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组织制度

我国南传佛教的组织制度,与傣族社会组织制度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依托的。

南传佛教通过神圣化的仪式和突出等级职责的宗教行为,为世俗社会组织和制度提供了神圣的合法性与政治认同;而世俗社会的组织制度,则从政治法律支持、经济支持、信仰支持等方面,来维系和扩大佛教的发展。

(一)寺院的等级和职责

南传佛教分布于云南省最西边的德宏至最南端的西双版纳州这样一条长形地带。在这一地带,由于各地和各民族的历史发展及社会情况不尽相同,寺院组织和僧伽团体及其等级也略有差异。

西双版纳州的寺院组织分为四等,最高一级的寺院是宣慰使所在地的总佛寺,傣语称为“瓦拉扎坦龙”,即大罗阇总寺。最高寺院各种相应的制度当时尚未建立健全,在教务中没有掌握实权,只在僧俗信众概念上承认是最高总佛寺而已。

总佛寺有时也发布某些统一全州佛事活动日期及有关僧令的规定,形式上批准高级僧职的晋升,有时也负责与各方协商,安排分配个别高级僧侣。新继任的宣慰使宣誓就职,或者任命勐级以上土司时,要到这所总佛寺举行宗教仪式。

西双版纳所属各勐,设勐的总佛寺,傣语称为“瓦拉扎坦勐”,即大罗阇勐寺。勐级总佛寺在教务上掌握的实权更多些,例如有权召集全勐僧团大会,决定教务方面的事项,主持全勐佛事活动,决定下属中心佛寺住持人选,批准并主持祜巴级以上僧职的晋升,开除犯戒比丘等。勐级总佛寺内设总布萨堂,也就是戒坛。

在勐的总佛寺之下,以地域相连的四个或四个以上的村寨佛寺,组成若干个中心布萨堂佛寺,傣语称为“贺波苏”,一般与行政区划相对应。

中心佛寺都建有布萨堂。所属各村寨佛寺比丘,农历每月的初一、初八、十五、二十三都必须到中心佛寺集中,集体举行自恣仪式。中心佛寺主持比丘负责监督所属各寺比丘的持戒情况,负责协作主持本区各寺较大的佛事活动,批准和考核沙弥晋升比丘。

最基层一级就是村寨佛寺。村寨佛寺除了日常礼佛诵经外,主要是为在家信众做佛事,对学僧和青年僧侣进行佛学知识和文化的教育,抄写佛经等。

(二)出家制度和仪式

傣族男孩在七八岁时,即被父母送往佛寺做“柯勇”。他们不剃头发,不披袈裟,也不住佛寺,只在寺里学文化。古老的巴利文佛经逐渐被傣文转抄,学习傣文是为了念诵佛经。

柯勇稍大一些,还要学习简单的教规和礼仪。到10岁左右,柯勇即可申请升和尚。升和尚是傣族男子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只有当过和尚的男人才称得上是真正的男人,才有资格进入社会,受到别人的尊重。

柯勇升和尚时,家长要为孩子请教父,还要杀猪备酒,隆重庆贺。届时,柯勇要剃去眉、发,骑马或由人背入佛寺。仪式由比丘主持,先拜三宝,即佛像、经书、僧众,再受沙弥戒,然后即可获得僧衣,至此,才算正式取得“帕”的资格。

有的佛寺在“帕”之前,还设置一个“帕诺”,即小沙弥的阶层。刚入寺一两年的即为帕诺,待读经、学佛教仪式、佛教绘画方面具备一定基础后,才可以正式成为“帕”。

云南南传佛教和尚无戒碟,顶上也不烧香疤。沙弥除了学习文化、念经之外,必须承担寺内杂务劳动,如担水、劈柴、清扫、做饭、喂牲畜、服侍长老、外出化缘等。沙弥不能与比丘同吃同坐,要等比丘吃完饭后才能吃饭。

沙弥年满20岁时,可受比丘戒。比丘戒有227条之多。受戒由祜巴主持,必须在洗戒亭,即戒坛内举行。受戒人到时身佩饰物,先到父母家尽情欢乐,再回戒坛受戒,除去俗服饰物,换上黄布袈裟,即成比丘。

