棵红椿木圆柱,支撑起傣式的大屋顶;寺檐立着16头精雕细刻的小白象。整个佛寺,无论是梁架,还是斗拱,全部用榫相接,不用一钉一铆,造型美观。

进入佛寺大门,即可看到一尊四米多高的“帕召”。即释迦牟尼塑像立在寺中偏右的佛座上。前置供桌上供有各种大小佛像及动物塑像,有立式、坐式两种。这些佛像大多作火焰发髻,卷云状耳,眉目清秀,作微笑状,粗头宽肩,体型瘦削。

佛像前面的两侧挂着五彩缤纷、琳琅满目的长幡,傣语称“董”,长幡宽0.2米,长4米,由梁垂吊地面,上面绘着五光十色的花纹,缀满金光灿灿的金纸、银箔,每一条长幡都是一幅幅精美的傣族战锦。据说“董”是佛祖赐予信徒死后升的天梯,它越长越吉祥。

大殿的南侧有一个用砖砌筑的高约半米左右的专供佛爷和尚念经时坐用的上座,它形似一朵盛开的莲花,莲花上为一亭台楼阁,精美无比。

据南传佛教的教义:只有出家人才能成佛,而一切世俗人只能听佛的训诫,祈求佛主的庇佑,本身不能成佛。因而设立上座,就严格地把能成佛的与不能成佛的截然分开,所以前来听经的世俗百姓只能坐在上座的对面,佛殿北侧的偏厦之下。

在上座的右边,设有一个经书台,傣语称“殿坦未”,它由七头象支撑起一个小亭,专门让群众听经时奉献蜡条、供品。这七头象精雕细刻,造型别致,它取材于释迦牟尼骑七头象战胜辟当的故事,七头象表示无比崇高之意。

佛殿四周的墙壁上,有色彩斑斓、精工细绘的经画,内容是释迦牟尼十世成佛的故事。绘画的线条流利、粗犷,颇具浓郁的傣家壁画风格。

从大殿西后门出来,光线骤亮,眼前是一条长长的木穿斗式鼓房,巨大的牛皮鼓置于鼓房的右侧。

相传,每月逢七、八、十四、十五四天的傍晚,景洪霸子所有佛寺院必须一起击鼓鸣锣,目的是为了“镇住路南山上九千九百魔鬼”。因此,鼓房就成为佛寺必不可少的部分。这是因为在傣族信仰中以万物有灵为基础的原始宗教早已与佛教混杂在一起。

鼓房后是僧舍,为一穿斗式三合院建筑,最内室是佛爷宿舍,其次是学经室,外室为小和尚宿舍及火塘,也就是日常生活之地。

佛寺南侧3米处为戒堂,傣语称“波苏”,它是中心佛寺的标志,建筑风格与大殿相同,为无柱式重檐三坡面建筑,长5米,宽3.75米,通高4米,其内室须弥座基高1.7米,供约0.3米高的释迦牟尼像,戒堂门亭木柱下垫有两头伏着的象。整个建筑玲珑剔透,颇具民族特色。

佛寺的戒堂是各佛寺佛爷集中诵经忏悔、商讨宗教事务的场所,因而,戒堂严禁百姓、和尚进入,并严禁妇女到戒堂附近走动。戒堂外侧栽有十多棵菩提树,把整个戒堂包围在树荫下。

在佛寺的北面,可以全面细致地看到佛寺外形雄伟壮观的建筑风格。殿面是重檐三坡面,起落交错,金碧辉煌。屋面使用长方形瓦片将瓦尾构在平行的竹制横檐之上,颇具匠心。屋顶正脊中央用造型精致的铜塔装饰,傣语称“帕萨”,代表天界。

铜塔两边各设有高低递减的含苞待放的莲花,两端又各饰一朵较大的莲苞,下垂吊一悬鱼。其它部分的瓦饰为火焰状的“咪挡”,檐边的瓦饰为卷叶状的“咪来”,这些装饰代表云彩,表示天界周围飘浮着云彩。

背脊的首部、中部及尾部饰有栩栩如生的龙、凤、孔雀等造型优美的鸱吻。造型逼真,色彩绚丽,把佛殿的外形装点得富丽堂皇,交相辉映。

曼阁佛寺布局紧凑,无柱式重檐三坡面的建筑简洁、古朴,殿面高低交错,别具一格。

曼阁佛寺是小乘佛教在西双版纳兴盛的时期建立起来的,即在1477年左右。建寺资金是由当时的村民、僧侣、西双版纳召片领和宣慰司官员共同捐献,由该寺高僧祜巴阿领主持规划。建寺以来曾小修过三次,到16世纪中叶,就具有目前这样的规模了。

