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教派派别

在我国云南,南传佛教主要分为润、摆庄、多列、左抵四派。这四派都有着自己的发展轨迹。他们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对于戒律遵守的严谨与否上,而在所依三藏经典和根本教义上的表现则是完全相同的。

(一)形成及发展

佛教繁衍时期,它改变了原来由缅甸传入的状况,而由泰国传入。缅甸的佛教,对与其相连的我国云南西部德宏一带影响较大。

云南南传佛教分为润、摆庄、多列、左抵四派。其中,润派又分为摆罢和摆孙两个支派;多列派亦分为达拱旦、苏特曼、瑞竟、缅坐四个支派。

各派的教义教制基本相同,只是在持戒方面有较宽、较严之别,诵经声调有高低快慢之分。这些派别全都在传入我国以前就已形成。

在南传巴利语系佛教中,历史上有过山林派和田园派之分,但在传入我国前即已消失,仅多列、左抵两派中稍有山林派的痕迹。

(二)教派概况

云南南传佛教的润、摆庄、多列、左抵四派,都有着自己的发展轨迹。

1.润派 “润”,是我国云南傣族对今天泰国东北部以清迈、景海为中心的古代兰那泰人的称呼。如称该地区为“勐润”,称那里的泰人为“泰润”,因而由那里传来的佛教就称为“润派”。

根据傣文手抄本《佛陀之教圣事大记》一书的记述,润派佛教最初由斯里兰卡传入兰那,再由兰那传入缅甸的景栋等地,然后再传入我国云南省的边疆地区。

在兰那君主怕雅莽来时代,佛教十分繁盛,以应达班约为首的一批比丘,到斯里兰卡学法深造,学成归来,建立了第一所正规佛寺,即莲花塘寺,持较严的阿拉瓦西教律,类似山林派。

《佛陀之教圣事大记》一书还记载了斯里兰卡大寺派长老亲自到该地宣教而建立佛寺。其后,又送以年达班雅为首的另一批比丘,先后到斯里兰卡和蒲甘学习。这批比丘学成归来后,另建立一所佛寺,即花园寺。

当初两个寺及两寺所属下的各小寺,都同属一个统一的僧团,共进布萨堂。后来在戒律的解释上发生了争执,莲花塘老寺僧侣主张保持固有的传统,严守阿兰若戒条;花园派僧侣则认为,可以对戒律进行适当的改革,并主张尽可能多地参加信众的佛事活动。因而该僧团分裂为两派,各自建立僧团和布萨堂,分别进行羯磨。

“羯磨”意为业或办事,指佛教中按照戒律的规定,处理僧团和个人事物的各种活动。

自此以后,凡是莲花塘老寺出去传教或建立的寺院,都自称为“摆罢”,可译为莲花寺派;凡是花园新寺出去传教而建立的寺院,都称为“罢孙”,可译为花园寺派。

云南南传佛教润派中的莲花塘寺派,同历史上的山林派完全是两回事。后来,属于这一支派的极少数长老,由于年事已高,把所住持的寺院交给弟子,自己则在附近山林清静处,建造小茅棚居住,过安静修持的晚年生活。

莲花塘寺派,就是摆罢派,在1369年,以雅那卡皮拉长老为首的700名僧侣,自清迈来到缅甸景栋及附近地区宣教,建立了景栋城市内的第一所佛寺,即宝象寺。接着,他们进入西双版纳的西定布朗山区和勐遮、勐海、勐混等傣族坝区。

摆罢最初还保持了一些原始佛教的特点,僧人栖身于草棚之中,鹿皮为垫,树皮为被,石块为枕,日中一食,仅以苦修为事,不与世人交往。此派传入云南后,僧人渐少。

润派中的另一支派为花园寺派,就是摆孙派。这一派以高僧巴拉玛艾孙为首。据说巴拉玛艾孙出家后,感到摆罢的戒律过严,信徒难以做到。因此便废除了一部分戒律,主张僧侣不必强调戒荤腥,不必在山野修行,既施舍他人,也可以吃他人的施舍之物,同时主张成群出家。

这个派系因以巴拉玛艾孙为首,故称摆孙。摆孙派因其戒律较为宽松,弟子颇多。

西双版纳傣文《泐史》记载,1457年,第十三代宣慰使三宝历傣接受天王册封继位时,“官员们均诣总佛寺,面对三宝宣誓,誓毕除将誓词载入《大事记史册》外,还将该誓词抄文焚于咒水中而共饮。”这段简短的记录,可知佛教在当时已相当盛行,有了一套较完整的制度,在政治生活中已拥有相当的地位。

德宏自治州和临沧地区的润派佛教传入,要比西双版纳晚一些。于1473年,先在临沧、耿马地区传播,后来在德宏地区传开。

润派传入临沧后,增加了一条特殊的规矩,和尚晋升佛爷时,必须进山林躲藏由村民四处寻找,找到后用轿抬回,再正式举行晋升仪式。

要晋升的和尚大概想籍以说明僧人的初衷未改,自己的本意是保持当初林居的传统,愿意在山林修持,是应村民之请才到村寨驻锡弘法。

据临沧地区耿马县总佛寺住持朗德哥长老生前所提供的材料说:1474年,耿马地方的四个傣族商人到景栋贸易,恭请雅那戛皮拉长老的两位弟子至耿马宏扬佛法。自此,耿马及附近地区润派佛教相传至今。德宏梁河县仅存的润派佛寺,也是从耿马传去的,时间当更晚些。

