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六、佛事和节日

流传至今的南传佛教,对傣族民众来说,不仅是一种宗教信仰,而且已经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他们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传佛教的佛事活动很多。在傣语称为“赕”的佛寺活动中,主要有赕坦,即赕经书、赕帕,即拜僧礼、赕毫瓦萨,即关门节、赕卧瓦萨,即开门节等。

傣族的宗教节日也很多,以泼水节为最。它是小乘佛教的一岁之首,又称佛诞节、浴佛节。

(一)佛事活动

南传佛教的宗教活动名目繁多,主要在佛寺内进行。佛寺每寨一所,分勐寺、中心佛寺、寨寺三类。

每一次赕,信徒云集于佛寺内,拜佛、听僧侣诵经,并根据赕的内容和自己的财力、物力,以户为单位赕财、赕物,以示对佛的虔诚。

1.毫瓦萨 该仪式于傣历九月十五日至十一月十五日之间举行,历时整整三个月。届时,佛门弟子抬着纸花、拜佛饰物、食物、礼品,到佛寺内云集、诵经、斋僧,小佛寺的佛爷和村寨内的阿章应集中到中心佛寺所在地内诵经拜佛。

德宏、保山等地要提前一月左右。这期间每七天有一整天和两个晚上为持戒日,要举行一定的佛教仪式,老年人有住进佛寺持戒、听经、坐禅等行动。僧侣必须遵守传统佛制和各自受持的戒律。

举行过毫瓦萨仪式后,一般信众就不出门,不起房建屋,娱乐和婚恋活动一律停止,净居斋期正式开始。老年信徒每周到寺内拜一次佛,诵一次经,滴一次水,自觉斋戒拜佛。

2.赕萨拉 赕萨拉,意为超度亡灵,赕的时间各地不尽统一,但多在傣历九月至十二月期间举行。

届时,佛门弟子要扎纸牛、纸马动物和傣语称为“帕萨”的冥房、冥阁,到寺内祭祀死者。并以财物、食品施赠佛寺内僧侣,带上佛教经典或与佛有关的其它典籍,携带一定食物贡品进入佛寺,跪在佛祖塑像之前,请佛爷诵念。诵毕,佛经交由佛寺收藏。

赕坦期间,寺内人来人往,大殿内诵经之声不断。夜间还会举行放火花、击鼓、赛鼓等活动,十分热闹。

3.赕坦 该活动意为献经、献经节,一般译为献经节,多在傣历的十一月举行。届时村内住户可根据自己的心愿抄写一部经文,也可出钱请人抄,之后送进佛寺献给佛祖,以表示自己对佛的虔诚。

这种赕经书的活动,傣语叫“坦比铺”,即一年一户要赕一部经书。当经书送进佛寺后,家人应跪在佛像前,请佛爷诵经。赕坦期间,往往还在寺内赛鼓。

赕坦这一习俗已经持续了数百年。傣族人民世世代代以这种方式,作为当地佛教思想、佛教文化传承的脉络和依据,把这些贝叶经看作是全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4.赕帕 赕帕,意为献袈裟,时间一般在傣历12月15日,有些地方则安排在傣历5月。

届时,虔诚信佛的每对夫妇,都得备办一件黄布袈裟,送进佛寺施赠僧侣。所送袈裟质地越好,规格越高,对佛就越虔诚,所得福份越多。施赠袈裟时,佛爷会为其念一部经书,为其祈福。

5.赕考伦坝 该悼念活动在傣历二月举行。届时,每家每户便开始在佛寺内竖竹竿挂幡,傣语叫“波懂”。所挂之幡一种是赕给帕召的;一种是赕给自家死去的亲属或祖宗的。

自做波懂之后,佛教信徒便轮流到佛寺内滴水悼念帕召,也悼念祖宗。

6.赕白象 赕白象是一种宣传佛教慷慨布施精神的群众性宗教活动,其活动主要围绕念诵《维森达腊本生》而展开。

每年傣厉的一二月,是大众赕白象的时候。根据傣文佛经《维森达腊本生》所载,古代印度某富国有一头白象,吉祥神奇,能降福人类,瑞应无穷。该国因为拥有此象,年年丰足,国泰民安。

后来,邻国发生旱灾,饿殍遍野,危急中恳求富国王子将白象赠与,以求降雨。王子慨然允诺,将白象送给了邻国。此事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他们向国王进谏,国王接受建议。王子终于被逐出宫门,带着妻儿入山修行。修行中,他们又遭受婆罗门的百般残害。王子反而以德报怨,先后将妻儿都布施给婆罗门。他的慷慨布施感动了天神,天神帮助他与妻儿团圆,并复国为王,婆罗门受到了应有的惩罚。王子名叫维森达腊,即释迦牟尼的前生。