曼阁佛寺在西双版纳享有崇高地位,每逢关门节、开门节、泼水节时,有成千上万的信众前来拜佛。甚至东南亚诸国的信众,也千里迢迢来此朝圣。

在佛寺周围,凤尾竹婀娜婆娑,高高的麻阁树婷婷玉立,菩提树、芒果树、槟榔树以及缅桂花、吊钟花、喇叭花等奇花异木交相掩映,使这座佛寺雄伟中又有几分秀气。

(六)菩提寺建筑

菩提寺,位于云南潞西市芒市镇正南路,建于清初。菩提寺与众多的小乘佛教“奘寺”风格迥异,又与内地汉族大乘佛教的佛寺不同。

一般的傣族小乘佛教“奘房”,即佛寺大抵为方形独间干栏式木结构,菩提寺却在主房两侧各增一偏厦,犹如两翼紧衔主房,形成三个独立而又相连相通的佛殿。而一般的汉族大乘佛教佛寺大抵为四合院式。

菩提寺正殿供奉的释迦牟尼像前下方的两菩萨也不是普贤和文殊,左边一尊头戴金盔,右手执笔左手执薄,名叫“威士众”,意为司善恶之神;右边一尊赤着双脚,脚边摆着水罐,手理长发作滴水状,名叫“南娃宋特妮”, 意为土地之神,这又是内地大乘佛教没有的。

菩提寺傣语称为“奘相”,意为宝石寺。菩提寺的得名还有一些缘由。那是在1940年,中国佛教协会等慈大法师到潞西芒市奘相寺讲经时,一进山门,见门前有株菩提树,遂提议以树为该寺名,以便让其他民族也方便记称此寺。久而久之,除当地傣族还称其为“奘相寺”外,其他民族和外地游客都只知道该寺为“菩提寺”了。

大殿前的一对石雕动物,是缅甸传说中的一种奇兽,叫“嘎朵”,是专门守护佛殿的。菩提寺的大殿及傣式、汉式、梵式建筑风格于一体,构思别致,制作精巧,是我国建筑艺术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佛寺拥有广大场院,占地3125平方米。佛殿位于中心,坐西面东。在佛殿前方左右各有一座装饰华丽的亭舍,其间又有一座小巧玲珑的二重檐泼水亭。佛殿造型十分特殊,干栏式三重檐结构,下部虚空,为一排排立柱。

据汉译傣文本《芒市土司简史》称,原寺建于康熙年间,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后毁于兵灾,于嘉庆十四年重建。至嘉庆二十一年又毁于战火,后又重建。几毁几复,菩提寺日盛。

(七)广允寺建筑

广允寺位于临沧县城勐董大街,寺已残废,仅存佛殿。广允佛寺是傣、汉建筑艺术结合的典范之作,寺中壁画也是傣汉文化的融合,具有一定的欣赏价值和研究价值。

广允寺大殿进深13米,上绘花卉,下绘供养人像。上下窗与门上透雕鱼龙宝相、山水人物及各种图案,红底金漆,富丽典雅。殿内柱上有两条木雕巨龙,极为生动,是不可多得的雕刻作品。木雕工艺出自剑川的白族工匠,剑川木匠技艺高超,远近闻名。

大殿有壁画10幅,极为精美。大幅宽3米,高2米,小幅宽仅1.2米,高亦2米。作画方法是先以白垩涂底,勾勒墨线,填以石青石绿赤铁等矿物颜料,最后以墨线作边框。其中,有两幅绘佛传故事,一为“逾城出家”,绘释迦牟尼骑马深夜离家;一为“菩提树下成佛”,绘释迦牟尼跏趺坐于树下。其余八幅为民俗画,画面为城池、楼阁、山水、园林,画中人物有官员、兵丁、仕女、侍从等。可辨者有清廷大员册封土司及文武官位巡方视察的盛大场面。