2.摆庄派 摆庄派与润派有着密切的关系,主要分布于德宏及保山的傣族、崩龙族、阿昌族等民族地区。

“摆庄”意译为寺院,很久以前从缅甸佤城传入,经典、戒律、仪轨均属润派,其中僧人的习俗和摆孙派没有什么差别。

云南南传佛教中的润派和与润派有密切关系的摆庄派,其传入时间较早,分布区域较广,寺院和僧侣最多,经典基本齐全,教制更完善,是云南南传佛教的主体。

摆庄僧侣可以养家畜家禽,允许杀生、食荤腥,亦可吸烟饮酒。寺院建在村寨中,有寺产。

3.多列派 “多列”一词是缅语,有人用傣语译为“止住”的意思。

相传,多列派始祖因违犯戒律,师父令以钵盛水,钵底通一针孔,挂于脖上往前行走,水滴尽处准许居住。行至一山林中,钵水滴尽,于是便建寺于该山林之中,故称为止住派,也就是多列派。

多列派在历史上又分为达拱旦、苏特曼、瑞竟、缅座四个支派。这四个支派的名字皆来源于缅语,其含义不详。

达拱旦支派:此派僧徒所着袈裟摺叠搭于左肩上,故称为达拱旦。据资料记载,此派在距今四百多年前由缅甸传入,分布于德宏的潞西、陇川、盈江、梁河及深山的潞江等县区,屡经变迁,已多改变为摆庄派。芒市、遮放还有少数该派佛寺和信众,崩龙族多属此派。

苏特曼支派:此派分布于德宏的瑞丽、陇川两县,相传为三百多年以前由缅甸传入,寺庙及僧人不多。

瑞竟支派:以前有缅甸瑞竞派教徒两人至德宏盈江县宣教,于是盈江坝区13个村子的摆庄派尽改学瑞竟派。相传在983年,有斯里兰卡大力寺的阿罗汉沙达、鸟、沙立三人至缅甸宣教,成为瑞竟派。

缅座支派:该派由缅甸传入瑞丽县的一个村子,建有一寺。据介绍,其教徒在受戒时,将坐垫的麀皮摺叠于左肩上,故称为缅座。

多列派属于山林派,在修行、持戒上比较宽松。多列派称佛寺为“庄”,润派称”洼”。其庄房既不在村寨之中,也不建在远离尘嚣的山林村寨之中,而是距村寨不远不近,大约数百米的地方。多列派吸收妇女出家,为沙弥尼,寺院中有专供沙弥尼居住的房间。

多列派僧侣过午不食,但可食荤,凡不是自己杀的鸡、鱼等都可吃。过去戒律规定出门不得骑马、乘轿,也不准赶街,即上集市,出行只带一把雨伞。但现在飞机、轮船都已乘用了。多列派僧人睡时只盖毯子,不能垫褥子。在重大节日或念经时才能穿袈裟。

4.左抵派 “左抵”一词,在缅语中是诚心的意思。相传,此派是从多列派分出来的。传说左抵派创始人窄拉是缅甸芒海人,在曼德勒某寺出家为僧,于三百余年前创立此派。几十年前,由仰光传入德宏芒市镇。

也有一说,在1894,左抵派佛教由仰光传入德宏芒市及瑞丽县的少数崩龙族村寨。九年后,其僧侣返回仰光,此后就再无僧侣。信徒只好推选出一名“管事”负责寺院及教务,每年将奉献收入款中的一部分及礼物送至仰光总寺。

左抵派创始人自称是释迦佛转世,故诵经时僧侣上座,佛像置于下座,戒律极严。一般在家信徒不准吸烟,不能喝酒,亦不准从事烟、酒和铁器生产及贸易。不仅不许杀生,就连在家信徒饲养家畜、家禽,亦视为犯戒,只许养一只报晓公鸡而已,因此信徒极少。

左抵派变化很大,除少数老人保持传统信条外,绝大多数信徒已饲养牲畜及家禽,与其他教派信徒一样积极从事各项生产劳动。

多列派及其派生的左抵派,除保留持戒较严、非时不食、比丘不亲手接布施、不与在家俗人同席用餐等传统习俗外,其它已全部改变。他们的寺院都建在村落之中,并为信众做各项佛事。

左抵派出家人睡觉不用垫褥,亦不挂蚊帐。允许妇女出家为沙弥尼,但沙弥尼必须严守教规。寺内有专为沙弥尼设置的房子,以便居住和修行。

这一派佛教的历史和现状,反映出云南南传佛教的近代变化。其主要特点是缅式佛教文化色彩较浓,除了研习用傣文写的巴利语经典之外,还出现了用傣文写的缅语经典,有少数经典直接用缅语缅文。

云南南传佛教的派别已逐渐淡薄,各派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情况很普遍,有不少寺院由于僧侣已有很大变化。因此,派别观念已成为历史,有逐步走向统一的趋势。

泰人 与中国傣族、壮族以及缅甸掸人、老挝寮人等同源。根据分布地区和方言,分为中部泰人、东北泰人、北部泰人和南部泰人4大支系。

阿兰若 佛教用语。原意是森林、树林,也指旷野、荒凉之地。广义指供古印度的修道人禅修的寂静处。 x54U5MZHu/ImlWyj1kWIPXid1oRq/MlemleMymVErjIyJEEFDLbE5hg5G2q6La1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