傣地白象节一般为三天。人们用竹篾编扎成象征吉祥的白象,浑身贴棉花以状其白,配以金鞍及饰物。头两天人们齐集佛寺,听长老、和尚诵经,内容有《维森达腊本生》《转法轮经》等。第三日则换上最好的衣服,抬着竹篾白象,并配备纸糊的鹿、牛、神像走村串寨大游行。象队后面尾随大队村民,边走边喊“撒!撒!撒!”于是将大把大把的米花抛向空中。

游行队伍有化妆成神的、有持彩旗鲜花的、有敲打象脚鼓的,大家载歌载舞、欢声动天,最后将白象送进寺庙,进献给佛祖。这一天村民们宰牛杀猪,大宴宾客,好不热闹。

傣族地区泼水节以西双版纳最盛,而赕白象则以耿马、景谷最盛。

7.赕塔 赕塔,又叫外塔,即拜塔。拜塔的时间多在傣历1月。赕塔是向舍利佛塔做奉献。傣族地区视佛塔如佛祖,崇敬备至。拜塔时,佛门弟子自觉制作纸花树,将钱币、纸花贴在树上,带上食物、礼品,在埋有舍利或圣迹的佛塔前供祭、诵经、滴水,朝拜圣迹。

赕塔如赕佛,傣族地区供养佛塔为一年一小赕,三年一大赕。小赕两天,大赕三天。小赕一村一寨,全体参加;大赕一勐一州,甚至东南亚各国信徒都来跪拜。

按傣文史料记载,公元前545年6月15日,佛祖涅槃,火化后有摩伽陀等八国国王将佛舍利带回去,各在本土建塔安奉。后阿育王弘法,又将所余舍利收回,再分散到世界各地建塔8.4万座供养。

西双版纳地区最早的佛塔已有近千年历史。傣地就把每年傣历一月上旬定为赕塔节。这一天,男女老少从各地赶来,围绕佛塔跪拜。各级佛寺的长老比丘也要向自己辖区内的佛塔行跪拜。如村寨佛寺的比丘要跪拜村寨里的塔;中心佛寺的长老、祜巴要跪拜中心佛塔;总佛寺、大佛寺的长老、祜巴、比丘要跪拜总佛寺、大佛寺的佛塔。此外,低级别佛寺的僧侣还要到高级别佛寺去跪拜佛塔。

村民和僧侣绕塔跪拜后,要念经、祈祷,向塔泼水洗尘,然后敲起芒锣和象脚鼓,翩翩起舞。最后,赕塔节在放高升的高潮中结束。

赕塔期间,村民们纷纷布施,各村寨丰俭不一,视贫富而定。集资的钱财或粉刷佛塔,或为佛塔彩绘贴金,或作局部维修。

村寨的塔,均由一村一寨村民供养、维修。勐里的塔,由数村数寨甚至十几个村寨共同供养、维修。20世纪50年代后,重要佛塔多由政府拨款维修。

8.诵守护经 《守护经》有八部,经文短小,于节日、消灾、疾病、乔迁、起房盖屋等念诵。其形式是请和尚到家中念经祭家神、叫魂等。

一般是请十几位出家人来家中念诵,家主要招待一顿饭食,亲友们往往要来听讲并祝贺。常念的是《三宝经》《慈经》《大吉祥经》。

《大吉祥经》是南传佛教中日常念诵的经文,也是傣族地区佛教徒宗教活动不可缺少的项目。在家信徒也经常礼请出家人到家中念诵。

此外,在新婚、生育或和尚接受信徒的斋食时,要念表示祝福的巴利语经文。在葬礼时,要念《阿昆倘玛》《大发趣论》,以超度亡灵。

9.赕薄 傣族信众有向佛寺献书积德的活动,傣语称之为“赕薄”。

人们认为赕书越多,来世就越有好日子过。为此,家家户户都要出钱请人转抄自己或父母生前所喜爱的叙事长诗或民间故事,成书后再拿到佛寺去赕,以求生者吉祥、死者安息。

10.松山卡 松山卡,是一个勐的佛寺主持集中在中心佛寺和勐佛寺集体诵经拜佛,推算日子的活动,时间通常在傣历5月15日。

届时,各村寺主持沐浴更换袈裟,在中心佛寺或勐佛寺集中,共同诵经拜佛,推算当年毫瓦萨、卧瓦萨和桑勘比迈,即傣历新年的日子,商定当年需要举行的主要佛事活动,检查僧侣违规情况,讨论僧侣晋升事项,并付诸实施。