释迦牟尼未出家前是太子,着华服,佩璎珞,出家后则舍弃一切,专心悟道。上述出家习俗就是仿照释迦牟尼当初的做法。

正式比丘的袈裟,按纵七横九用黄布连缀而成,在升比丘这一天就穿着袈裟,背着钵。按傣族习俗,亲友们将金银珠宝等贵重物品置于钵内,以示庆贺和祝福。新比丘背着它走在用白布铺垫的通道上,象征从此走向超凡入圣的境界。

比丘可以不做杂务,但有责任指导沙弥诵念佛教和学习宗教仪式。比丘自身必须遵守戒规、刻苦修持。

僧人受比丘戒后,根据家庭情况和本人意愿,经过一定手续,可以随时还俗,只有少数人长期为僧,在寺里修持深造,然后按照僧阶逐步晋升上去,不再还俗。

僧侣要按等级披“帕楞”,就是黄袈裟。柏囡的帕楞是一块长方形的黄布,叫“帕耶”。帕楞和帕囡相似,只是稍微宽大一些。佛爷这个等级的帕楞,规格是由长方7个小块、横方9个小块拼缝而成的黄袈裟,叫“帕拉那”。祜巴级以上的僧侣,则披长11小块、宽9小块拼成的黄袈裟。

披黄袈裟要按照严格的等级来进行,不得违背。

(三)僧阶的晋升制度

由于地区和派别不同,僧侣的职称和僧阶也有差异。西双版纳、思茅和临沧大部地区的润派基本相同,分为八级僧阶,大体可分帕,即沙弥,都,即比丘,祜巴,即都统长老,沙弥,即沙门统长老,僧伽罗阇,即僧王、僧主长老,帕召祜,即阐教长老,松迪,即僧正长老,松迪阿伽摩尼,即大僧正长老。

帕是对僧侣的一种泛称,年幼出家的儿童,通常被称为帕诺,和汉族地区的小沙弥或学童相当。对年龄较大些的年轻出家人,在受比丘戒前,则只可称帕,或尊称为召帕,或者正式称沙门,即沙弥。

进入青年时期的帕,若不还俗,年满20岁受过比丘戒后,则擢升为都。都的正式名称是比丘。取得都这一僧阶之后,方有资格主持佛事活动及担任寺院住持。当了住持的都,则被尊称为都龙,即大比丘。

如果对佛学修养有素,深孚众望,都龙就很有可能晋升为祜巴。每个地区或村寨以及寺院,都以有自己的祜巴为荣。但在同一教派和行政区域内,一般不能超过四人。

推选祜巴的手续非常严谨,过去一般都由各勐土司亲自担任剃度施主,晋升时举行十分隆重的仪式,被当地居民看成是重大的喜庆事件。

祜巴级以上的僧职晋升就更加严格了。祜巴的上一级是沙弥,它的原意为“息恶行慈”的人,与汉地佛教的沙弥的意义相等。但在南传佛教僧职中,则是较高级别的称谓,与汉地佛教的沙门统职位相似,故译为沙门统长老。

沙弥再上一级就是僧伽罗阇,意为僧王。从傣文地方志和现行的某些制度来看,西双版纳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僧王制度,但时间不长,且相应的制度也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到了近代,只是在僧职中保留着这个名称而已。

第六级为帕召祜,直译为佛师,意译为阐教长老;第七级松迪意为善慧,意译为僧正长老;最高一级是松迪阿伽摩尼,阿伽摩尼一词来源于巴利语的“最高”“髻”“冠”。

沙弥以上的五个等级中,能够得到其中一个僧职称谓的僧人已很不容易。因人数的限制,一个勐或一个地区,仅有一两人可晋升到沙弥等僧阶。尤其是最高僧职的松迪或松迪阿伽摩尼,整个西双版纳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这个职位只授予傣族和布朗族僧侣各一人。