广允佛寺建于1828年,其独特的建筑艺术和精美的壁画,是傣族文化的代表。

(八)耿马总佛寺建筑

耿马傣族全民信仰小乘佛教,县境佛寺众多。坐落于县城北面的耿马总佛寺,是耿马县城唯一保存下来的一座古寺。傣语叫“洼专勐”,俗称官缅寺。

耿马总佛寺是耿马傣族人民重大节庆和宗教活动的中心场所,历史悠久,文化蕴藏丰富。

在土司统治时期,官缅寺是耿马土司辖区小乘佛教摆润派中的总管佛寺,在佛寺组织中居最高地位。据耿马地方史料记载,耿马总佛寺最早兴建于1771年。佛寺几经浩劫,几番修葺,已走过二百多年的峥嵘岁月。

佛寺坐西向东,整个建筑群由佛殿、戒堂、僧舍、膳堂、藏经楼、舍利塔、门亭、围墙组成,总占地面积为5543平方米。走进耿马总佛寺,犹如踏进一方净土。这里草木葱茏、绿茵如碧、花香四溢、洁净幽然,隐隐传来僧侣们朗朗的诵经声。

佛殿作为佛寺的中心建筑,汇集了整个佛寺的艺术精华,汉、傣能工巧匠将两个民族的建筑风格糅合在一起,达到了和谐统一,既富于地方民族特色,又具有历史研究和艺术观赏价值。

在小乘佛教佛寺建筑中,佛殿屋檐层次,殿基高矮标志着佛寺的级别和地位。耿马总佛寺为三重檐七坡面的土砖结构建筑,佛寺青砖蓝瓦,飞檐斗拱,精雕彩绘,雄伟壮观。

殿基古老的石砖经受岁月风雨的剥蚀,依然完好无损,浮雕花纹图案清晰可见,给人以古朴凝重的感觉,拾阶而上,佛殿正门前方置列一对麒麟,昂首翘尾,威然雄视远方。佛殿正门装饰讲究,镂雕彩绘、花鸟人物形态名异,栩栩如生,正门上方悬挂着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亲笔题的“耿马总佛寺”匾。进入佛殿,仿佛置身于一座金殿辉煌的艺术殿堂。

殿堂内的陈设,由佛座、僧座、经台三部分组成,佛座属于大殿中堂靠后,供奉释迦牟尼坐像一尊,坐像四周及后面塑小佛像一排。

释迦牟尼佛像以金粉饰之,佛像身披金黄袈裟,佛像顶端悬宝盖,佛像面容半润,神态安详,熠熠生辉,把整个殿堂映衬得气宇不凡。佛像四周鲜花簇拥,烛光点点。

佛像正前对称的梁柱上有两条雕塑的戏珠飞龙,造型生动有力,工艺精良,堪称精品。佛殿四周悬挂着“宝伞”和“幡”,每一幅宝伞和幡都称得上是一件精美的手工艺品,显示出傣家妇女刺绣、剪纸方面的精湛技艺,刺绣色彩艳丽明快,图案多以珍禽瑞兽,四时花卉为主,傣家人把现实生活自然景物加予真实描绘,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柱悬的画布极富有地方民族特色,傣家人把佛经故事分条块在白布上勾勒填色,画风雅拙,表现手法细腻,最常见的有《佛祖出家的故事》《南吾弄》等传说故事。

佛寺与佛塔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在傣族地区历来有寺必有塔,塔为寺建。在佛殿右前方,一座舍利塔掩映于绿林中,风起时,塔铃“叮当”作响,为古寺增添了生趣。

在傣家人心目中,菩提树是一种神树,栽种一棵菩提树等于积升长老的功德。只要走出傣家村寨,走进佛寺,随处可见挺拔粗壮、枝繁叶茂的菩提树。

佛寺在傣族人的社会生活中有重要位置,似乎傣家人一生中都离不开佛寺。傣家男子自幼要到佛寺过一段僧侣生活,换取法名,可诵经文,接受佛教教规教义,学习本民族传统文化。

云南地区的南传佛教寺院,已成为当地人们生活中重要的活动场所,是人们寻找内心平和的栖息地和信仰所在。

须弥座 系安置佛、菩萨像的台座。须弥即指须弥山。在印度古代传说中,须弥山是世界的中心。另一说指喜马拉雅山,用须弥山做底,以显示佛的神圣伟大。

吊钟花 杜鹃花科,灌木或小乔木,树皮灰黄色。多分枝,枝圆柱状,无毛。冬芽长椭圆状卵形,芽鳞边缘具白色绒毛。 0O3xtETVFAIO5FGUmPKcyAgCVq76jgmV5szETjFZ9h0mr4P5llnHXyBd1wqNLvt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