11.赕打疗 赕打疗是在田间挂一种傣语称为打疗的篾牌。时间一般在傣历九月插秧结束之时。

届时,各户用竹篾编制几片打疗,用长杆穿挂在田边地角,或用草绳拴挂在粮仓与竹楼周围,诵一段相关佛经。民间传说,赕过打疗以后可保丰衣足食,人畜安康。

(二)宗教节日

我国云南傣族人的许多宗教节日,都是南传佛教与当地民族文化结合之后,演变而成的。

云南南传佛教的宗教活动很多,主要有浴佛节、豪干节、烧白柴节等。

1.浴佛节 浴佛节又叫泼水节,时间在傣历六月十五日前后,傣历以六月为岁首。此节日是把佛陀诞生、成道、涅槃三个日期合并在一起,举行纪念活动。因为要进行浴佛仪式,把寺院的浴佛活动扩大到群众互相泼水祝福,所以又叫作泼水节。

泼水之俗,源于天竺古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每年伊始,都要到圣河里沐浴,洗去罪恶,祈祷吉祥。婆罗门信徒还认为泼水节是帝释天降临人间,考察凡人善恶的日子。

通常泼水节为四天,第一天是迎接日;第二天是下降日;第三天是巡察日;第四天是回驾升天日。

传说帝释下凡骑的动物和手里拿的东西,每年都不一样。骑的动物有妙翅鸟、良驹、壮牛、罗刹、龙等。手里拿的东西有武器、火把、水壶等。

人们根据这些来预测当年农业收成的丰歉。如骑牛拿水壶,就预示雨水充足,五谷丰登;如拿着火把,则预示干旱。婆罗门信徒在宣布农业年成的预测之后,就互相泼水,有助天降雨,祈求丰收之意。

当佛教传入东南亚和云南傣族地区之后,泼水节的原始教意已被佛教故事替代,泼水已不主要是驱旱祈雨,而是“浴佛”了。

每年佛诞日,为了表达庆贺的心意,除浴佛和泼水外,还配合佛教仪式举行鼓乐舞蹈、竞技游戏等群众性活动,使泼水节热火朝天、锦上添花。

浴佛节清晨,人们到河边挖取洁净的河沙,堆成沙塔,插上鲜花、纸旗,青年们排着队向佛寺奉献鲜花。此时有寺院长老现场诵经,大众合掌俯首而听,然后即开始隆重的浴佛仪式。

姑娘们挑来洒满花瓣的清泉水,在僧侣们主持下为佛像洒香水洗尘。然后人们用菩提树叶蘸上清泉水,互相洒在身上,这是最美好、最崇高的祝福。

人们由寺内至寺外,由乡村至城镇,万众欢庆,互相泼洒。此时无论远客还是近邻,无论认识与否都可互相洒水,甚至整盆清水从头顶淋下,其情景有如西方的狂欢节。

下午,青年们聚集在巨大的榕树下丢包,在佛祖的保佑下祈求美好的姻缘。与此同时,村民们还举行盛大的赛龙舟、赶摆、跳象脚鼓舞、孔雀舞、扎花车、放升高等喜庆活动,往往自晨至夜,通宵达旦。

泼水节要过三天。德宏、临沧、红河诸地的泼水节,与西双版纳大致相同。除了傣族,信奉南传佛教的布朗族、阿昌族、德昂族、佤族等,也参与泼水节的活动。

2.豪干节 豪干节在每年的二月上旬,以地区的行政区域为单位,全体比丘集中到主办此种活动的寺院周围的空地上,搭小茅棚居住。每日早晚集体上殿诵经,中午集体进戒坛自恣,上午、初夜、午夜三次各自在小茅棚内坐禅,有的地方则在大树下坐禅。

比丘们从戒坛出来后,左手持贝叶团扇,右手持禅杖,赤脚露右肩,胸前挂钵,结队到村边化斋,信众集中到村边布施供养。此种习惯为润派南传佛教所特有,衣、食、住、行及宗教生活,完全模仿古代僧伽生活方式,时间为十天十夜,但有的地方为七天。