德宏和保山地区的僧职,多列派分为四级:召尚,即沙弥;召门,即比丘;崩基,即长老;希拉多,即大长老。摆庄派同样分为四级:戛必、尚王、召门、基召,与多列派相同。

(四)僧人戒律与惩罚

傣族普遍信仰南传佛教,傣语称佛教为“布塔萨夏纳”。教徒奉释迦牟尼为教主,求灰身灭智,归于空寂境界,使自我解脱达到涅槃。

在南传佛教中,规定出家的僧人都要严守十戒。分别称为:巴纳,即禁杀生;阿顶纳,即禁偷劫;阿朋,即禁淫欲;茂萨,即禁谎言;苏拉,即禁酗酒;唯嘎拉,即禁夜餐;咱打鲁,即禁财欲;拉杂吉,即禁娱乐;乌咱,即禁睡高处;麻拉,即禁打扮。

此外,佛寺内还有六条有关规定:

一是寺内佛爷在无人接替自己管理佛寺时,均不许还俗。私自决定还俗或逃出佛寺者,要负责赔偿寺内所遗失的一切物资。

二是不满100户的村寨内的佛寺,不许选升祜巴以上的高僧,否则有罪。

三是大佛爷不能歧视本寺的其他佛爷,也不许歧视外寺的佛爷。

四是佛爷违背巴难律西哈,即15条教规教律,或违背佛教经典者有罪无礼。

五是在开门节与关门节时,村寺佛爷应集中于景,即城子的佛寺内,向松溜松玛忏悔、祝福。

六是僧侣玩弄女性者罚“盆闷”“思版”,意为蜡条一万,银子1000。

南传佛教的特点就在于严守戒律,保持了原始佛教的传统。

(五)女性出家者朗号

云南南传佛教原来没有比丘尼。近代因受国外某些地区女性出家风气盛行的影响,德宏的多列派佛教开始有少数朗号。

“朗”是傣语对女性的尊称,“号”是白色,因此当地汉语称为“白衣尼”。她们身披白色衣,终身不嫁,持沙弥戒,无独立寺院,在比丘寺院或塔寺附近单独建立一小院居住。

朗号因受沙弥戒,汉语应称为沙弥尼更确切。她们只能个人修持或从事慈善事业,不能主持佛事活动。

(六)俗务轨范师阿章

阿章的巴利语意是轨范师或导师。充当此种职务的是在家的信徒。阿章从有较高文化水平和佛学知识的还俗比丘中推举产生,负责全村镇信众的一切教务,协助寺院住持管理教务和财务,并有权监督僧侣的戒行。

南传佛教僧侣在办理教务中,凡涉及俗人社会的一切事务性工作,都不能亲自去办理,必须由阿章全权负责办理。因此,凡是有寺院的村镇,阿章是必不可少的,一般每村设一人,总佛寺所在的城镇可设两人。

西双版纳、思茅、临沧等地的阿章,在德宏、保山地区称贺路,傣语意为奉献带领人。

(七)老年受戒者居士

居士傣语称为“敖兴”。信奉南传佛教的各民族信徒,不分男女,年老而家务事可交给子女操作的人,在学会必要的经文和礼仪后,即可受五戒或八戒,成为居士。

居士身穿白色衣,农历每月的初一、初八、十五、二十三这四天自恣礼佛。三个月的安居,傣语叫“毫窄沙”。每七天为一戒日,居士必须到佛寺住一日两夜。白天主要是礼佛诵经和听僧侣念诵佛经故事,中午、晚上和午夜三次坐禅。

南传佛教自传入我国云南境内后,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体系,具有较强的地方性特征。

沙弥戒 转世灵童入寺院之后,一定要受沙弥戒。受这种戒以表示愿意接受修持,过寺院生活,主要以儿童为主,因年龄小,沙弥戒的等级小。

居士 原指古印度吠舍种姓工商业中的富人,因信佛教者颇多,故佛教用以称呼在家佛教徒之受过“三归”“五戒”者。

坐禅 简称“禅”,意谓思维修或静虑。坐禅,就是趺坐而修禅,是佛教修持的主要方法之一。 BddIFfyvjHLTlfWfcekwn255ncEQYMFvFaAYGtlyghTJxC68T3IgMVKf/SDMBBV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