3.开门节 开门节就是翁瓦萨。时间在傣历十二月十五日。其活动与毫瓦萨相似,只是每户还需备办纸花、银花,用黄布包着布施僧侣。

举行过翁瓦萨仪式后,斋戒解除,村寨内重又开展娱乐活动,男女开始谈情说爱,并准备办婚礼、盖新房。

4.烧白柴节 每年的正月十五,为烧白柴节,事先由信众砍来白柴,堆至寺中备用。

节日之夜,将白柴堆架如亭,各寺比丘、沙弥集中念经,最后由长老点燃柴亭。一时间鞭炮大作,烈焰冲天,围观者人山人海,彻夜辉煌。

集中念经的比丘、沙弥由长老率至村外林中修行七日。白天在树下念经,夜晚在树下露宿。七日期满,又汇集到广场念经,通宵达旦。日出后节日结束,比丘、沙弥各回佛寺。

关于烧白柴节的来历,据傣文《赕佛经》记载:很久以前,有一对心地善良的夫妇,丈夫叫占罗,妻子叫婆帕。夫妻俩每天赶着牛车到城里经商,途中总是遇到露宿在树下的三位僧人。这三位僧人吃的是红薯、芋头和果子,日复一日,孜孜不倦地传教。冬天,三位僧侣仍然露宿在挂满露珠的树下,经常被冻得不能去寻找食物。

一天,商人备好牛车,车上装满了各种货物和食物,叫上妻子离开了家,翻山越岭向城里走去。来到树下,他们看见这三位身穿袈裟,手持念珠的僧人已冻得依在树下。

僧人们见到夫妻俩,很是高兴。商人赶忙对妇人说:“你快去找些干柴来吧!”妇人迅速到树林找来一大担干柴,并马上燃起了一堆熊熊的烈火。温暖的火驱走了寒冷和死神,三人的身体终于能活动了。

夫妻俩不停地往火里添柴棒,渐渐地三位僧人感到饿了。夫妇俩又真诚地煮了一锅稀饭,敬献给他们吃。过后,三位僧人为夫妇俩念经,祝愿升火煮稀饭的功德将伴随他俩九生九世。

从此,人们就把烧白柴当作一种布施继承下来,希望得到佛祖的保佑。

5.堆沙节 堆沙节,傣语为“广姆赛”,于农历十月十五日举行。节日期间,人们从河里运来沙子,精心堆砌沙塔,用白泥胶塑高约一米的主塔,周围再塑四座小塔。接着,以主塔佛龛为中轴留出“十”字走道,将地面划分成四块。

接下来,男女老人同心协力地为主塔戴上彩纸做的塔帽,用篱笆将塔群围在正方形的篱墙内,并于主塔中央和篱墙角柱挂上五彩纸旗。

角柱上捆着芭蕉树和带叶的甘蔗,象征着丰收和甜美;另外,角柱上还绑有竹制托盘,里面供有糖果米花,祈求平安吉祥。

清场后,要点亮主塔里的香油灯,然后关门封场。篱墙边要放供香客点蜡烛和烧香用的竹槽若干,就绪后再请长老念经。入夜则打鼓,人们围着塔场翩翩起舞。

节日三日内,全寨在佛寺聚餐,每天早晚僧人为沙塔诵经半小时,第三日下午清理沙塔。

傣族佛教徒认为沙是最纯洁的。“广姆赛”期间,在佛寺周围所堆的沙塔,意为圣灵所在之地。因而它与佛塔、佛像一样神圣。

除了堆沙节,凡逢重大节庆人们也堆沙塔敬佛,但规模、数量则没有堆沙节那样盛大。

各式各样的佛事活动和宗教节日,带给信奉南传佛教的人们以精神上的宽慰、内心的平和与无尽的快乐。

芒锣 傣族乐器。多用于喜庆节日的歌舞场合时敲击,独龙语按芒锣的大、中、小,分别称谓“甲木拢”“甲木”“甲木冬”。

象脚鼓 是傣族的重要民间乐器,因鼓身似象脚而得名,广泛用于歌舞和傣戏伴奏。是各族歌舞中不可缺少的乐器。

古婆罗门古教 印度宗教之一。西元前二千年前,由古印度西北部雅利安游牧部落之信仰演化而成。属多神教。崇拜种种神化之自然力与祖先、英雄人物等。

罗刹 佛教中指恶鬼,指食人肉之恶鬼。 K8GPus6t0a2NLxXBo/Kb+6G3KA9Tqzw0jGoH0wZIcetaZ8Gdrz6d+YJd1cWrhvJ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